校准新时代高校思政心理工作良性循环的着力点
Focusing on Calibrating the Virtuous Cyc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摘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结构要素,高校思政心理工作在培养“三有”时代新人、锻造合格先进知识分子的实践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的对象、地位和方法已悄然发生深刻嬗变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繁杂的挑战,这是一个无需论争的共识。籍此,在审视高校思政心理工作出现的新变化和精准把控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的新特点的基础上,校准高校思政心理工作良性循环的着力点,就彰显出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Abstract: As a structural elemen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psych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new people in the “three things” era and forging qualified advanced intellectuals. While the objects, statu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psych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they also face many complicated challenges, which is a consensus without debate. In this way, on the basis of examining the new chan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ccurately controlling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ocus of the virtuous cyc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light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文章引用:郭佳 (2024). 校准新时代高校思政心理工作良性循环的着力点. 心理学进展, 14(8), 547-55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8580

1. 引言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执牛耳者,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政心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关乎所培养高等人才的精神面貌、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校准新时代是指一个社会迎来大规模的变革和调整的时期,伴随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变化。社会重要性在于这一时期的调整对于个体、组织和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需要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卓有成效的心理教育辅导,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断得到提升,同时学生对学业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投入也得到增强,形成一种多项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优势,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思政工作的良性循环主要指的是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分阶段地、连续地向前发展,每个发展阶段都符合教育目的,形成合目的性的循环。这种循环状态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最佳状态,它有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校准高校思政心理工作良性循环的着力点,就彰显出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籍此,首先厘清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的新特点,就成为本文进一步讨论相关问题的逻辑起点。其次在实践层面,应当将问题导向的研究思维一以贯之。在新时代背景之下,针对高校思政心理工作出现的新变化,展露出的新特点,“对症下药”,明晰问题所在,提出解决对策,促进高校思政心理工作良性循环的着力点。进而为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的成效添砖加瓦。

2. 新时代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的新变化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这意味着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各项工作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革,性质已然发生深刻的变化,愈发映射出当下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理论、开展实践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坚定理想、完善三观、健全心理的重要节点。扎实开展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两个重要抓手,两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能提升思政心理教育的效果,又能全面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心理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其发展变化必然与新时代变化紧密相连。其中,反映在高校思政心理工作上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思政心理工作对象的变化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是教育对象在教育主体的帮助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并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的过程。”(张耀灿,邱伟光,1999)。传统高校思政心理工作聚焦于大学生,通过课堂与实践活动塑造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新时代下,该体系面临挑战,需从单一学生体系转向师生双主体模式。近年来,高校教师负面事件频发,暴露出师德师风建设的不足,影响高校形象与公信力。这源于对学术科研的过度偏重,而忽视了教师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道德滑坡,言行失范,亟待纠正。“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高校应并重学生思政心理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视为同等重要的基石。管理者需紧迫行动,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强化学生思政心理健康教育,巩固立德树人成果;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师队伍的道德教育与监管,确保教师言行符合职业操守,重塑社会信任。此变化不仅是思政心理工作的新趋势,更是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期待。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创新工作模式,实现师生思政心理教育的同步发展,培养既有深厚学识又具高尚品德的新时代青年与教师,共筑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石。

