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席在每一次国内、外事场合,都在亲身示范一件事: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的历史任务,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国家和社会对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深谙中西文化精髓、精通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愈发迫切,这赋予了全体外语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即在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育既要完成跨文化教育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又要肩负起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互鉴、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交际的国家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媒体要使用外国民众易于理解的规范语言、乐于接受的语言组织形式、符合对方思维习惯讲述方式,以故事承载中国之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3]。
2. 问题聚焦
当前国际舆论的格局中,西方媒体的影响力依旧显著,尤其是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和合众国际社这四大通讯社,“占据世界新闻发稿量的绝大部分份额”[4],相当多的西方媒体仍然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中国、报道中国。这就必然导致通过西方媒体看中国的海外受众无法了解真实的中国。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叙述好中国故事,着力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让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扭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窘境。
鉴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5]将“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以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有效“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界定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影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培养大学生英语叙事能力,使其采用符合西方受众逻辑思维的方式建构中国“好”故事,运用规范流利的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使新时代大学生成为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的优秀使者,是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3. 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叙事能力的培养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大部分研究是在叙事教学法视域下,从英语的语块[6]、写作[7]、跨文化交际商务能力[8]、阅读[9]和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10]出发,鲜有整合大学英语语言训练、中西方文化学习和中西方叙事语篇修辞模式等维度的多重教学子目标,探索大学生英语讲述中国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探索。
本教学实践拟从国家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和“讲好中国好故事”视角出发,以培养大学生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能力为最终教学目标,基于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 [11]教学理论,设计教学环节流程并探索实施路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完成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教学阶段。总括而言,课前,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选择并发布阅读作业,提问引发思考。课中,学生进行结对交流讨论,然后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分享个人观点、给出意见。课后,在教师课内专业指导的基础上,学生再采用自评或同伴互评对教师评价加以补充,并为下一个主题的课上个人讲述中国故事和小组演绎中国故事展示作出准备(如图1所示)。
Figure 1. Teaching steps
图1. 教学步骤
3.1. 本校学生学情分析
笔者任教于北京某高校,是以工科为主,兼具理、管、文、经、法多学科的211学校,学生普遍求知欲强,关注国家发展,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但学生文化类知识较欠缺,尚未系统学习跨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知识和技巧,中国故事讲述方法缺失,中西方修辞方式异同意识淡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均有待提升。
3.2. 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结合本校新文科探索及与新工科服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国家战略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笔者于2020年11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素质拓展类公共选修课程“中国故事英语说”(每周2学时,历时8周,共计16学时,1学分)。本课程依托《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丛书,以国际传播通用语言英语为教学媒介语言,以中国风物故事、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中国伟人故事、中国艺术故事、中国成就故事等为教学内容,探究中西方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以及所折射的叙述方式的异同,侧重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叙事能力培养,从叙事微观结构(词汇和句法结构)和宏观结构(内容和组织架构)两方面进行叙事语言技巧训练。
