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十四五规划”强调了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正在推进创新要素市场化改革以提高配置效率,但制造业的特点使其并不易吸引创新要素自发结合。企业所处地区具有较高创新技术环境好能够推进技术创新[1]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企业创新需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结构性权利会削减过度产学研融合[2]对企业产生的消极影响。创新要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要素集聚有助于提升[3]制造业生产率,同时企业创新要素聚集促进企业创新效率提高。企业实现创新要素自发匹配来推动技术创新。了解制造业企业创新的主要方式以及创新要素匹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新产品、新服务或新流程的实现,改进原有产品、服务或流程从而获取商业价值的过程,以及产品、服务或流程实现商业化的结果,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效率或创造价值。创新要素是参与创新过程、影响创新效率[4]、体现创新成果的生产要素,是创新理论发展之后生产要素的发展和演变。不论是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创新要素[3]都是实现创新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依据2020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创新要素包括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数据要素。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创新要素市场化改革,以提高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但是创新要素也具有生产要素的趋利性特性,制造业生产存在投资周期长、风险高、创新慢等不足,完全市场化的要素配置方式并不吸引创新要素与制造业生产自发结合。因此,促进创新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实现制造业企业创新要素匹配,成为提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前置条件。
为掌握现阶段制造业创新要素匹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制造业进行创新的主要方式,同时为改进促进要素集聚的政策提供参考。选取制造业企业发放问卷调查,调查了解以下内容: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出、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模式,影响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因素,企业获得科技人员、研发资金、创新知识等创新要素的主要途径,以及创新要素匹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调查过程及数据汇总
2.1. 调研过程
此次调查时间为2022年1~3月,采用问卷星生成调查问卷,选取制造业企业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9%,涉及17个省份、制造业10大领域的95家企业。
2.2. 数据汇总
(1) 被调查人基本情况
关于被调查人的问题是第8题“您的工作职位:□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被调查人情况统计见表1所列,大部分被调查人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共计60人,占总人数的63.16%。由于问卷中的部分问题设置要求问卷填写这对企业的研发活动有较深入的了解,而中高层管理人员所掌握的信息会更准确,提高问卷统计结果的可信度。
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respondents
表1. 被调查人情况统计
职位 |
基层管理人员 |
中层管理人员 |
高层管理人员 |
比例(%) |
36.84 |
43.16 |
20 |
(2) 被调查企业基本情况
从地区分布、经营年限、企业规模(从业人数、营业收入)、产权性质、主导业务所在行业领域等方面采集被调查企业的基本信息。
从被调查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中部地区的样本企业最多,共计72家,占全部调查企业的75.79%;东部地区较少,共计20家,占比21.05%;西部地区最少,共计3家,占比3.16%。被调查企业的地区分布见表2所列。
Table 2.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urveyed enterprises
表2. 被调查企业的地区分布
省份 |
河南 |
安徽 |
山东 |
河北 |
陕西 |
广东 |
江苏 |
吉林 |
宁夏 |
辽宁 |
上海 |
福建 |
内蒙古 |
北京 |
新疆 |
广西 |
天津 |
数量 |
42 |
24 |
2 |
2 |
1 |
2 |
3 |
4 |
1 |
3 |
2 |
1 |
2 |
2 |
1 |
1 |
2 |
关于被调查企业的经营年限,涉及问题是第2题“企业设立年份: 年”。设立最早的一家企业为1949年,经营年限为73年;设立最晚的一家企业为2018年,经营年限为4年。被调查企业的平均经营年限为23年。
