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应用心理学专业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Practical Path of Production-Teaching Integration in Applied Psychology Special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象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对新素质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教融合是高校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为破解应用型专业发展瓶颈、增强教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新思路。以宁夏大学应用心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探讨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发现其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该专业产教融合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老旧、产教融合不深入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存在卡点三个典型问题提出新质人才培养举措,以期为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a symbol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ve forces,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new quality workers.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which provides new ideas for breaking the bottleneck of appli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nhancing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of education. Taking the talent training of the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 of applied psychology in Ningxi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of this major, finds out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this maj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proposes new quality talent training measures in view of three typical problems: the old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e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the bottleneck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psychology professionals and help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文章引用:赵雨萌, 丁凤琴.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应用心理学专业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237-124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547

1. 引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同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2024年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新质生产力”被强调多次,足以可见其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推动了大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治理体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也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亟需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校智慧。

2019年,教育部正式发出《关于公布2019年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通知》,共认定首批405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确定62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不仅是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新时期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根本举措,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输送大批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在结构上平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有效途径。2020年,宁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面对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中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宁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也面临着诸多潜在风险及人才培养困境,亟需对人才培养理念进行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及时优化,从而将高素质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基于此,本文以宁夏大学应用心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例,剖析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该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通过产教融合突破学科壁垒、发挥文理兼容优势、拓宽研究领域,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增强人才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平台影响力,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2. 新质生产力、产教融合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耦合逻辑

新质生产力的产生,要依托科技,依托创新[3],且落脚点回归于产业,产业是其形成与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并且聚焦于高质量发展。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应当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推进成果转化[4];2016年,《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5];2017年,国家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引导和支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专业课程教材开发、实习基地建设[6]。可见,产教融合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是产业端与教学端联结的“粘合剂”,是成果转化落地的“中转站”。新质生产力要求科技成果产业化,而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又涉及新质生产力的新生产工具、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和新载体,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可见,新质生产力为破解产教融合难题提供新的思路,产教融合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有力保障。

和谐稳固的社会关系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础[3],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是保证社会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动力源。因此,培植心理咨询、社会心理服务等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迫在眉睫。应用心理学作为新文科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运用心理学技术、方法和理论对心理行为进行干预或影响,以改变心理行为、提高心理生活质量,研究范畴从个体到社会,对促进个体心理和谐、保障社会稳定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新质生产力要求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向深层次融合,因此,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为宽口径[7],课程设置与内容不仅应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还应当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心理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培养和谐稳定社会的建造者;在严格实施专业培养外,更应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力培养具有原始创新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打下稳固的基础,为其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3. 应用心理学专业产教融合现实境遇

3.1. 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老化,供给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缺乏动力

人才培养是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是一个计划性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新质生产力需求、行业发展趋势、学生兴趣爱好、师资力量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探索。宁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分为两类:心理师范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在对宁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访谈过程中发现: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对学生兴趣爱好挖掘不充分,学生潜力没有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对岗位需求理解不充分的问题。部分学生形成“我是心理师范方向,我只能当心理健康老师”的固化思维模式,人才培养应当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遵循人才的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学生特长,在这个基础之上,多角度为学生提供行业信息,辅助学生厘清职业发展规划。

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学科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是新质人才的培育[2]。学科是人才培养的载体[8],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学科的支撑,但是知识的产生与运用都不应局限于学科框架中,新质生产力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更高素质人才。学科化过强,会导致学生出现该学科是一门“被边缘化”的学科的思想。结合对48名学生的访谈,一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局限:入学的时候对应用心理学充满好奇,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专业理论性较强,不知道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该如何运用到工作中。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并没有“生根发芽”。但是,培养模式学科化过弱,又会导致学生出现学科“万精油”倾向,使得学科失去专业特色。例如有学生提到:“我觉得应用心理学就是什么都能干。”

在人才需求供给方面开展工作不够充分,导致新质人才培养与产业脱轨,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形成闭环。访谈过程中,多名大四的学生谈到:“听说上一届学姐去了某个学校做心理健康老师,我也想去这个学校,但是我不知道途径。”可见,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对毕业生去向、行业对人才需求动向以及行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需掌握的工作领域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和更新,且超80%的学生希望可以有相关讲座邀请本科毕业的学长学姐做一些就业攻略分享。

3.2. 人才培养环节有待优化,产教融合助推新质生产力“蜻蜓点水”

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设计中明确提出要求:实践类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5%,应构建心理学基础实验课程-心理学核心课程教学实验-应用心理学见习与实习等多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还应建设特色实验或者特色实践项目,满足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9]。应用心理学专业应以“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培养作为培养目标,在培养环节中,以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运用为特色,使得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及市场营销等各行各业都可以有所作为,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需求。

