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行学分制对课程考试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Credit System on Course Examin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4.1481558, PDF, HTML, XML,   
作者: 胡国磊*, 罗宗会:普洱学院教务处,云南 普洱
关键词: 高校学分制考试管理Universities The Credit System Examination Management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一种灵活且开放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正逐渐推广于众多高等院校。学分制体系不仅为广大学子构建了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可能性,同时对高校教学管理形成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在此背景下,考试制度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环节,其管理模式正历经一场由学分制引发的深刻变革,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本文致力于思考学分制推行下高校考试管理模式的转型与面临的挑战,探讨学分制对考试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性措施及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credit system, a flexible and open mod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s gradually being promoted i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redit system not only builds the possibility of personalized learning path for students, but also forms a new situation of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teaching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examination system is a key link to measur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students, and its management model is undergoing a profound change caused by the credit system, showing an unprecedented new look.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inking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hallenges of the examination management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the credit system on examination management, and putting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c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文章引用:胡国磊, 罗宗会. 高校推行学分制对课程考试的影响[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317-132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558

1. 高校学分制改革背景与目的

学分制改革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转变传统学年制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建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长效机制为目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云南省于2019年开始推行的“以学分制改革为统筹,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举措为背景,分析学分制改革推进下考试管理的变革,思考当前高校考试管理模式的转型与面临的挑战,探讨学分制对考试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措施及建议,旨在为高校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质量以及推动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 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高校学分制,是一种综合性教学管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选课与学分计量。强调以绩点和学分双维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学习节奏,自由选择课程、规划学习路径,并挑选中意的授课教师[1]。学分制的推行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提升了学习的灵活性与效率。以往的学年制考试管理模式常常遵循统一标准、设定时间和形式,这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而,随着学分制的引入,这种传统模式将被打破,考试管理因此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变通。学生能够依据个人的学习节奏和兴趣来选修课程,考试的时间与形式也更为弹性,为学生开辟了更宽广的学习领域与多彩的学习经历。

尽管学分制在考试管理革新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但其实施路径并非毫无障碍。随着学分制在云南省的推广,各院校依旧在摸索当中不断推进。学分制推广下考试管理面临的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如何保障考试的公正性与高效性?在维持教学质量高要求的基础上,学生该如何应对个性化学习的适应和促进?都是呈现在推进学分制进程中应深思熟虑并寻求解决方案的关键话题。

3. 学分制改革对考试的影响

3.1. 对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的影响

3.1.1. 多样化考试安排的革新

(1) 考试方式的多样化

实施学分制度改革后,考试模式已超越了单一的闭卷测试形式,趋向于多元化评价体系。依据学科特性和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可灵活运用阶段性测验、口语考试、实验操作、专题研讨会、专项答辩、口头展示及同伴互评等多样化的考核手段。这一系列丰富的评价方式,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而非单纯考验其应试技巧[2]

(2) 考试时间的灵活性

在学分制的框架下,学生依据个人的学习节奏及兴趣偏好来选择修读课程,进而使得考试安排也呈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学生有权在圆满修完课程内容后,根据自身的日程规划参与考试。这种弹性的制度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与时间自由,对于促进学生的自我驱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3) 考试内容的个性化

在学分制的推行下,学生的选课具有高度个性化特征,进而促使考试内容向更加差异化方向发展。授课教师依据课程设计大纲及学生具体学习进程,可灵活创设与课程特性相契合的考核内容。这种量身定制的考试安排不仅能更精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促进了学生专业素质与实践技能的双重提升。

(4) 考试管理的规范化

学分制改革对考试管理模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高校亟需构建一套健全的考试管理机制,以规范化的程序监管考试流程,确保考试的公正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得到充分保障。具体措施涵盖了制定详尽的考试日程规划、强化监考培训措施及评分准则的严格执行等方面的细化。此外,还须加大对考试作弊及其他违规行为的惩治强度,以确保考试的庄严性与公平性得到妥善维护。

(5) 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

在学分制度下实施的多样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过程。为了达成优异的学习成果和积累必要的学分,学生被驱动着加倍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与考试准备之中。这种激励机制不仅促进了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1.2. 资源配置挑战

(1) 课程资源与师资的挑战

① 课程资源不足

学分制的架构核心在于选课制度,该制度赋予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学习需求自主挑选课程的权利。然而,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普遍遭遇了优质课程资源稀缺与高水平教师队伍不足等教学资源配置难题。如在专业建设中运用已有的书本知识教学,缺乏自主开设的精品课程;师资力量方面依托外聘教师及客座教授,缺少自己的高水平师资。

