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哪知道”的句法及语用研究
A Syntactic and Pragmatic Study of the Discourse Marker “Nazhidao”
摘要: “哪知道”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出现的话语标记,本文基于话语标记理论,从句法特征、语用功能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通过系统研究发现,作话语标记用的“哪知道”独立性较强,句法分布灵活。语用方面,“哪知道”除了具有典型的衔接功能外,还可以起到组织话语信息,显明言者立场的作用,以此强化语篇中的语义焦点,实现促进信息传达和理解的效果。
Abstract: “Nazhidao” is a frequent discourse marker in modern Chinese. Based on the discourse marker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it from the aspects of syntactic fea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 Through systematic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nazhidao” used as a discourse marker has strong independence and flexible syntax distribution. Pragmatically, In addition to its typical cohesion function, “nazhidao” can also play a role in organizing discourse information and revealing the speaker’s position,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semantic focus in the discourse and achieve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understanding.
文章引用:赵宝洁, 谭方方. 话语标记“哪知道”的句法及语用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8): 496-50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8717

1. 引言

“哪知道”是由疑问代词“哪”与动词“知道”组合而成的疑问结构。“哪知道”在现代汉语中既可以在句法上临时组合在一起满足表达疑问的需要。也可以作为话语标记存在,用以组织话语信息、凸显说话人立场。如:

(1) 你们都是从哪知道的消息,我都不知道,阎世铎调离这么重要的事情,我们足协这几个人怎么也会略知一二呀。

(2) 导报记者:儿子住哪知道吗?

庄老伯:沃尔玛大庙旁。

(3) 齐英觉得,这一回一定能把武男说通,自己的目的可以达到了。哪知道,武男仍然是不肯。

(4) 刚刚写实习报告,拿别人的来做模板、参考一下,哪知道,连别人的名字也抄上去了!

例(1)的“哪”是询问消息来源,“从哪”在句中作状语修饰“知道”。例(2)中“哪”是询问处所,是“哪里”的意思,“住哪”是“知道”的宾语。这两例中的“哪知道”在句中作句法成分,删除后影响语义真值,故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语标记。

例(3) (4)中的“哪知道”语义虚化,具有语境义,用来传达言者的主观情态,可以将其视作话语标记。本文基于Schiffrin (1987) [1]、冉永平(2000) [2]、董秀芳(2007) [3]等学者对话语标记的研究和界定,将这两例中的“哪知道”定义为话语标记,原因有四:第一,在句中不是必需成分,可以删除;第二,可以与“但是”“而且”等连词互换,说明这里的“哪知道”只起到篇章衔接的作用,主要体现程序意义;第三,在句法上,前后可用标点符号隔开,具有独立性;第四,在语音上有弱化。

本文例句除特殊标明外,均选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长句略有删节。

2. “哪知道”的句法分布

作话语标记用的“哪知道”句法分布灵活,可以位于句首、句中和句末,独立性较强。

2.1. 位于句首

“哪知道”在语篇中可位于句首,用“,”隔开,常有语音停顿。例如:

(5) 十八岁的张志芳,从繁华的黄浦江畔来到大兴安岭当伐木工人,在繁重的劳动生活中,他没有放弃举重练习。有一次,他在报纸上找到关于全国举重测验的消息,就主动向黑龙江省举重队报名。黑龙江省举重队复信热情支持张志芳的革命志向。哪知道,当时张志芳正远离营地几百里,和一场意外的山火作斗争。信,丢失了。

(6) 国民党来了以后,我东凑西借的,又开了一个小五金行。因为我受够了日本鬼子的气,最初,对国民党真看得像天神一样。哪知道,日子长了,慢慢发觉越来越不对头。

例(5)中“哪知道”紧跟后项内容,围绕言谈对象“张志芳”继续阐述内容,说话人真正表示意外的是“哪知道”连接的后面第二个句子中“信丢失”的事实。例(6)中“哪知道”衔接的是前后句子语义上的转折,说话人主要使用“哪知道”表示自己的主观态度。

