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化学习在小学国学教育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安阳市L小学为例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mbodied Learning in the Sinology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A Case Study of L Primary School in Anyang City
DOI: 10.12677/ae.2024.1481550, PDF, HTML, XML,   
作者: 任嘉怡: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关键词: 国学教育小学语文具身化学习Sinology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mbodied Learning
摘要: 本研究深入调查研究小学阶段国学教育现状,发现其受传统认知观念影响较大,课堂学习局限于“脖颈上的学习”,教学效果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课堂学习效果。而本研究强调学习认知过程中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作用,以具身化学习理论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安阳市小学国学具身化教学活动为依托,针对安阳市L小学具身化国学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为改变当前小学国学离身化的教学现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在了解L小学国学具身化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以期了解该校如何引导小学生将传统文化教材理论知识在行为实践中身体力行的方法及措施,提出其发展方向,以期做出合理的、可供借鉴并实用的路径展望,找出具身化学习理论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点,发挥具身化学习理论对学生国学学习效率的提高作用。
Abstract: This study deeply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inology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and found that it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ognitive concepts, and classroom learning is limited to “learning on the neck”,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makes it difficult to achieve satisfactory classroom learning effect.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od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cognition. Based on embodied learning theory and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mbodied Chinese education in L Primary School of Anyang City, providing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for chang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isembodied Chines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bodied teaching of Chinese learning in L Primary School,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how the school guides pupils to implement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textbooks in behavioral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so as to make a reasonable, referable and practical path prospect, and find out the meeting point between embodied learning theory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embodied learning theory in improving students’ sinology learning efficiency.
文章引用:任嘉怡. 具身化学习在小学国学教育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安阳市L小学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259-126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550

1. 研究缘由

1.1. 国家高度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趋势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了国学教育是培养小学生民族认同感形成的重要途径[1]。本研究参考现阶段大量文献、走访过多所学校后发现:当前部分小学国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陷明显,教学方式仍以不灵活的“离身”教学为主,将学生当作一个被动地接受和储存知识的器皿,导致学生对于学习国学内容的兴致不高张,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无意识背记为主,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因此,本研究预期针对L小学国学具身化教学的现状展开的,通过对该校一线教师的访谈以及国学活动的观察记录并归纳分析该校国学具身化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缺陷,从而为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效的理论补充,还能够充分利用具身化学习方法来建设学校国学课程和活动体系、丰富学校活动特色,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提供新的思路。

1.2. 国学教育对学生提出了具身化学习的新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在小学阶段教授国学既能促进小学生民族意识与文化自豪感的养成,又能让他们自觉地承担起传承的责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现阶段各小学能够意识到国学教育在小学阶段教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但教学以诗词背诵等具有强烈离身色彩的内容为主。

而大语文时代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文学常识、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文化素养等综合能力,还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具有灵活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为了回答大语文时代对于如何开展小学国学教育、如何创设更为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继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的新问题,本研究选取安阳市一个优秀的、有成效的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特色的小学进行现状研究,详细了解该校如何引导小学生将传统文化教材理论知识在行为实践中身体力行的方法及措施,将具身化学习原则与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着重分析L小学具身化国学教育方式的不足之处,找出具身化学习方法与解决国学教学困境的契合点,发挥具身化教学中身体的认知功能,创设能够让学生多感官协同参与的国学文化活动,打造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和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国学文化环境 ,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

2. 研究现状

从当前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来审视,国学在语文学习中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以“国学”为关键词,本研究们共检索到了1445条相关文献,其中包括607篇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当以“小学国学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检索结果为454条,其中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有87篇。此外,以“具身化学习”作为检索词,本研究们找到了147条相关文献,其中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达到77篇。这些数据表明,国内学术界对国学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体系。然而,尽管国学教育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目前尚未发现有将具身化学习理论应用于小学国学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具身化学习理论为教育带来的好处,但更多集中于英语、科学等学科教育,对国学与具身化学习相结合的研究几近于零,仅存的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也并未能全面解决本文提出的问题——即具身化学习理论如何更好地融入小学国学教育之中。

2.1. 具身化学习理念在国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2021年以来,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做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强调素养导向、系统规划和全科覆盖[2]。《指南》着重指出,中小学课程教材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2]。表明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应重知识的同时更重实践,不能将教学方式拘泥于国学经典的讲授中,充分认识到综合课程在小学教育全领域的指导地位。

