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第二部分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五个方面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与2011版课标相比,新课标更加强调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文化自信”与“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并将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2022版新课标从核心素养出发,对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和发展,提出设置任务群,以满足课程不同阶段的需求。倡导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拓宽学生学习内容和视野,注重课程评价的综合与多元。文章以《海上日出》为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任务引领,落实新课标要求为出发点,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
2. 课程目标:立足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
2.1. 从核心素养出发,制定教学目标
语文核心素养是直接指向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核心素养,重在其独特的结构性、基础性、融生性和发展性[1]。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目标制定应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整合,突破以往三维目标的限制,围绕“语言运用”设立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审美创造与思维能力的目标。
《海上日出》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第五单元的开篇课,结合学生的学段特征与单元主题,针对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可以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 扫除生字词障碍,会认“扩、刹、镶”3个生字,会写“努、烂”等9个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清静、重荷”等11个词语。
(2)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关注事物的变化。借助关键词复述海上日出的过程。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并从中体会到文章语言魅力。
(4) 感受日出时奇特壮美之景,激发学生对祖国自然美景的赞叹与热爱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分别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出发,根据教情与学情制定。其中,会认、读、写课文生字词强调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强调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通过品读课文,感受文章语言美的魅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能力;最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与赞美,从而落实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
2.2. 发现德育内容,落实立德树人
教师进行德育教学的间接途径之一是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语文课带有显著的人文特征,具有开展德育工作的丰富内容。因此,在语文课上更容易渗透德育教育。发现语文课堂中的德育内容,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贯通,在语文课堂上传递道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
《海上日出》主要记叙了作者在海上坐船时观察日出的情景。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壮观景象,以朴实的语言像读者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海上日出图,是描写日出的经典写景散文,表达出作者在海上看见日出时的欣喜之感。同时,作者在文章背后也暗含了更加深刻的情感:“新的一定会战胜旧的,光明必然代替黑暗,这个信仰贯穿我一生和我后来的全部作品。《海上日出》当然也有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意思。”[2]。
教师讲解《海上日出》一文时,从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出发,体会海上日出的美好景象,再向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过渡。通过调动学生对“美”的感受,为展开德育教育做铺垫。课堂上,学生的情感体验层层递进,从喜爱自然美景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再到体会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人生感悟,在文章语言的逐步升华中感受作者情感升华。教师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唤醒学生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3. 课程结构:把握课程特点,合理设计学习任务群
3.1. 奠定学习基础,构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
课程内容编排与学习都具有阶段性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呈现,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组成。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其中,作为基础型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排在任务群之首,可见“语言文字”在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在课程教学基础阶段,教师在《海上日出》课堂上要发挥好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作用,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课上检查同学们读书情况。可以出示带拼音字词,小老师教读“扩大、范围、努力、一刹那、灿烂、交替、镶边、紫色、不仅、重荷”,相机辨别多音字“荷”,“荷”读“hé”表示荷花,读“hè”表示背着、扛着、负担。并解释“重荷”的意思,即用来形容有过于沉重的负担。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减轻课堂学习时的字词障碍,能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对学生难理解的词语,借助图片或者字典当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语。
熟练掌握生字词是阅读教学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基础型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强调对课程内容基础部分的掌握,学生通过查字典、预习课后生字表、整理学习内容,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如:汉字偏旁部首,形旁与声旁的辨别等。进而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奠定语文学习基础。
3.2. 促进文本理解,设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
搭建发展型任务群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涵,有针对性学习课程文本,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经典散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将阅读与表达结合,从感受、理解课程内容转化为表达课程内容,设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海上日出》可以通过图文对照,学习单引导,并结合视频及配乐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领读,学生默读,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形式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之美。围绕“奇观”,通过默读,了解写什么,抓住课文描写的精彩片段,体会“努力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负着重荷”等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品味作者巧用修辞手法描写日出过程的动态美。厘清日出过程中颜色、位置和光亮变化的情况,了解是按照顺序颜色由浅–深,位置由下–上,光亮由加强–没有–夺目变化的,学习课文按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会迁移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基于教材内容,拓展阅读文本,构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借助学习单、领读、默读、自由朗读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抓住课文精彩部分,带领学生欣赏并体会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并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将阅读与表达相结合,搭建从阅读到表达的学习一体化系统。
4. 课程内容:重视生活实践,倡导跨学科学习
4.1. 生活实践,将课程与生活紧密结合