2.2. 位于句中

“哪知道”位于句中时,大多位于前后分句之间,用逗号隔开。此时的“哪知道”已经不再是句法结构的组成部分,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主要是说话者以此来引导听话人注意力,启发下文。例如:

(7) 第六生产队社员代表秦佑林,在散会回家的路上,肚里就打起算盘来了:队里种麦的肥料还很少,现在秋田管理又忙,抽不出很多人积肥。有了!组织一下老头拾粪积肥。第二天他跟秦佑顺等三个老头谈,哪知道,大家都和他想的一样。他们就一块干起来了。

(8) 昨天我送饭给燕冲天,听得很清楚,燕冲天都说我资质很不错,可以造就,又肯去说服赤松、苍松,要青松收我为徒,哪知道,青松却宁可选取刚上山的那个傅玉书。

上面两例中,后项所陈述的内容与说话人主观上的预期是不同的,所以此处的“哪知道”用于表明前后项之间出乎意料的转折关系,体现说话人的意外立场。

2.3. 位于句末

位于句末的“哪知道”,主要用于凸显说话人对预期外事情发生时的情感。

(9) 徐少龙道:“他与我对了一掌,自知无法力敌,便放弃顽抗之举,只要求我当地杀死他,不要擒他返山受审。因此,我便成全他的愿望,哪知道……”

清凉上人忙问道:“后来发生了何事?”徐少龙把那秀丽少妇之事说了出来,最后说道:“无欲禅师放弃顽抗,乃是为了一个‘义’字。而他一见那少妇,便表示死而无憾,这却是一个‘情’字。

(10) 我也以为我会有办法可以还钱的,哪知道……

例(9)中“徐少龙”使用“哪知道”表达自己对“无欲禅师为情为义赴死”的惋惜之情。例(10)说话人用“哪知道”表达自己对事情超出预料的意外之情。

本文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随机抽取100条语例,对“哪知道”在语篇中的句法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见表1

Table 1. Syntactic distribution table of “nazhidao”

1. “哪知道”的句法分布情况表

句首

句中

句末

出现次数

41

56

3

通过表1可以发现,“哪知道”主要分布在句中,位于句首的情况也较广泛,但很少位于句尾,原因在于:“哪知道”主要出现在转折语境中,用于衔接前后两个语义相对的句子,表示说话人的意外情感,这使其更多的被用于句中连接前后语义相反的小句,或者用在句间衔接前后语义内容相对的语段,而较少位于句末。

3. “哪知道”的语用功能

Halliday (1970) [4]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作话语标记的“哪知道”,概念功能已经虚化,主要表现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本章试从这两个角度分析话语标记“哪知道”的语用功能。

3.1. 语篇组织功能

分析发现,话语标记“哪知道”可以被说话人用于衔接上下文以组织语篇内容。下面我们将从转折衔接功能、话题导向功能和话轮构建功能三个角度讨论“哪知道”的语篇功能。

3.1.1. 转折衔接功能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哪知道”主要出现在转折语境中,表示下文发生的情况出乎说话人预料或出于常理之外。谭方方(2014) [5]提出广义转折关系的六种语义新分类:典型对比型、因果违逆型、论点争论型、内容更正型、限制补充型、情状意外型。我们认为“哪知道”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也具有这六种转折语义衔接类别。

1) 典型对比型

典型对比型通常是指两命题之间出现语义相对或相反的词项,且前后两个命题之间不具有因果推理性。例如:

(11) 圆子向警察说道:“这人实在是无礼极了,我们进会场的时候,他就驾着自转车,只顾在我们背后呜呜的将汽笛捏着叫,我们赶着让路,他却又缓缓的不肯前进,如此闹了几次,我们进了会场,只道他已去了,哪知道他还在这里。”

(12)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当年,这首《牡丹之歌》,风靡全国,名扬海外,她一次次,将牡丹的品性、雄魂,根植于更多的华夏子孙的心田。

例(11)中“他去了”和“他还在这里”作对比。例(12)“现在富贵”与“曾历尽贫寒”作异时对比。

2) 因果违逆型

因果违逆型指的是后一命题违背了前一命题根据因果推理得出的结论。例如:

