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但同时,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近年来,“融合”这一观念被反复提及,综合观在人们的头脑中也得到了很好地巩固。“突出音乐特色,注重学科综合”,这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理念中提出的;“突出课程综合性”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理念中提出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同学科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强化,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学科综合的学习迁移能力,强化学习效果。
2. 音乐学科的“学科综合”
2.1. 学科综合的概念及内涵
学科综合是现代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综合”既有利于还原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形态,又有利于使片面化的人格发展为完整的、和谐的人格。
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出:要以各类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艺术各学科之间也要加强联系,发挥多学科协同育人的作用;更要从自然、生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挖掘美学教育的元素,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关注“综合”概念的原因在于音乐不是孤立存在的,无论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是如此[2]。从本质上说,音乐表现出丰富的艺术性和人文性,是一种整体的、包容的文化现象。音乐教育综合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这种音乐艺术的特质。
2.2. 学科综合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学科交叉、课程全面、理论功底深厚。从哲学角度看,学科综合注重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联系整体和局部,关注各部分的意义以及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学科综合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唤起学生的认知,加深理解,增强认知能力,以点带面,将相关文化融会贯通。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作为生态系统的教育,必须保持在动态平衡中,才能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地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孤立地培养某一学科知识,不利于教育的平衡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课程综合也不能以牺牲学科特点为代价。音乐是听觉艺术,随着时间的流动,音乐音响被展示出来,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主要是通过听觉活动。在学科综合中,不能忽略音乐本身的要素,而应该在音乐的基础上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好地音乐理解。
3. 音乐学科中“学科综合”的类型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将课程内容分为鉴赏、表现、创造和联系四个方面,其中“联系”就是指学科综合。“联系”主要分为三部分,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1]。
3.1. 音乐与社会生活的综合
音乐不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从远古时代、奴隶制社会时期起,音乐就被广泛用于祭祀、朝拜等大型集会活动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社会作用。到封建制社会,音乐与“礼”并重,肯定了音乐的统治作用,统治阶级用音乐教化民众,用音乐改变民间风俗。在现代社会中,音乐更加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身边随处可以找到音乐的踪迹。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陪伴终身,提高生活质量。
3.2. 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
音乐与姊妹艺术,如舞蹈,美术,戏剧,电影,电视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舞蹈也好,戏剧表演也罢,与音乐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电影和电视剧中,音乐起着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而音乐与美术的综合,则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音乐形象,辅助学生感知和理解音乐。
3.3.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音乐与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主要是指音乐与文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综合,通过与这些课程的综合,可以帮助中小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自然环境以及作品的风土人情等多个层面学习理解音乐,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3]。
4. “学科综合”在初中音乐唱歌课堂中的运用
4.1. 音乐与社会文化的综合与运用
教材的编写紧跟时代的发展,音乐教材也不例外。通过音乐课传达时代发展的主题,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
例如: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以《歌唱祖国》为主题,选编了演唱作品《彩色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两首歌曲。初中学生来自多所学校,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生理心理发展程度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初中音乐教材的选编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有些内容曾在小学教材中出现过,但重现并不是重复,而是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排在第一位,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灵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情感体验的不断丰富,对歌曲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通过对国歌的介绍、对当时中国所处的水深火热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更要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时便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再如: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在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生命之杯》中,第一首歌唱曲目是《我和你》。这首歌曲是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歌曲唱出了中国对全世界人民的欢迎,传达了我们国家爱好和平的愿望,表达着人们对文明友爱与美好未来的祝愿。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学唱,对作品感受与体验,体会通过歌曲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深入理解“和平与友好”这一主题,进一步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4.2. 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与运用
