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自主创新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数字化转型则是当前制造业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的迭代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企业必须适应并利用这些技术以保持竞争力。企业动态能力,即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对于企业的创新绩效至关重要,这种能力包括灵活应用知识技能进行生产、管理和组织变革。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种创新行为,更是一种破坏性创新,能够改变消费者行为、产品形态、商业模式,甚至颠覆现有竞争格局,它为企业提供了创新的新动能,推动企业创新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1] (张吉昌,龙静,2022)。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后疫情时期的VUCA (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化、模糊性)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转变思维,突破数字化转型的困境,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企业必须迅速调整以适应这种复杂性,研究者正在探索企业动态能力和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在动态能力研究的差异
动态能力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已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对于动态能力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路径和关注点。在国际研究中,动态能力的探讨往往与企业的创新、竞争力以及环境适应性紧密相关。Teece等人(1997)首次提出动态能力概念,强调企业通过整合、建立和重构内部和外部资源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2];随后,学者们如Eisenhardt和Martin (2000)进一步探讨了动态能力在战略制定中的角色,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3],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将动态能力细分为不同的维度,如创新能力、吸收能力和适应能力[4] (Zhou & Li, 2010),这些能力共同作用,帮助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在中国,动态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国内学者更注重动态能力在特定社会和经济背景下的应用,如国有企业改革、中小企业发展等,魏江和焦豪(2008)将动态能力与企业创业导向和组织学习相结合,探讨了动态能力的构建路径[5]。国内研究还关注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知识传导、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的关系[6] (江积海,2006),探讨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和绩效的影响[7] [8] (付丙海等,2016;吴松强,2019)。
总体来看,国外研究在动态能力的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方面更为成熟,而国内研究则更侧重于动态能力在中国特定情境下的应用和实践。国外学者更多地从宏观层面探讨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而国内学者则更关注动态能力在企业层面的具体实践和效果。
2.2. 国内外数字化转型实践的对比
数字化转型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重要战略挑战,国外企业如GE、西门子等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实现了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国外学者如Westerman等人(2014)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9],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和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10] (Porter et al., 2014)。
在中国,随着“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推进,数字化转型也成为企业发展的热点,相关研究也在加速跟进,并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化转型研究路径[11] (王千,赖浣峰,2021),涉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12] [13] (曾德麟等,2021;王墨林等,2022);李载驰和吕铁(2021)在文献综述中指出,中国学者对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中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适配、文化转变和人才培养等[14]。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15] (Teece, 2018),国外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更注重技术驱动和创新引领,而中国企业则更强调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战略的整合和用户需求的满足;国外学者在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中更关注技术变革对企业运营和竞争的影响,而国内学者则更关注数字化转型在特定社会和经济背景下的实践和挑战。
2.3. 创新绩效研究的国际视角
创新绩效是衡量企业创新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在国际研究中,创新绩效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国外学者如通过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创新绩效的测量和评价方面,更注重创新活动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如创新对企业竞争力、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的贡献[16] (Alegre & Chiva, 2008)。
在中国,创新绩效的研究同样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如韩翼等人(2007)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发现创新投入、组织学习和企业文化等因素对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17],国内研究还关注创新绩效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企业竞争力等因素的关系[18] [19] (郑刚等,2014;李梅等,2019)。国内学者在创新绩效的研究中,更关注创新绩效在中国特定社会和经济背景下的表现和特点。
在国际视角下,创新绩效的研究不仅关注创新活动对企业自身的影响,还关注创新绩效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贡献,更注重创新绩效的多维度测量和评价,如创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中国学者则更关注创新绩效在中国特定情境下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如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和文化因素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动态能力、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绩效的研究中,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强调了这些因素对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国外研究在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方面更为成熟,而国内研究则更侧重于特定社会和经济背景下的应用和实践。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关键因素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和影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3. 研究假设
3.1. 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
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提供了数据驱动的创新基础,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海量数据来洞察市场趋势、消费者行为和产品性能,从而为创新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20] (Manyika et al., 2011),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从而为创新活动释放更多的资源。数字化平台可以打破障碍,实现跨部门、跨地域的协同工作,促进企业内部的创新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变革,推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通过数字化技术,企业可以更容易地与外部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联系,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21] (Chesbrough et al., 2014),拓宽企业的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化转型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为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的工作流程和决策支持系统,这有助于加快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数字化转型还能够通过改善人力资本结构,提升管理效率,缓解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创新绩效[22] (Wang, Cao, Wang, 2022)。