(13) 森林里有鹿也有狼,人民为了保护鹿,就把狼消灭了,认为这样就保护了鹿,哪知道适得其反。

(14) 吴诚立刻便答应了他,暂时替他照顾孩子,而安卡斯特也坚称一定尽快回来,哪知道,他一去之后便再没有音讯。

根据“因为p所以q,而结果是非q”的验证句式,例(13)“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把狼消灭”是因,其推理结果应该是“保护了鹿”,而结果是“适得其反”。例(14)因为“安卡斯特坚称一定尽快回来”,所以照常推理是他应该会回来,但真实结果是“他一去之后便再没有音讯”。

3) 论点争论型

这类指同一事物或人物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分别支持与反对一个观点。例如:

(15) 我们知道,老板们创业原本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哪知道,有人创业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16) 我上次逛街看到一个很好看的发夹,做工精细还很有特色,哪知道要200多块,太贵了,没买。(微博)

例(15)中“老板们创业为了更好的生活”和“有人创业走上不归路”同时为真,都对“是否该创业”产生影响,前者支持创业,后者反对,前后论点相悖。例(16)中上文指出“发夹好看,做工精细”值得买,下文表达价格太贵不应该买,“哪知道”用以衔接前后向对的两个观点。

4) 内容更正型

当说话人认为前文表述不太完善或准确时,会使用“哪知道”来对前文内容进行更正。

(17) 相信每位老师在踏入教师这个行业之前都会对这个职业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只想着每天的两节课,不用坐班,叫上俩仨好友逛街约会乐得轻松自在,哪有什么工作压力?哪知道,课前要如此紧张准备!压力大到没朋友!

(18) 朋友圈太虚伪,习惯来微博躲清静。哪知道,连微博都不清净了,这世界上还有没有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啊。(微博)

例(17)说话人在前文提出了自己的预期信息,即“教师行业没压力”,接着使用“哪知道”对谈及对象进行更正,即“做教师压力很大”。例(18)说话人前面说“来微博躲清静”,而后说到“微博也不清净”,使用“哪知道”来引出自己对前一句说法的元语更正。

5) 限制补充型

“哪知道”可以被说话人用在后一命题中,对前一命题的条件、范围等进行限制补充。例如:

(19) 体育收藏真是个大坑,把火炬收集齐了,以为就可以得瑟了。哪知道必须是每一届运动会的火炬,必须配原装的底座才是完美……总有不断地目标去追求,我要做个有为的青年。(微博)

(20) 本来今天是个超开心的日子,哪知道这么难过,不好的事情为什么就发生了呢,希望是好事多磨。(微博)

例(19)中“完美的体育收藏”的前提是“每一届运动的火炬配原装的底座”,此处的“哪知道”起限制条件的作用。谭方方(2014) [5]将限制补充型分为范围限制型与范围排除型,认为“范围排除型的逻辑关系是两命题表现矛盾,前一命题要在排除后一命题的前提下才能为真”,例(20)前后两命题明显矛盾,“今天是个超开心的日子”只有在“排除不好的事情发生”的前提下成立,反预期的心理意外程度较强。

6) 情状意外型

该类型通常具有明显的先后时间承接关系,前后没有事理影响性与逻辑推理性,但心理意外程度很强。例如:

(21) 美帝国主义在南越发动“特种战争”的时候,满以为像它这样一个堂堂的头号帝国主义,对付半个越南,是绰绰有余的。哪知道,它一闯入南越,就遭到人民的包围,犹如掉进了一个有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22) 股民李先生:网上说“带头大哥777”的博客十分准,就跟了,我在20多元的涨停板价格上,买进了他推荐的张江高科,哪知道,一进去就一个跌停,然后一路跌,反弹时赶紧割了,几天下来,还是赔了1万。

例(21)“美帝国主义”自恃强大可以对付越南,但实际上“一闯入南越,犹如掉进了一个有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是让美国感到意料之外的事。例(22)让说话人感到意外的是:相信了预测很准的博客的推荐,而买了股票,结果却赔钱了。

