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信行研究综述
A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DOI: 10.12677/ap.2024.14859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游 浩:江汉大学医学部,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大学生认知态度行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摘要: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暴露出我们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人口密度大,活动范围受限,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人群。本文通过了解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信行的研究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为高校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Abstract: At the end of 2019,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exposed our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in dealing with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As a special group,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and a limited range of activities, and they are the high-risk group f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By understanding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about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argeted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cision-making of relevant depart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游浩 (2024).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信行研究综述. 心理学进展, 14(8), 691-69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8599

1. 引言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全球化、人口流动大规模化的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如新冠肺炎、毒奶粉事件、禽流感、SARS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等,给公众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在不可预测条件下发生的可能会对社会公众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产生重大损害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以及其他损害公众安全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3)。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近几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70%以上在学校,80%以上为重大传染病。而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人口密度大,活动范围受限,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人群。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运行和校园的和谐,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损失。目前,高校仍存在缺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预防和应对能力建设尚不足的现状。有效防止高校公共卫生事件是保证高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之一(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5梅松丽等,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因此,本文就我国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信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为高校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2.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信行现状

2.1.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现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等。(王畅等,2011)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高校突发事件认知普遍不足,但主观需求较大。清楚高校突发事件类型的占11.6%;知晓禽流感无人际间传播的占30.6%,高年级大学生知晓率高于低年级。(穆雁鸿等,2015)调查显示,有38.90%的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基本认知,只有5.10%的大学生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具备安全意识,知晓应急预案。不同专业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不同,文科类(26.70%),理工类(21.90%),医学(50.00%),其他(14.10%)。与(蒋瑛,2018王沁等,2013刘捷,2016)调查结果一致,医学类专业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应答情况优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非医学专业在这一方面的教育,让更多人了解相关知识并掌握相关技巧。(刘泽伟等,2018)调查结果显示,芜湖市3所高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晓合格率为22.2%,仅有31.2%的人知晓校园暴力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范畴。(苏彦萍等,2017)调查结果显示,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知晓率分别为88.96%和87.39%;突发中毒应急技能知晓率依次为:食物中毒72.19%,毒气泄漏70.52%,农药中毒63.44%,放射性事故37.71%。地震、火灾、溺水等自然灾害的知晓率分别为45.52%、29.69%和26.04%。93%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提前进行应急准备,在实际生活中和家人经常讨论应对灾害事件的比例为26.46%,与家人进行过逃生演练的比例为24.90%。(徐鹏,2019)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对AIDS感染途径在内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比较了解,但对日常发病率较高,且容易在校内集中爆发的普通传染性疾病知之甚少。(王香梅,2017)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3个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分别为89.75%、74.90%和73.41%,对“与感染者换穿衣物不传播艾滋病”、“与感染者共餐不会传播艾滋病”和“打喷嚏、咳嗽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31.92%、27.25%和24.49%。(任敬娟等,2021)研究发现,医学生对重大风险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在90%以上,高于非医学生的知晓率(70%~80%)。(王孝锦等,2022)研究也显示,医学生相较于非医学生对重大风险的认知程度更高,医学生掌握更多有关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疫苗接种知识。

