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乡村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以南京市汤家村东坝大马灯为例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Path of Rur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 in the Context of Population Aging—Taking the Dongba Dama Lantern in Tangjia Village, Nanjing City as an Example
摘要: 乡村传统文化承载着乡村居民世代相传的智慧和情感,也见证了乡村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现代化社会进程对乡村社会的冲击,一些乡村地区的乡村传统文化正在淡化,乡村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通过南京市高淳区汤家村东坝大马灯传承与创新的案例研究,文章聚焦外部力量与内部力量对如何有机协同推动乡村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路径,构建了“资源整合与标准化管理-科技支撑与智能化管理–产业融合与跨界合作–培养传承人与创新团队”的乡村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闭环模型。
Abstract: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carries the wisdom and emotions of rural resident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also witne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rural society,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aging and the impact of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n rural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in some rural areas is fading, and the rur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 are facing the risk of being lost.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Dongba Dama lantern in Tangjia Village, Gaochun District, Nanjing, focusing on how external forces and internal forces can organically and synergistically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path of rur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 a closed-loop model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intelligent management,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inheritors and innovation teams” was constructed.
文章引用:于英磊.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乡村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以南京市汤家村东坝大马灯为例[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4): 1517-1524.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4217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国情。相关研究显示,我国是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2023年底,已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9亿,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1]。老龄化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本文将重点聚焦乡村传统文化,探索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创新发展。乡村非遗技艺是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展现了乡村居民的智慧和才能,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变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乡村社会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逐渐显露,乡村非遗技艺能否有效传承并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是关联乡村非遗技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结合南京汤家村东坝大马灯传统技艺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乡村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提供借鉴和启示,为乡村非遗技艺的活化和振兴提供新思路。

2. 研究背景

2.1. 人口老龄化与乡村非遗技艺

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农村地区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这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挑战,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2019年11月21日,按照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引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要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建设,促进代际和谐,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老龄化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这意味着在乡村地区,将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变革。而后,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和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要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传承工艺振兴计划,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到生产生活各方面。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与社会和谐发展和丰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乡村传统工艺,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乡村传统工艺如何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喜爱,是乡村传统工艺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决定性要素。

2.2. 乡村非遗技艺的价值和保护

乡村非遗技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地方文化和民族精深的集中体现。在国内,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乡村非遗技艺的价值,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在国际背景下,乡村非遗技艺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通过展示和推广乡村非遗技艺,可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传承方面,乡村非遗技艺是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传承这些技艺,可以延续地方文化的脉络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有助于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2021年5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印发《“十四五”非遗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到203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彰显。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有助保持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通过保护和活化乡村非遗,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强社区的文化自信,从而形成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2]

3. 南京市汤山村东坝大马灯非遗技艺传承现状

3.1. 南京市汤山村东坝大马灯简介

南京市汤山村东坝大马灯(见图1)是南京高淳著名的民俗活动,被誉为“江南一绝”,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民俗活动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至今在东坝镇、固城镇两地流传。这是一项模仿战马造型的民间舞蹈,表演时使用的“马”是由竹制“骂架”和绒布制成的“马皮”构成,并饰以马鞍、缰绳、铜铃等,形神兼备。通常,大马灯由七匹“马”组成,表演时模仿真马动作奔越,扮演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小演员飞身跃马出征,在鼓点的指挥下,配以民间器乐,马队交替布阵,最后按“天下太平”四字笔画走阵收场,整个场面非常壮观。同时,东坝大马灯是吴风楚韵的具体表现,表演中反映了高淳人崇尚忠义的思想和改天换地的精深,表达了民众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向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Figure 1. Dongba Dama lanter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 physical map

1. 东坝大马灯非遗技艺实物图

3.2.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南京市汤山村东坝大马灯传承现状分析

当前东坝大马灯传承人年龄状况呈现出老龄化严重的特点。大多数传承人的年龄超过70岁,面临着人亡艺绝的濒危处境。汤裕道作为东坝大马灯第五代传人,出生于1949年9月,如今已经年过七旬。他提到:“由于历史原因,东坝大马灯在上世纪60年代初被迫中断,导致传承出现断层。虽然现在他又重新拾起这一技艺,并积极传授给年轻人,但受当前社会环境变化和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及兴趣爱好,导致人们对这项传统非遗技艺的兴趣和热情相对有限,致使传承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对南京市汤山村实地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东坝大马灯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有以下特点:

首先,当前传承人的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人数相对较少。这导致东坝大马灯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技艺的兴趣和热情有限,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这使得东坝大马灯等传统技艺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其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东坝大马灯的技艺传承人逐渐减少。许多老一辈的匠人和表演者因为年龄原因无法继续从事东坝大马灯的制作和表演工作,而年轻一代对于这项传统技艺的兴趣和热情又相对有限。这导致技艺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东坝大马灯的独特技艺和表演形式可能随着老一辈匠人的离去而逐渐失传。这种技艺的失传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消失,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断裂和乡村社区凝聚力的削弱。