3.1.2. 话题导向功能

Fraser (2009) [6]认为话题导向标记具有开启话题、延续话题、拉回话题和转换话题四种,“哪知道”在组织话语时具有话题导向的功能,主要用于延续话题和转换话题。

1) 延续话题

“哪知道”所衔接的前后项并不是正态发展,而是出乎意料或超乎常理的非正态发展,因此说话者多使用“哪知道”延续对上一话题的叙述,以此来衔接同一话题的不同方面,以使听话者对所谈论的话题内容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例如:

(23) 上个月在三明的时候,我听说地委机关有位同志,一个月前自行车丢了,到处查寻没有结果,哪知道,当文明月活动开展到第二十三天的时候,这部自行车居然又“飞”回来了,这位同志非常高兴。

(24) 昨天(8日),家住南山的张老伯接到一个电话,说是财政局要给他发社保补贴了。张老伯心里挺高兴,感谢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呀!哪知道,电话的那头,连着的不是政府的关爱,而是骗子挖好的陷阱。

例(23)前一句说明了“自行车丢失”的情况,“哪知道”延续前一话题,仍然围绕“自行车”展开,上下文谈论的是一个对象。例(24)上文围绕“张老伯接到一个电话”展开,下文指明“张老伯接到的电话是骗子挖的陷阱”,“哪知道”用于连接下文同样围绕电话展开的非预期性的发展。

2) 转换话题

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作话语标记用的“哪知道”在连接上下文语篇时,由于前后项阐述的内容、评论的对象往往不同,此时的“哪知道”具有转换话题的功能。

(25) 有司机说,他在广昆高速云浮路段同人追尾相撞,哪知道拖车费是贵到吓人,不到20公里的距离收了他5200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26) 近代有一个很有名的大臣张之洞……他就最痛恨日本词……他要办新式学校,他让他的一个幕僚帮他起草这个大纲办学,其中有健康,要注意学生健康,健康这些词也是日本词,张之洞看了之后非常生气,就批了几个字扔给这个幕僚,说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觉可恨,哪知道这个幕僚也很厉害,他一发现你张之洞用的是健康乃日本名词,名词这个也是日本新词,但是他马上批回来,他马上又写了一个,说名词亦日本新词,用之也觉得可恨就这意思,你反对这个的,你很难摆脱这种新的语言。

例(25)说话者前面陈述“自已在高速上同人追尾相撞”,而后用“哪知道”将话题转换到“拖车费价格高昂”的陈述上。例(26)前文陈述对象为“张之洞”,“哪知道”的使用将后文的陈述对象转换到“幕僚”。

3.1.3. 话轮构建功能

刘虹(1992) [7]指出,话轮是指会话中说话者连续说出的具有和发挥了某种交际功能的一番话,当在话语末尾出现沉默或当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时,标志着一个话轮的结束和下一话轮的开始。“哪知道”在作话语标记用时,具有维持话轮,结束话轮的功能。

1) 维持话轮

说话人会使用“哪知道”来维持话轮,调整话语指向,继续陈述新信息。

(27) A:我养死过几只兔子,都是撑死的。

B:塞子哥你喂那么多做什么呢。

A:我就丢了颗白菜进去,哪知道……不停地吃。

(28) A:我想着三种密码前两种不对那最后一种肯定就是了……哪知道,记忆出错。

B:哈哈哈,去银行吧。

A:我16:06去了,然而,银行16:00下班……这运气。

例(27)说话人在前文对听话人的疑问做出回应之后,接着使用“哪知道”维持话轮,继而阐述“兔子不停地吃”这一让自己感到意外的情况。例(28)说话人使用“哪知道”维持话轮,就“忘记密码”这件事得出“记忆出错”的结论。

2) 结束话轮

说话人“哪知道”在某些情况下,会被说话人用在句尾,标示话轮的结束,此时,整体音调呈下降趋势,大多带有着说话人的无奈和意外的情感。例如:

(29) A:出差?要去多久呀?