多轮课程满意度调查均显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同感大幅度提高,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文化学习热情,使其更深刻认识到在国际交流中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要解决“会做不会说,说了人家也听不懂”[12]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讲述方式的思考尚不充分、跨文化交流意识薄弱,中西方语篇修辞特点和中西方话语体系的掌握还不够透彻。究其原因,叙事文本实践写作训练学时不足,跨文化讲述案例分析不充分,情景实操机会少是关键所在。
因此,结合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远大目标,支撑本校外国语学院十四五“提升全校各学科人才的外语综合能力、国际交流能力,提供优质外语教学教育资源”这一人才培养主要任务,笔者从2022年9月起,开设校级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英文讲述中国故事”(每周2学时,共计32学时,历时16周,2学分)。在第一阶段基本确立的英文讲述中国故事叙事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课程内容新增跨文化讲述策略和公共演讲技巧知识讲授和小组合作互评叙事文本实战训练。
3.3. 升级课程教学实践
优化课程内容,重新整合教学主题,确定以中国文化符号故事、中国传统习俗故事、中国伟人故事、中国智慧故事、中国成就故事、中国精神故事、中国梦故事等学生熟知并兴趣盎然的七大主题为引领,追踪社会热点话题,通过分析探讨优秀中国故事国际传播范本,将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叙事特点以教师讲授、师生主题讨论、小组好故事鉴赏等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实践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这一教学目标。虽是采用自编讲义达成教学目标,课程仍依托现有的精品教材,选取优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阅读分析横贯古今,覆盖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体现中国思想和中国精神的好故事,提炼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每个主题教学时长为4学时(2学时知识学习 + 2学时知识内化)。教师讲授和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有意识地研究汉英文化、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从而为由简单模仿输出逐渐过渡到具有创造性视角的中国故事讲述者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每个主题具体教学实践均包括以下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
Figure 2. Teaching organization process
图2. 教学组织流程
每个主题均实施以上教学步骤,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故事讲述技巧,还能提高其英语叙事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外语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课程致力于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旨在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学生的参与度。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容量较大,为解决课堂师生点对点互动机会少的难题,课上在班级微信群开展微作业展示:如小组海报设计、小组提纲写作、班级故事创编、朗读复数中国故事打卡等,方便高效。另外,将“雨课堂”引入课堂教学中,展开线上答题互动。每位同学均能有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学生答题后便能看到教师出题时预设的答案和分析以及班级答题情况数据分析,“雨课堂”的实时反馈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扭转了过去答题不知对错,等待教师批改的局面。不仅如此,对于开放性主观题,教师可以选择某位学生的观点,投屏至全班,进行朋辈镜像学习,这也为口语稍弱,语言基础扎实的学生破冰,踊跃参与线上教学活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及时提示“优秀”学生和“预警”学生,促进其课堂参与度的同时有依据地评估其参与实践活动的质量。此外,课程还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开发的iSmart英语学习平台,将学生的个人讲故事视频作品展示于云空间,师生共赏,同伴互相点赞,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形式,大大提高学生的投入,同时成功地将课上学习延伸到课下。借助如微信群、雨课堂、iSmart等技术手段,开展个人、小组、班级“云交流社区”,线上线下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
3.4. 升级课程教学效果
每学期第16周,教师向选课学生发放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课上完成。“英文讲述中国故事”开课以来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评价均为“优”。分析近四次开课学期(21年秋季学期,22年春季学期,23年春季学期,23年秋季学期)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有效答题人数分别为333人,374人,113人和127人),发现学生对本课程满意度呈上升趋势,在宏观能力跨文化叙事能力、跨文化意识、对中国故事内涵的理解、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方式、和国际传播中国故事使命感和微观能力中西方文化知识、中西方思维方式和中西方篇章修辞特点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具体情况见下表1:
Table 1. Results of the last 4 course questionnaires
表1. 近四次课程问卷结果
四次问卷答题比例(%)问卷问题描述 |
21年秋 |
22年春 |
23年春 |
23年秋 |
我对本课程满意 |
93.99 |
96.52 |
99.12 |
98.42 |
课程有助于提高跨文化叙事能力 |
91.90 |
97.32 |
97.34 |
