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民族地区高职学校思政课衔接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Ethnic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Large, Medium, and Primary Schools
摘要: 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当前,民族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政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对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民族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地域的特殊性,聚焦实际问题,从课程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等多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提升民族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Abstract: Entering the new era, cours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critical component in nurturing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for the socialist caus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Currently, wh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ethnic regions has achieved certain progress in teaching practice, it still confronts many challenges. Particularly, due to their remote geographical locations, there is inadequate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such courses. In light of thi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uniqu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ethnic areas, focuses on practical issues. It proposes targeted suggestion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with the aim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these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caliber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for the socialist cause.
文章引用:张皓艺.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民族地区高职学校思政课衔接建设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8): 882-88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495

1. 研究背景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工程,而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一直是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创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需求。当前,中高职思政课衔接仍存在诸多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如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实现中高职思政课纵向衔接、协同联动显得尤为重要。

从云南民族地区的实际来看,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民族地区高职学校思政课衔接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课程融入来看,中职学校对于课程融入认识还不到位,中职学校的管理层对于课程思政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忽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职学校在进行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没有创新性,中职学校的专业课忽视了育人方面的培养,中职学校的教育落后,只关注自己本专业的课,对于其他专业的课以及学生的生活不闻不问;中职学校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存在一些学校就是单纯地完成上级的要求,形式主义色彩严重。中职学校保障机制也不够完整,缺乏一些制度以及硬件设施的保障。总体来说,中职学校仍然未能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使之不能与家庭教育融合,学校内部以及学校外部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合力,没有完整的制度保障,各方面资源不能够充分利用,也没有相关的平台支撑。其次,从教师队伍上看,教师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于课程思政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即使认识到位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得不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教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教育理念的陈旧,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辅导员,任课教师,班主主任没有形成一个合力,不能达到协同育人的作用,教师存在一些误区,教师认为只要把专业课教好就行;“课程思政”学校内并没有达到思想共识,学校管理者,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以及思想政治课的专业教师都认为不是自己责任范围之内的事;教师的角色需要进行转化,教师需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储备思政方面的专业素养,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老套,没有新意,并且教师的教学并没有与实践活动相关联,教师所讲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相差较大,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具有吸引力,课程思政的时效性有待加强;总之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是影响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推行的一个重要问题。

2. 研究现状

() 关于高职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内涵研究

国内许多专家表示,结合高职学校的教学特点,应该做到专业与思政课想融合。郑萍萍在《“思政 + 专业”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2023)中指出“思政 + 专业”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着眼于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探索[3]。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是着力点,德育与智育互融共进是生长点,精准思政是切入点。通过思政课对接专业群,将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具有专业群特点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上,实施思政课“一专业群一策”;教学模式上,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师资上,形成思政课教师为主导的多元协同机制。提升思政课与专业课在“立德树人”工作上的结合,形成全方位育人协同效应,深化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探索,丰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论。郑玉娟、丘小维等人在《推动中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向度》(2020)也指出基于中高职学校的教育特点,应该做到学生与实践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观念融入在专业课学习的方方面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4]

() 关于高职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因素研究

许多研究人员在关于影响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因素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高职学校教学目标、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思政课的主要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铸魂育人,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为核心,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目前我国迫切的需要高素质高质量人才,职业教育是培养能力的实践教育。随着社会分工变化,技能的传承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须在实践中培养磨练,这就突出职业学校的重要性。刘宏达,张晶等人在《“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会议述要》(2021)表明各个阶段的思政课主要问题是:一是思政课师资配备不齐全,二是思政课内容衔接不充分,三是思政课教师街接能力不平等等问题[5]。同样的问题在高职学校也尤为突出。刘园园,王银刚在《中高职思政课纵向一体化现状与对策》(2023)中提出中高职思政课纵向一体化是指将中职和高职阶段的思政课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贯穿中职和高职学习阶段的连续、有机的课程体系[6]。目前,中高职思政课纵向一体化的框架基础已经构建,但还存在思政课教师缺乏互助沟通、教学内容缺乏衔接、教学科研缺乏联动、一体化建设机制有待完善等现实问题。

() 关于高职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

许多专家在关于影响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因素的研究中,侧重于教师师德素质一体化提升、思政课与专业课一体化、课程社会一体化发展等几个角度出发研究。教师在学校要以身作则,谢琼,王文欣在《新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师师德素养提升路径研究》(2023)指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素养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和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高职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师风师德,同时,学校要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从而形成常态化[7]。尹习翠在《大思政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2023)中表明,为了适应大思政课,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让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学生与企业推进教育教学内容整合[8]。洪凌艳在《教育强国视域下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2023)提出,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育人元素,善用“大思政课”,走出小思政课的有限时空,同社会相联系,顺应目前“互联网 + 思政课”的新趋势,让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学生生活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9]

