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摘要: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方针。在会议精神的指示下,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着重强调了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会议精神纳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从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不参与、假参与、乱参与、浅参与”的问题出发,以国家统编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为例,提出开发创意性学习载体、探索增值性评价方式、梳理教材劳动教育内容、开展项目化学习方式的策略,以期达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目的。
Abstract: In 2018, at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Xi Jinping proposed to incorporate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ference spirit, China has successively issued policy documents such as the “Opinions on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labor education in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and incorporating the conference spirit into the “General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Standards (2017 Edition, 2020 Revision)”. Labor education is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 issue of "non participation, false participation, chaotic participation, and shallow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aking the national unified edition of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xtbooks as an example, strategies will be proposed to develop creative learning carriers, explore value-added evaluation methods, sort out labor education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arry out project-based learning methods, in order to better cultivate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文章引用:王宁.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230-123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546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2]。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要领悟新时代对培养青少年的要求,顺应新课标的育人理念,针对当前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劳动教育问题,寻求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可行路径,以期更好地落实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本文针对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理论依据,以及当前“不参与、假参与、乱参与、浅参与”问题展开分析,并以国家统编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为例,进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策略分析。

2.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理论依据

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依赖劳动,劳动是人的最重要的能力。旧社会的人受分工的限制发展是片面的,而新社会的人将是“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这时的人不再是畸形的发展,而是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3]。因此,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人。

2.2.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观

新时代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发展了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我国相继出台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政策性文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针对普通高中学段提出“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的要求,并提出要在思想政治等学科中“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4]。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观是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理论依据。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观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蕴含着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自小耳熟能详的《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通过描绘劳作的辛苦,教导人们要珍惜劳动成果。《左传》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表达了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除了经典文化诗词外,中国的雕版印刷、陶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蕴含着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劳动的倡导、反思,沉淀出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为新时期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3.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分析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问题可以归为四大类,即不参与、假参与、乱参与、浅参与,主要有如下表现:

第一,“不参与”也就是高中学生普遍不愿意参与劳动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教师在课堂中传授劳动知识、布置学生参与学校值日、布置家务劳动作业等的传统劳动教育方式已较为落后,无法满足高中阶段学生的劳动学习需求和兴趣[5];其次,部分教师把劳动作为惩罚,如罚扫地、罚擦黑板等,给学生带来思维误区,让学生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愿意参加劳动。

第二,“假参与”,也就是形式主义,主要体现在教师为完成相关考核随意开展一些劳动教育活动应付了事,学生参加劳动后并没有得到素养的提升。除此之外,在最终劳动素养考核中只评价劳动知识、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其中的一部分,评价内容不够全面,且评价主体集中于教师,并未涉及学生自己或同学间的评价,不能够起到真正落实学生劳动素养的作用[6]

第三,“乱参与”是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教师为了开展劳动教育而开展劳动教育,脱离学生所处学段、所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等客观条件,随意“填鸭式”地灌输劳动知识,没有针对学生主体的系统的劳动教育计划,更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本身相脱节,呈现出“乱”的局面[7]

第四,“浅参与”是指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劳动教育没有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更没有基于教材拓展劳动知识、开展劳动活动的意识,只是一味强调要“热爱劳动”、“积极劳动”,只做到“听”劳动知识和“看”别人劳动,忽视了劳动教育中最重要的“做”,难以真正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落实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8]

4. 针对“不参与”,开发创意性学习载体,提升学生参与兴趣

针对“不参与”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开发创意性学习载体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载体的帮助下参与劳动,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循序渐进地塑造学生劳动素养。传统的学习载体有视频、案例、思维导图等等,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劳动教育,需要在传统学习载体基础上增加能够提升学生劳动兴趣的创意性载体,例如,劳动榜样和节日就可以很好地提供学习支持:

4.1. 劳动榜样

劳动榜样所彰显的劳动精神能够给学生带来最深刻的感受。例如,国家统编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综合探究“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中,活动目标指出“能够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以扬州地区为例,在学习这一部分时,就可以通过讲述扬州劳动模范典型故事,带领学生感悟身边的“劳模精神”;在学习“劳动精神”时,则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身边的劳动榜样,进行事迹分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工匠精神”,可以通过把雕版印刷工具带入课堂、讲述非遗技艺雕版印刷传承人的故事,给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

4.2. 节日

有关于劳动的节日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劳动节,其实除此之外,清明节、教师节、国庆节等等节日,也非常适合进行拓展延伸,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学习载体。例如,国家统编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和奋斗的,教师可以结合“国庆节”这个重要节日,既有利于深化对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还能够让学生领悟劳动的重要意义。

5. 针对“假参与”,探索增值性评价方式,健全劳动评价机制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学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感、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针对“假参与”问题,需要能够对劳动教育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地考察的评价方式,避免形式主义倾向。增值性评价是以学生的增值表现为依据,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束对学生的学业成长和进步进行评价,尊重学生主体性,坚持可持续发展规律,是能够覆盖教育全过程、全方位的考察方式[9]。因此,可以采用增值性评价方式,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可以设置如表1的劳动教育评价表:

Table 1. Evaluation form for labor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ı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1. 高中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评价表

评价阶段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

劳动
教育前

劳动知识储备

劳动技能

劳动态度

掌握基本劳动常识;

