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下的吝啬鬼形象教学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the Image of the Miser under the “Whole Book Reading”
DOI: 10.12677/ae.2024.148150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 婧, 王 益: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四川 自贡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人物形象吝啬鬼形象教学策略 Whole Book Reading Persona The Image of a Miser Teaching Strategies
摘要: 吝啬鬼形象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之一,在学生心中一直是吝啬、冷漠等负面词语的代表,很少有学生去了解、夸赞吝啬鬼们的优点,以及探寻吝啬鬼们吝啬背后的原因。本文将引导学生探究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采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认知人物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Abstract: As one of the typical images in literary works, the image of misers has always been a representative of negative words such as miserliness and indifference in the hearts of students, and few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praise the advantages of misers,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behind the misers’ stinginess. This paper will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knowing what is true but not knowing why it is true, and adopt the teaching method of whole book reading to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s,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n Chinese subjects.
文章引用:刘婧, 王益. “整本书阅读”下的吝啬鬼形象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8): 958-96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507

1. 引言

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重中之重,文学作品主题的表达,需要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完成。吝啬鬼作为悲剧形象之一,我们常常可以在文学作品中看见他们的身影。提及吝啬鬼,学生仅仅是看见了他们不近人情的一面,没有客观全面地展开对此形象的认识,有果必有因,每一种行为的出现都有其背后的原因。但这一情况也与他们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时的习惯有关,他们既热衷于碎片化的阅读,也习惯了在第一时间抓取文学作品中最有矛盾冲突的部分,不去深入分析矛盾冲突背后的原因。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分析能力、人文情怀、审美能力等。本文将采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故事情节,促进学生全面认知人物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 整本书阅读与吝啬鬼形象的重要性

2.1. 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整本书阅读以自主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是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1]。整本书阅读能够很好地弥补语文课本选篇受限造成的弊端。语文课本由于容量有限,对课文的选择往往有字数限制,更倾向于选择诗、词、散文、短篇小说,或者长篇小说的节选,不可否认,这对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也会造成一定的问题,即不阅读或者少量阅读长篇小说的学生,在专注力和思辨能力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因此,我们提倡整本书阅读,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能够丰富语言文字、训练逻辑思维、积累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观念;促进学习祖国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阅读作品,丰富自己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2.2. 吝啬鬼形象的重要性

吝啬鬼作为典型形象,多以不近人情的一面在读者面前呈现,所以人们对于他们在作品中的悲惨结局往往拍手叫好。文学作品中的多数吝啬鬼并非只有不近人情的一面,还有善良的一面,但人们常常没有给予其关注。例如《看钱奴冤家债主》中的吝啬鬼贾仁想要留下可以供子孙后代膜拜的喜神像,但是为了省钱,他选择让人为自己画一幅背面,既可以得画,还不必花钱,突显了他的吝啬、算计与贪婪。但对待亲人却十分大方,贾仁在病逝前夕曾感叹:“我便一文不使,半文不用。这小的他却痴迷愚滥,只图吃穿,看得那钱钞便土块般相似,他可不疼”[3],若非真心疼爱孩子,其子不会养成这般挥金如土的性子,说不得早早就变成了另一个贾仁,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而非现在的肆意挥霍。因此,吝啬鬼其实是一种善恶交织的圆形人物,而这种复杂的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吝啬鬼形象教学的现实问题

3.1. 节选阅读,认知片面

对吝啬鬼形象整体命运的把握不够清晰,既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导致对人物形象的认知片面化,学生仅仅了解到了一个形象身上最直观的特点,但人不是单一的、扁平的,而是复杂多变的、圆形的。例如《看钱奴冤家债主》中的贾仁,他确实十分吝啬,因为他年幼失亲,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常常是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晚上也只能随便找个破庙借宿。但他除了吝啬,也有值得人们学习的一面,面对无后,他想的不是休妻另娶,而是寻一个养子,这种与妻子携手面对问题的品质非常珍贵。因此,节选阅读不利于全面认识人物形象,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悲剧人物的同理心。

3.2. 漫无目标,囫囵吞枣

阅读时,多数高中生都没有树立明确的目标。大多数高中生读一本书,没有设想过自己应该着重了解作品的情节,还是作品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作品的主题,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意味着高中生对于一本书的认知不会特别清晰。例如对于《看钱奴冤家债主》,多数学生阅读后可能概述作品讲述了吝啬鬼贾仁通过不正当方式致富,最后又物归原主的故事,但是情节为什么要这么设置,高中生可能难以回答。因此,这样的阅读形式,学生仅仅是读了书,却很难有收获,无异于不曾阅读,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的培养。

3.3. 缺乏耐心,半途而废

一方面高中生由于课业繁多,不乐于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阅读活动,阅读时,他们不是中途放弃,就是进行粗略的浏览,进而形成对一本书、一个角色的认知。另一方面,短视频盛行,高中生能够轻易获得一本书中最精彩的高潮部分,且伴随着部分短视频作者的解析,高中生就能形成对一本书、一个角色的大致认识。例如《围城》中的李梅亭,高中生也许对李梅亭是一个吝啬的形象有印象,但是具体是通过什么事情展现出来的却回答不了。因此,这类学习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文章,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品读文章的专注力,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 吝啬鬼形象教学的策略探究