新课标课程理念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课程内容[4]。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生活拉近距离,注重课堂内外实践,通过课堂练习,拓展练习,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亲身体验让书本上的文字化作自身生命感悟。
《海上日出》课后习题很好反映了“生活与实践”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将课后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确立以下教学任务:
任务一:借助板书,用上关键词说一说海上日出的过程。先给大家思考一下,再说给同桌听。
任务二:教师带领学生选择合适的时间在学校操场观察日出,日落,模仿巴金爷爷的写法,写出观察到的日出,日落时太阳颜色、位置和光亮的变化,能够从不同角度描写出景物的变化顺序。
在生活中积极观察,发挥想象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只有体验生活,才能真正使个体通过教育寻找到自身完满生活的可能性,在生活中体现教育的意蕴并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5]。因此,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不仅使得课程内容学习变得更立体,更有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将个人日常生活融入到教育过程中。
4.2. 倡导跨学科学习,发挥学科融合育人优势
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在于突破分科教学造成的知识割裂,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整合[6]。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学生综合利用多领域知识,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整合与运用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海上日出》时可以设计阶梯式的教学活动,尝试利用音乐、美术、计算机等其他学科知识,采用多种形式展开充分教学。如:课后让学生运用所学,以日常生活情景与载体,参与“海上日出朗诵会”,举办“海上日出微画展”,“海上日出摄影展”,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在学校举行,还可以联结课堂内外,拓宽学生学习领域,与当地社区,网站进行合作,在社区举办主题活动,并利用网络展示学生作品。
跨学科学习强调运用语言,艺术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将语文学科与其他科目、学校内外、社会生活结合,将课文带出“书本”,走入更广阔的世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自然之美,文字之美,充分发挥跨学科育人优势。跨学科学习渗透了学科融合的课程理念,体现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5. 课程实施:设置学习情境,培养读书兴趣
5.1. 利用信息技术,设置学习情境
在课程实施上,新课标特别强调学习的情境性与实践性,多样的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多层次的课程体验,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新课标多次强调课程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拓展学习空间,丰富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海量的教学资源以辅助教学,如:声音、图片、音频、视频等,也能直观地呈现教学材料。在《海上日出》授课中,教师可以出示关于日出景象的图片,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日出过程的细节与变化以及给人的震撼;同时也可以借助视频,带领学生“云端旅行”,用文字记录自己所看到的美景,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分享交流。教师也可以设置小组学习任务,通过网络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支持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
小学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有较强的审美性与抽象性,探索优化教学方法的策略和路径是有关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灵活应用信息化技术使学习内容更加直观、有趣,正是优化教学方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手段。
5.2. 开展整本书阅读,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知识的整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借助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更加深刻体会文章背后的意义,对课程理解完整而深刻。
《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是巴金在1927年1月踏上法国邮船去往巴黎留学的沿途随笔,本意在于使家中的两个哥哥了解他在海上的所见所闻,让他们领略一些海行的乐趣,起初并非发表所作。后来巴金的哥哥去世,手稿又回到作者手中,经过整理,命名《海行杂记》出版。教师在教授《海上日出》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段,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通读《海行杂记》整本书,了解其主要内容与文章写作背景。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参考资料,相关视频解读辅助学生阅读。
写景抒情散文通常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向读者描绘出美妙的画面,大多文章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在写景散文学习中开展整本书阅读,更有利于学生体悟语言文字之美,全方位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更加理解文章背后的意义,激发学生情感。
6. 课程评价:关注课程结果,重视导向作用
6.1. 评价主体多元互动,确保评价全面性
新课标课程理念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与整体性。课程评价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情况,也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语言运用、审美创造等方面的考察。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中应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教师在确定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鼓励社会、家长、学校教职人员参与评价。
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中,举行“海上日出摄影展”,“海上日出微画展”活动时,邀请社区代表、学生家长与学校管理人员担任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做出评价并为学生投票,其中,评审小组还包括学生自己,学生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为自己心仪的作品投出宝贵的一票。
另外,《海上日出》教学时,教师通过设置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自评,互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任务单内容如下: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选择关于描写日出前颜色、位置、光亮变化的其中一个主题,看看它们发生了哪些奇特的变化。并针对其他小组的汇报结果,给出评价建议。
由此,实现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反馈,包括学生自己、教师、家长、社区代表都参与在课程评价中。课程评价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评价主体通过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参与课程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互动,共同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6.2. 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增强评价科学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康品格的关键时期,传统的评价方式相对标准化,模板化,固化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新课标的出台,科学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课堂观察,小组分享等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表现,关注学生日常学习情况,了解学生个性特点。
在课堂练习“学会迁移”环节,教师选择其中两个小组对自己最喜欢的日出美景进行复述,其他小组同学参照评价表对小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能够说出清晰的顺序得一颗星,说出景物的变化得两颗星,能够运用修辞手法等进行生动地描写得一颗星。最后根据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综合计算最终得分。
语文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重视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评价方式变革,不以分数定“终身”,真正关注教育与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