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师是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发展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而高校的制度文化环境则是影响教师发展的关键要素。高校教师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石,“双一流”建设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还有着相依相伴的关系,即“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亦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首先,一流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清华大学著名校长梅贻琦道:“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即一流师资是一流大学之应有内涵[1]。根据教育部《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我国“双一流”建设内容中师资队伍建设为首要建设目标,“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为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规定,“双一流”遴选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专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后备中青年教师充足,师资结构良好;有支撑教师持续成长的制度环境。”由此可见,建设高水平的青年高校师资队伍无疑是我国“双一流”建设国家政策顶层设计的重要一环[2]。此外,师资队伍水平一直是全球和全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价的核心指标体系。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是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提保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教师发展得好,高校的教育能力才能大幅提升。
其次,教师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与保障。一流的高校建设与学科发展,离不开一流师资队伍建设。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中继续强调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一流的学科发展需要一流的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一流的学科团队,从内涵上而言,一流学科具有对世界高贡献度与学术开拓性的特点,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对国家“双一流”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此背景下,“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此建设阶段入职的青年教师基本上都属于教学科研型,这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此,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点,抓住人才优势就是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发展优势[3]。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双一流”建设名单,青海大学的三江源生态学入选了本轮一流学科。在上一轮5年建设期内,青海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尤其是在人才培养与青年教师的发展上。目前,在国内外的高校中,青年教师的发展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困境。青年教师的发展困境是高校发展环境、薪酬待遇、自身能力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不同的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困境还需细化,才能更好地制定应对措施,以确保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因此,以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主题,分析其发展的现状及提出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对学校一流学科的建设及高校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青海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和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措施,以期为全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与支持,为学校一流学科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审核评估奠定坚实基础。
2. 现状分析
截止2023年4月,青海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分析测试中心实验技术人员)现有青年教师(年龄40周岁以下) 76人(图1)。从性别组成来看,其中男老师35人,女教师41人。从学历水平来看,博士研究生为54人,硕士研究生22人。从职称结构来看,教授2人,副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37人,助教13人。
Figure 1. (a) Gender composition, (b) educational background composition, and (c) professional title composition of young teachers in the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Qinghai University
图1. 青海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的(a) 性别组成、(b) 学历构成、(c) 职称组成
2.1. 教学现状
就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教师而言,承担全校19门研究生和59门本科生课程教学任务,共计4553学时;指导71名本科生和4名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1名教师获青海大学混合式课堂教学竞赛暨第四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2名教师分别获青海大学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获批本科生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1项。从这个结构来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师参与青海大学教学的不在少数,但是课程结构中专业基础课和专科学位课的占比较少,参与学校教学竞赛和项目的比例仍然较低,而且课程较为分散;参与全校6个学院教学工作,研究生导师的招生分布在全校的9个学位点。如果以青海大学教师基本工作量的要求来衡量,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远达不到学校所要求的保底线。因此,未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教师在本科教育教学中何去何从?可能还需要学校持续关注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障教学科研型人员的基本教学工作量的完成。