() 关于高职学校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研究意义

许多学者认为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要坚持以思政课为主渠道,以日常思想教育为主阵地,立足新时代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张悦在《“大思政”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建设与改革路径探析》(2021)认为高职学校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强调思政课建设的战略性、全局性和时代性意义,指出“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10]。打好组合拳,需要以战略思维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搭建“大思政”机制、体制,以实际出发加快推进思政课建设与改革,为新时代育人体系创新发展提供内生推动力[11]。当前,高职人才培养已经进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阶段,既强调人才的职业性与技术性,也注重人才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引导高职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培养优秀品格,在知行合一中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所述,国内各学者都秉持着高职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循序渐进,特别是职业教学有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从职业教育的类型出发,对高职学校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建设因素、建设路径、意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现有的文献材料较少考虑到思政教育的教材、教学方式、教师团队建设、学校与企业的融合过程以及在“互联网+”视域下深度学习,这几个方面如何衔接、怎样形成符合职业学校的教育合力。本项目立足于云南民族地区,通过调研得出边疆民族地区高职学校思政课一体化的教材、教学方式、教师团队建设、学校与企业的融合过程以及在“互联网+”视域下深度学习5个方面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力求在可操作性、实效性等方面实现路径,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3. 研究的必要性

() 提高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推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提高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当前我国的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教材、教学方式、教师团队建设、学校与企业的融合过程以及在“互联网+”视域下深度学习的显著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提高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 促进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衔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职业教育类型出发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规律,可以看作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一个“横切面”,对丰富一体化建设理论内涵、完善一体化建设内容体系、优化一体化建设实施策略、增理一体化建设适配程度、剖析一体化建设接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进中高职思政课有序衔接,深化不同学段思政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关键课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功不可没。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已为各行各业累计培养输送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在新征程上,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教育战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4. 科学意义

() 深化对民族地区高职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认识

民族地区有其特点,教育资源匮乏、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地理位置特殊。对于高职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把教材、教学方式、教师团队建设、学校与企业的融合过程以及在“互联网+”视域下深度学习五个方面有效衔接,从而促进教育合力,提高民族地区高职学校思政课质量,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 丰富对民族地区高职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性研究

从现有的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学术成果来看,主要从顶层设计出发进行理论建构,观点较为宏观,缺乏对于民族地区的深入研究。本项目既有对理论上的阐述,又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考察调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民族地区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研究。

() 探索实现对民族地区高职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民族地区有自身的特点,职业教育也有其教育特色,这就意味着民族地区推进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通过考察和调研,用可靠的数据和资料对项目进行支撑,充分了解民族地区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实现路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5. 应用价值

() 为民族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民族地区推进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会面临很多复杂多样的问题和考验,特别是在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之下。此次项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比较充分的了解民族地区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制约因素和实现路径,可以为民族地区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借鉴。

() 为提高民族地区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帮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冲锋号角,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面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再次奏响了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最强音,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今天,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中“压舱石”,将帮助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劳动者。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的学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 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养成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过程中,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6. 小结

民族地区高职学校思政课衔接建设责任重大。必须不断提高思政课教材、教学方式、教师团队建设、学校与企业的融合过程以及在“互联网+”视域下深度学习等几个方面,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王沪宁陪同考察[EB/OL]. 2022-04-25.
http://www.news.cn/2022-04/25/c_1128595417.htm, 2024-07-13.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3] 郑萍萍. “思政 + 专业”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3, 32(3): 46-52.
[4] 蒋玉娟, 丘小维, 崔现花. 推动中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向度[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37): 42-43.
[5] 刘宏达, 张晶, 逯黄蕾. “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会议述要[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3): 93-94.
[6] 刘园园, 王银刚. 中高职思政课纵向一体化现状与对策[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3, 29(4): 55-60.
[7] 谢琼, 王文欣. 新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师师德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 办公室业务, 2023(18): 128-130.
[8] 尹习翠.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 第七届创新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 2023: 173-174.
[9] 洪凌艳. 教育强国视域下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J].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3, 38(4): 16-20.
[1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新长征(党建版), 2021(3): 4-13.
[11] 张悦. “大思政”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建设与改革路径探析[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1(4): 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