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行为的功能与保障机制研究
A Study of the Functions and Safeguard Mechanisms of the Rural Elderly’s “Old Age without Retirement” Behavior
DOI: 10.12677/ar.2024.114221, PDF, HTML, XML,   
作者: 杜闻涛: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农村老年人养老老而不休Population Aging Rural Elderly Old-Age Care Old Age without Retirement
摘要: 人口老龄化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人口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最为突出的现代性社会问题之一。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部分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较为完整的养老保险服务,而农村老年人多依靠自我储蓄和“新农保”,但在“新农保”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农村老年人仍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或者子女支持才能保证自己晚年生活的质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农村养老放在首要位置。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劳动人口占比约为城市的两倍,这就为中国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提供了坚实现实基础。通过对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的原因、可行性及功能分析,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保障措施,助力缓解老龄化挑战。
Abstract: Population aging, as a demographic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modern social problems 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me urban residents are able to enjoy more complete old-age insurance services, while the rural elderly mostly rely on self-savings and the “New Farmers’ Insurance”, but there are still certain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Farmers’ Insurance”, which leads to the fact that the rural elderly still need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ir life through their own labour or the support of their children.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ut forward a “national strategy to actively address population aging”, placing rural old-age care at the top of the list. According to China’s seventh population census,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elderly people in the labour force is about twice as high as that of urban areas, which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old age without retirement” of the rural elderly in China. By analysing the causes, feasibility and functions of “old age without retirement” for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 we will explore the problems involved, provide better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them and help to alleviate the challenges of aging.
文章引用:杜闻涛. 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行为的功能与保障机制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4): 1548-1554.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4221

1. 引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严重且农村社会养老资源匮乏、乡村空心化缺少养老基础的情况下,我国的农村养老压力空前巨大,单单依靠当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保证中国农村老年人的拥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需要他们也进行相应的努力,保证自己的养老质量。中国农村老年人通过“老而不休”不失为解决当下养老现实问题的好解法,而且这也是当下农村老年人内心的普遍心理。中国农村老年人进行“老而不休”具有一定保障农村老年人进行养老的作用,但不能一味的说,农村老年人能够进行“老而不休”的劳动参与,就让他们一直进行劳动,要探寻当下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还存在的问题,寻找如何更好的保障他们进行劳动参与。同时,探寻如何增加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支持,让农村老年人晚年过得更加安逸幸福,真正的做到“老有所养”。

2. 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的原因与可行性分析

2.1. 人口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严峻,我国于2000年便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正处在步入深度人口老龄化阶段的入口处。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且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从2010年到2020年,老龄化速度也在逐步提升,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10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1]。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服务和养老模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2.2. 城乡二元结构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部分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较为完整的养老保险服务,而过去农村的养老则主要依靠老年人的自我储蓄。自2009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也就是所谓的“新农保”,其目标是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制度体系,以确保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按照规划,在2020年,新农保的覆盖率将达到100%。但该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问题。一方面,由于新农保与集体收入挂钩,故而根据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地区的实际保障情况差异较大;另一方面,个人缴纳比例不同,个人账户的金额也影响到养老金的多少[2]

尽管《“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有效拓展农村养老服务,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纳入预算内投资的优先方向,加大农村养老机构和互助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3]。然而,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养老服务设施利用率低下,养老服务点徒有其表甚至没有养老服务点的问题。

2.3. 老龄人口资源丰富

目前,中国农村老年人普遍处于劳动状态,尤其是在低龄老年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一些六七十岁的低龄老人不仅通过经营农业或务工获得相对独立的生计能力,甚至在为子代家庭的发展提供支持。虽说老龄群体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应该是需要社会保障、家庭关爱、子女照顾的养老群体,但是他们仍通过劳动供给、照料家务等人力资源开发方式,不断创造着健康生产力、家庭功能生产力及劳动生产力,是整个社会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并强调农村作为应对养老挑战的一线位置。在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占比55.83%,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为68.7岁,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很大,尤其是高精尖专业技术领域[4]。这些老年人大多数身体健康状况尚佳,也具有退休后再次回到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和意愿,国家拟出台的“延迟退休”政策,目的就是积极开发他们的“老龄人力资源”,这条也在2020年出台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任务规划中赫然在列。我国60岁及以上劳动人口为2.8亿人,占19.8%,其中65岁及以上劳动人口为2.1亿人,占14.9%。与2021年相比60岁及以上劳动人口增加1268万人,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劳动人口增加922万人,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老年人劳动人口占比约为城市的两倍[5]。这就为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的行为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而这也是中国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的现实情况,说明中国农村老年人是有能力、有条件进行自我劳动养老的。

3. 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的功能分析

3.1. 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的正功能分析

3.1.1. 个人层面

农村老年人继续工作的重要动机之一是经济保障。尽管近年来农村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与城市相比,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和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继续工作能够为他们提供额外的收入,弥补养老金的不足,帮助他们应对日常生活和医疗费用。比如,在农田里劳作、照顾家禽或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这些工作虽不算高收入,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此外,继续工作还能让老年人有能力帮助子女,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增强家庭的整体经济能力。