② 师资资源开发水平有限

高校在师资力量培养上的投资或许存在局限性,进而影响了专项培训、科研等的供给。现行政策对于师资资源建设的扶持力度可能存有缺憾,体现在激励机制缺失、资金补助匮乏等方面。教职员工可能面临必要的进修与成长机会的匮乏,从而阻碍了其教育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此外,高校在师资资源配置管理上的机制不够健全,可能导致资源的非优化分配与利用效率的低下,间接限制了学生选课的多样性,并可能波及到考核内容与形式的设定。

(2) 考试资源配置的挑战

① 考试场地与设备的压力

选课制度的实施预示着考试频次与参与者数量的显著攀升,这对既定的考试空间、设施及管理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高校必须对已有空间设施充分挖掘以保证充裕的考场资源,并配备足够的监考人力及维护考试器材,以应对骤增的考核需求。

② 考试时间与监考人员的协调

鉴于学生课程选择的个性化趋势,考试日程编排亦需根据场地的局限性适应性调整,进而敦促考务科室在规划考试时间上展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并妥善安排监考人力资源,以保障考试活动的平稳实施。

3.2. 对学生评价模式的影响

3.2.1. 持续评价的重要性

(1) 强调学习过程

学分制的革新激励学生依据个人兴趣及能力来选择修读课程,由此导致了过往“一考定终身”评价模式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持续性的评价机制,该机制能更全面地映射出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态度及学习策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即时掌握学习进展的渠道。

(2) 促进个性化学习

学分制的推行下,学生的课程选择展现出更高程度的个性化特征,相应地,考试评价也需具备更强的针对性。通过实施持续性评价机制,能够保障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获得即时且精确的反馈,从而助力学生更有效地规划个人学习进程。如,学生可根据课程难易程度及自身情况对课程选修量的增加和减少。

(3) 提高学习动力

持续性的学习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加强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关注,而不仅仅着眼于考试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在这种机制激励下,学生倾向于投入更多努力以期获得更佳的评价反馈,从而有效提升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 提升教学质量

借助持续性的评价手段,授课教师能更全方位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揭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这有益于教师迅速优化教学方法,进而增强教学的整体效能[3]

(5) 优化资源配置

持续性评价促使高校在考试资源配置上做出更为精细化的调配。具体而言,这可能涉及到增聘监考人力、扩充考场容量及升级考试设施,以便适应考试形式的多样化与考试频次的增加。

(6) 数字与信息的支持

借助于数据分析手段,能够更为精准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教育实践注入坚实的依据。譬如,透过对比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的测评,可以深入剖析其学习进展态势,从而为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奠定基础。

(7)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于学分制的革新进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创新力成为了更为瞩目的焦点。借助不间断的评价机制,更精确地把握学生的能力概况,进而向企业输送更加匹配的人才资源。此举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界与企业界的协同合作,确保了人才培养环节与市场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结与高效对接。

3.2.2. 考试形式的创新

学生对不同课程的修读,进而对考试模式提出了创新的需求,以便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群体。考试形式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闭卷测试类型,而是在趋向于多元化的转型,涵盖了但不限于下列数种形式:

(1) 开放式考试

开放式的考试着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赋予学生根据所学课程内容在特定范畴内自选课题与设计个性化解决策略的自由度。

(2) 小组讨论与报告

倡导学生借助团队合作的模式应对问题挑战,旨在增进其沟通与协作技能。考试环节采取小组讨论形式,各组需完成报告编制或成果展示,评价过程融合教师与同伴的综合评判。

(3) 实践操作考试

相较于理论性科目,理工科及实验课程通过实操考核能更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巧。学生被要求在限定的时间框架内完成实验操作环节,并呈交相应的实验报告以供评审。

(4) 线上考试和教考分离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与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考试模式的革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课程考核可借力信息技术,构建包含题库、线上考试平台及数据分析系统在内的综合体系,旨在实现考试流程的自动化管控与评价的智能化。此举不仅能够提升考试的效能,还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更宽泛、精确的数据依托。

3.3. 对考试公平性与安全性的影响

3.3.1. 作弊防控

(1) 考试作弊动机的增加

学分制下个性化选课的实行加剧了学生学业成绩的分散趋势,从而导致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能诱使部分学生为了课程达标或提升分数而萌生舞弊的念头以应对考试挑战。

(2) 作弊防控策略的创新

① 推行教考分离

为提升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采取措施将命题与阅卷工作从授课教师职责中分离,交由课程教研室执行。具体实践包括:组建独立命题团队进行试卷编制、建立题库系统实现试题随机抽取与集体评审、推行课程跨院校联合考试等。此类机制的优势在于,能有效缓解因师生亲密关系可能导致的舞弊问题,从而增强考试的公平性与可信度。

