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服务视角下对失能老人家庭的社会支持研究
A Study on Social Support for Families of Disabled Elde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pite Service
DOI: 10.12677/ass.2024.13875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扬: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喘息服务失能老人家庭家庭照料Respite Services Disabled Elderly Family Family Caregiver
摘要: 随着老龄化加剧,我国失能老人数量不断上升。失能老人的照护工作繁琐且具有长期性,容易导致其家庭照护者“工作–家庭”失衡,面临身心和经济双重压力。喘息服务能提高失能老人照护质量,缓解其照护者的照护压力,满足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照护者的社交需求,维护家庭养老功能。我国社会对喘息服务的价值认知缓慢,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本文在社会支持理论下针对我国现行的喘息服务情况,分析喘息服务社会支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包括供给主体单一、缺乏社会关注;服务内容单一、只重视生活照护、缺少专业护理和心理疏导;法律政策不健全、社会意识和接受程度低。根据面临的现实问题,建立多元主体的喘息服务支持体系,充分整合政府部门资源,结合“公益性岗位”和“4050”工程,大力建设社区照护者队伍,并促进市场化机构、学校、邻里互助团队和志愿者团队的参与。完善喘息服务内容,增加专业护理和心理沟通。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喘息服务社会接受度,营造喘息服务社会支持氛围。建立在线社会支持体系。
Abstract: As China’s aging degree deepens, the number of disabled elderly people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Taking care of disabled elderly people is a tedious and long-term work which can easily lead to an un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Caregivers are facing dual pressures from economy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es. Respite services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care quality for disabled elderly people, but also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n the family caregivers. It meets the social needs of disabled elderly people and their family caregivers and maintains the family function of care. The recognition on the value of respite services in Chinese is slow, and a complete service system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With the social support theor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pite services and the problems of building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respite services. Firstly, the respite service lacks social attention, and its supplier is single. Secondly, the service content is simple. It only emphasizes daily care without professional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irdly, legal policies about respite service aren’t well-established, and social awareness and acceptance are low. Based on the realistic problems, we should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respite service support system by fully integrating government resources. It can combine the project of “public welfare positions” and “4050”, and vigorously build a community caregiver team and promote the participation of market-oriented institutions, schools, and volunteer teams. Then we should enrich the content of respite services and add professional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mmunication. At last, we should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and improve the social acceptance of respite services and create a supportive atmosphere for respite services.
文章引用:李扬. 喘息服务视角下对失能老人家庭的社会支持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8): 713-72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8754

1. 前言

根据全国老龄委数据,2020年我国失能老人超过4200万,约占老年人口比例16.6%。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末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676万人,占总人口15.4% [1]。随着老龄化加剧,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逐年上升,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也不断扩大。

现阶段我国主要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依托社区支持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家庭养老占据90%,是最主要和最经济的养老模式,不仅与我国注重孝道和家庭观念的文化相符合,也能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指出要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体系,探索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喘息服务。

失能老人的养老照护不同于一般老人,失能老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等指标上部分或全部有困难,需要有人从旁照护。对失能老人的照护工作往往是机械性、重复性、长期性的工作,枯燥且繁重,在此过程中,家庭照护者会感到乏味、伤心和焦虑,私人社交时间受到挤压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且由于缺乏专业护理知识,照护者会产生无法胜任照顾者角色的自责情绪。照护者在这种压力之下,往往会导致自身高血压、贫血、糖尿病等出现,身体健康状况糟糕;且长期无法社交,精神世界无法得到满足,会感到孤单和焦虑,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由于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照护者一般为老人伴侣或子女,若照护者是有工作的子女,子女则会面临“家庭–工作”双重压力,导致失能老人家庭的养老功能更加脆弱易破裂。家庭养老照护的需求不断增加和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家庭的发展,也会带来社会不稳定,因此喘息服务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建立喘息服务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照料者“工作–家庭”矛盾,体现社会关爱、维持家庭养老功能和维护社会稳定。

2. 社会支持和喘息服务的概念及文献综述

社会支持最早出现在流行病学和医疗康复领域,是指个体面临压力和困境时,社会各方主体能给予帮助和支持。从内容上,社会支持可主要分为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情感支持包括对他人的心理疏导和同情,让受支持者获得情感慰藉。工具性支持包括经济和劳动付出[2]。也有学者将其细分为物质帮助、行为援助、亲密交往、积极社会交往、反馈和指导六大类[3]。拥有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照料者能供正式的社会支持,老年人的家人、亲属和邻居能供非正式的社会支持[4]