但在访谈过程中部分大四学生表示,在应聘时自己虽然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但是也不会心理咨询,如何实践仅是浅浅了解。一些大三、大四的学生表示,本专业的见习或实习渠道单一:部分学生想从事教育方向的心理学实践,部分学生想进入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的心理学实践,但是本专业所给予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的渠道往往是二选一并非多选一。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设置了对就业有帮助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在大三、大四开设,课程内容老套缺乏新意,没有“职业规划老师指导”的实践环节,很难满足自己对岗位需求的了解。而产教融合作为一种很好地将“学习与实践”相融合的途径,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

当前应用型专业的产教融合实践途径大多是通过邀请产业内的实战经验较强的企业领导来进行讲座,或通过面对面的线下招聘会来实现教育教学与实践的转化[10]。但在访谈过程中,学生表示,本专业开设的招聘会也少之又少,几乎没有机会可以与行业内有工作经验的专家进行交流,学生所获取的相关就业信息存在“信息差”,处在一个较为滞后的状态。且一些大四学生表示,因缺少与企业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在面对应聘工作岗位时产生恐慌,对面试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不知如何解决。可见,学校在进行产教融合时,简单地认为产教融合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场所,校企双方对产教融合理念理解存在肤浅、思路简单以及能力欠佳的问题,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出现理论与实践的“瘸腿”现象,从而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产业 + 教育”链条老化问题亟待解决。

3.3. 人才培养成效有待落地,科技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存在瓶颈

实验室的建设程度与使用频率是学生更好面对实践时各种情况的保证。学校为建设应用型心理学一流专业,大量投入资金建设心理学实验室,购入、引进心理学相关实验设备。从完整的实验研究的流程来看,心理学实验技术队伍应该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实验教研人员、实验室维护人员等组成[11]。但本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队伍并不完整,且实验室数量少,不能实现多个实验共同进行,也没有专门维护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设备更新与保养,导致设备老化程度高,对新质生产力形成产生瓶颈。技术人员和心理学专业人员数量脱节,“明白心理学实验设计的人不明白仪器原理,明白仪器使用原理的人不清楚心理学实验设计”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些原因均导致实验教学条件利用不充分,学与用脱离严重,难以提升新质生产力。且在本科学习阶段,学生表示很少有机会接触并使用设备,部分学生甚至不了解本专业的实验设施基本情况,更不用说利用实验设施进行心理学实验。访谈中,仅有20.6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验室设施建构较为合理,37.57%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实验室的使用频率高,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没有操作过实验仪器,也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了解每一个实验仪器的用途与操作方式,多数学生是以“被试”的身份参与过实验,对实验室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关于实验是如何进行编程、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等问题都表示不清楚。

部分大三学生表示,在参加学校举办的一些学术创新活动中会有项目产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学术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但是项目仅仅停留在活动比赛期间,活动比赛结束,项目也就戛然而止,后期只是会提交一些参与活动的心得体会,但是关于项目是否以及如何落地的实质性问题无人问津,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难,项目落地更难。可见,学校在产教融合促进科研成果转换方面还有上升空间,学校需要承担起联系“成果生成与转化”的桥梁作用,才不会导致部分成果“竹篮打水一场空”,新质生产力资源也才不会滞后与落后。

4. 应用心理学专业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4.1. 统筹协调,共同推进,使得培养模式契合新质生产力

提高高校与行业产业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需求的吻合度,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要求[2]。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一旦与行业产业脱节,便会出现人才市场结构性短缺现象以及“求职难”与“用工荒”的两极分化问题,而产教融合即是规避这一问题出现的良好途径,产与教的相辅相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专业进行见习实习,从而拥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可以科学高效地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做出教育贡献。

对此,应用心理学一流专业应时刻掌握行业最新动态,及时更更新行业动态,根据专业定位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在学校进行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时,邀请当地企业共同研讨,从而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应充分解读和利用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最大限度的发挥产教融合带来的益处,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打牢基础,铺好路,为新质生产力培养“理论 + 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合理掌控培养模式的学科化,避免因过于刚性和条例化的管理模式导致的培养模式“窄化”现象。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整体,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学生入校前,招生简章中明确介绍该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以及就读本专业期间会接触到的课程和相关实践机会,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选择。入校后应向学生说明就读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每学期的学习重点,并且在本科学习阶段,加强对学生心理资本的培养。“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心”,应用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将心理学知识用之于人、服务育人的学科,该专业的学生不仅应当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于社会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科学“自助”。在学生毕业后,收集和追踪学生的毕业去向,了解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的行业,为培养下一届学生做好准备。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注重发挥行业组织人才需求预测、用人单位职业能力评价作用,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4]。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当深化产教相辅,使得学以致用的思想沁入学生的学习观、扎根于学校的教育观。

最后,利用产教融合拓宽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得到应用。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2],这就要求建设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而且是一种社会治理体系。因此,学校在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设置学校所处地域自身特点课程,聚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总规划,摒弃培养目标狭窄、闭锁、结构单一等问题[10],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打开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接口。