2.2.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态度现状

大学生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能够正确识别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采取措施做好正确的防护,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刘泽伟等,2018)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态度的得分均值和合格率都比认知及行为情况高,合格率达到58.0%,是认知率的两倍之多,77.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及相关应急训练。(丁亚等,2019)调查表明,关于应急态度有 87.2%的大学生认为突发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85.5%选择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冷静对待,应急心理准备状况较好。(徐铭炯等,2021)调查显示,上海某医科院校学生对待所在高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态度较为积极(87.80%),但仍有少部分学生(12.20%)态度消极,说明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曹小华等,2021)调查表明,在应对态度方面,积极态度持有率为32.41%,72.41%的调查对象表示经历过恐慌、焦虑等情绪;65.14%的调查对象表示有足够的信心战胜本次疫情。(徐鹏,2019)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食堂重视食品安全,采取了相关措施,并对这方面进行了关注;绝大多数高校学生都参加过体检,但还是有7%的学生从未参加过体检;根据对在校学生在校期间预防接种情况的调查统计,超过半数的学生在校期间未进行预防接种,而且(吴金菊等,2008)调查显示,学校易发生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性腹泻等传染病,肺结核、流感以春季为高发季节,传播途径以呼吸道(96.36%)为主,发病学生大多未接种相关疫苗;(徐鹏,2019)调查中关于高校师生认为学校及周边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认为经常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受访者所占比重为29%,认为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风险的受访者所占比重为69%,认为在校期间不会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受访者所占比重最低,仅有2%。(张佳佳等,2020)对新冠肺炎研究发现,绝大多数(97.8%)大学生支持政府采取的隔离措施,并对吃野味等问题(98.4%)态度明确。大学生持消极情绪的比例达到93.1%,92.2%的学生担心会被感染新冠肺炎而感到恐慌,其中女生产生消极态度的比例高于男生。(黄韵之等,2020)研究报道,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普遍有轻度的压力应激反应,女性及居住于农村的大学生也更容易出现身体或认知方面的反应。(卢鑫峰等,2021)研究发现,对新冠肺炎城镇户口大学生态度优于农村户口,有医疗保险的态度优于无医疗保险的,目前健康状况好的大学生态度优于目前健康状况差的。

2.3.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为现状

(王沁等,2013)调查显示,当实验室发生有毒气体泄漏时,选择掩住口鼻、听从指导、安全通道和盲目随从等应对策略的受访者分别占52.0%、19.1%、16.1%和12.8%,在对实验室腐蚀液体(硫酸类)溅到皮肤的首选应对措施中,选择涂抹肥皂水、凉水冲洗、抹布抹干、急救电话的受访者分别占39.5%、30.8%、25.0%和4.7%。(刘玉梅等,2013)调查发现,50.2%的学生很少锻炼身体,76.3%的学生能做到每周都打扫卫生两次及以上;51.2%的学生在接触多人使用的公共物品之后会马上洗手,且洗手时用洗手液或者肥皂;15.0%的学生表示接触了传染病病人,会主动去医院做相关检查;17.2%的学生曾和家人讨论过如何应对灾害事件,91.5%的学生从未与家人进行过逃生演练。(徐鹏,2019)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与过公共卫生事件模拟应急演练的只占31.3%,68.7%的被调查者表示未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七成的受调查学生不具备基本的自救互救能力;根据对学生日常就餐选择情况的调查统计情况,65%的学生仍然以在学校食堂就餐为主,但随着网上订餐APP在高校的流行,有6.5%的学生开始倾向于方便快捷的网上订餐;根据高校学生对周围饭店、摊位的经营资质知晓情况的调查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并不会注意学校周边的饭店、小摊有没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人若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行为,与后天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张慧等,2011)根据对上海市松江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53名应急人员进行应急演练干预后,平均分从51.81分提高到82.24分。(于二曼等,2011)调查中的大学生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积极应对得分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表明大学生在遭遇突发事件后,会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有效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反应。(张佳佳等,2020)通过对大学生行为调查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只有48.8%大学生采取良好行为,部分大学生依然增加不利于新冠肺炎防控的行为,如1.9%的学生乘坐公共汽车和3%的学生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次数有所增加,2.4%的学生未采取出门戴口罩的防护行为。(张馨夏等,2023)调查结果显示,95.33%的学生外出时保持佩戴口罩;发现周围有可疑病人时,96.64%的学生会报告管理人员并劝其尽快就诊;89.25%的学生保持室内消毒;64.15%的学生不听信谣言抢购特殊物资;94.91%的学生会时刻在媒体平台上关注疫情最新动向。