2.2. 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主持科技厅项目60项,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几乎能在第二年申请成功科技厅的青年项目,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比例仍有待提高。目前,国重青年教师组建或参与的科研团队仅有2个。青年教师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形成固定的科研团队,大都在延续着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很难拓展新的领域或者进行学科交叉以取得更大专业方向的突破,这是制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子,但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探讨。硕士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大多是实验岗,几乎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在“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青年教师如何突破科研现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同时,如何促进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3. 青年教师发展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评价青年教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和探讨未来发展路径,特设置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本次调查问卷于2023年12月开展,面向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通过问卷星小程序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价值认同感、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绩效评价制度、社会服务能力等5个方面。共收到有效问卷67份。
从教师结构组成来看,30~40岁的青年教师56人,占比83.58%。女教师占比52.24% (35人),男教师47.76% (32人)。学历构成中,硕士仅为10人,占比14.93%,博士57人,占比85.07%。从工作年限来看,64.18%的教师工作5年以下,工作10年以上年限的教师仅有1人。从职称来看,这67人中,高级职称的仅为1人,副高级职称的是21人(31.34%),中级38人(56.72%),中级以下7人(10.45%)。从教师的专业来看,农学20人(29.85%),理学38人,占比56.72%,工学8人,医学1人。
“价值认同感”设置了13道题目,从个人自我认知来判断这份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从调查结果来看(图2),大部分老师认为以上13道题目的设置符合价值认同感的题目设置,其中,教学对本单位的老师来说较难,但85%以上的老师都能够进行自我提升。
Figure 2. Value identity survey results
图2. 价值认同感调查结果
“教学能力”围绕着课堂成效及教学设置了11道题目,75%的老师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图3)。但对非教学型的单位而言,教学研究项目申请相对较为困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导入相对较难,有约10%的老师还未很好掌握导入课堂的方式,此外,学生的课堂意识较为薄弱,老师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意识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强。
Figure 3. Teaching ability survey results
图3. 教学能力调查结果
“科研能力”围绕着科研成效及项目申请设置了9道题目,从图4可知,科研能力的差别相对其他指标差别较大,主要表现在主持的省部级项目和国家级项目,11位老师还未申请成功省部级的科研项目,20位老师还未申请到国家级项目。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发表论文也是评价科研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有23位老师还未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指导研究生是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14位老师还没有独立指导研究生。
Figure 4. Research capability survey results
图4. 科研能力调查结果
“社会服务”围绕着科研成果的普及设置了7道题,从图5可知,本单位大部分老师都能够参与社会服务,尤其服务于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中,但本单位青年教师担任学术团体职务的相对较少。
Figure 5. Social service capacity survey results
图5. 社会服务能力调查结果
“绩效评价制度的合理性”围绕着学校现有的绩效评价制度设置了4道题,从图6可知,70%以上的老师认为绩效对于青年教师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接近50%的老师认为现有的绩效评价制度还有待改进,60%的老师认为科研在绩效评价制度中的占比较为合理,但仅有45%的老师认为现有的绩效评价对教学还不够重视,教学的占比有待进一步提高。
Figure 6. Curr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urvey results
图6. 现有绩效评价调查结果
“成长环境”围绕着学校平台、学院条件、周围同事、自我努力及学生等方面设置了14个指标,从结果来看(图7),60%的老师认为学校的平台对于教师的个人成长非常重要。70%以上的老师认为优秀的同事能激发自己的成长,与同事之间的和睦相处对自我的成长非常重要。此外,家庭的支持对自我的成长也非常重要。学生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学生和欣赏学生是青年教师成长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促进互相成长才能促进高校教学科研良性循环。最后,自我努力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但鉴于目前的工作压力,青年教师阅读的时间远远不够,但每位老师都意识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于个人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Figure 7. Growth environment survey results
图7. 成长环境调查结果
4. 青年教师发展途径解析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青年教师的发展受到了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于教学科研型教师而言,教学和教学研究应该是其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应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上,但结果往往却不尽如意。一方面,青年教师大部分在其博士毕业之后就站上讲台,缺乏教学实践经验,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发展轨迹导致其教学知识结构失衡,无法更好地适应课堂去引导学生。部分青年教师,尤其是来自非师范院校的教师,上课尤如工作汇报或作学术报告,无法顾及其与授课对象之间的交流,导致课堂生硬枯燥。在教学技巧和教学安排上来说,上课过程平铺直叙,不能够深入浅出、化难为简,课程进度安排不合理,重难点不突出等。从教学方式上来说,手段单一,除PPT之外再无任何方式,也不会与学生互动,更不用说多种教学手段统筹结合了。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专业培训和拓展是提升其教学水平的主要方式,在入校时虽然我们接受了入职培训,但这个培训的效果远远还不足以支撑教师站上讲台开展教学活动。再者,在资源配置上,大部分高校更倾向于资助已取得一定成果的资深教师,为青年教师创造的机会较少。进而导致青年教师自身专业能力难以拓展,教学知识结构失衡,这不但影响到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也降低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提升空间。同时,现有的绩效评价也不注重课堂教学,主要参考教学成果奖、教学竞赛、教材建设、教改项目等与教学相关的奖项和项目,除了在职称评价阶段的督导教学检查之外,教学课堂的评价较难突出体现。