② 平时表现评价

融入学生的日常表现至成绩评价机制中,强化过程性考核环节,以减轻对单一考试结果的依赖性。此举不仅能激励学生更积极地投身学习实践活动,还能有效抑制舞弊行为的发生动机。

③ 建立监考教师监督和约束机制

为确保监考教师恪尽职守,实施有效的实地巡考机制和线上考场监管以维护考试公正,建立健全监考职责体系及违规惩处机制,从而有力遏制作弊行为的发生。

④ 深化诚信考试教育

各二级学院通过召开诚信教育主题班会、设置诚信考试宣传栏、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考试作弊处理案例等措施对考生考前深化诚信考试教育以警醒考生,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4]

(3) 技术手段的应用

① 推行无纸化考试的实施

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实施无纸化考试,通过系统化的监控机制与自动化评分系统,能有效抑制作弊行为的发生。具体措施可涵盖开启摄像头监考功能、考试时段内限制互联网访问等策略,能够监督考生端的操作行为,从而有效遏制利用非常规方法获取答案或作弊的行为发生。如专注教育行业的超星及融智云考等线上考试系统建设。

② 使用防作弊设备

通过部署防弊设备于考场中,针对区域无线信号的屏蔽,杜绝考生使用通讯设备等手段舞弊获取答案。

(4) 作弊处理的严格化

界定作弊行为的界限及建立健全的惩处机制尤为重要。惩处措施应当涵盖从警告、记过处分至取消学籍等不同严厉程度的梯度。

3.3.2. 评分标准的一致性

学分制的革新旨在通过实施更为灵活的课程选修及评价机制,来更有效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然而,这一变革也对考核评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即需要建立统一的评分准则,以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性与精确性[5]

(1) 评分标准一致性的重要性

① 确保评价的公正性

采用统一的评价准则能够确保每位学生在一致性的标尺下接受评定,进而排除主观性因素对成绩评价结论的干扰,维护了评价过程的公平性。

② 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借助确立的评分准则,授课教师能更精确地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效,缩小评分偏差,提升评价的精确性。

③ 促进学生之间的公平竞争

采用统一的评价准则能保障学生间的公正竞争,赋予每位学生平等展示其能力和才智的机会,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学分制改革下评分标准一致性的实现

① 制定明确的成绩构成标准

授课教师应在课程启始之际,确立详尽的成绩评价准则,并向全体学生公布。此准则需具体、明晰、具有可实施性,全面涵盖评价范畴、评价方法及各部分所占比重等内容。

② 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

教师部门应着力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以增强其评价技能与专业素养。与此同时,鼓励教师间增强沟通合作,携手探索并制定更为严谨、合理的评价准则。

③ 采用量化评价方式

为了更全面且精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可采纳量化的评价体系,诸如绩点系统。该系统依据学生的考试绩效、作业完成质量、以及课堂互动等多维度进行综合性评价,进而赋予学生具体的绩点数值,以此形式直观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效。

④ 建立监督机制

构建一套监管体系,以监督及审核教师评价流程,力保评价准则的统一性与评价过程的公平性。此外,亦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评价的监督活动,积极反馈,提出见解与改进建议。相比较而言,学生的反馈更能体现一名教学者实施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方向[6]

⑤ 建立申诉机制

当学生对个人学习评价结果持有异见时,应向该课程授课教师提出复审请求,随后由所在学院或教务部门组建的审核小组,依据既定评分准则对该争议成绩进行全面复查,并以实名形式反馈复核结果。

3.4. 对高校课程考试政策和流程的影响

3.4.1. 弹性学习制度的引入

学分制改革赋予学生依据个人学习能力及兴趣选取课程的权利,采纳了弹性的学习体系。此制度容许学生在既定的学习周期框架内,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调节学习节奏,实现提前或延期完成学业的目标。为顺应这一变革趋势,考试制度及相关规范亟需相应的革新。举例而言,考试安排在时间与频次上应更趋灵活,旨在贴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4.2. 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的实施

学分制的革新举措采纳学分为度量学生学习负荷与质量的基本单位,并融合了学分绩点制度,旨在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多维度、精细化评价。这进而对考核制度及细则提出了更新需求,尤其是在评分准则的细化与成绩核算机制的革新上。举例而言,制定更为详尽的评分标准成为必要,以保障评判的公正性与精确度;同时,调整成绩计算方法,使之更能如实映射学生的学习成果,亦成为改革的题中之义。