假设1 (H1):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向影响其创新绩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和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
3.2. 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
动态能力有助于企业识别和把握创新机会,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创新点[3] (Eisenhardt et al., 2000),通过收集和分析内外部信息,识别新兴趋势和技术,从而为创新活动提供方向。创新往往需要跨越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对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23] (Adner et al., 2003),具有强大动态能力的企业能够有效地整合内部资源以及外部资源,使企业能够建立起有效的知识共享和转移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试错和改进[24] (Argote et al., 2000),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学习来降低风险并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动态能力能够促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创新性[25] (Wang & Ahmed, 2007),具备高动态能力的企业更有可能成功实施数字化技术,从而提高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因此,我们可以预期动态能力较强的企业会有更好的创新绩效。
假设2 (H2):企业的动态能力正向影响其创新绩效。具体来说,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和组织变革能力越强,企业的创新绩效越高。
3.3. 数字化转型与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理论源自战略管理领域,强调企业通过感知环境变化、抓住机会以及重塑资源组合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的能力[2] (Teece, 2007),而数字化转型则是指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业务流程、提升效率、创造新的价值主张,以及与客户和合作伙伴建立更紧密联系的过程。
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动态能力的手段和途径,增强其感知市场变化的能力[26] (Brynjolfsson et al., 2014),使组织能够更快地识别机会和威胁,并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22] (Wang et al., 2022),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程的自动化,提高了组织内部资源重组的效率,组织能够更灵活地调整其资源分配,以适应市场变化[27] (Bharadwaj et al., 2013),数字化平台加强了组织内部的学习和知识共享,这种增强的学习能力有助于组织积累和应用新知识,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28] (Crossan et al., 1999)。
动态能力和数字化转型是相辅相成的,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动态能力的新工具和新方法,而动态能力则决定了企业能否有效利用这些工具来应对市场的挑战,共同作用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动态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创新绩效,还可能在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也就是说,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间接促进了创新绩效的提升,这一假设强调了动态能力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作为连接技术和绩效的纽带的角色,动态能力在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29] [30] (李春萌,2023,王琳,曹红苹,2024),企业通过提升动态能力,不仅能够更好地实施数字化转型,还能够将转型过程中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
假设3 (H3):动态能力直接影响创新绩效。
假设4 (H4):动态能力在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动态能力、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有效地进行数字化转型,还取决于它是否拥有足够的动态能力来应对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并将这些变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
建立模型如图1:
Figure 1. Preliminary model
图1. 初步模型
4. 研究方法和结果
本研究随机选取山东省各地市的制造业企业,总体上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企业管理者,他们熟悉企业的战略规划,且对企业的动态能力、数字化转型和企业绩效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够提供较为真实的企业发展情况,本次调研共收集398份有效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基本反映本研究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采用Likert 4级量表,其中3.50~4.00表示强烈同意,2.50~3.49表示同意,1.50~2.49表示不同意,1.00~1.49表示强烈不同意。
企业动态能力借鉴吴松强(2019) [8]、焦豪等(2021) [31]、Violinda & Jian (2016) [32]、冯晨旭(2019) [33]的研究,是一个三因素模型,包括吸收能力(5项)、整合能力(5项)、组织变革能力(5项)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共有15项。
数字化转型借鉴学者Nambisan (2017) [34]、曾德麟等(2021) [12]、王墨林等(2021) [13]的研究,是一个三因素模型,从数字化技术(5项),数字化产品(5项)以及数字化平台(5项)三个方面进行测度。
创新绩效借鉴Alegre et al. [35] (2013)、郑刚等[18] (2014)、蔡俊亚[36] (2015)、李梅[19] (2019)、许芳[37]等(2020)的研究,从创新意愿(5项)、创新过程(5项)和创新结果(5项)三个方面进行测度。
采用SPSS软件分析,量表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都显示出很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详细结果见表1:
Table 1. Validity analysis results
表1. 效度分析结果
指标 |
数据 |
Cronbach’s ɑ |
各维度的值介于0.829~0.949 |
KMO |
0.914 |
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 |
12,519.062 |
自由度 |
990 |
各因子对应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 |
均>0.5 |
交叉因子载荷 |
<0.4 |
累积解释的总变异量 |
69.170% |
CR |
>0.7 |
AVE |
>0.5 |
本文根据前研究假设,构建了初始的结构方程模型,对结构模型的拟合情况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发现结构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具体详见表2。
Table 2. Structural model
表2. 结构模型情况
拟合指标 |
χ2/df |
RMSEA |
IFI |
CFI |
TLI |
SRMR |
拟合结果 |
2.118 |
0.053 |
0.915 |
0.914 |
0.908 |
0.064 |
模型路径检验结果如图2和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发现,企业动态能力的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62 (=4.140, P < 0.01),说明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整合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变革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产品、数字化平台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化技术对整合能力、组织变革能力、吸收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化产品对整合能力、组织变革能力、吸收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化平台对整合能力、组织变革能力、吸收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本研究继续采用AMOS软件的bootstrap法检验企业动态能力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抽取5000个bootstrap样本,并设置95%的置信区间,具体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发现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产品、数字化平台通过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077、0.053、0.051,且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这表明吸收能力在这些变量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Table 3. Path test results