喘息服务起源于医学领域,最初是指志愿者为患者供临时性的照顾,使患病者家庭的照顾者可以得到短暂的休息,它是一种干预性的措施,可帮助照顾者家庭缓解照护压力,使身心得以短暂休息[5]。喘息服务的服务对象也可拓展到智障患者、脑损伤患者、残疾人和临终患者。喘息服务的类型可以分为居家式喘息服务、非居家式喘息服务、通过日托中心、寄养家庭、社区中心、教堂、夏令营等,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周期性的服务[6]

发达国家的养老政策强调权责边界、倡导福利均衡,目的是让养老回归家庭[7]。以维护家庭照顾为宗旨,1981年美国制定“家庭和社区安置服务医疗救助豁免计划”,1985年澳大利亚制定“家庭和社区照顾项目”,从法律上规定了喘息服务的项目内容、服务性质和服务对象,用户通过资格评估后,可获得机构、社区、政府等多样性的服务支持[8]。芬兰直接为照护者发放津贴,加拿大制定税收优惠缓解照护者经济压力[9]

照护者在照护过程中面临经济、精神、生活、健康四种压力[10]。龙其玉和贠慧雯基于2166个样本数据分析,得出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负担有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负担、经济负担、职业负担和社交负担,认为农村失能老人收入少,照护者得到的服务支持少[11]。薛坤等认为影响照护者负担的因素有医疗保险类型和照护时长、老年人的失能程度和原因、照护者的年龄和收入、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水平等[12]。照护者遇到的压力越多,对喘息服务的需求也越大。张俊贤等调查南京市111名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护者,使用照顾者负担量表和喘息服务需求问卷,定量研究得出67.6%的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需要喘息服务,且更倾向于非居家的喘息服务[13]。照护者需要的社会支持包括缓解照护的身心压力和经济负担、维持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得到失能老人的尊重和参与自身社会活动[14]。提供家庭养老服务的主体应是多元的,包括政府、社会、市场、家庭等,这体现了整个社会的责任共担原则;且提供支持的内容应是税收、住房、经济、医疗护理等多方面的[15]

喘息服务在我国属于新事物,目前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外经验的学习和借鉴、现行推行状况的调查、现行喘息服务的问题、需求家庭的照顾负担和喘息服务需求调查,而对如何推行喘息服务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对其推行机制、支持系统和法律体系都处于探索阶段。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逐渐上升和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研究如何建立喘息服务社会支持系统,明确各主体的责任,体现社会各角色对面临压力和困境的个体的关心和支持,为完善家庭养老公共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供理论依据;也对维护家庭养老功能和发展功能,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现实意义。

3. 喘息服务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2008年中国台湾推出喘息服务,根据评估的老人失能情况,对应的家庭能获得每年14~21天的喘息服务。2011年杭州西湖区开始“喘息服务”试点,主要由政府购买服务,充当“救火队”角色,向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提供服务,满足条件的申请者可获得5~30天的喘息服务,每天约8小时。之后上海、广州、南京、天津、北京等城市也开始试点推行[16]

我国喘息服务呈现出“现实倒逼–学习援引–实践先行”的路径[16],在实践中发现喘息服务存在着提供主体单一、提供内容单一、法律保障制度缺失和社会接受程度低等问题,对其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存在影响。

3.1. 提供主体单一,缺乏社会各主体的全面参与,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体不仅可以从政府和市场机构获得社会支持,还可以从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区等社会关系中获得社会帮助。而我国现行的喘息服务政策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2019年,天津市依托于社区型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养老服务,之后每年新增100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逐渐覆盖全市街道。2018年北京市丰台区政府面向社会招募服务机构,审核通过康助护养院、颐年堂养老院、养合老年公寓等8家养老机构,组建了由居家、社工、医疗、护理4个专业结合的200多人的服务团队,服务对象仅限具有北京户籍且常住丰台区的60岁以上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到社区居委会报名申请,由政府付费,每人每天220元[17]。上海市政府提供的喘息服务根据不同情况,费用可分为政府承担、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而由市场机构提供的喘息服务则全部由个人承担。喘息服务缺乏供给主体,经济发达的城市能提供市场性的喘息服务且单价高,在县级城市更找不到喘息服务的提供者。

3.2. 喘息服务提供内容单一,注重生活照料,缺乏医疗护理服务和精神慰藉

天津市喘息服务工作人员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项计划,提供定期打扫、理发、修脚、测量血压和送餐服务。北京市丰台区提供喘息服务时间为4天/月,不超过32天/年。