关于企业规模的划分信息,由第3题“企业从业人数:□20人以下□20~300人□300~1000人□1000人以上”和第4题“企业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300~2000万元□2000~40,000万元□40,000万元以上”采集。依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从业人数小于20人或营业收入小于300万元的认定为微型企业,从业人数20~300人或营业收入300~2000万的认定为小型企业,从业人数300~1000人或营业收入2000~40,000万的认定为中型企业,从业人数大于1000人或营业收入大于300万元的认定为大型企业。表3中被调查企业的从业人数统计显示,2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有5家,占比为5.26%;20~300人的小型企业有15家,占比为15.79%;300~1000人的中型企业有24家,占比为25.26%;大于1000人的大型企业有51家,占比为53.68%。表4中被调查企业的营业收入统计显示,年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有5家,占比为5.26%;年营业收入300~2000万元的有6家,占比为6.32%;年营业收入2000~40,000万元的有15家,占比为15.79%;年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上的有69家,占比为72.63%。
从产权性质看,绝大多数被调查企业为国有及国有控股、私营企业,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43家,占比为45.26%;私营企业有49家,占比为51.58%;外资企业2家,港澳台企业1家。被调查企业的产权性质分布如表5所列。
Table 3.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in the surveyed enterprises
表3. 被调查企业的地区分布
从业人数 |
企业数量(家) |
占比(%) |
20人以下 |
5 |
5.26 |
20~300人 |
15 |
15.79 |
300~1000人 |
24 |
25.26 |
1000人以上 |
51 |
53.68 |
合计 |
95 |
100 |
Table 4. The operating income of the surveyed enterprise
表4. 被调查企业的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 |
企业数量(家) |
占比(%) |
300万元以下 |
5 |
5.26 |
300~2000万元 |
6 |
6.32 |
2000~40,000万元 |
15 |
15.79 |
40,000万元以上 |
69 |
72.63 |
合计 |
95 |
100 |
Table 5. The nature of property rights of the surveyed enterprises
表5. 被调查企业的产权性质
产权性质 |
企业数量(家) |
占比(%) |
国有及国有控股 |
43 |
45.26 |
集体 |
0 |
0 |
外资 |
2 |
2.11 |
私营 |
49 |
51.58 |
港澳台 |
1 |
1.05 |
合计 |
95 |
100 |
从被调查企业主导业务所在行业领域分布看,占比最多的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共计14家,占比14.74%;其余企业涉及汽车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等行业。被调查企业主导业务所在行业领域分布如表6所列。
(3) 被调查企业创新活动及创新要素匹配障碍
1) 被调查企业创新活动
参与问卷调查的企业,有61家被认定为高技术企业,占比64.21%,其企业的产权性质以私营为主,其次为国有及国有控股。近三年,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关于“企业近三年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总额的平均比重”的调查显示,见表7,50.53%企业投入占比达2%以上,23.16%的企业投入占比达0.5%~2%之间,26.32%的企业投入占比小于0.5%。此外,关于“企业近三年有没有新产品开发或品种结构优化”的问卷结果表明,81.05%的企业存在新产品开发或产品结构优化活动。
Table 6. Distribution of industry sectors in which the surveyed enterprise’s dominant business operates
表6. 被调查企业主导业务所在行业领域分布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食品制造业 |
6 |
6.32% |
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 |
9 |
9.47% |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
2 |
2.11%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14 |
14.74% |
医药制造业 |
1 |
1.05%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2 |
2.11%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1 |
1.05%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4 |
4.21%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6 |
6.32% |
金属制品业 |
5 |
5.26%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 |
1.05%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7 |
7.37% |
汽车制造业 |
13 |
13.68%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0 |
0%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0 |
0%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5 |
5.26% |
仪器仪表制造业 |
1 |
1.05% |
金属制品 |
0 |
0% |
其他制造业,具体类型 |
18 |
18.95% |
Table 7. The average proportion of R&D investment of enterprise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o the total sales of the year