3. 讨论

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信行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虽然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我们可以从上述研究中看到大学生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信行方面仍有不足之处。根据健康教育学知信行模式,个体只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确认知的前提下,才会持有正确的态度和信念,主动掌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能,采取有利于生命和健康的行为,从而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个人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傅华,2017)。我们要做到知、信、行三者相统一。(秦佟洲等,2019)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和态度之间存在正相关,而态度和行为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此与“知信行”理论不相一致。正如(张璟等,2016)认为,“知信行”三者之间容易出现“知而不信”、“信而不行”,因此应该强调“知、信、行”三者的统一。

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突发事件很容易对其造成冲击,我们需要时刻注意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刘武顺,1996易凌等,2010)。其次,政府、学校应该重新摆正学生安全应急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杜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软指标(禹勇,2010)。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如:国外高校对学生应急意识、应急素质和应急能力操作时,均是开设专门的应急场景与应急教育课程,贯穿于日常的素质培养和拓展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课业报告、业余各种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和体育活动的成果进行系统评价(姚恒,2018);美国推进核心能力建设是应急管理体系重构的核心内容(游志斌,薛澜,2015)。高校也需要建立一支高校应急队伍,就如Eugene在其著作《校园危机管理:计划、防范与恢复》中全面归纳了高校应急队伍的运作流程,包括人员构成、技能与合作、培训、领导与职责以及快速响应等观点,认为设立一支专业、稳定的校园危机处置队伍才是高校应急管理的重点与核心,这样可以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做出决定,减少损失与伤害(Zdziarki II et al., 2007)。然后,高校应该对在校师生进行应急培训,据琳达·威廉姆斯(Williams, 2006)研究表明,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任何人都需要接受基本的应急培训,培训包括基础培训和拓展培训两个层次,这样也可以降低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的那份责任,因为学者史密斯・乔迪认为校园危机发生时,处置的主体包括学生家长、学校管理人员、新闻媒体、医生、网络管理员、心理专家、安全人员等方面的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只有每个人都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方面才能取得进步(孙方娇,2012)。

那么,高校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知信行水平,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笔者给高校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设路径:1) 高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学校、院系和辅导员“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学校的预警机制,加强各院系的执行力度,以此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有效控制、减轻、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学校带来的危害和不良影响。2) 高校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宣传栏、微信、广播、网站等多种形式,依托“互联网+健康教育”,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科学技术传递正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开展应急演练、参观应急基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农村和乡镇生源、非医学专业和健康状况差的大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信念,采取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有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郭静,王秀彬,2014周薇薇等,2014张华等,2018)。3) 高校筑牢应对突发危机的心理防线。高校可以采取将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意识教育内容融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教育大学生建立良好的防范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危机意识教育的动力。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讨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防微杜渐,培养大学生认清危机存在的普遍性,保持面对危机时的警觉性,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拥有强大的心理防范和心理准备,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以正确的方式来应对,提高应对风险和化解危机的能力(吴鹤廷,董惠玲,2024)。4) 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突出积极正面的价值引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加强对突发卫生事件防控中涌现的优秀人物、事迹宣传,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促使其主动掌握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措施。

基金项目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2021043);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0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20B-N03266)。