B:三个月!原先以为最长就1个月,哪知道……

(30) A:妹纸,你还喜欢这种。

B:对不起,我是男人。

A:你不是妹纸?我一直以为我在和同类说话。哪知道

B:名字惹的祸。

例(29)说话人使用“哪知道”结束话轮,同时表达自己对“出差时间比预期长很多”的无奈之情。例(30)中A在误以为B是女生,“哪知道”用在话轮末尾,是表达自己在得知真相后的意外之情。

3.2. 人际互动功能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会使用相应的话语标记来实现人际互动,促进沟通。“哪知道”的人际互动功能主要体现在组织话语信息,凸显言者立场两方面。

3.2.1. 信息组织功能

在信息组织方面,“哪知道”最明显的语用功能就是被言者用于向听者指明预设内容和凸显焦点信息两个方面。

1) 指明预设

周刚(2002) [8]将预设分为语义预设(逻辑预设)和语用预设两大类。这里讨论的是语用预设,语用预设则是指“语言交际活动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反映的不是命题的真假而是命题的合适性。语用预设与语境密切相关,是说话人与听话人所共有的背景知识,反映说话人的态度、情感,具有主观性。

作话语标记用的“哪知道”主要被说话人用于表示前后项之间出乎意料的转折关系,其预设一般出现在前项内容中,因此使用“哪知道”后,语篇的预设会更容易找到。例如:

(31) 陈晓颖担心自己取而代之,会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心里不痛快,不愿配合。哪知道,恰恰相反,老黄非常热情……

(32) 过了不久,省里派来三个同志,他们交给奥依力格一封信。他心里想,这次可能挨批评。拆开信一看,哪知道竟是省委表扬“雄鹰”社的决议。

例(31)中“担心自己取而代之,会让老黄心里不痛快”指明“陈晓颖”的预设,出现的结果确实“恰恰相反,老黄非常热情”。例(32)说话人在前文明示了自己的预设,即“这次可能挨批评”,可结果却是表扬。以上两例中,“哪知道”的出现,凸显了这种语气与结果之间的反向预设关系。对听话人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有帮助,更有利于实现交际。

2) 凸显焦点

焦点是说话者想要传递给听话者的最重要的信息。刘丹青、徐烈炯(1998) [9]指出“对比焦点是针对上下文或共享知识中(尤其是听话人预设中)存在的特定对象或所有其他同类对象而特意突出的,有跟句外的背景对象对比的作用”,常用重音来表示。

结合语料分析可知,话语标记“哪知道”衔接的前后项内容在意义上相反相对,易形成对比焦点,此时“哪知道”往往重读,其后成分为句子焦点,是说话人想要强调和突出的部分,是句子新信息强度最高的部分。如:

(33) 血鹦鹉的出现,太平王库藏珠宝一夜之间的神秘失踪,他奉命暗中调查这件窃案,已有两年多。由奉命那一日开始,两年多以来,他的头几乎就没有一天不发胀。这件案子也实在太棘手。好不容易才抓住萧百草这线索,哪知道,竟又被萧百草自己一刀割断。

(34) 老父亲提前三天到车站排队,为我买到一张有座位的票。我以为一上车就可以顺顺当当地凭票入座了。哪知道,车门一拉开,人们就蜂拥而上……我使尽吃奶力,搡呀钻呀,总算找到自己的座位,还哭闹了一番,才要回被占的座位。

例(33)中,“哪知道”后面的内容表明“线索被切断”与前面的“抓住线索”形成结果上的对比。例(34)中,预期的“顺顺当当入座”与实际上的不顺利形成对比。“哪知道”后面的内容是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关注的信息焦点,同时“哪知道”的存在也可以使听话人快速捕捉到焦点信息。

3.2.2. 立场表达功能

立场表达是一种动态交际活动。方梅,乐耀(2017) [10]认为立场是言语交际双方在特定的互动背景下,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的使用,来合作构建彼此对言谈中的某一事物的看法,态度、情感倾向等。本文主要从情感立场和评价立场两个维度来考察说话人使用话语标记“哪知道”时的立场意义的浮现。

1) 情感立场:标示对命题的意外情感

Berman et al (2002) [11]指出,情感立场是言者对所述事件的体现的愤怒、高兴、同情等情感表现。在情感立场方面,“哪知道”主要用于表达意外和惊讶的情绪,其立场意义可解读“本以为,哪知道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结果”。例如:

(35) 店主如实告诉我:“现在这电珠质量太差,你去浇地离家远,不如多买几个备用。”我依言买了三个,才放心地向田间走去。哪知道,还没走出村子,第二个电珠又坏了。

(36) (A和B讨论五一抢票回家)

A:抢到票了嘛?