具备基本生活劳动技能;

能够正确看待劳动问题。

书面考试成绩与学生自我评定相结合

劳动
教育中

能够认真学习并理解老师所讲劳动知识,知道劳动知识获取的方式;

能够掌握正确劳动技能,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的劳动活动中;

能够自觉参加劳动,主动请教老师、同学。

教师观察、同学
互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劳动
教育后

具有丰富的劳动知识并能将其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在课内外主动
获取劳动知识;

能够掌握并正确运用丰富的劳动技能,并能够自主学习劳动技能;

热爱劳动,正确看待劳动问题,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书面考试、教师
观察、同学互评
与学生自评
相结合

总结性
评价

将劳动教育前、后学生变化进行比较:

劳动知识有所丰富;

劳动技能有所增强;

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

教师总结评语
并打分

6. 针对“乱参与”,梳理教材劳动教育内容,分学段开展劳动教育

针对“乱参与”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劳动教育要遵循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教材内容分布、不同学段特点等,将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哲学、文化相结合来进行开展,以课本为载体,以学生为本质[10]。国家统编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必修教材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包含了大量的劳动知识要素,因此对必修教材的分析和梳理非常重要,表2对国家统编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四本必修教材中所涉及的劳动内容要素和可开展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梳理。

Table 2. Sorting out the cont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xtbooks

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梳理

教材

框题

可开展的劳动教育内容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阶级社会的演变体现劳动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
基本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第三课 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

为学生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并向学生明确
这些伟大的成果来源于全体劳动人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劳动观,勇于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和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实现伟大中国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必修2

《经济与
社会》

第一课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课着重强调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而物质资料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借此向学生强调劳动的重要性。

第三课 第一框

坚持新发展理念

生活的美好需要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需要坚实的物质技术
基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因此要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

第一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劳动者的个人收人与劳动数量、质量直接关联。基于此让
学生重视劳动,激励学生努力提高劳动技能。

第二单元 综合探究

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

通过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
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必修3

《政治与
法治》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可以基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开展劳动教育,发挥榜样作用,让学生领悟劳动的重要意义。

第三框

法治社会

教师可以借助本课“探究与分享”中,李某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工资并获得相应的赔偿的案例,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劳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可以为学生拓展劳动法的相关知识。

必修4

《哲学与
文化》

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学问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借此强调劳动的重要性。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在“世界的物质性”这一框中,在理解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时,可以通过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强调劳动在演变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通过“阅读与思考”中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谈到劳动的重要性,引出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是构成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础,从而教育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的观念。

第六课 第三框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在这一课中“弘扬劳动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部分,向学生强调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

第三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材中展示了井冈山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民族精神,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强调要传承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民族文化,树立劳动是财富源泉、是幸福源泉的坚定信念。

7. 对“浅参与”,融合项目化学习方式,开展沉浸式研学活动

为了解决“浮于表面”的劳动教育问题,教师要重视活动探究、情景体验、任务驱动等方式对学生获得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形成正确劳动观的作用。项目化学习倡导“任务导向”、“在做中学”,将项目化学习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育人理念相契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劳动素养的提升[11]。将项目化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劳动教育相结合,可以大致分为入项、实施、出项三个阶段。

7.1. 入项阶段

在入项阶段,需要完成确定项目主题、设计驱动性问题、分解项目任务及评价要点、设计项目成果及评价要点几项任务。以国家统编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笔者以扬州地区为例,将项目主题拟定为“感悟非遗传承 弘扬劳动精神”,将项目驱动性问题拟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启示我们如何弘扬劳动精神?”。与此同时进行项目任务分解、设计项目成果及展示方式:

任务一:参观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感受代代坚守的非遗技艺,感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拍摄记录、走访调研,收集同样能够展现劳动精神的非遗小故事,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任务二:整理调研资料,制作成“感悟非遗传承 弘扬劳动精神”海报,在校园内分享非遗故事,弘扬劳动精神。

7.2. 实施阶段

在项目实施试阶段,根据入项阶段设定的项目主题、驱动性问题、项目任务、项目成果,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分工后,开展沉浸式的研学活动。

7.3. 出项阶段

在项目化学习出项阶段,则需要展示最终项目成果、开展项目评价。项目的最终成果为“感悟非遗传承 弘扬劳动精神”海报,学生不仅要展示最终成果,还需要分享海报制作的用意及背后的故事。在最终评价中,评价的内容则涵盖海报制作情况、个人分工、合作能力、对劳动精神领悟等多方面,评价方式要包含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以实现尽可能全面地评价。

8. 结语

新时代,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培育学生劳动意识教育的重要路径,应该充分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以新课标为导向,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为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开辟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11-25(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37.
[4] 教育部.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020-07-09.
[5] 王小芳. 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0(5): 141-144+140.
[6] 杨增岽, 王阿慧. 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思考[J].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5): 3-6.
[7] 王晓南.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信阳: 信阳师范学院, 2020.
[8] 沙启蒙.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2.
[9] 刘志军, 范韵婧. 我国增值评价研究: 现状、问题与展望[J]. 中国考试, 2023(4): 35-41.
[10] 邹寅斐.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优势与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20(19): 68-70.
[11] 高巍, 高艳. 项目式学习: 劳动教育实施的创新路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2, 9(2): 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