参考文献

[1] 曹小华, 张雯, 王娜, 等(2021). 山东省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2(8), 598-602.
[2] 丁亚, 丁玎, 陈俊峰, 等(2019). 辽宁省大学生应急教育现况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40(6), 839-841.
[3] 傅华(2017). 健康教育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4] 郭静, 王秀彬(2014). 北京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5(1), 85-87.
[5]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5). 关于2015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8(3), 290, 391, 408.
[6] 黄韵之, 张兴伟, 肖颖, 等(2020). 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知识、防护技能与压力应激反应的调查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8(9), 1361-1366.
[7] 蒋瑛(2018). 风险治理视域的突发事件舆情导控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8] 刘捷(2016). 医学生突发事件心理急救培训的效果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医科大学.
[9] 刘武顺(1996). 试论能力的形成要素及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77-80.
[10] 刘玉梅, 吴玲, 王基鸿, 等(2013). 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信行调查.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13(2), 350-352, 362.
[11] 刘泽伟, 庞一鸣, 宋磊, 等(2018). 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信行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39(3), 320-323.
[12] 卢鑫峰, 周沛臻, 马晗, 等(2021). 大学生新冠肺炎知信行现况及影响因素. 济宁医学院学报, 44(2), 107-110.
[13] 梅松丽, 于佳鑫, 何博武, 等(2011).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应对分析. 医学与社会, 24(5), 87-89.
[14] 穆雁鸿, 贾翠平, 贺若云, 等(2015). 不同专业在校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12(24), 116-118.
[15] 秦佟洲, 李真, 林蕾, 等(2019). 山东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论事件应对知信行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 40(11), 1718-1720.
[16] 任敬娟, 梁瑞峰, 杨守林, 等(2021). 新冠肺炎风险防控常态化阶段某医科大学医学生知信行现状调查. 华南预防医学, 47(9), 1148-1150, 1154.
[17] 苏彦萍, 江南, 王鹏, 等(2017). 2015年北京市某高校大学新生突发事件认知和应急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业与健康, 33(22), 3119-3122.
[18] 孙方娇(2012). 留学生突发事件研究综述. 科技创新导报, (20), 252, 254.
[19] 王畅, 李文浩, 王声湧, 等(2011). 广州市大学生高校突发事件认知行为及需求状况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 32(7), 818-819.
[20] 王沁, 杜朝东, 徐琼, 等(2013).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应对现状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4(11), 1371-1373.
[21] 王香梅(2017).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及需求情况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33(4), 674-677.
[22] 王孝锦, 徐湛翔, 林强, 等(2022).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应对新冠肺炎知信行差异调查分析. 中国校医, 36(1), 15-17.
[23] 吴鹤廷, 董惠玲(2024). 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卫生应急事件应对的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19(5), 673-677.
[24] 吴金菊, 张俊青, 靳玉惠, 等(2008). 合肥市2000-2007年学校传染病疫情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9(6), 528-529.
[25] 徐铭炯, 丁超颖, 孙妍雯, 等(2021). 上海某医科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现况分析.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36(1), 44-46, 73.
[26] 徐鹏(2019). 云南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
[27] 姚恒(2018). 大学生应急水平主要要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财经大学.
[28] 易凌, 王忠灿, 姜志宽, 等(20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研究进展. 中国公共卫生, 26(7), 929-930.
[29] 游志斌, 薛澜(2015). 美国应急管理体系重构新趋向: 全国准备与核心能力.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3), 118-122.
[30] 于二曼, 王重建, 李文杰, 等(2011).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 中国公共卫生, 27(7), 920-922.
[31] 禹勇(2010). 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32] 张华, 徐雲, 李焕峰(2018). 天津市某理工类大学本科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 职业与健康, 34(21), 2986-2990.
[33] 张慧, 张站赛, 何晓燕, 等(2011). 培训演练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影响分析. 中国卫生监督, 18(3), 248-252.
[34] 张佳佳, 马迪, 陈露, 等(2020). 14034名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知信行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 海南医学院学报, 26(15), 1133-1137.
[35] 张璟, 王维利, 章新琼(2016). 消化系统肿瘤病人营养知信行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调查. 肠外与肠内营养, 23(4), 226-228, 236.
[36] 张馨夏, 杨芳慧, 阮诗钰, 等(2023). 湖南某民办医学院校大学生COVID-19防护知信行现状分析.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5(2), 226-229.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中国方正出版社.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 卫生部关于预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的公告.
[39] 周薇薇, 罗春花, 范存欣, 等(2014). 广州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18(7), 654-658.
[40] Williams, L. (2006). Emergency Preparedness in the Midst of a Crisis. Nursing Homes Magazine, 55, 74.
[41] Zdziarki II, E.L., Dunkel, N. W., & Rollo, M. (2007). Campus Crisis Management: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lanning, Prevention, Response, and Recovery. John Wiley & 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