表3. 路径检验结果
|
|
|
非标准化 回归系数 |
标准化 回归系数 |
S.E. |
C.R. |
P |
吸收能力 |
→ |
企业创新绩效 |
0.205 |
0.262 |
0.049 |
4.140 |
*** |
整合能力 |
→ |
企业创新绩效 |
0.241 |
0.286 |
0.050 |
4.833 |
*** |
组织变革能力 |
→ |
企业创新绩效 |
0.079 |
0.131 |
0.031 |
2.536 |
0.011 |
数字化技术 |
→ |
企业创新绩效 |
0.125 |
0.149 |
0.056 |
2.233 |
0.026 |
数字化产品 |
→ |
企业创新绩效 |
0.097 |
0.127 |
0.046 |
2.116 |
0.034 |
数字化平台 |
→ |
企业创新绩效 |
0.119 |
0.148 |
0.053 |
2.261 |
0.024 |
数字化技术 |
→ |
吸收能力 |
0.317 |
0.294 |
0.072 |
4.423 |
*** |
数字化技术 |
→ |
整合能力 |
0.190 |
0.190 |
0.069 |
2.755 |
0.006 |
数字化技术 |
→ |
组织变革能力 |
0.283 |
0.204 |
0.090 |
3.141 |
0.002 |
数字化产品 |
→ |
吸收能力 |
0.199 |
0.202 |
0.061 |
3.261 |
0.001 |
数字化产品 |
→ |
整合能力 |
0.154 |
0.169 |
0.060 |
2.587 |
0.010 |
数字化产品 |
→ |
组织变革能力 |
0.215 |
0.170 |
0.078 |
2.769 |
0.006 |
数字化平台 |
→ |
吸收能力 |
0.199 |
0.194 |
0.069 |
2.896 |
0.004 |
数字化平台 |
→ |
整合能力 |
0.186 |
0.195 |
0.068 |
2.749 |
0.006 |
数字化平台 |
→ |
组织变革能力 |
0.221 |
0.167 |
0.088 |
2.513 |
0.012 |
***表示P < 0.001。
Table 4. Results of the mediation effect test
表4.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间接路径 |
效应值 |
Lower |
Upper |
P |
数字化技术→吸收能力→企业创新绩效 |
0.077 |
0.025 |
0.164 |
0.001 |
数字化产品→吸收能力→企业创新绩效 |
0.053 |
0.019 |
0.104 |
0.001 |
数字化平台→吸收能力→企业创新绩效 |
0.051 |
0.013 |
0.111 |
0.006 |
数字化技术→整合能力→企业创新绩效 |
0.054 |
0.008 |
0.130 |
0.022 |
数字化产品→整合能力→企业创新绩效 |
0.048 |
0.013 |
0.105 |
0.005 |
数字化平台→整合能力→企业创新绩效 |
0.056 |
0.014 |
0.124 |
0.005 |
数字化技术→组织变革能力→企业创新绩效 |
0.027 |
0.005 |
0.065 |
0.010 |
数字化产品→组织变革能力→企业创新绩效 |
0.022 |
0.004 |
0.057 |
0.012 |
数字化平台→组织变革能力→企业创新绩效 |
0.022 |
0.003 |
0.058 |
0.016 |
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产品、数字化平台通过整合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054、0.048、0.056,同样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这说明整合能力也在这些变量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产品、数字化平台通过组织变革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027、0.022、0.022,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这表明组织变革能力同样在这些变量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从吸收能力、整合能力、组织变革能力的中介效应值大小来看,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最大,其为整合能力和组织变革能力。
Figure 2. Model results
图2. 模型结果
5. 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企业动态能力、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以下结论。
5.1. 结论
5.1.1. 数字化转型的积极影响
数字化转型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效率,数字化技术、产品和平台的应用不仅直接促进了创新绩效的提升,而且通过增强企业的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和组织变革能力,间接推动了创新绩效的增长。
5.1.2. 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企业动态能力在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企业通过提升动态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提升创新绩效。这一发现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企业应重视动态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实现持续的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5.1.3. 组织变革能力的重要性
组织变革能力虽然在中介效应中的作用相对较小,但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不容忽视,组织变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创新目标。
5.2. 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5.2.1. 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扶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例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投资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业务流程优化上取得突破,从而提升整体的创新绩效。
5.2.2. 推动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与协作
企业应重视内部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通过建立跨部门协作平台,促进不同团队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还能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增强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5.2.3. 培养数字化人才和提升员工技能
企业应加强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技能提升,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支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这将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5.2.4. 优化组织结构以适应数字化转型
企业应根据数字化转型的需要,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这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加快信息流通,促进团队协作,从而提升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绩效。
5.2.5. 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
企业应积极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与外部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拓宽创新视野,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2.6. 强化风险管理和应对策略
在VUCA市场环境下,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建立灵活的应对策略,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企业需要通过持续监测市场动态,及时调整创新战略和业务模式,确保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通过实施这些建议,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企业动态能力、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然而,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通过扩大样本范围、深化对动态能力和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关注数字化转型的间接效应和潜在风险,以及结合定性研究方法,未来的研究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指导,推动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现持续创新和发展。
基金项目
1) 山东省社科联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24BJJ057):动态能力、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资金项目(2023RWBS23):动态能力、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制造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模式的基础;
3) 潍坊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资金项目(2023RWBS03):制度压力对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