现行市场化机构对喘息服务的提供少且收费贵。以乐山市茶花路为老服务中心为例,喘息服务入院需要用户提供失能老人半年内的二级乙等级以上综合意愿的体检报告,入院要求严格。2~7天机构内的短托服务收费在300~400元/天,不提供入户服务。短托服务能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为生活照顾,主要是帮助用餐、起床、穿衣、如厕和室内走动,不提供心理沟通、医疗护理、康复运动、外出散步等服务。机构也提供上门助浴服务,但收费昂贵。2个服务者先对老人进行血糖血压监测,再提供助浴服务,服务时常为4小时,收费250元~300元。

3.3. 喘息服务法律保障制度缺失、社会接受程度低

在供应方面,我国喘息服务法律和政策关注程度不够、运行机制不完善,导致社会支持力度缺乏、供给不足[18]。在需求方面,老人的思想很难接受陌生人和非居家的喘息照料[19];照护者一方面需要社会支持和获得短暂性休息,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又存在担心喘息服务照护能力不足。供给不足和需求量大的矛盾,实际需求和心理不接受的矛盾,老人和照护者不了解其服务方式和操作流程,这三种情况导致需求者对喘息服务的市场接受度不高,社会和市场对喘息服务投入度低。政府也未统一制定可试行的喘息服务法律法规,让有志从事喘息服务行业的人员无法获得政策支持。

4. 失能老人家庭喘息服务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失能老人家庭喘息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要围绕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和建设环境展开,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引导各方社会主体参与喘息服务建设、完善喘息服务的内容、健全法律法规和信息平台,提高喘息服务社会接受度,营造社会支持的氛围。

4.1. 促进供给主体多元化,引导社会各主体参与喘息服务建设

从正式照护服务和非正式照护服务方面建立多元化供给主体。正式照护服务的提供者为政府、社区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和市场化营利性机构。非正式照护者的提供者为个人社会关系网的成员和志愿者团队,包括家庭成员、社区互助组织、朋友、同事、志愿者协会。

4.1.1. 发挥政府在喘息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政府引导喘息服务建设,政府各部门积极参与,老龄办、民政局、社保局、医保局等部门积极响应喘息服务政策,整合政府资源,做好内部分工,分别负责失能老人家庭喘息服务申请、审核、评估、购买社会服务、补贴资金的发放、服务反馈和监管,问题收集和改进,构建失能老人家庭喘息服务的大致框架。

4.1.2. 结合“公益性岗位”和“4050”工程,发展社区喘息服务团队,培养喘息服务人才队伍

由于失能老人家庭的照护者为配偶或子女,在这类群体中存在着因照护老人而无法参加工作的50岁以下的群体。这类照护者还未达到基本的50岁~55岁的退休年龄,仍有工作的潜力。可以利用现行的政策,培养这类群体成为喘息服务的从业者。

“公益性岗位”是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在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从事保安、保洁、公共设施维护等工作,属于非营利性的服务性岗位。市级或县级的公益性岗位工资待遇在1800元~2000元之间,如2023年公益性岗位在四川省内江市薪资是1970元。“4050”工程是政府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对女性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的下岗员工的就业补贴。部份地方在申请补贴时需要参加“4050”就业培训,以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机制促进其就业。乐山市“4050”人员申请的培训内容有:家政服务、收纳整理、创新创业课程、婴幼儿照顾培训等。

结合这两个制度,可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中“4050”人员开展养老照护课程培训,理论结合实际,将课上所学用于平常的照护工作,提高照护者的护理水平。以社区为单位,对完成养老照护培训课程的人员建立档案,可实行以下四个方案。方案一:完成培训课程并在2~3个月内完成社区内8次喘息服务,方可获得“4050”就业补贴。方案二:开设社区喘息服务公益行岗位,工作地点安排在社区型嵌入式养老机构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完成培训课程的人员可将老人接到工作地点处照顾,并根据老人失能程度再额外照护1~2名失能老人。方案三:完成培训的人员可建立互助小组,每月可申请4次喘息服务,将家中老人接到小组成员家进行照护。方案四:设立喘息服务专职岗位,提供机构照护服务和上门服务,为4050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各地政府可根据自己不同的公益性岗位的设置和制度,协调建立喘息服务团队。以社区为单位,整合资源,建立社区照护团队,建立临时性替代照护。团队内成员大家生活环境相近,对彼此有一定的了解,基于此类社会关系建立彼此的信任,才能让失能老人家庭安心的把老人交给社区团队进行照护,放心的获得自己的休息时间。这充分发挥了家庭照护者的人力资本,部分解决其工作问题,赚取一定的工资收入,解决失能老人家庭的经济问题,也为政府解决喘息服务人才队伍不足问题。失能老人家庭之间的相互关照,不仅让市区内的失能老人相互交流,情感上得到放松,也能让照护者在彼此的照护工作中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获得社会认同感和满足社交的需求。