表7. 企业近三年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总额的平均比重
营业收入 |
企业数量(家) |
占比(%) |
小于0.5% |
25 |
26.32 |
0.5%~2% |
22 |
23.16 |
大于2% |
48 |
50.53 |
合计 |
95 |
100 |
Table 8. The average proportion of new product sales revenue of the enterprise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o the total sales of the year
表8. 企业近三年新产品销售额占当年销售总额的平均比重
营业收入 |
企业数量(家) |
占比(%) |
小于0.5% |
24 |
25.26 |
0.5%~2% |
19 |
20 |
大于2% |
52 |
54.74 |
合计 |
95 |
100 |
二是研发投入成果显著。关于“企业近三年新产品销售额占当年销售总额的平均比重”的调查表明,见表8,54.74%企业近三年开发的新产品销售占当年销售总额的平均比重超过了2%。企业的研发投入的产出成果显著,新产品提高了企业的销售额,极大地激发了企业进行研发创新的积极性。
三是创新来源及动力多元化。按照动力来源,技术创新可分为需求拉动型创新和技术推动型创新。关于“企业新产品开发或品种结构优化的创意来源”的调查显示,当前制造业企业创新并不是单一型模式,而是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交互作用创新模式,新产品开发或品种结构优化活动集中在三种类型:订单型新产品开发,同类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启示,本企业研发技术推动型新产品开发。企业创新动力包括:产业链上游企业新产品开发带动、产业链上游企业降本增效压力传导、企业拟通过新产品开发开拓新的市场、企业拟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等。其中,74.74%的企业是为了通过技术创新来形成持续竞争优势,69.47%的企业希望通过创新来产出新产品进而开拓新的市场。
四是更加偏好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模式。关于“企业更加偏好哪类创新模式”的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更加偏好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41家企业偏好合作创新,占比43.16%,即通过选择合作伙伴一起进行技术或产品的研究开发;37家企业偏好自主创新,占比38.96%,本企业自己技术创新;13家企业选择模仿后再创新,占比13.68%,即首先掌握被模仿产品的技术诀窍,再进行产品功能、外观和性能等方面的改进;只有4家企业选择完全模仿创新,即通过仿制市场上现有新产品来实现本企业品种结构优化。
2) 被调查企业创新要素匹配障碍
不同类型创新模式,面临的创新要素匹配障碍差异化。对于合作创新,其创新障碍主要来自创新合作伙伴,包括创新合作伙伴选择和匹配、合作关系维护、合作双方风险利益分担等;对于自主创新,其创新障碍主要来自创新要素,包括研发人员、资金和知识的获取、自主创新的风险预期、研发人员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
一是合作创新模式及其要素匹配障碍。关于“创新合作伙伴类型选择”调研显示,13家企业优先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占比31.71%;14家企业选择了高等学校,占比34.15%;14家企业选择了与其他企业合作创新,占比34.15%。关于“企业选择创新合作伙伴的标准”主要集中在选择技术专利数量多、规模较大和技术人员较多的伙伴,省内外知名企业或是高校是企业优选,此外,地理位置相近且业务相关等因素也是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关注点。创新合作伙伴选择标准见表9所示。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创新形式,能更好的发挥高校的知识、人才与研发优势,发挥企业的生产、营销与管理优势。将科技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佳途径。从合作创新的效果来看,26家企业认为在合作创新中,达到了此前双方设立的目标;23家企业在合作中提高了创新能力和获得了意外收益;19家企业合作双方对整个合作过程感到满意,若未来有合作机会,双方愿意维持合作关系的延续;2家企业合作不成功。
Table 9. Selection criteria for innovative partners
表9. 创新合作伙伴选择标准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技术专利数量多的伙伴 |
24 |
58.54% |
规模较大的伙伴 |
15 |
36.59% |
技术人员多的伙伴 |
14 |
34.15% |
地理位置相近且业务相关的伙伴 |
7 |
17.07% |
省内外知名企业 |
14 |
34.15% |
省内外知名高校 |
20 |
48.78% |
与企业合作的伙伴大多是自己熟悉或朋友介绍的对象 |
8 |
19.51% |
“影响合作创新的因素”的问卷显示,56.1%的企业认为影响合作创新的原因是其不具有新技术开发、吸收与应用能力,39.02%的企业认为合作双方没有设立有效的沟通平台是影响合作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21.95%的企业认为合作创新失败的原因是各方分工不合理,无法实现能力互补。此外,没有设立研发或制造人才激励计划,存在知识侵权行为等原因也是导致创新合作失败的重要因素。企业合作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中,面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企业不具有足够的新技术开发、吸收与应用能力,缺乏科技研发人才、资金,创新知识以及财税政策支持等。关于“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促进合作创新”的问卷显示,企业希望政府在以下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建立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落实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扶持政策,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建立维权援助信息化平台,以及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等。企业合作创新中的政策需求见表10所示。