最后,东坝大马灯的传承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年轻传承人的缺乏。在现代社会,年轻一代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诱惑,其往往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对于传统的乡村技艺和文化,年轻一代对传统非遗技艺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兴趣。这使得东坝大马灯的年轻传承人难以培养和涌现,技艺传承的链条因此变得脆弱。

4. 南京市汤山村东坝大马灯传承面临的困境

4.1. 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脱节

除了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脱节也是东坝大马灯传承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传统乡村社会相比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就像东坝大马灯这类非遗技艺,往往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显得格格不入[3]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效率,而传统的乡村技艺和文化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实践,这与现代社会的需求产生了冲突。而且,现代社会的娱乐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传统的乡村技艺和文化在吸引年轻人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使得东坝大马灯等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越来越边缘化,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和节奏,致使如东坝大马灯这类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逐渐脱节。

4.2. 资金与资源的匮乏

资金与资源的匮乏也是制约东坝大马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乡村社会环境中,资金和资源往往相对匮乏。乡村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乡村文化的投入也相对有限。这使得东坝大马灯的制作和表演活动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支持[4]

同时,缺乏资金和资源的支持,东坝大马灯的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难以得到创新和发展。马灯的制作需要精湛的工艺和高质量的材料,而缺乏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往往导致制作工艺的粗糙和材料的质量下降。这不仅影响了马灯的美观程度和观赏价值,也降低了观众对马灯表演的兴趣和热情。

最重要的是,缺乏资金和资源的支持也限制了东坝大马灯在更广泛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在当前社会中,文化的传播和推广需要借助各种媒体和渠道,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由于缺乏这些必要的条件,东坝大马灯等传统技艺往往只能在乡村地区进行小范围的传播和表演,难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和舞台。

4.3. 保护与传承机制的缺失

保护与传承机制的缺失也是东坝大马灯传承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前的乡村社会环境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往往相对缺失。这使得东坝大马灯等传统技艺在面临传承危机时缺乏有效的支持和保障,从东坝大马灯传承现状来看,其保护与传承机制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政府在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还相对不足。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使得东坝大马灯等传统技艺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政府需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制定更加具体和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5]

其次,社会各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重视程度也不足。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则相对忽视。这种社会氛围导致了东坝大马灯等传统技艺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关注和支持。社会各界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最后,缺乏专业的保护和传承机构也是制约东坝大马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往往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来进行。然而,在乡村地区,这样的机构和人员往往相对匮乏。这使得东坝大马灯等传统技艺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因此,建立专业的保护和传承机构,培养专业的传承人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6]

4.4. 表演时间与传承队伍的不稳定

东坝大马灯的表演时间不够固定,人们难以准确把握东坝大马灯节目表演的时间安排,导致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不高。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观念也越来越强。东坝大马灯的表演时间不够固定,观众很难安排自己的时间来观看表演。这不仅影响了观众的观赏体验,也降低了东坝大马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7]

此外,当前东坝大马灯表演队伍规模较小,且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相对较低,加上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较大,年轻人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到东坝大马灯的传承中来。这使得东坝大马灯的传承队伍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断层和老龄化问题。同时,由于文化教育程度的限制,当前东坝大马灯传承队伍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坝大马灯的传承和发展。

5. 南京市汤山村东坝大马灯传承创新路径

东坝大马灯作为南京市汤山村的一项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中,其传承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8],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确保东坝大马灯这一独特的乡村技艺和文化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探索并实施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结合对南京市汤山村实际调研情况收集的资料及东坝大马灯发展现状,给出以下南京市汤山村东坝大马灯传承创新路径,传承创新核心路径闭环模型见图2

5.1. 资源整合与标准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东坝大马灯的传承与创新首先需要一个坚实的资源基础。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共同发力,整合多方资源,为东坝大马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东坝大马灯的保护工作,同时,还应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企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投入资金和技术,推动东坝大马灯的产业化发展。例如,企业可以开发与东坝大马灯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或者将东坝大马灯的元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中,提高其市场价值;再次,社会各界则应积极参与东坝大马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东坝大马灯的历史和文化;媒体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东坝大马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9];民间组织可以举办相关活动,如文化节、表演比赛等,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东坝大马灯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是确保技艺传承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关键。为了实现标准化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技艺传承标准和操作流程,包括制作工艺、表演形式、音乐舞蹈等方面。这些标准和流程应该经过专家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按照标准和流程进行技艺传承。