4.1.3. 推动市场化机构对喘息服务的供给

美国约有4000家非营利机构为老人提供喘息服务,其中全美家庭照顾者协会为5000万家庭照顾者提供响应的支持[20]。我国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喘息服务机构数量少,由于观念、宣传和经济压力等因素,普遍认为我国自费接受喘息服务的人不多。但我国老龄人口庞大,未来对于喘息服务需求大,拥有足够的付费市场。政府可承担的喘息服务无异于杯水车薪,更多的是作为保障型、兜底性政策。因此要建立失能老人家庭市场替换机制,临时性的喘息服务和机构长期养老不同,机构在管理时面临用户流动性大,管理困难的问题。因此市场化机构探索新的管理流程、加强对失能老人护理的专业性,培训员工的专业护理技能,为中高端收入人群提供更加专业化和丰富化的服务。针对一般收入家庭的市场机构则需增加提供心理辅导和娱乐性活动。市场化机构越丰富,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的选择就更多,政府在购买社会喘息服务项目时也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4.1.4. 学校增加对社工专业或养老照护专业的培养

在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增加相关专业,培养文化素质高、知识丰富的养老照护专业人才,增加学校护理专业人员的培养,政府提供岗位、市场创造岗位,建立养老照护专业学生的职业体系。

4.1.5. 建立邻里互助团体,增加喘息服务志愿者机构

喘息服务需要双方互相信任,才能让失能老人家庭放心的把缺乏自主意识的老人交给服务者照顾。邻居们具有相同的生活圈和生活经历,彼此都熟悉,更容易获得信任。因此建立邻里互助团体,有利于更多的人接受喘息服务,甚至接受入户喘息服务,有利与观念的推广和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

喘息服务志愿者机构少,无法做到宣传和开展活动。因此需要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引导建立更多的喘息服务志愿者机构。街道共青团和居委会管理辖区内志愿者组织,多举办喘息服务活动,关注失能老人家庭,开展志愿者入户活动,提供实质性的生活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

4.2. 完善喘息服务内容,增加专业护理和心理沟通服务

喘息服务的目的不仅仅是提供生活性照料,还需提供健康管理、康复管理、辅具支持、心理辅导、居家安全协助和护理技能帮助。

健康管理和康复管理主要是改善失能老人的身体状况,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和提供陪诊服务,及时服药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如握拳、手部关节锻炼、抬腿、散步等,在运动的同时也可改善心情。针对不同情况的老人需具备不同的护理知识,喘息服务也可培训家庭照护者,让家庭照护者获得一定的护理技能,让照护工作变得轻松。辅具支持需要提供康复器械,科学制定康复和运动计划,辅助恢复身体功能。心理辅导可让失能老人和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调节子女和老人之间的情绪矛盾,给予情绪开导,提供精神慰藉。

有条件的地方可提供喘息服务个案社会工作服务或小组社会工作介入[21],有针对性的制定服务计划,以需求为导向灵活调整喘息服务时间,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接触固定、接触频率高,可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服务人员工作开展更顺利,失能老人家庭也能更放心。

4.3. 健全法律法规和信息平台,提高喘息服务社会接受程度,营造社会支持氛围

以缓解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压力、维持家庭养老功能和社会稳定为目的,制定喘息服务相关的法律政策。虽然我国现行的长期护理保险能有效缓解家庭照护的压力,但长护险在每个失能老人家庭中的投入成本大,受益群体少;国家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经济压力,发展缓慢。推行喘息服务,同样的财政预算可惠及更多的失能老人家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大致形成喘息服务运行框架,让各级政府在试运行时有法可依,从法律上体现了对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照护者这类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强化老龄化的法治环境。法律政策能起到宣传和引导作用,让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向失能老人家庭倾斜,有利于市场机构对喘息服务的提供。推动对失能老人家庭及其照护者的关注,加强喘息服务宣传,让照护者在有需要帮助的时候自我寻找合适的社会资源,找到求助渠道。

4.4. 建立在线社会支持体系

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喘息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也应系统性的建立线上社会支持体系,整合构建资源共享的在线信息平台。一方面当失能老人家庭需要购买喘息服务时,可以在平台上找到机构进行服务内容和价格等信息的对比。另一方面在需要申请社区或志愿者等免费的喘息服务时,能提前在网上进行信息查找和预约,协调整个市区的喘息服务资源,避免在寻找服务上遇到难题。

5. 小结

维持家庭养老功能至关重要。“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照护者面长期性的压力,影响老人和照护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家庭成员的发展。一旦家庭照护功能崩塌,会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