4.2. 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加速产学研用赋能新质生产力

从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以及内涵来看,已为产教融合过程中作为主导力量的行业企业厘清了目标和要求。行业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要载体,是将学校的教育资源、科研活动等科学高效的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资源融合的平台,合力培养既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拥有高水平技术技能同时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和企业应当坚持开放与协同创新[2],实现高校与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双方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做到可持续发展,实现以教促产,以产促教。产教融合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校企双方都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衔接和资源共享,不断集聚协同创新合力,促进应用心理学领域产业链延伸、升级和培育,不断释放新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平台,将战略性基础研究、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成果对接应用行业和产业[13]。坚持“见习–实习–实践–毕业论文”为主线的“产业 + 教育”人才培养链条,鼓励学生将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研究内容,从实习中获得数据,在实践中将结论运用,在思辨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大力开展学科专业知识竞赛和实践大赛,构建学生自主、教师辅助、产业提供资源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共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就业创业基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验场所,整合多组织、多学科优势,构建多层次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合作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指导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机制[14]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加大聘用具有其他高校学习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力度[5],聘用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人才或具有工作经验的教师,可以加大对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与实践专家来联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类竞赛项目的机会,为产教融合更好地进行夯实基础[14]。育人者先育己,在今后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学校应引入更多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跨专业跨学科、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与企业达成共识,加强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交流锻炼,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本专业实战经验丰富的行业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授,为学生讲解分析案例,完善师资共培机制。

除此之外,校企双方应加强沟通联系,学校做好“联络员”工作,企业扮演好“供应商”角色,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举办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等,让学生直接与企业面对面沟通,从而发现自身不足,更详细地了解自己专业所适配岗位的工作内容、薪资待遇等职位信息。并且在每一学年举办一次或多次校园模拟招聘会,邀请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让学生多次模拟,了解招聘的礼仪、技巧,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创新就业指导方式,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应聘能力和社会竞争综合能力。

4.3. 服务需求,优化结构,促进科研成果蜕变新质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验室正是培养和打磨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学校应扩大教师专业范围,广泛招收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从根本上解决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不平衡问题,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丰富实验室的“软件”及“硬件”,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及专业特色,构建一个科学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性的实验教学体系。及时更新图书馆图书资源,开放专业相关网络资源,图书资源以及网络资源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网络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打造一个“没有围栏”的大学。

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资源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2]。为攻克成果难转化、难落地问题,学校应深化“引企入教”改革[4]。对于学校来说,科研成果难走出实验室的一大障碍是资金问题,而对于企业来说,生产难以创新的阻碍是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因此,校企双方可以就彼此“障碍”做到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学校在对企业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后,依法与其达成合作,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学校科研并享有相应权利[4],做到互利共赢,由企业设立基金,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奖励机制,对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进行资金支持,一方面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一方面鼓励了学校师生科研创新。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4]。学校和企业双方,可以就学生实践创新问题开设工作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等,将学校实验室学术优势和企业实验室实践性强的优势进行联合,共同推进成果落地。

最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新型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也随之而来,这对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也发出了挑战。而应用心理学在理解群体行为、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融合、应对社会危机等多个方面有着重中之重的作用,因此,学校除了在保证基本的教学、科研活动之余,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还应该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和切实的社会实践生产相结合。产教融合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提供了现成的基地,学生可以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员工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为缓解企业员工心理压力大等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思路,鼓励师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做到科研来自于社会现实,反馈于社会问题,服务于社会需求。

总之,如何利用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并更好地建设应用心理学一流本科专业、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是一个需要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学校应坚持立足专业自身特色,明确专业定位,实践创新、砥砺前行。充分运用雄厚的师资力量,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条件,继续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及时了解掌握和运用国家出台的相关教育政策,乘着“产教融合”的风浪,形成学校与产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持续为社会输出实践型和专业型并济的复合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蓄势赋能。

致 谢

感谢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丁凤琴教授的指导。

基金项目

2022年宁夏自治区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心理学一流本科专业‘三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 人民日报, 2023-09-1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 2024-03-19.
[3] 向晓梅, 庄伟光. 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N]. 光明日报, 2023-12-19(05).
[4] 中共中央国务院.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024-03-19.
[5]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603/t20160322_234599.html, 2024-03-19.
[6]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024-03-19.
[7] 武海英. 系统理论视角下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建设创新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12(23): 140-142.
[8] 王顶明, 黄葱. 以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4): 58-65.
[9]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10] 杨美佳. 经济转型视角下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商讯, 2019(30): 189-190.
[11] 张莉琴, 麻超, 马婧, 王福, 张澜. 心理学实验室建设性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5, 25(4): 47-49.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nhc.gov.cn/jkj/s5888/201812/f305fa5ec9794621882b8bebf1090ad9.shtml, 2024-03-19.
[13] 申妍瑞, 胡纵宇. 新质生产力与产教深度融合双向赋能: 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 中国高校科技, 2024(5): 89-93.
[14] 刘畅荣, 王志勇, 王涛.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 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20(36): 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