张素丽强调了国学内容对学生民族认同感培养的积极作用,同时学习国学经典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1]。黄济指出一切国学经典,均可用于德育工作,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素养[3]。随着对国学价值认识的深化,学者们不仅强调了国学传承的必要性,而且开始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目前,国内的许多小学、中学甚至是大学都在研究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全方位多领域地结合起来,力求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文化自信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等。

2.2. 小学国学教育具身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教育理念方面,叶浩升认为以身心二元论为基础的教育与教学观根深蒂固: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身体的存在被简化为两个极端角色——它要么被视为追求真理的障碍,要么仅被看作是将心智运输至知识殿堂的临时“载体”或“容器”[4]。虽然具身认知理论对这种二元论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主张认知过程并非完全脱离身体,而是与身体紧密相连,但是,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仍会不自觉地采取“离身教学观念”进行教育活动开展。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方面,许佳美、朱文辉认为当前国学教育内容与时代主题和学生实际经验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5]。张小国、唐智松则认为传统的国学教学多为“灌输式”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作一个接受、输入和储存知识的器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对已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反应或问题,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将所学的内容死记硬背下来[6]

在国学教育内容和教材的选择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降低。

在评价体系改革方面,李录琴、常宝宁认为小学国学教育的具身化评价体系改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如何将国学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融入到学生的身体活动中,并通过这些活动来促进学生对国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7]。具身化教学强调体验和实践,这要求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和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制定一个全面、公正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是一个挑战,传统的纸笔测试可能难以准确评价学生的具身化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评价方法需要创新,比如通过观察学生的身体动作、参与度以及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来进行评价。

3. 研究设计概述

3.1. 研究对象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安阳市L小学一线国学教师。安阳市L小学创建于1959年,是河南省重点小学、全国整体改革实验校、中国名校建校。198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观安阳市L小学时种下“成长树”,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二十大报告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旗帜”等号召,致力于打造“红色大道”“书香大道”“幸福大道”,实现“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育人目标。

3.2. 研究目的

本项研究是围绕安阳市L小学开展的,通过访谈和相关校本教材、活动案例的观察分析该校教师对于国学教育实施情况的真实反馈,旨在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通过访谈,了解国学课程在学校的开设情况、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配备等,从而评估国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普及程度和实施效果,以期发现该校在国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具身化学习在小学国学课程中的重要性。基于访谈中收集到的信息和教师的反馈,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学校和教育部门优化国学教育的实施方案,提高教育质量。

3.3. 研究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选择L小学具身化国学教育开展现状作为研究案例,通过走访、课堂观察与访谈收集与案例相关的所有信息,了解L小学节气特色班与戏曲特色班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与课程开展的现状,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的进一步具身化传播。

2) 访谈研究法。本研究通过走访和咨询,找到对于安阳市L小学尤其是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有经验和实践基础的一线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访谈首先了解教师是否具有国学具身化的教学意识;其次了解教师在国学教育具身化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方目标、教学主题和教学方式;最后了解分析国学教育具身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3) 文本分析法。在研究开展初期运用文本分析法,以从多方面收集到的L小学国学教育文本的资料为依据,包括该校国学实践的基本资料、校本传统文化教材及使用到的国学读物、开展的国学教育活动汇总和新闻报道、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国学文化成长手册、学校的课程安排表等等。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国学读本的内容特点、评价体系的侧重,概括该校国学教育实践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4)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和研究相关文献,旨在深入了解小学国学教师在具身认知方面的水平、具身化学习在小学国学教育中的应用情况以及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和未来趋势。此外,通过对小学国学课程的文献分析,旨在挖掘有助于本研究顺利进行的经验和做法,同时阐明本研究在小学国学课程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4. L小学具身化课程开展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访谈对象

从研究目的出发,对安阳市L小学三位语文教师分别进行一对一匿名式访谈,主要调查教师在国学领域具身化教学情况及其自身的国学具身化教学意识,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3位接受采访的教师其教龄各不相同。活动案例一,如表1所示: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interviewees

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序号

教师

性别

教龄

任教年级

访谈时间

访谈地点

访谈转录文字数

1

Y老师

7年

二年级

2024年3月22日

办公室

0.1万字

2

H老师

7年

四年级

2024年3月22日

办公室

0.4万字

3

C老师

12年

六年级

2024年3月23日

办公室

0.2万字

根据以上三位一线教师的教育经历及实践经验,访谈内容包括:一是教师的基本教学信息,主要包括教师个人的基本教学情况和国学教育具身化的教学意识;二是了解教师自身的具身性国学教学认知,以教师是否具有运用国学具身性教学策略的使用意识为重点;三是是调查当前教师已经实践过的具身性国学教学规划,包括符合具身化学习特点的特色环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具身化国学教学方式的运用,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国学学习效果;四是关于教师对于国学教学的反思,提出教学中所出现的相应问题。