喘息服务是一种社会干预服务,能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照护,减轻社交圈狭小带来的身心压抑,提高活动能力,从社会功能、生命活力和心理健康三个维度,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22]。喘息服务提供的临时替代性照护能减轻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负担,获得自己的休息娱乐时间,满足社交需求和情感需求。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构建失能老人家庭喘息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体现多元共治和人文关怀,维持和延续家庭养老功能,维护社会稳定。

失能老人的照护责任不能只依靠家庭成员,需要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政府部门、社区、养老机构、社区医院、学校、志愿者团队都需参与对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扩大喘息服务人才队伍。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从立法上确保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照护者的利益,提高对喘息服务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引导各主体参与喘息服务建设。其次要丰富喘息服务内容,不仅要关注失能老人的生活照顾,关心失能老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康复训练,还要关心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的心理健康和提供就业支持、经济支持。

基金项目

西南民族大学202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喘息服务”视角下对失能老人家庭的社会支持研究(项目号:2024SYJSCX18)。

参考文献

[1] 王萍萍. 人口总量有所下降, 人口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EB/OL].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401/18/t20240118_38870849.shtml, 2024-01-18.
[2]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https://doi.org/10.1097/00006842-197609000-00003
[3] Barrera, M. and Ainlay, S.L. (1983)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1, 133-143.
https://doi.org/10.1002/1520-6629(198304)11:2<133::aid-jcop2290110207>3.0.co;2-l
[4] Murphy, N.M. (1977) Support Systems and Mutual Help: 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4, 1322.
https://doi.org/10.1176/ajp.134.11.1322
[5] van Exel, J., Morée, M., Koopmanschap, M., Goedheijt, T.S. and Brouwer, W. (2006) Respite Care—An Explorative Study of Demand and Use in Dutch Informal Caregivers. Health Policy, 78, 194-208.
https://doi.org/10.1016/j.healthpol.2005.11.002
[6] Brodaty, H. and Gresham, M. (1992) Prescribing Residential Respite Care for Dementia—Effects, Side-Effects, Indications and Dos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7, 357-362.
https://doi.org/10.1002/gps.930070509
[7] 李连友, 李磊, 邓依伊. 发达国家家庭养老公共政策的理论逻辑、内容属性与经验启示[J]. 社会保障研究, 2020(6): 57-67.
[8] 桂林翠, 赵忻怡. 美、澳老年照顾政策中的喘息服务及对我国的启示[J]. 医学与社会, 2020, 33(2): 66-69.
[9] 黄伟, 王玉环, 马文娟. 基于利益相关视角分析失能老年人居家非正式照护经济补偿[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38(23): 5856-5859.
[10] 吴复琛. 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失能老年人居家主要照护者照护负担及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河子: 石河子大学, 2015.
[11] 龙玉其, 贠慧雯. 角色紧张视角下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负担研究——基于2166个样本数据的分析[J]. 长白学刊, 2023(3): 131-140.
[12] 薛坤, 侯蔚蔚, 王玉环, 等. 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者照护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3): 484-487.
[13] 张俊贤, 杨爱萍, 岳娜, 等. 失能老年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喘息服务需求调查[J]. 护理学杂志, 2022, 37(21): 89-92.
[14] 屈天歌, 王珊, 王克芳, 等. 失能老年人主要照护者感受及需求层次的质性研究[J]. 医学与哲学, 2022, 43(17): 57-61.
[15] 郭金来. 中国家庭养老服务支持政策: 需求、评估与政策体系构建[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61-70.
[16] 黄建. 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机制研究——以喘息服务为视角[J]. 学术交流, 2022(5): 119-132+192.
[17] 甘贝贝, 汪鲁兵. 喘息服务的北京实践[N]. 健康报, 2023-04-25(008).
[18] 蔡英辉, 蔡焘. 我国特殊儿童家庭照顾者的政策支持: 喘息服务视角[J]. 宁夏社会科学, 2023(2): 159-167.
[19] 宋春妮, 李海荣. 喘息服务的发展现状及改进路径[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1(1): 64-69.
[20] 王上, 李珊. 国外喘息服务的发展及对我国居家养老的启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6): 285-287.
[21] 贾存莲, 徐皓洋, 潘孝富. “喘息服务+社会工作”实务策略介入癌患家庭照顾者照顾负荷问题的研究[J/OL].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1-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4.R.20231117.1450.002.html, 2024-01-31.
[22] 毛智慧, 李魏, 孙晓婷. “喘息服务”对失能老人及其照护者生活质量和照护负担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18, 32(19): 3098-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