2.2. 思政心理工作地位和工作方法的变化

在十八大之前,高校思政心理工作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面临制度僵化、手段落后及队伍薄弱等内外挑战,导致工作地位缺失,成果有限。这种背景下,科研教学被视为核心,思政心理工作则被轻视,甚至被误解为空洞的说教,青年教师亦多关注科研教学而忽视思政心理工作的重要性。然而,思政心理工作实为科研教学的灵魂与方向保障,缺失其引导,高等教育易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背离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初衷。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与亲自部署,高校思政心理工作迎来了历史性转折。高校思政心理教育工作也在总书记的亲自关怀下焕然一新。他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相关会议上多次强调:“党和国家高度学校思想政治心理工作,今后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高水平”(习近平,2019)。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心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思政心理工作者提升信心注入了强心剂。为思政心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极大地提振了工作者的信心与士气。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作用,在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任务。”(郁时全,2001)。思政心理工作是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思政心理工作已跃升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者深刻认识到其对于人才培养、方向引领及大学治理体系的基石作用。这不仅是响应时代发展的外部需求,也是解决高等教育内部矛盾、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动作为,更是新时代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思政心理工作方法也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难以满足当前需求,它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限制了教育效果的深化(金久仁,2019)。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思政心理工作正逐步从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构建教学相长的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思政心理工作者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引领者、情感的共鸣者,他们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思想碰撞与情感交流。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拓宽了思政心理工作的渠道与空间,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鲜活,贴近学生实际,增强了教育的时代感与吸引力。

3. 新时代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的新特点

可以明确的一个客观事实是,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之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会留下时代的印记和特征,这是时代所按下的烙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的工作,也在外部与内部环境剧烈变革的催化下衍生出新的特点,呈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3.1. 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

进入新时代,国内和国际环境已然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思政心理工作也随之面临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在国际上,西方主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网络空间的技术优势和媒体舆论中的话语优势,对我国不断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出。导致当前一些代表着西方主流价值观的不良思潮在社会上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而在国内,迅疾铺展、方便快捷的网络已使得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对网络中的信息产生极强的依赖性。网络成为他们交流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值得警惕的是,当下一些非法传播虚假消息,散播历史虚无主义,别有用心的“意见领袖”、“社会公知”大量充斥着网络空间。这些人往往会利用其在网络空间中的影响力,在社交网络中大行其道,颠倒黑白,扰乱公众视听,给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效应。而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而明辨是非能力较弱的群体,显然成为了这些不良思潮影响下的重点受害者。一系列新的矛盾的生成衍变,使得青年群体的思想阵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也大大加剧了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的挑战。毛主席在谈到青年问题时曾洞若观火地指出:“青年这一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政心理工作者必须要增强危机意识和阵地意识。在充分认清斗争态势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思政心理工作,筑牢思想意识堡垒,努力守好高等院校这一意识形态的重要前沿阵地。

3.2. 工作具备的模式更加多样

随着网络技术与多媒体、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政心理工作模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催生了包括教学手段,教学主体,教学场域等在内的教学各要素呈现方式的变化。”(张华,2021)。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兴起,如“学习强国”,让思政心理工作跨越了时空界限,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课堂与智能终端的无缝对接,极大丰富了教育场域。同时,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手段注入了新活力,通过融合全媒体、AR等先进技术,思政心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促进了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3.3. 工作培养的目标更加全面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的培养目标更加全面而深远。其核心在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三有”时代新人。这一目标不仅响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深刻反思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纠正了“重智育轻德育”的偏向。针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弊端,党中央狠抓落实高校思政心理工作,并在相关文件中多次着重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骆郁廷,史姗姗,2019)。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思政心理工作需紧密围绕这一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确保每位师生都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频共振,共同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 校准新时代高校思政心理工作良性循环的着力点

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的良性循环具体体现在一是教育过程的连续性:思政工作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和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不出现中断或脱节现象。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思政工作涵盖的内容广泛且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二是教育方法的多样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育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效果。三是教育反馈的及时性: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育策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者有能力控制教育工作过程,使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工作分阶段地、连续地向前发展,每个发展阶段都符合教育目的。只有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思政心理工作才是卓有成效的(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1978~2008)。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具有德育功能,这为思政工作的良性循环提供了理论支持。赫尔巴特的思想范围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教育性教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并指出了其心理学过程是起于兴趣,依靠行为,最终实现意志品质的形成。这为思政心理工作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塑造其意志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而把准新时代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促进高校思政心理工作实现良性循环,是“对症下药”,是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进行顺利转化的先决条件。为此,高校思政心理工作需要紧密关注这一时代的特点,尝试提出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政心理工作良性循环的着力点,以期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心理工作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4.1. 听党指挥,巩固强化党对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的领导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是发展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的根本。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优势,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强化党的领导。推动高校心理工作良性发展,是巩固党的领导、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关键。首要在于听党指挥,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同志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习近平,2016)。高校应构建以党委为核心的思政心理工作体系,党委要发挥领导作用,强化顶层设计,确保方向正确、大局稳定。学院党委要细化方针政策,落实责任清单,与校党委步调一致。党支部需优化机制,发挥教育管理作用,提升思政工作效能。只有牢牢掌握思政心理工作的领导权,才能确保高等教育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4.2. 与时俱进,丰富创新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的方法

