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儿童功能性腹痛(Function abdominal pain, FAP)是指耻骨以上、胃脘以下、脐之四旁部位发生的反复持续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儿科疾病[1]。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及生活方式转变,我国儿童功能性腹痛的发病对象多见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近年来平均发病率已达13.5% [2]。西医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常使用解痉剂、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干预,或通过饮食干预、心理疗法等非药物方式治疗[3],具有检查多、费用高、配合度较低等缺点。相较而言,中医治疗过程更安全便捷、治疗方式更为多样[4]。现笔者就病因病机、中医内外治法等方面对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提供参考。
2. 儿童功能性腹痛病因病机
2.1. 腹部中寒
张涤[5]认为腹痛病因多为过食生冷之物或外感寒邪,小儿抵抗外邪能力较差,加之脏腑较为娇嫩,致使寒邪直中脾胃,寒邪凝结于肠内,阻滞脾胃气机及升降运行。寒性主收引,经脉感寒则拘急,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腹部挛急作痛拒按,遇寒加重[6]。
2.2. 胃肠积热
《素问·举痛论》中有言:“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儿童摄入高热量及热性食物较多,加之小儿阳常有余,高热量饮食对脾胃功能造成负担,易生积滞,结于胃肠[7],胃失受纳,脾失健运,中焦气机滞塞不通,从而诱发腹痛[8]。
2.3. 肝气乘脾
肝木可疏土,脾土可养木,《临床指南医案》言:“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肝脏和脾脏在生理和病理上都密切相关,治疗脾胃病时必先疏肝理气,调解气机[9]。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小儿心理承受着来自学校、父母、社会的压力,日久则致肝气郁结,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水液运化失司,则肝脾不和,经脉凝滞不通,不通则痛[10]。
2.4. 脾胃虚寒
《幼科切要·腹痛门》有言:“小儿腹痛……寒邪乘虚而入。阳虚亦有腹痛……”小儿稚阳未充,若患儿素体阳虚、中阳不足,或寒湿内停而致阳气受损,使寒邪内生,脏腑及经脉失于温煦,阴阳失衡,脾胃虚寒,则脐腹失于温养,不荣则痛[10]。
2.5. 饮食积滞
现代儿童饮食偏好油腻之品,如果家长在后天喂养中产生喂养失调或者任意放纵儿童偏食习惯的养成[11],日久会导致乳食积滞,水谷转变为湿滞内停于体内,使小儿脾胃运化功能愈发减退,二者形成恶性循环,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日久血瘀肝乘,气机滞塞不通,导致不通则痛[12]。
3. 儿童功能性腹痛中医治疗
3.1. 中医内治法
3.1.1. 温中散寒,缓急止痛
腹部中寒型腹痛多表现为腹痛得温则舒,遇寒加重,面色苍白,手足欠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红,苔白滑[13],治则当以温中散寒,缓急止痛。孙笃玲[14]选取78例患者,均予以中药自拟方(木香、青皮、陈皮、枳壳、厚朴、乌药、干姜、肉桂、白芍、延胡索、甘草)治疗,方中以干姜、肉桂、乌药温中散寒,加之木香、陈皮、枳壳等共施行气止痛之功,治疗结果示腹痛症状明显缓解,总有效率97.4%;张旭[10]等认为腹痛属寒凝者,多因寒邪收引而致使筋脉及相关经络挛急作痛,临床上以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化裁达温补脾阳、行气止痛之效;程燕[15]选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藿香正气散加减,疏散寒邪、宣畅气机,脾胃和则腹痛止。
3.1.2. 通腑泄热,理气止痛
陈欣欣[7]等选取80例胃肠积热型儿童功能性腹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复方颠茄合剂口服治疗,治疗组予中药清胃增液方(青蒿、大黄、生地黄、麦冬、玄参、木香、槟榔、延胡索、炙甘草)口服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临床结果较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王乐平[16]对于证见腹部疼痛,大便秘结,手足心热,舌红,苔黄偏燥者,选用增液承气汤加减,治则以通腑泄热,行气止痛为主,临床疗效甚佳,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3.1.3. 疏肝理脾,行气止痛
《黄帝内经》中有言“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至和平”,赵丽红[17]等将109例功能性腹痛患儿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予以疏肝止痛散(延胡索、白芍、木香、当归、柴胡、甘草)治疗,对照组口服“妈咪爱”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且观察组增进食欲之功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叶进[18]强调对于肝气乘脾的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着重于调和肝脾,行气止痛,施以自拟行气止痛方(党参、白芍、苏叶、苏梗、广郁金、醋柴胡、陈皮、厚朴、炙甘草),临床效果甚佳,同时叶进强调患儿日常饮食及情绪调节的重要性,饮食中应多食温和易消化之物,情绪不宜过度紧张及担忧。