劳动对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维持也有显著的好处。适度的体力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预防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此外,继续工作可以保持老年人的作息规律,避免久坐不动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田间劳作、照顾牲畜等日常劳动,通常都是一种适度的体力活动,这有助于他们维持良好的体力和健康状态。

工作不仅在经济和健康方面对老年人有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样重要。继续工作可以让老年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的认可,避免退休后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在农村,老年人常常在家庭和社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继续参与劳动可以让他们保持与家人和邻里的紧密联系,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心理满足感。通过参与农田劳动或社区建设,老年人可以与邻里互动交流,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社会互动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能够有效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情绪,提升生活满意度。

3.1.2. 家庭层面

农村老年人继续工作对家庭经济有直接的支持作用。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家庭收入来源有限,老年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劳动,可以增加家庭的总收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例如,老年人可以在农忙时节参与田间劳作,种植蔬菜、粮食,饲养家禽等,这些劳动成果不仅可以满足家庭的日常饮食需求,还能通过出售农产品获取额外收入。这种经济支持对于年轻一代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情况下,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补充。

老年人继续工作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家庭中的代际关系是影响家庭氛围的重要因素,老年人通过劳动体现出的勤劳和奉献精神,能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老年人通过照顾孙辈、帮助处理家务等方式,减轻了年轻人的压力,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合作与互助。此外,老年人常常在家庭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工作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能够为家庭事务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从而促进家庭内部的和谐与团结。

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对于年轻一代具有重要的榜样作用。老年人继续参与劳动,展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种精神对于年轻一代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年轻人从老年人的身上学会了勤劳、坚韧和责任感,这有助于他们在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挑战时更加坚强有力。同时,老年人的榜样作用也能增强家庭的凝聚力,激励年轻一代共同为家庭的幸福与繁荣而努力。

3.1.3. 社会层面

农村老年人继续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尽管老年人劳动效率可能不如年轻人,但他们在农业生产、手工艺品制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老年人熟悉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在农忙季节的田间劳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老年人从事手工艺品制作或家庭副业,也为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支持。这些活动不仅为家庭创造了收入,也为当地市场提供了商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老年人继续工作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老年人通常在家庭和社区中拥有较高的威望,通过继续参与劳动和社区活动,他们在维持社会秩序和解决社区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老年人在社区中的积极参与,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老年人常常担任村委会成员或调解员,利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调解邻里纠纷,化解家庭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老年人的积极参与不仅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还为年轻一代树立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榜样。

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年人是传统文化和技能的承载者,他们通过农业生产传授传统的耕作技术,通过手工艺品制作传承传统工艺,通过讲述故事和举办民俗活动传承地方文化,将这些宝贵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年轻一代。老年人通过言传身教,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2. 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的负功能分析

3.2.1. 个人层面

首先,身体健康风险是“老而不休”对农村老年人带来的主要负面影响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慢性疾病。持续的过度体力劳动可能加剧身体的疲劳和损伤,导致关节炎、腰椎病等问题的发生或加重。特别是在农业劳动中,老年人需要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容易出现中暑、皮肤病等问题。此外,长期的体力劳动还可能导致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加重。

其次,心理压力也是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老年人继续劳动的动机可能包括经济压力、子女的期待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然而,随着身体能力的下降,他们可能感到力不从心,无法胜任繁重的工作任务,从而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感。如果劳动收入不能有效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老年人还可能感到无助和压力,影响心理健康。长期的心理压力会进一步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休息时间的不足也是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的一大负面影响。合理的休息时间对于保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至关重要。老年人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来恢复体力和精力,但“老而不休”意味着他们需要每天长时间劳动,休息时间被严重挤压。这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恢复,还可能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定,增加心理压力。长期缺乏休息可能导致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影响生活质量。

3.2.2. 家庭层面

老年人继续工作可能引发家庭矛盾。如果老年人过度劳累或因工作受伤,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的紧张和争执,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老年人自己的健康状况也可能因为长期劳累而恶化,最终需要家庭其他成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他们,这反过来增加了家庭整体的照顾负担。

老年人继续工作可能助长子女对他们的依赖。农村一些年轻人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经济收入不足,而老年人继续工作的收入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这样,子女可能会逐渐依赖老年人的收入,而不积极寻找工作或提升自己的经济独立性。这种依赖关系可能会导致子女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长期来看不利于家庭的可持续发展和子女的个人成长。

老年人继续工作可能影响其照顾家庭其他成员的能力,尤其是需要照顾孙辈或体弱的配偶。在农村,老年人常常承担着照顾孙辈的责任,如果他们继续工作,可能无法兼顾照顾孙辈和工作,这会给家庭带来额外的负担。年轻一代如果需要外出工作或务农,就会面临无人照顾孩子的困境。

3.2.3. 社会层面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人继续参与劳动会占用社会资源,尤其是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在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本就相对匮乏,年轻人外出务工或进城谋职使得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如果老年人长期占用农田资源或人力资源从事农业生产,可能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下降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此外,老年人在劳动过程中可能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如医疗保健、安全保障等,这也增加了社会资源的投入。