4.2. 具身化活动案例分析

4.2.1 活动案例开展现状

经调查发现,L小学积极贯彻具身化教学理念,营造“一班一景”的班级文化创设活动,充分发挥了“情境性原则”在国学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代表案例如下:

4.2.2. 活动案例一,如表2所示

该活动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以节气为主题的国学文化班级创建活动将学习与有趣的国学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不同的活动,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具身化学习通过感官体验和身体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和理解节气相关的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节气与自然现象、农耕活动之间的关系。

4.2.3. 活动案例二,如表3所示

小学京剧特色活动通过具身化教学,即通过身体动作和感官体验来学习京剧艺术,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京剧的魅力,而且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该班级鼓励学生通过扮演京剧中的不同角色,如生、旦、净、末、丑等,来体验和理解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掌握京剧的韵律和唱腔,提升音乐素养,通过京剧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具身化教学能够让学生直接体验和学习,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京剧中蕴含的道德故事和情感表达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京剧特色活动的具身化教学不仅是一种艺术教育,更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Table 2. Cultural class creation activities with the theme of “solar terms”

2. 以“节气”为主题的文化班级创建活动

班级名称

节气特色班

主办班级

L小学四年级五班

活动设计依据

项目名称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

具身认知生成性
特征

“节气”艺术节
系列活动

通过绘画、手工艺等形式,让学生
创作与节气相关的艺术作品,
如绘制立夏蛋、制作冬至团子等,
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对节气的感受。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生成性原则”进行活动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认知上获得知识,还能通过身体的参与和与环境的
互动来促进认知发展。学生在此过程中
不仅能够学习到节气相关的知识,还能
通过身体的参与和环境的互动,促进
认知的生成和发展,从而更深刻地理解
和感受节气的内涵与意义。

具身认知涉身性
特征

“节气”美食
制作系列活动

让学生动手制作与节气相关的
传统食品,如立春的春卷、
冬至的饺子等,通过烹饪活动
体验节气习俗。

使学生不仅能学习到知识层面关于节气的知识,还能在身体力行中体验节气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
文化。

具身认知情境性
特征

“节气”特色
班级文化创设
活动

在教室内设置二十四节气元素的
文化墙,展示学生们关于年俗文化的
作品和创意成果。通过展示学生的
创作成果,激发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同时也营造出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有效地将具身认知理论与节气特色班的
教学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
体验。

Table 3. Cultural class creation activities with the theme of “traditional opera”

3. 以“戏曲”为主题的文化班级创建活动

班级名称

戏曲特色班

主办班级

L小学六年级三班

活动设计依据

项目名称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

具身认知生成性特征

京剧短剧创作

主题确定:教师根据学情选择适合
学生理解和表演的京剧短剧主题;

角色分配:根据短剧内容和学生兴趣
进行角色分配;

剧本编写: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进行剧本创作,可以是改编经典剧目,也可以是原创短剧,要求内容健康
向上;

服装道具:鼓励学生制作符合京剧人物特点的服装和道具,并及时进行指导
纠正;

成果展示:通过校园演出、艺术节等
形式,为学生安排表演机会。

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京剧
个性化的表达,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
中学习、巩固、输出京剧相关的知识和
技能,还能在演出中体验到京剧的魅力,有效地输出所掌握的知识,从而更好地
传承发扬京剧国粹,体现出知识的
生成性。

具身认知涉身性特征

“京剧乐器”
身体模仿竞赛

通过猜谜引出京剧中常见的小锣、钹、大锣三种乐器,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接着教师指着其中一个实物或图片引导说:它们说话的声音是这样的——象声字(台、才、仓),引导学生认、说,速度由慢到快,让学生充分练习。

熟悉后用拍手代表钹,拍肩代表小锣,拍腿代表大锣,最后到游戏闯关环节,按照给出的锣鼓经节奏,口念象声词,用“身体小乐器”演奏。

该活动是“以物代物”的象征性游戏,
一方面参与者通过身体动作来模仿京剧中常见的乐器,在活动中学生必须协调
身体各部分的动作,这种身体活动直接
影响了他们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学生
在用身体模仿京剧乐器时,个体通过
感知自己的身体状态(如肌肉紧张、
呼吸节奏)来调整动作,形成了一个感知–运动的循环,这是具身认知理论中的
一个重要概念,学生在竞赛中掌握了
锣鼓经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对乐器
音色的听辨力及反应能力,激发了学生
探索京剧乐器相关知识的热情。