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学科之间有着相通的地方,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学科之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4.2.1. 音乐与舞蹈的综合与运用
众所周知,音乐与舞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音乐,舞蹈会变得干瘪,让人难以理解。舞蹈元素作为一种音乐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加深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拓展学生们的艺术事业,增加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审美性、以及加强音乐课堂的综合性以及创造性等[4]。
在初中音乐唱歌课中,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更多的是以声势律动和体态律动的方式呈现。
声势律动来源于奥尔夫教学法的声势律动,通过拍手、拍腿、捻指、跺脚等方式进行律动,加深学生对节奏的理解和把握。体态律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运用是手势舞和简单的舞蹈动作组合。
初中学生课业比较多,业余活动时间有限,在诸多科目中,音乐课就变成学生们向往的课程,在音乐课上孩子们可以放松自己。除了学唱歌之外,还可以加入一些舞蹈和律动。在唱歌课上,可以根据歌曲的风格特点,编创简单的手势律动,或者是与歌曲相符的特色舞蹈。例如:在《青年友谊圆舞曲》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圆舞曲的知识,或者试着跳一跳。在《青春舞曲》一课中,展示一些新疆舞蹈的常用动作,让学生模仿或者编创舞蹈。这样的课堂会更加丰富有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舞蹈动作的组合编创可以提高学生的编创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2.2. 音乐与戏剧、影视的综合与运用
人音版音乐教材中有许多作品是选自于戏剧、影视剧当中的,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影视金曲”为主题,选编了演唱歌曲《长江之歌》,这首歌曲是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影片从神奇的长江源头到壮观的入海口,向人们展示了长江沿岸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两岸人民的生活。在对这首歌曲的学习中,结合纪录片内容,并对歌曲的词曲创作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们感受长江的气势磅礴,并带入歌曲的演唱中。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音乐剧”中,演唱歌曲《雪绒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选自音乐剧《音乐之声》,后被拍成同名电影。这首歌曲因其具有热爱祖国的思想内涵、深情舒缓的旋律,不仅被奥地利人喻为第二国歌,更是被全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通过对音乐剧、影片的欣赏和理解,在学唱歌曲时,学生更容易将感情带入歌曲当中,有利于对作品的学习。
此外,还有一些本身包含故事情节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进行改编,加入自己的创意,以课本剧或者舞台剧的形式表演出来。
4.2.3. 音乐与美术的综合与运用
音乐与美术的综合大多是通过线条、色彩和图画来展现音乐形象。
旋律线是现在不断在提倡使用的一种歌唱辅助性手段,旋律线条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可以将音的位置直观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大多数学生对旋律音高是没有概念的,虽然知道音乐中有do re mi fa sol la ti这七个音,并且按顺序唱时还能勉强唱准,但是当打乱顺序之后,或者放在歌曲当中时,对于音高的把握就有些吃力。英国人约翰·柯尔文在1870年首创了一套用于音准训练的手势——柯尔文手势,后移植到匈牙利学校,经过一些改良,最后融入到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当中。柯尔文手势就是用不同的手势、不同的高低位置来模仿不同的音高,学生在唱和做手势的同时,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音的高低位置。旋律线条就是这样发展而来,用线将高高低低不同的音串起来,在演唱时,学生用手指比划着,可以辅助对于音高的理解和判断,更容易唱准。
每个人在欣赏音乐时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色彩和图画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把握。在音乐课中,我们还可以提倡学生用不同的色彩或者图画来表现自己对于歌曲的理解,将听觉与视觉感官连接起来,丰富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4.3.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与运用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的教学形式,对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叉学科的理解、开阔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
音乐可以与文学相结合。早期的音乐与诗歌是紧密相连的,人们把诗唱出来,再经过口口相传,流传于后世。现在,作曲家把古诗词改编成歌曲,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古诗词歌曲,将音乐与文学融合起来。此外,音乐与文学的融合还表现在诗歌、散文等朗诵的配乐中,通过背景音乐,烘托意境、营造感情氛围。
音乐与历史、地理的综合在音乐教学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地理环境背景下,音乐作品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在讲到少数民族的音乐时,会融入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特色,当地的民俗,以及舞蹈等,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该民族音乐风格的理解。
这种融合的教学形式,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的主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而且拓宽了知识视野,并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
事实上,在音乐课堂中,“学科综合”的运用并不是割裂开来的,一节课当中会综合很多其他知识。初中唱歌课的课堂,更需要学科综合,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并不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突出音乐课特点的同时,更要探索出合适有效的学科综合策略,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且更有深度和广度。
5. 结语
在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科综合”的地位举足轻重。倡导学科综合是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在初中唱歌课的音乐课堂中探索更加有效的“学科综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依然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未来的音乐教学将会与更多学科门类进行综合,还将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