5.2. 科技支撑与智能化管理:注入现代活力

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利用科技手段为东坝大马灯的传承与创新注入现代活力是必然趋势。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为东坝大马灯的制作工艺提供全新的保存和展示方式[10]

首先,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东坝大马灯的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进行数字化保存,建立详细数字档案,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化遗产。这些数字档案不仅可以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还能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进行广泛传播,提高东坝大马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东坝大马灯的独特魅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拟的东坝大马灯表演场景,让观众在虚拟环境中观赏和体验东坝大马灯的表演。这种全新的观赏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东坝大马灯的观赏价值,还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东坝大马灯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除了数字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外,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也是提升东坝大马灯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帮助更好地管理东坝大马灯的传承队伍和表演活动,确保其有序、高效地进行。例如,可以利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对传承人的技艺水平进行评估和跟踪,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还可以利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对表演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5.3. 产业融合与跨界合作:拓展市场空间

将东坝大马灯与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进行融合是拓展其市场空间和应用领域的重要途径。可以依托东坝大马灯的独特魅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11]

首先,可以开发以东坝大马灯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将游客带到汤山村观赏东坝大马灯的表演,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乡村风情。

其次,可以将东坝大马灯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线路,提升当地的旅游品质和知名度。

最后,除了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外,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跨界合作也是拓展东坝大马灯市场空间的重要方式。可以将东坝大马灯的元素融入到产品设计、广告宣传等多个领域,提高其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例如,可以与设计师合作,将东坝大马灯的元素融入到家居用品、服饰等产品的设计中;还可以与广告公司合作,将东坝大马灯作为广告宣传的素材,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12]

5.4. 培养传承人与创新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传承人是东坝大马灯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当前东坝大马灯传承队伍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断层和老龄化问题。因此,设立传承人培养计划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是当务之急。通过设立专门的传承人培养计划,可以吸引和培养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东坝大马灯的传承中来。这些年轻人将成为东坝大马灯传承与发展的新鲜血液,为这一独特的乡村技艺和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在实施传承人培养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传承人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提高传承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还可以为传承人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13]

创新团队建设也是推动东坝大马灯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组建由传承人、设计师、市场营销人员等多领域人才组成的创新团队,共同推动东坝大马灯的创新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创新团队的推广和营销活动,提高东坝大马灯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Figure 2. Closed-loop model diagram of Dongba Dama lanter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path

2. 东坝大马灯传承创新路径闭环模型图

6. 结论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乡村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保护和弘扬。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资源整合与标准化管理、科技支撑与智能化管理、产业融合与跨界合作、培养传承人与创新团队等东坝大马灯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路径,对于保护和传承乡村非遗技艺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资源整合与标准化管理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人们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非遗技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数据支持。科技支撑与智能化管理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实现技艺传承的在线教学和互动交流,提高了传承效率,也为传承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产业融合与跨界合作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的途径,提升了非遗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培养传承人与创新团队是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能够确保非遗技艺的传承不断延续。本文意在东坝大马灯研究中提出的相关措施,能够为其他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从而推动非遗技艺的创新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包路芳. 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J]. 健康中国观察, 2024(5): 75-77.
[2] 陈萱, 陈芳娌, 陈琪, 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非遗文化的“两创”研究——以中国乡村传统技艺为例[J]. 北京文化创意, 2024(1): 73-80.
[3] 郑必镇. 基于纸文化的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传统民俗文化为纽带[J]. 中华纸业, 2024, 45(6): 131-133.
[4] 张曦月, 王丽梅, 李丽珍. 赓续工匠精神中的湘南民间艺术老艺人技艺数字传承[J]. 绿色包装, 2024(6): 129-132.
[5] 郭旭, 司红玉, 任梦雨.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困境与路径研究[J]. 辽宁体育科技, 2024, 46(3): 105-110.
[6] 陈昶宇, 马刘洋, 周鹏飞, 等. 非遗工坊促进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以重庆市3个非遗工坊为例[J]. 智慧农业导刊, 2024, 4(10): 34-38.
[7] 陈思. 数字化视角下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为例[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3(3): 34-43.
[8] 张彤. 海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4, 40(2): 78-80.
[9] 龙小雪, 韩宝银, 覃叶叶,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打造“活态非遗文化”的策略研究——以思南花烛为例[J]. 智慧农业导刊, 2024, 4(13): 58-61.
[10] 刘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 山西农经, 2024(10): 50-52+61.
[11] 张斌华, 于蓉. 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化治理的契合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龙舟文化当代价值的分析[J]. 甘肃农业, 2024(5): 7-12.
[12] 夏远利, 王梦舸. 潍坊市杨家埠村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途径研究[J]. 现代农机, 2024(3): 30-33.
[13] 石卓然.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J]. 文化学刊, 2024(5):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