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重担,但是这两种身份所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在专业发展的初始阶段,青年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一个分水岭,这将极大地限制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未来发展的高度。虽然青年教师心理上认同教学是教师的第一任务和职责,也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教学研究上。但就自身能力来说,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要远强于教学素质,这是因为青年教师的博士学历使他们在某一领域比较擅长,但这某一领域仅仅是某一学科中的冰山一角。“双一流”评估虽然是多元化的,但无疑教学和科研评价占比最重,甚至科研评价的重要性超越了教学评价。因此,在几乎所有的大学中,科研重于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普及,除个别专业外,高校青年教师的学历基本上都是以博士为主。目前,受自然地理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引才政策、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影响,西部青年教师相对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教师而言,面临着更为窘迫的境遇。西部高校办学资源薄弱,高水平资引进、科研条件及设施都不及国内一流大学,这极大地影响了青年教师的科研兴趣和积极性,也缺少参与高水平研究项目的机会,教师缺少经费支持,缺少科研培训,科研团队的支撑力较弱[4]。虽然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但立项少且经费不足,造成教师专业发展受阻,逐渐形成职业倦怠,使大部分青年教师失去科研耐心及兴趣,导致其科研能力退化。另外,学术气候的异化也是影响青年教师科研发展的一个主要因子,在青年教师学术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逐步丢失了“传帮带”的师徒文化,导致其学术成长缓慢;另一方面,多个层面对科研人员生存空间的压缩,给高校的青年教师们制造了不小的学术生存压力。
此外,评聘制度引导下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失衡现象普遍[5]。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受到当前我国教师评聘方式和职称晋升方式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高于教学,尤其“双一流”建设方案发布以来,大部分高校制定“首聘制”:要求新进青年教师在3~6年内做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建立激励与淘汰并重的机制。其结果是,学校层面,忽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唯科研成果论英雄;教师层面,不注重甚至完全忽视教学能力的提升,大部分精力集中于科研,这种制度导向下的必然结果是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6]。此外,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青年教师忽视了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共融并存,一是教学内容和学术研究内容的相互独立,学术研究成果无法应用于教学中;二是部分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分析课堂教学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但没有将学术研究的范式运用于教学研究中,教学研究只是停留在思考的层面,没有生成可应用于交流、反思和同行评价的研究成果。在社会服务方面,青年教师的参与度还不够高。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有少数的几位老师参与动物(比如鸟类和鱼类)的科普教育,与林草局、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为地方服务的功能还较为薄弱。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认同感普遍存在缺位现象,这与绩效原则难脱关系[7]。教师绩效评价是高校进行教师管理的重要手段,更是保障师资队伍质量和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且促进了教师科研产出的增加。但绩效和竞争给教师的价值认同带来了深刻变化,使得高校教师由最初的院校认同,转而成为职业认同,又随着学科逐渐分化而趋向学科认同,致使教师与学校之间逐渐割裂开来[8]。因此,从价值认同的立场来看,在“双一流方案”背景下如火如荼的院校组织变革,在实质上更显示出了高校的“经济主义倾向”,显示出了大学组织与经济组织的边界模糊化[9]。
因此,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本科教育的主力军,必须深刻认识到“双一流”建设的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以培养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为目标。因此,我们应将教学当成一种信念而不是任务,应始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职业规范来践行教育事业。同时,科教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发展。通过科研,尤其是教研,青年教师可以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掌握学术前沿,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知识盲点、挖掘有价值的研究对象,明确学术研究目标。此外,要转变观念,从“为了晋升而科研”到“持续性科研”,处理好自身职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紧密围绕学科建设工作,积极向前辈教师靠拢,组建阶梯式团队才能更好地发展资金。因此,基于这几个理念,以复杂思维的生态视域来建构“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从整体思维将各评价要素辩证看待,促使青年教师间发生交互作用并形成一个“实践共同体”,结合以上层次分析法对影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的研究结果,结合学校现行教师评价制度及其一流学科发展规划方案,提出优化的青年教师的发展模式,并将其进行实践运用。
5. 结语
青年教师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坚实基础。青年教师的成长,关乎学校及双一流学科发展的未来。基于以上的分析可知,“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的研究,更离不开对实践中成功经验的总结。“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分门别类的评价机制,因为大学的本质是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创新价值观和培育人才。一个自然生态能持久、稳定的存在,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本身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因而不同生物群体可以在多维空间中找到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位,也就是说,复杂性是保持自然生态稳定性的必要条件。因此,以复杂思维的生态视域来建构“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将对高校教师而言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同时,运用整体思维来进一步将各评价要素辩证看待,发挥学科的边缘效应,促使青年教师间发生交互作用并形成一股复合的发展力量(异质系统),也就是形成一个“实践共同体”,以求发挥出“1 + 1 > 2”的整体效果,这才能真正促进学校一流学科的发展,也能促使学校教育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基金项目
青海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Y20232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