B:没呢。上海到合肥的票都在候补。我本来想实在不行,先买到南京,从南京回合肥。哪知道,上海到南京买得到,南京到合肥没有。

A:五一南京应该有很多人也要出行,都是出行大省,别担心,肯定能候补到的。

例(35)说话人听从店主的话,多买了几个电珠备用,认为这样便可放心外出,可“还没走出村子,第二个电珠又坏了”与说话人先前预期相悖,从而触发意外,此时说话者使用“哪知道”表达意外之情。例(36)B先向A陈述了自己的预期,但通过后文可知,期望落空,此时说话人使用“哪知道”标示自己的不解和意外之情。

2) 评价立场:引出后续句的主观性评价

“哪知道”在标示对命题的意外情感的同时,也会被说话人用来吸引听者注意,从而引出自己对言谈对象的主观性评价。例如:

(37) 晓荷本想借机会,陪着女儿去多看看小文太太,所以极力地促成这件事。哪知道,大赤包,比他更精细。

(38) 说完,他以为营长也许像敷衍孩子似的敷衍他两句。哪知道,营长是那么诚恳、谦蔼、亲热,不但注意地听了他的话,而且详细地问了他的姓名、年岁、哪里的人和他的工作,并且鼓励他要在业务上努力学习。

例(37)中“哪知道”用于吸引听话人的注意,从而引出自己后面想要凸显的对“大赤包”的评价。例(38)使用“哪知道”表达了自己意外的感情之外,也引出了对“营长”品性的积极肯定评价。

4. 结语

本文基于话语标记理论,从句法特征、语用功能两个方面对话语标记“哪知道”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发现,作话语标记用的“哪知道”独立性较强,可以灵活的位于句首、句中和句末。语用方面,“哪知道”具有转折衔接、话题导向和话轮构建的语篇功能、以及信息组织和立场表达的人际功能。从转折衔接功能上看,由于“哪知道”衔接的前后文具有强烈的反预期性,这使其广泛存在于转折语境中,作话语标记用的“哪知道”具有典型对比型、因果违逆型、论点争论型、内容更正型、限制补充型、情状意外型等六种广义转折语义衔接类别;“哪知道”的话题导向功能体现在对话题的延续和转换上,话轮构建功能表现在对话轮的维持和结束上。从人际互动上看,“哪知道”的信息组织功能主要在于指明预设内容和凸显焦点信息两方面;而在立场表达上,说话人主要使用“哪知道”来标示对命题的意外情感立场以及引出对言谈对象的主观性评价立场。

参考文献

[1] Schiffrin, D. (1987) Discourse Mark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冉永平. 话语标记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 外语研究, 2000(4): 8-14.
[3] 董秀芳. 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 世界汉语教学, 2007(1): 50-61.
[4] Halliday, M.A.K. (1970)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 In: Lyons, J., Ed.,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Penguin, 140-155.
[5] 谭方方. 广义转折关系的语义新分类与句法验证: 以汉英语为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 46(5): 678-690, 799-800.
[6] Fraser, B. (2009) Topic Orientation Markers. Journal of Pragmatics, 41, 892-898.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08.08.006
[7] 刘虹. 话轮、非话轮和半话轮的区分[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3): 17-24, 80.
[8] 周刚. 连词与相关问题[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9] 刘丹青, 徐烈炯. 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 中国语文, 1998(4): 243-252.
[10] 方梅, 乐耀. 规约化与立场表达[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39.
[11] Berman, R.A., Ragnarsdóttir, H. and Strömgvist, S. (2002) Discourse Stance: Written and Spoken Language. Written Language & Literacy, 5, 253-287.
https://doi.org/10.1075/wll.5.2.06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