Table 10. Policy needs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mong enterprises
表10. 企业合作创新中的政策需求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
31 |
75.61% |
落实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 |
25 |
60.98% |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
15 |
36.59% |
建立维权援助信息化平台 |
11 |
26.83% |
存在挪用资金、知识侵权等行为 |
4 |
9.76% |
设立专项扶持基金 |
23 |
56.1% |
二是自主创新及其要素匹配障碍。关于“企业如何开展自主创新”的问卷中,企业的主要做法包括:吸纳优秀科技研发人才,把自主研发与联合开发相结合,瞄准高端产品制定研发战略规划,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注重知识产权等。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担忧”的问卷显示,64.86%的企业担心研发不成功,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此外,无法把握研发方向和项目选择,害怕研发出来的产品就可能是低层次的等,这些也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选择的重要因素。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障碍包括:缺乏科技研发人员、缺乏资金支持、缺乏创新知识、缺乏创新研发平台、缺乏财税政策支持等。
关于制造业企业与科技研发人员的匹配障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获得所需科技研发人员。从企业获得科技研发人员的途径来看,39家企业主要通过内部挖潜和内部培养等方式获得所需科技研发人员,占比达41.05%;23.16%的企业表示其大部分研发人才是外部引进的;35.79%的企业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并重的方式获得所需科技研发人员。以上调研结果表明:企业没有设立完善的外部科技人员引进机制,不能为企业引入大量的研发人才,致使企业的研发计划因人才短缺为搁置,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研发进程。其次,是如何有效激励科技研发人员积极性。关于“企业如何激励研发人员”的问卷显示,当前主要激励方式包括:采用效益提成、利润分享、入股分红、科研津贴以及奖励期股等多种方式,各种学习、指导、培训、交流以及获得有挑战性的工作的机会,参与企业的决策讨论,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配置仪器设备、提供环境和条件,给研发人员提供独特的生涯路径的升迁机会等。其中,效益提成、利润分红和提升工作环境是主要方式。企业激励科技研发人员的主要方式见表11所示。
关于制造业企业与创新研发资金的匹配障碍。主要体现为创新要素资金获取渠道单一,主要依靠自有资金积累,外部支持资金获取困难。关于“企业获得创新研发资金的来源”的问卷显示,92家企业的研发资金是来自自身资金积累,占比96.84%;38家企业得到了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占比40%;得到政府资金支持的企业仅有29家,占比30.53%。以上数据反映出,企业创外部资难以及政府支持不够的问题,大部分的创新投入都需要企业进行自身的资金积累。企业的创新活动往往是属于企业的核心机密,企业为了避免机密被其他企业获取,会选择向外部保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信贷机构无法了解到企业的真实情况,因此企业在融资方面就会面临困境。而政府在创新方面的投入有限,难以给予企业足够的资金支持。
Table 11. The main ways for enterprises to motivate technology R&D personnel
表11. 企业激励科技研发人员的主要方式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采用效益提成、利润分享、入股分红、科研津贴以及奖励期股等多种方式 |
73 |
76.84% |
各种学习、指导、培训、交流以及获得有挑战性的工作的机会 |
70 |
73.68% |
参与企业的决策讨论 |
37 |
38.95% |
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配置仪器设备、提供环境和条件 |
57 |
60% |
给研发人员提供独特的生涯路径的升迁机会 |
50 |
52.63% |
关于制造业企业与创新知识的匹配障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创新知识获取渠道窄,主要依赖自身内部知识积累,外购创新知识成本高。关于“企业创新知识的来源”的问卷显示,大部分企业是通过自身内部知识积累来获得创新知识的,这部分企业占比88.42%;69.47%的企业,通过引入外部知识人才而获得了创新知识;36.84%的企业则是通过购买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来获得创新知识。其次,创新知识的产权保护问题。关于“企业如何保护保护知识产权”的问卷显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制造业企业创新中的重要问题,知识产权重复开发、商业机密泄露等问题是影响企业有效获得及开发创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因此,多数企业采取一系列举措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包括:研发立项前进行检索,避免出现知识产权重复开发;研发过程中注意保护,加强内部管理,确保自己的商业秘密不被泄露;生产过程注意保护,注意对涉及商业秘密的技术信息资料以及生产流程加以物理隔离;获得核心技术和新产品后要及时申报发明专利,以获取法律的保护;建立知识产权档案,及时注册商标等。企业保护知识产权措施见表12所示。