3.4.3. 补考和重修制度的完善

在学分制的推行背景下,学生面临未能成功通过课程考核的多样性情境,为此,补考与重修体系的优化成为必要之举。需明晰考试政策及相关准则,具体阐述补考及重修的资格条件、操作流程与时间节点,以确保学生能即时获取信息并有效申请相关补救措施。此外,构建一套健全的监管机制对于维护补考及重修过程的公平性与实效性同样至关重要。且能让学生更加明晰自身所处所需[7]

3.4.4.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在学分制的推行背景下,考试管理的任务复杂度与工作负担大幅上升。为了提升管理效能与质量,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以支持考试管理流程变得尤为重要。关于考试的政策与规则,应明确界定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域、性能指标、操作规程等,以保障系统流畅运行并充分适应考试管理的实践需求。此外,系统维护及定期更新的工作亦需强化,以确保持久的系统稳定性与数据安全。与传统考试管理相比而言,信息化系统的引入既能减轻负担,同时能有效减少出错率和考试信息的及时传递。

3.5. 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3.5.1. 教师角色的变化

(1) 教学主导者到引导者的转变

在传统的学年制体系中,教师扮演着考试内容与形式决策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处在被动采纳的一方。学分制改革的推进,促使教师的角色逐步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转型特征明显,体现在教师需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化需求,进而设计出与学生特有学习模式相契合的考核内容与形式。

(2) 知识传授者到能力培养者的转变

过往的教育评价模式倾向于检验知识的记忆及复现能力,教育者在此过程中主要充当知识传递者的角色。然而,随着学分制度革新,教育的重点已转向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与素质培育。这要求教育者必须转换其角色定位,不仅仅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能力培养的引导者,通过考试的设计与执行,旨在促进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创新意识、实践技能等多维度素质的全面提升。

(3) 课程教学与设计

学分制的革新赋予学生自主选课权利的同时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双重挑战:不仅需精进现有课程教学质量,还需依据课程框架构思出更能贴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当兼备精湛的课程讲授技艺与创新能力,用以丰富课程设计,全方位适应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诉求。比如,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便是教学者在设计课堂内容时需着重考虑的方向。

(4) 持续学习者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与深化,考试的内涵、架构及评价标尺均可能面临调整。为了紧贴这些变革步伐,授课教师必须致力于自我学习与技能迭代,化身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应当密切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与研究成果,以此为契机构建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体系与优化教学技艺。比较而言,与同层次探讨,向高层次学习,取其精魄融合到自身更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

3.5.2. 学生的学习策略

(1) 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强调

赋予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激励着学生不得不构建起更具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应当清晰界定自身学习目标,挑选适宜的学习手段及资料,以此途径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更高效掌握。让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模式逐步向学习计划制定的模式转变。

(2) 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赋予了增强的自主权与选择自由,使得他们能够依据个人的学习进展及兴趣偏好来规划学习路径。这进而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了自我激励、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整学习方法的能力,以确保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3) 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培养

推动学生涉足多学科领域学习,这对学生提出了跨领域整合能力的需求。学生应当掌握将各类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交织融合的方法,构建起全面综合的学习方法论及问题解决模型。这一过程极大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塑造及应对挑战能力的提升。如辅修双学位的政策制度更能激发学生的挑战与学习欲望。

(4) 考试准备策略的调整

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的变化要求学生适时调整其备考策略。学生应当加强对考核内容、形式和评分细则的关注,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复习规划及答题技巧,以期能有效应对各类考核带来的挑战。

(5) 反馈与调整

学生应更重视考试后续的反思与策略调整过程。借助考试成绩的细致分析及教师的针对性反馈,学生能明晰自身学业的强项与短板,进而有的放矢地优化学习计划与方法,促进学习成效的深层次提升。

4. 结语

学分制的推行对普通高校的考试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在积极推进学分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应当把握机遇,同时积极应对到来的挑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适应学分制的需求。例如:考试管理制度的健全与优化、评价体系多元化发展、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能力和个人发展空间、考试监督机制的深化及如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流程等多方面措施。针对性措施的实施旨在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确保学分制的顺利推进及教育教学目标的高质量达成。

NOTES

*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园园, 李杰, 张梅, 等. 学分制下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20(28): 13-15.
[2] 王英. 对学分制下高校考试管理的几点思考[J]. 时代教育, 2017(5): 121.
[3] 刘冬苑. 学分制下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2(9): 95-96.
[4] 许吉. 学分制下高校考试管理及改革探析[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6): 102-103.
[5] 闫彩艳. 分析学分制教学管理下的高校考试改革[J]. 智库时代, 2019(17): 78-79.
[6] 丁同芳. 学分制下高校考试管理模式探索[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5): 124-126.
[7] 聂英. 学分制下高校考试改革探索[J]. 教育探索, 2014(10): 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