农村老年人选择“老而不休”往往意味着他们依赖于有限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普遍较低,老年人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往往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长期从事农村劳动的老年人可能无法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导致晚年生活质量较低,面临医疗费用和意外事故的风险。此外,由于缺乏充足的养老金支持,老年人在生病或无法工作时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也给政府和社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精细化的老龄化政策,以应对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需求和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薄弱,需要大量的政策和资源投入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和医疗保障水平。同时,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力参与也需要政府在法律和保护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以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和安全。

综上所述,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现象在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具有多重功能,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负面的潜在风险。为了最大化其正面功能,减少负面影响,需要从劳动保护、家庭保障、社区支持、政策保障等多方面入手,优化养老保障机制,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4. 农村老年人“老而不休”的保障机制

4.1. 强化劳动保护机制

首先,改善劳动条件至关重要。农村老年人通常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环境和条件较为艰苦。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劳动条件,提供良好的工作场所和设施,确保他们的工作环境安全、舒适。此外,定期检查和维护劳动设备,保障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老年劳动者来说尤为重要。

其次,保护劳动权益是必不可少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老年劳动者的工作权利和福利保障,严禁任何形式的年龄歧视和劳动强迫。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解决机构,及时处理和调解劳动纠纷,保护老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能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最后,开展针对性培训教育是提升农村老年人劳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关键。通过开设技能培训班、职业技能鉴定和认证,帮助老年人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的劳动市场需求。同时,开展健康知识和安全生产教育,提高老年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4.2. 强化家庭保障机制

首先,扭转“啃老”观念是改善家庭保障机制的关键一环。在农村,由于传统观念和经济压力,一些家庭认为老年人应当为子女提供支持,甚至出现“啃老”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和家庭重新认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和独立性,倡导家庭成员共同承担养老责任,营造尊老敬老的文化氛围。

其次,形成良性代际关系是确保家庭保障机制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家庭内部的和谐与理解是关键,可以通过促进不同代际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减少代沟和误解。例如,开展跨代沟通的培训和活动,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联系,建立起相互支持、理解和包容的家庭氛围,使老年人在家庭中得到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最后,强化“交流”机制是家庭保障的另一重要方面。老年人虽然年龄增长,但其经验和智慧依然宝贵,可以通过他们的力量来支持和帮助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推广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家庭事务,充分发挥其在家庭中的角色和作用,同时提升其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

4.3. 强化农村社区支持机制

首先,促进农村老年人劳动群体交流是建设性的措施。老年人通常倾向于在家庭和小范围社区中生活,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可以通过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或俱乐部,定期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和聚会,如集体劳动、文艺演出、康复运动等,营造融洽的社区氛围,增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支持,减少因孤独和退休带来的心理压力。

其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是保障老年人健康和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建设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供定期的健康体检、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指导。设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饮食照料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保持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最后,丰富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是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娱乐节目,如传统文化展示、书画展览、手工艺制作等,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保持其精神活力和积极心态。同时,鼓励老年人参与文化艺术团体或志愿服务组织,通过文化活动和社会参与,增强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4.4. 强化政策保障机制

首先,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是关键。随着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劳动力的减少,为了避免老年人“老而不休”带来的负面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政策,鼓励年轻劳动力回乡创业或就近就业,促进劳动力在农村的合理流动和配置。这包括支持农村地区发展适合老年人从事的产业和服务业,如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为老年人提供就业和收入来源,同时减轻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压力。

其次,适当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待遇是保障老年人生活的重要保障。目前,农村养老保险的待遇普遍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政府可以通过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和提高缴费补贴政策等方式,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收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感。

最后,加大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是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业,建设和运营多样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设施,如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水平和可及性。

5. 总结与展望

在当前人口老龄化严重,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严重且农村社会养老资源匮乏、乡村空心化缺少养老基础的情况下,我国的农村养老压力空前巨大,加之城乡二元化的结构,家庭结构逐渐发生变迁,单单依靠当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保证中国农村老年人能拥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需要他们也进行相应的努力,保证自己的养老质量。中国农村老年人劳动资源丰富,通过“老而不休”不失为解决当下养老现实问题的好解法,而且这也是当下农村老年人内心的普遍心理。

虽然农村老年人选择“老而不休”对其个人、家庭和社会有诸多的正向作用,但是我们仍不能忽视其负面影响,要通过强化劳动保护机制、强化家庭保障机制、强化农村社区支持机制和强化政策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其积极影响,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慈勤英, 程燕蓉. 以家为本, 老而不休: 农村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的家庭因素影响分析[J]. 天府新论, 2022(6): 74-86.
[2] 牟敏娜. 退而不休: 农村养老模式变迁研究——以东部地区农村为例[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5): 87-95.
[3] 于汶含. 农村老年人就业现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济南大学, 2020.
[4] 周佩萱, 陈辉. 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 主观意愿、现实条件与实践样态[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3, 44(2): 171-180.
[5] 老年人再就业释放人口红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EB/OL].
https://www.ndrc.gov.cn/fggz/jyysr/jysrsbxf/202305/t20230530_1356850.html, 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