关于企业获得的财税政策支持。调查结果显示,约有45.95%的企业认为创新活动缺少财税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在制造业企业创新的问题上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鼓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国家下发了一系列的税收减免政策。但是总体而言,政府对企业创新的经费支持还是远远不够,企业研发经费紧张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Table 12. The main ways for enterprises to motivate technology R&D personnel
表12. 企业激励科技研发人员的主要方式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研发立项前进行检索,避免出现知识产权重复开发 |
62 |
65.26% |
研发过程中注意保护,加强内部管理,确保自己的商业秘密不被泄露 |
76 |
80% |
生产过程注意保护,注意对涉及商业秘密的技术信息资料以及生产流程加以物理隔离 |
65 |
68.42% |
获得核心技术和新产品后及时申报发明专利,以获取法律的保护 |
73 |
76.84% |
建立知识产权档案 |
53 |
55.79% |
及时注册商标 |
54 |
56.84% |
3. 主要结论
创新要素是实现创新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制造业创新需要创新要素支撑,促进创新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应成为当前创新扶持政策的着力点。
3.1. 强化产学研合作
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强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权力和义务,共同为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力量。支持科研人员在高校、企业间双向兼职兼薪和柔性流动,加快培育一批拥有科研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创业潜力的人才,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将高校毕业生作为制造业企业的储备力量,弥补制造业企业研发人才的短缺。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将科学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向制造业企业开放,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创新知识。
3.2. 引导创新人才向制造业集聚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采用更加专业的人才引进机制,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工作平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人才后备军。实施更有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政策,鼓励引导创新型人才向制造业企业聚集,不断壮大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为引进人才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提供住房、社保以及其他生活方面的保障。此外,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改进人才评价体系,突出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不断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在对科技人员的薪酬激励方面,重点是建立起既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又合理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薪酬分配要向贡献突出的人才倾斜,承认智力投入的价值,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3. 推进科技创新与金融相结合
首先,适度扩大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的普惠面,提升政府引导基金对社会资本的导向作用,建立和完善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型制造业企业。其次,要充分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结合企业的实际的创新项目,推出多种多样的适合企业当下类型的担保方式,使制造业企业有更多的途径来实现有效融资,降低创新风险。
3.4. 积极推行鼓励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