4.1. 整合阅读,明晰情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中指出:“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4]。因此,高中生应当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训练,明晰文本的具体情节,从而更全面的感受人物形象。在学生准备进行整本书阅读活动之前,教师应当向学生提出有利于其理解一本书整体情节的要求,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找出一本书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看钱奴冤家债主》,学生阅读后就应当得出这本书的序幕为周祖荣携妻儿上京赶考,将带不走的家财埋于后院;开端为贾仁偷入周家,悄悄拿走了周家的财产,因此一夜乍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吝啬财主;发展为周祖荣一家功名不遂、家财被盗,因而穷困潦倒,不得已卖儿求生,偏巧卖给了无后买子的贾仁;高潮为时过境迁,前周祖荣之子,现贾仁之子贾长寿,为了给贾仁祈福去寺庙,与生父周祖荣相遇并发生了矛盾冲突;结局为贾仁身死,贾长寿继承财产并与生身父母相认;尾声为因果轮回,周家的财产终究还是回到了周家,贾仁不过是周家财产的守财奴。通过明晰情节,可以看出贾仁坏在盗人财物,好在对养子视如己出,否则贾长寿继承不到财产,周家的财富也就不会失而复得。而这些内容,节选式阅读很难全部囊括,因此,语文教师应使高中生重视整本书阅读,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能力等。

4.2. 树立目标,明确收获

阅读是有目标的阅读,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阅读。一部分高中生耗费了大量时间进行阅读活动,但问收获时他们却寥寥几句,这就是阅读没有目标的表现。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在阅读前树立阅读目标,在阅读时带着目标阅读,阅读后才会有所收获。目标可以是文章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语言、主旨等等。例如要求学生阅读《看钱奴冤家债主》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具体事件中体会贾仁的形象。学生阅读后可以从贾仁想吃烤鸭,但是他舍不得花钱,于是选择偷偷去卖烤鸭的摊子上,用五根指头抹一把鸭油回家下饭吃,“一碗饭我一咂一个指头,四碗饭咂了四个指头”[3],看出其吝啬;从贾仁一边斥责陈德甫说秀才是穷秀才:“秀才便罢了,甚么穷秀才!”[3]另一边却说:“我两个眼里偏见不得这穷厮。陈德甫,你且着他靠后些,饿虱子满屋飞哩”[3],他一边似乎标榜着自己对人的尊重,另一边却又在当面厌弃别人的穷酸,看出其虚伪;从贾仁从神灵处得知可以把周荣祖家的财富借给他二十年的时候,他贪婪心发作,向神灵诉苦道:“怎么可怜见,则借得小人二十年?左右是一个小字儿,高处再添上一画,借得我三十年,可也好也?”[3],明明是他不满足于二十年的富贵,想要更长久的富贵,却还故作轻松地说,不过是加一横罢了。看出其贪得无厌。贾仁的这些行为实在是令人作呕,但他对养子的疼爱、信任却令人动容,如养子贾长寿说要去寺里还愿,贾仁愿意给他三贯钞使,而贾仁自己都要死了,想破一破吝,却“只买十文钱的豆腐”[3]解解馋,和贾仁愿意把自己库房的钥匙都交给了贾长寿等等。吝啬鬼贾仁让人深感人性的复杂性,因此,高中生应当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4.3. 激发兴趣,培养意志

整本书阅读对于习惯了短篇阅读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学生们往往在阅读了一部分之后就会感到疲惫,从而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甚至产生抗拒心理[5]。对此,语文教师应当采取措施,例如刚开始选择篇幅较短的作品,逐步增加学生阅读量,从而培养学生长篇阅读的专注力,且在增加量的过程中也不应当忽视对学生阅读质的要求。例如刚开始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选择篇幅不长的《看钱奴冤家债主》。《看钱奴冤家债主》总共四折,教师可以根据每折的内容进行提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折的问题可以是:贾仁是如何由穷变富的?第二折的问题可以是:贾仁为什么要买孩子?第三折可以是:贾长寿为什么要去寺庙?第四折可以是:贾长寿在寺庙起矛盾冲突的人和他是什么关系?他们是否和解了?教师通过一折一个问题的方式,将长跑变成了四个短跑,在心理上减轻了学生的阅读压力,回答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继续攀登的兴趣。学生对贾仁形象圆形的认知就是建立在这样深入的、仔细的阅读之上的,而这样的阅读方式,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专注力,较强的专注力又需要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训练中得到培养、提升,因此,学生专注力的培养和阅读活动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自身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5. 结语

本文通过指出高中生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有欠缺的问题,以典型形象吝啬鬼作为例子,对此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和策略探究。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生习惯了节选式的阅读,对人物形象认知片面,且阅读时漫无目标,囫囵吞枣,缺乏耐心,容易半途而废造成的。因此,相应的解决措施就是学生应当在阅读时,整合阅读,明晰情节;树立阅读目标,明确自身收获;培养意志,激发兴趣,从而明白人物形象不是扁平的,而是圆形的,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四川轻化工大学2023年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整本书阅读’下的吝啬鬼形象教学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23210。

参考文献

[1] 王紫婷. 高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2] 纪立建. 立德树人: 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应有之义[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9(11): 6-8.
[3] 臧懋循, 元曲选[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5] 崔文霞. 浅析高中语文之整本书阅读教学[J]. 课外语文(上), 2021(2): 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