“创新思政心理工作既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也是增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能力的内在要求”(陈宝生,2020)。在高校思政心理工作中,秉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不断丰富创新高校思政心理工作手段当是推动这一重要工作永葆活力、开拓进步的切实之举。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心理工作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既要做到理论创新,也要做到实践创新。所谓理论创新,就是要在思政心理工作中不断优化话语表达方式和理论宣传方式(叶一舵,2008)。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大学生群体,在理论宣传上也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思政心理工作中,设若用过于学理化的话语表达,显然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理论宣传中,采用更加活泼生动,通俗易懂,契合大学生阅读喜好的宣传方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而实践创新,就是要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采用更能被思政心理工作对象接受和认同的方式,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主体看,教师、管理人员等人人都是育人主体。从时间看,思政心理工作贯穿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成长全过程。从空间看,思政心理工作贯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等各领域各环节(蒋明军,2020)。高校思想工作既要对内聚力,也要对外借力,改变传统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导的工作手段,实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多层面、多载体共同推进,形成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保证,以协同为关键,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思政心理工作体系,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仁,2021)。

4.3. 以人为本,彰显弘扬高校思政心理工作的人文关怀

高校思政心理工作需紧扣“以人为本”核心,强化人文关怀,这是新时代下不可或缺的柔性策略。理工科高校尤应重视,因人文关怀缺失已制约思政工作发展。人文关怀如木桶短板,决定整体成效。高校思政心理工作者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认识、把握、运用规律的能力本领,努力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丰富思政专业知识,并将做好对教育对象的人文关怀的置于思政心理工作的首要位置,在给予充分人文关怀的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教育引导,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使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怀进鹏,2021)。同时,尊重大学生个性,关注情感需求,快速响应,创新方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者应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政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精神与人格成长。唯有如此,思政心理工作方能温情满满,深入人心,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5. 结语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人民日报,2017)。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深度融合心理学元素,以更宽广的视野审视其新变化与特点。坚持党对思政心理工作的统一领导,是核心原则。融入改革创新精神与以人为本的品德教育理念,确保工作紧贴学生心理需求,促进全面发展。此举旨在精准对接人才培养、民族复兴及“四个全面”战略需求,提升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心理学赋能,使思政工作更加细腻入微,有效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推动高校思政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2020).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人民日报, p. 10-14.
[2] 高仁(2021). 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p. 12-02.
[3] 怀进鹏(2021). 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p. 12-10.
[4] 蒋明军(2020). 新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若干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 (7), 102-106.
[5]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1978-2008).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p. 37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金久仁(2019). 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形态嬗变及其限度. 当代教育论坛, (6), 89-97.
[7] 骆郁廷, 史姗姗(2019).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4), 178-184.
[8] 人民日报(2017).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人民日报, p. 2-28.
[9] 习近平(2016).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p. 12-09.
[10] 习近平(2019).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光明日报, p. 3-19.
[11] 叶一舵(2008). 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6), 148-155.
[12] 郁时全(2001). 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 社会主义研究, (4), 49-50, 70.
[13] 张华(2021). 智慧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中国电化教育, (2), 110-114.
[14] 张耀灿, 邱伟光(1999).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pp. 81).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