95.35 |
课程有助于增强跨文化意识 |
86.48 |
94.38 |
96.46 |
95.28 |
课程有助于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 |
91.89 |
93.04 |
99.12 |
99.21 |
课程有助于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异同 |
90.36 |
92.25 |
97.35 |
98.42 |
课程有助于了解中西方语篇修辞异同 |
83.48 |
94.38 |
97.35 |
93.70 |
课程有助于全面理解中国故事的内涵 |
84.09 |
94.12 |
94.69 |
94.49 |
课程有助于深入思考中国故事的传播方式 |
88.89 |
95.72 |
97.34 |
96.06 |
课程加强了我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的使命感 |
89.19 |
93.92 |
92.91 |
93.70 |
调查问卷还反映出学生对于教学环节的喜爱度(见图3),个人讲述故事环节和小组展示中国故事环节排名一、二,原因如图4所示。由此可见,学生们从组内互评故事文本,合作式镜像学习修改故事文本,小组演绎中国故事的讨论、筹备和展示中受益匪浅:既训练语言技能、公共演讲技能,又提高中国故事写作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提升沟通能力,又促进对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深度思考,从而提升跨文化意识,有趣的活动设计还促进思维发展。
七个话题中,学生最喜欢的三个主题分别是中国传统习俗故事(17.72%)、中国智慧故事(17.72%)和中国精神故事(18.02%),学生认为中国成就故事(35.74%)、中国精神故事(23.42%)和中国梦故事(18.32%)最能激发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详情见表2)。由此可见,本课程通过介绍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国伟大人物、中国精神、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内涵,实现了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讲传统和现当代中国故事叙事能力的同时还润物无声地融合了思政价值观引领,教学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跨文化叙事能力培养和‘立德树人’”双重功能。
综上所述,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历时16周的教学实践,在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英语语言能力、演讲能力的同时,能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讲好中国故事教学的各环节,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导给学生。
Figure 3. Preference for teaching tasks
图3. 教学环节喜爱度
Figure 4. Course benefits word cloud diagram
图4. 课程收获词云图
Table 2. Preference for teaching topics
表2. 教学主题喜爱度
|
中国文化符号故事 |
中国传统习俗故事 |
中国伟人故事 |
中国智慧故事 |
中国成就故事 |
中国精神故事 |
中国梦故事 |
主题喜爱度 |
11.71% |
17.72% |
16.82% |
17.72% |
8.71% |
18.02% |
9.31% |
最能激发民族自豪感的主题 |
2.7% |
2.4% |
11.71% |
5.71% |
35.74% |
23.42% |
18.32% |
4. 教学启示
首先,要勇于重构传统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理念。该升级课程因结合英语技能训练、叙事技巧、跨文化讲述和公共演讲策略四大要素,基于POA教学理论设计教学环节,细化教学过程的促成,落实产出后的评价,切实提高了学生英语叙事能力,和学生选题立意叙事规划能力,又大大加强了学生力争传播易理解、愿接受、能共情的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受众意识。课程目标设置从语言、叙事和跨文化的融通视角教授“讲什么”和“怎么讲”,既传授文化知识,又教授叙事之术。
其次,教学任务需体现“做”中学、创新“学”。如:课堂上个人讲述传播家乡故事环节覆盖教育、伟人、脱贫、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美食、艺术、体育等子话题,学生运用所学的跨文化叙事技巧,从第一视角,讲述切身体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有同学在问卷调查中反馈:“讲述家乡故事唤起了我对家乡的回忆,想要更多的了解家乡”、“我们用英语讲述结合自身经历的家乡故事,像散文一样打动人心,温暖人心,是很奇妙的感觉”。通过该环节实践活动,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更胜,探索心更浓了,实现了创新学。随后进行的同辈互评家乡故事文本和师生共评、共赏促使了学生深度参与,做中学习。课堂教学创设的真实性讲故事实践项目,使学生置身于知识展示、问题讨论、方案制定、小组汇报等语言实践活动之中。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和创新者,改变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素养的状态,最大化实现了做中学。
再者,教学设计需注重“启智”、“增慧”、“铸魂”。课程通过主题引导法使学生对主题隐含的思政元素产生共鸣;通过文本讨论法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反思其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情景演绎法设计单元话题的真实情境,将思政元素融会贯通。
5. 结语
历经八轮教学实践,本文探索性实践了在“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具体实施策略。课程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主题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研讨式学习”为核心,课程进行了多元化的教学任务设计,开展了包括中国文化专题讲授、方案研讨、戏剧演绎、中国故事创作、同伴互评等多样化学习活动,同时关注思想价值的隐性引领。该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显著增强了他们的英语叙事能力、爱国情怀以及国际视野。
基金项目
本文系“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M2020M46)”和“北京科技大学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KC2023TS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