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今社会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中学历史教学离不开文物资源,同时历史教学也应该承担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责任,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常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作者根据当下社会、教学工作中的相关问题,结合历史教学工作实际,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中文物保护意识培养的建议。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is increasing, and a series of polic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at the national level to promote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work.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cannot do without cultural relics resources, and history teaching should also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However, in actual teaching work, teachers often neglec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relevant abilities. The author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cultivating awareness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based on relevant issues in current society and teaching work,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istory teaching.
1.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物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瑰宝。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文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前亟需应对的。
2.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文明,是人类的珍贵财富,而且文物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物保护越来越成了全社会重点关注问题。根据国家文物局最新的调查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文物文物保护存在着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等文物安全风险,一些地方存在着文物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到位、文物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我国文物安全防护任务艰巨且急迫[1]。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相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2023年10月20日至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次审议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旨在解决新时代文物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国务院于2023年10月27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为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相关部门在积极开展文物保护专项工作的同时也呼吁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如最高检呼吁广大群众积极举报文物犯罪线索,以增强群众热爱、维护、保护国家文物资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全社会形成敬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守护历史文脉的强大合力,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也下达过呼吁民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相关通知。
历史学科是研究过去的事件、人物和社会的学科,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反映人类文明的灿烂成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这意味着文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作用将越来越重,同时新课标也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文物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千百年来的灿烂辉煌文化,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2]。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完成课程目标,培养新一代具有爱国情怀、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年轻人,应对社会日益关注的文物保护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3.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方法
3.1.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文物之美
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它们往往被收藏在博物馆或考古所等地方,学生难以亲眼目睹。因此,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搜集了大量的文物图片和视频资料,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3]。这些图片和视频不仅让学生欣赏到了文物的精美,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当今许多博物馆开通了线上博物馆参观功能,教师在课上可以借助线上博物馆直观展示文物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借助当下某些热门文物保护类节目进行教学,如《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些节目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避免学生只是“看了热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3.2. 组织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文物魅力
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考古遗址等地方。在实地考察中,学生能够亲眼看到文物的实物,亲身感受文物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博物馆的讲解员或考古专家为学生进行现场讲解[4],也可以让学生作为“小小讲解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学生与文物的距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激发了他们保护文物的热情。
3.3. 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保护意识
为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的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文物保护活动或实践性作业[5]。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了“文物知识竞赛”、“文物保护宣传海报设计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文物知识,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志愿活动,如开展“文物保护进社区”活动,让学生向身边的人宣传文物保护知识等活动。
3.4. 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物资料、图片和实例,详细介绍历史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价值。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初一历史第五课《青铜器于甲骨文》时,可以通过教材上给出的“司母戊鼎”资料进行深入讲解,以其为例,向学生介绍青铜器及其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讲解这些文物的故事,能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知识,也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欣赏历史文物,增强学生的文物兴趣,从而培养起对它们的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
4.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注意的原则
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4.1. 教育性原则
首要原则是确保教学活动具有教育性,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物保护意识。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应该紧扣教学的主题,深入中学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通过历史事件和文物案例,在保证历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4.2. 实践性原则
注重实践教学,将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相结合。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时应该组织学生适当的实践。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考古现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文物的魅力和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文物修复、保护等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能力。
4.3. 系统性原则
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始终,形成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从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都应注重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同时,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之间应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物保护教育体系。
4.4. 趣味性原则
在文物保护意识培养中应注重趣味性,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现在网上爆火的“文物挖掘盲盒”,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考古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文物保护的乐趣。
4.5. 合作性原则
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应加强与博物馆、考古机构等的合作,共同开展文物保护教育活动。同时,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文物保护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意识。
4.6. 尊重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尊重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不得随意破坏或篡改文物的意识。同时,在教学工作中也应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物保护方式和观念,避免产生文化冲突和误解。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需要遵循以上原则,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培养具有正确历史观和文物保护意识的未来公民做出贡献。
5. 结语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一项教育任务,更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庄重承诺。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它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学历史课堂作为这一培养过程的重要阵地,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希望各方共同努力,为培养更多具有文物保护意识的新一代青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