具身认知情景性特征

花旦服饰
制作比赛

建设富含京剧文化特色的教室文化,
例如布置京剧名家、乐器、介绍的
相关展板、让学生自制不同角色的
脸谱和手抄报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广播课间播放京剧歌曲,设立
“京剧鉴赏”特色栏目;利用大课间
做独创的京剧体操;开展“京歌
对抗赛”等。

通过京剧特色校园环境的布置,
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和
感受京剧艺术,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
认同感和自豪感。

特色环境的布置可以为京剧教学提供
真实的模拟场景,使学生能够在类似
真实舞台的环境中学习和练习,提高
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4.3. 针对L小学国学活动设计流程的分析

4.3.1. 设立具身性教学理念

按照具身化学习的原则进行反思,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强化身体学习的意识,明晰身体在认知中的独特价值。小学国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场所。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因此,采用具身化教学理念是非常有益的。具身化教学理念强调通过身体体验和情感参与来促进学习,它与传统的抽象记忆和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不同,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

4.3.2. 进行具身性活动分析

在小学国学活动中,进行具身性活动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够提升学生对国学知识的认知和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其一,根据具身性学习任务强调学生的心智发展应以身体经验为基础。在国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传统的礼仪、书法、绘画等活动,使他们通过身体的实践来体验和学习国学的精髓;其二,具身性学习任务应唤醒学生的感官,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在国学活动中,可以设计让学生通过听传统音乐、观看传统戏剧、触摸古代文物复制品等方式,增强对国学的感知;其三,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在国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模拟古代学习环境,如古代书院或私塾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国学活动开展前进行具身性活动分析,能够促进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体验,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合适的具身性活动,以提高国学教学的效果。

4.3.3. 创设特色环境

小学国学具身化教学是指在小学国学教育中,通过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身体参与和感官体验中学习国学知识,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师应按照具身学习情景性原则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特色环境,按照具身学习生成性原则打造以学生第一视角为主线的参与性环境,强调学生的感受与认知,有效地创设具有国学特色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具身参与中更好地学习和感受国学文化。

4.4. 选择教学方法

小学国学具身化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重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强调身体、环境与认知的互动。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认知水平,以及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一个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国学课堂。

4.5. 评价反馈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现阶段的教学评价仍以知识的掌握情况为评价标准,过于强调学习结果,将学生的身体要素排除在外,忽视学生身体参与、行为表现和创新思维等其他方面的评价,难以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因此,教师应当转变“离身性”的教学评价观念,重视身体评价,多元评价。

5. 应用现状

5.1. 经验

L小学“一班一景”班级特色理念的建立过程中,四年级、六年级的老师在充分了解该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别设计出以“节气”“戏曲”为核心而展开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体验式学习方法来获取知识。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情境中通过身体动作和感官体验来学习国学知识,从而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无法各个方面的知识及内涵;在文本《我爱古诗词》背诵内容繁重的情况下,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时空内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学习环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抽查背诵”,通过小组合作抽查的形式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和知识共建。从访谈内容“国学具身化教学意识”这一维度的教师回答中可以看出接受访谈的教师能够认识到理解具身化教学的重要性,明确身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具身认知理论,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5.2. 问题及成因分析

5.2.1. 教学目标与具身化生成性原则存在偏差

具身化生成性原则强调认知是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和塑造的,这意味着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心智的活动,也涉及身体的动作和使用环境。在安阳市L小学的国学教学实践中,尽管已经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具身化教学理念,但由于传统的离身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这导致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教学依然采用“填鸭式”教育,仅仅强调记忆和重复,仍以知识的传授和记忆为最终目标,而不是通过体验式学习,导致学生身体参与的缺失,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身体参与,导致与具身化原则的偏差。

L小学校本教材《我爱古诗词》在编选和相关内容的组织过程中并未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思维训练转变为主动的亲身体验,尽管教育活动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然而在大多数实施过程中,教师依旧扮演着策划与安排的核心角色,学生群体未能实现自主选择与深入思考的预期目标,这与国学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具身化生成性学习的初衷相悖。从访谈实录中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国学具身化教学目标设定模糊,同一学校内教师之间的目标认知存在差异,有的教师过于理想化,而有的认为国学教育与时代脱节,导致实践中的决心和力度不足。导致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一,目标的设定缺乏统一的指导和标准,虽然有《纲要》等指导性文件,但在具体实施时,学校对于国学教育的目标设定摇摆不定,缺乏明确的方向和决心;其二,师资力量的局限,根据访谈内容可知,现有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可能并不包含专门的经学教育模块,因此导致在开展国学教育时遇到困境,其三,课程内容与实施方法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由于缺乏明确而系统的教育目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国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多采取随机进行的方式,缺乏系统规划和固定模式。