3.1.4. 温中理脾,护胃止痛
《诸病源候论》曰:“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证属脾胃虚寒者,治以温中理脾,护胃止痛。黄兰英[19]等选取80例小儿腹痛患儿,采用随机分配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温中止痛方(炙甘草、乌药、枳壳、白芍、生姜、陈皮、丹参、砂仁、木香),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杜春春[20]等将70例脾胃虚寒型腹痛患儿以随机分配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姜芍温中颗粒治疗,对照组口服元胡止痛颗粒治疗,结果示两组患者腹痛症状均有缓解,治疗组症状缓解更为显著。
3.1.5. 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幼幼集成》中言,“小儿之病,伤食最多。”张晓林[21]等选取乳食积滞型功能性腹痛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予三仙消积平痛方(麸炒苍术,醋延胡索,神曲,山楂,炒麦芽,芍药,炒莱菔子,炒鸡内金,厚朴,陈皮,麸炒枳壳,连翘,甘草)加减口服,对照组30例予金双歧片口服,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腹痛缓解时间及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3.2. 中医外治法
3.2.1. 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疗法被称为临床中的“绿色疗法”,具有操作简单,便捷安全等优点[22]。任丽辉[23]等认为捏脊疗法可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和气血,从而缓解儿童腹痛。在临床操作时自龟尾起,捏三次后提拿一次,直至大椎。郭凌晨[24]将60例乳食积滞型功能性腹痛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四磨汤口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推拿治疗,通过刺激患儿前臂穴位,以清肝、清脾胃、运八卦、揉板门、清大肠等手法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肠胃因食积所致负担,从而缓解腹痛,结果示观察组总体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3.2.2. 穴位贴敷
《理瀹骈文》中对穴位贴敷形容为“切于皮肤,彻于肉理,摄于吸气,融于津液”。王莉[25]选取80例证属腹部中寒证腹痛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以中药贴(肉桂、高良姜、小茴香、白芍、木香)敷于神阙穴,对照组予以654-2针肌注,研究结果示与对照组相比,穴位贴敷法治疗腹痛患儿效果更为显著;杜春春[26]用理气止痛散(丁香、肉桂、花椒、白鲜皮、白芷、冰片)外敷于神阙、双侧足三里,每次4~6小时,每日1次,临床上治疗寒邪内组证腹痛患儿有效率达96.67%,疗效确切。
3.2.3. 灸法治疗
灸法是指以艾绒或其他药物为灸材,通过烧灼或温熨人体体表的特定穴位或皮肤,利用灸材燃烧时所产生的的热力及灸材的药性,达到温经散寒、防病治病的作用[27]。董彩凤[28]选取80例脾虚夹滞型功能性患儿,采取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观察组采用脐灸治疗。脐灸药物由党参、白术、茯苓、木香、槟榔、元胡、莱菔子、香附、白芍、枳壳、厚朴、甘草组成,将药物磨成粉末后加入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填入脐部,后点燃艾条悬灸神阙穴。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腹痛减轻及复发频率降低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75.0%,且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4. 结语
儿童功能性腹痛具有容易复发、病程较长等特点,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不易确诊。相较于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秉承辨证论治的原则,常以内外法合治,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操作简单便捷。但目前诊断标准不明确、辩证分型不统一等问题仍亟待解决。今后应统一辨证分型,明确发病机制,增加临床经验,为中医药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提供明确理论和客观依据。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