首先,对确需支持的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给予特惠性优惠。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给予特惠或补助,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中,对中小企业给予更大的优惠力度,允许不足扣除部分可获得税收返还或相当数额的直接财政补助;其次,积极探索研发税收抵免的优惠方式。一般来说,当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变化越频繁,税率优惠越多,企业主可能不能充分了解税收优惠信息,因此错失享受优惠的机会。若实施税收抵免的政策则不会产生上述问题。最后,给予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合作支出更大的优惠。对于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研发支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的研发支出,可以允许100%甚至更高比例计入可加计扣除范围,或者允许加大上述支出的加计扣除比例至100%甚至更高。同时,政府也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在调研的企业中,有27家企业认为需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占比72.97%。政府要引导高校和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同时要加大对自己科研成果的保护力度。
附 录
制造业企业创新要素匹配障碍的调研问卷
请您根据贵企业的基本情况回答以下问题,在认同的选项处打“√”
企业背景资料:
1. 企业名称:
2. 企业设立年份: 年
3. 企业从业人数: 人
□20人以下
□20~300人
□300~1000人
□1000人以上
4. 企业营业收入: 万元
□300万元以下
□300~2000万元
□2000~40000万元
□40000万元以上
5. 企业产权性质:
□国有及国有控股
□集体
□外资
□私营
□港澳台
6. 企业主导业务所在行业领域:
□食品制造业
□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金属制品
□其他制造业,具体类型
7. 是否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是 □否
8. 您的工作职位:
□基层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
9. 企业近三年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总额的平均比重:
□<0.5% □0.5%~2% □2%以上
10. 企业近三年有没有新产品开发或品种结构优化:
□是 □否
11. 企业近三年开发的新产品销售占当年销售总额的平均比重:
□<0.5% □0.5%~2% □2%以上
12. 该新产品开发或品种结构优化的创意来源:
□订单型新产品开发
□同类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启示
□本企业研发技术推动型新产品开发
13. 企业创新的动力(原因)
□产业链上游企业新产品开发带动
□产业链上游企业降本增效压力传导
□企业拟通过新产品开发开拓新的市场
□企业拟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持续竞争优势
14. 企业更加偏好哪类创新模式
□完全模仿创新(对市场上现有产品的仿制)
□模仿后再创新(首先掌握被模仿产品的技术诀窍,再进行产品功能、外观和性能等方面的改进)
□合作创新(与合作伙伴一起进行技术或产品的研究开发) (如果选此,链接到15~19)
□自主创新(本企业自己创新) (如果选此,链接到20~22)
15. 创新合作伙伴类型
□其他企业
□科研机构
□高等学校
16. 企业选择创新合作伙伴的标准
□技术专利数量多的伙伴
□规模较大的伙伴
□技术人员多的伙伴
□地理位置相近且业务相关的伙伴
□省内外知名企业
□省内外知名高校
□与企业合作的伙伴大多是自己熟悉或朋友介绍的对象
17. 企业选择合作创新的效果
□合作达到了此前双方设立的目标
□企业从合作中提高了创新能力和获得意外收益
□合作双方对整个合作过程感到满意
□若未来有合作机会,双方愿意维持合作关系的延续
□合作不成功
18. 影响合作创新的因素
□不具有足够的新技术开发、吸收与应用能力
□企业高层的技术背景
□各方分工不合理,无法实现能力互补
□没有设立研发或制造人才激励计划
□存在挪用资金、知识侵权等行为
□合作双方没有设立有效的沟通平台
19. 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促进合作创新
□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落实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建立维权援助信息化平台
□存在挪用资金、知识侵权等行为
□设立专项扶持基金
20. 企业如何开展自主创新
□吸纳优秀科技研发人才
□把自主研发与联合开发相结合
□瞄准高端产品制定研发战略规划
□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
□注重知识产权
21. 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障碍
□缺乏科技研发人员
□缺乏资金支持
□缺乏创新知识
□缺乏创新研发平台
□缺乏财税政策支持
22. 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担忧
□无法把握研发方向和项目选择
□担心研发不成功,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研发出来的产品就可能是低层次的
23. 企业获得科技研发人员的途径
□内部挖潜、培养(人员占比高)
□引进外部人才(人员占比高)
□两者占比一样
24. 企业获得创新研发资金的来源
□自有资金积累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
□私募/风投等股权投资资金支持
□政府资金支持
25. 企业创新知识的来源
□自身内部知识积累
□引入外部知识人才
□购入科研机构研发成果
26. 企业如何激励研发人员
□采用效益提成、利润分享、入股分红、科研津贴以及奖励期股等多种方式
□各种学习、指导、培训、交流以及获得有挑战性的工作的机会
□参与企业的决策讨论
□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配置仪器设备、提供环境和条件
□给研发人员提供独特的生涯路径的升迁机会
27. 企业如何保护保护知识产权
□研发立项前进行检索,避免出现知识产权重复开发
□研发过程中注意保护,加强内部管理,确保自己的商业秘密不被泄露
□生产过程注意保护,注意对涉及商业秘密的技术信息资料以及生产流程加以物理隔离
□获得核心技术和新产品后要及时申报发明专利,以获取法律的保护
□建立知识产权档案
□及时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