5.2.2. 校本教材未彰显时代特色

安阳市L小学校本教材内容相对来说较为陈旧,教材内容与当前审美发展和教育热点情况不匹配,缺乏时效性。L小学校本教材最近一次编选时间是2018年,根据本研究对L小学的的文本分析数据也可以看出,《我爱古诗词》共收录诗词150篇,其中涉及国学的课文95篇,其他篇目占比较少甚至没有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国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对于唐诗宋词的偏好,而忽视了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价值。而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健在报道中介绍说,“目前国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以及乐府诗集和元曲等,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在国学教育中的边缘化,会影响到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全面性的认识和理解。学生无法通过校本教材触探到真正的国学精髓,学生同样不能对国学形成正确、积极的认知,无法产生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国学学习效果也无法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教学目标。

国学具身化教学,即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将国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体验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国学教育的具身化学习,即通过身体实践来学习国学,是一种将知识与身体经验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导致国学教育的具身化学习主题选择不当的主要成因有三:首先是教师知识观的局限性,教育者虽然已经认识传统的知识观的局限性,打破了认为知识是静态的、需要死记硬背的概念,但其行为上仍未做到将国学教学过程当作是动态的、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鲜活过程;此外是师资困境,长期以来,教师的培养可能更侧重于学科教育的纵深化和专业知识的专业化,缺少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和实践教学的培训,这导致教师在实施国学教育的具身化学习时,难以突破学科界限,选择适合的主题;最后是资源困境,国学具身化教学过程不可避免的是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过程,需要整合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如果缺乏相应的跨学科知识和课程整合能力,或者不能有效链接家庭、社区、场馆等外部资源,将难以选择和实施合适的国学教育具身化学习主题。

5.2.3. 单一评价主体与具身性评价原则冲突

根据访谈内容中教师“对语文教材要求的背诵内容一般是硬性要求”“本研究们会采取小组抽查,学生互背打分还有以星期为单位的默写进行考察。”的回答可知,评价的主体依然是老师,考核形式仍以背默为主,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缺失严重违背了具身性评价的教育原则。因为没有被纳入对学生的考评体系,国学启蒙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获得语文等正规课程一样的地位,结果是老师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国学启蒙教育更多的是作为学生的一种个人兴趣,在家长不甚明确的督促下莘莘学子的一项才艺。访谈中老师多次提到“关于国学内容的考核一般都会归纳到语文内容的考核里”,“国学汇报演出太多,甚至都挤压了正课时间”由此可知,小学国学课程在形式上,国学启蒙教育更多地体现在观摩、汇报表演,比方,国学诵读、礼仪表演等。

国学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教学与评价上出现放任自流的状态,或者单一地用学生记忆的流利度和准确度来衡量教学的质量。这样做的结果是造成培养了部分国学方面兴趣爱好者,但大多数学生仍是对国学一知半解,或是根本不懂国学的局面。根据文本分析中的考核评价法式可以推出,该校存在以随机评价的方式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现象,但因为这种测试方式缺少常规性,而随意性的检查反过来影响国学启蒙教育的规范性。

6. 结语

小学国学教育的具身化学习是指将国学教育与学生的身体体验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情感体验和身体参与来增强学生对国学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具身化学习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模拟或真实的社会活动中,如环保行动、社区服务等,有助于学生将国学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具身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增强情境性共融,从而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效果。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学国学教育的具身化学习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价值观内化、增强认知效果和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配备、教学标准化、个体差异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挑战。教育者和学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克服这些不足,更好地推广和实施国学教育。

本研究致力于探究L小学在国学教育中实施具身化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分析该校如何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将国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旨在为小学国学教育的具身化教学提供发展策略,提出可供参考和实践的路径,寻找具身化学习理论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以期提升学生国学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素丽. 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J]. 学苑教育, 2024, 16(7): 4-6.
[2] 中国教育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3] 黄济. 素质教育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 新教师, 2023, 12(11): 1.
[4] 叶浩生. 身体与学习: 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 教育研究, 2015, 36(4): 104-114.
[5] 许佳美, 朱文辉. 从离身到具身: 新课标背景下科学教育的范式转变[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 52(4): 216-222.
[6] 张小国, 唐智松. 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乱象与方向[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 39(4): 1-3.
[7] 李录琴, 常宝宁. 小学国学经典教学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J]. 当代教育科学, 2018, 38(1): 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