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建设探索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Technological Wisdom Laborat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DOI: 10.12677/ae.2024.148157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覃 冯:广西民族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广西 南宁;杨 宁:广西开放大学科研处,广西 南宁
关键词: 新文科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New Liberal Arts National Technology Wisdom Laboratory
摘要: 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建设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建设的困境、内容和方法。首先,通过对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和要求的分析,阐明了民族工艺学科特点。其次,从传承困难、创新不足、教育资源短缺、市场营销困难等方面,提出了民族工艺学科发展困境。接着,从技术设备落后、师资力量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合作和交流等方面论述了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推动民族工艺学科建设、完善优质教学体系、加强科研创新与合作、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建设的方法路径。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Technological Wisdom Laborat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redicament,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technological wisdom laborat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First of al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of national technology are clarified. Secondly, from the inheritance difficulties, lack of innovation, lac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marketing difficulties, etc.,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echnology difficulties. The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National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background are discuss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backward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the weak teachers, the single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the lack of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in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perfecting the high-quality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teacher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methods and path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technological wisdom laborat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文章引用:覃冯, 杨宁. 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建设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419-142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572

1. 引言

新文科建设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融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1]。新文科建设强调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驱动、实践导向等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民族工艺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建设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建设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文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高等院校肩负着培育具备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民族工艺实验室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民族工艺人才的重要基地,自新文科建设目标提出后,部分高校对其工艺类实验室做出了相应的创新与升级。

2. 民族工艺学科特点及教学发展困境

民族工艺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注重培养全面发展和综合型创新人才。这门学科融合了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涉及工程、艺术、科技和人文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工艺品的审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具备艺术创造力、设计能力和人文艺术素养。毕业生可以从事民族工艺品设计、审美等相关行业,或者在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交叉专业领域工作。在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时代,民族工艺的学习和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并在市场中取得成功,是民族工艺学科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这门学科的人才教育和培养方案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行业挑战。同时,民族工艺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合作,共同推动创新和进步。民族工艺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和实训的支持,需要建立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2]

2.1. 民族工艺学科特点

2.1.1. 跨学科性

民族工艺学科涉及文化、艺术、工艺、设计等多个学科领域。该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民族工艺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文化、艺术、工艺和设计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他们需要了解民族文化的背景和特点,掌握相关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工艺技术。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能够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化元素的工艺品。民族工艺学科的跨学科性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更好的工艺创作和创新效果。因此,学生需要具备广泛的学科背景和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具备跨学科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2.1.2. 强实践性

民族工艺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紧密围绕着工艺技能的传承与创新展开。在民族工艺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不仅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更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和技术细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民族工艺学科的课程设计通常会包含丰富的工作坊、实验室实践、现场实习等环节。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开展材料选择、工具使用、工艺制作等活动,从而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工艺文化的理解,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作,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工艺技能体系,为将来在民族工艺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1.3. 传承和创新并重

民族工艺学科在教育和研究中秉承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旨在实现对民族工艺的全面保护和创新继承发展。针对这一学科,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传统工艺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3]。因此,民族工艺学科强调对这些传统技艺的系统学习和传承,确保这些珍贵的工艺技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传承的基础上,民族工艺学科同样重视创新。它鼓励学生和研究者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再创造和再设计。这种结合不仅包括对材料、工具和制作工艺的创新,也涉及到对传统图案、色彩和形态的现代演绎。通过这种方式,民族工艺能够与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相适应,从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此外,民族工艺学科还积极探索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记录和再现,通过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来实现工艺的精确复制和创新设计。

2.1.4. 文化意识与民族认同

民族工艺学科强调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民族认同感的塑造。致力于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从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立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在民族工艺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学生被引导去探索和学习各种民族工艺背后的故事、象征意义以及与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对这些民族工艺的深入了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每一项民族工艺都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们承载着民族的智慧、情感和精神追求。此外,民族工艺学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学生被鼓励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推广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如工艺制作、文化研究、展览策划等,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体验和感悟民族文化的魅力。

2.2. 民族工艺学科教学发展困境

2.2.1. 工艺传承困难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市场需求和消费模式的不断变化,一些民族传统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技艺传承者年事已高,个人健康状况面临不小挑战,记忆力也有所减退,这无疑给民族传统技艺的延续带来了不小的影响[4]。其次,民族传统工艺往往依赖于手工制作,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难以与现代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相抗衡。在追求快速回报和大规模生产的市场环境下,民族传统工艺的慢工出细活和高成本特点使其逐渐被边缘化,难以吸引足够的社会投资和公众关注。此外,随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投身于民族传统工艺的学习与传承。这导致了民族传统工艺人才的断层问题,老一辈工匠的技艺难以找到合适的继承人,使得许多珍贵的民族工艺面临失传的风险。最后,现代社会对于民族工艺的认知和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传统工艺由于缺乏创新和市场适应性,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使用需求,从而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进一步加剧了民族传统工艺的生存困境。

2.2.2. 教学创新不足

在大多情况下,民族工艺的教育和实践过于侧重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复制,而忽视了创新的重要性。当前,民族工艺学科教育仍然遵循着旧的教学模式,主要集中在设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工艺技能教育上。这种教育方式未能及时融入新兴的教学理念,与其它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不够紧密。在教育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也未能与时俱进,未能实现与现代教育的同步发展[5]。这种倾向极易导致民族工艺的发展停滞不前,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首先,民族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复制虽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创新,这些民族工艺可能会逐渐失去其文化和社会的活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如果民族工艺不能提供新颖的设计理念和产品,就可能逐渐被边缘化。其次,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可能导致民族工艺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过于僵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若一味地被动地学习传统技艺,而缺乏探索和创新实验的机会,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创新不足也影响了民族工艺的市场竞争力。虽然民族地区具备独特资源和文化优势,但由于缺少创新性的研发和设计,难以打造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少数民族工艺品。这些产品不仅要具有艺术鉴赏性,也要具备实际使用功能,以适应当代市场和顾客的双重需求[6]。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才能获得成功。如果民族工艺不能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意,就会慢慢失去市场份额,甚至被其他更具创新性的智能产品所取代。

2.2.3. 教育资源短缺

教育资源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工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逐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以满足当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需求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和地区经济做出贡献,并在同行业院校中脱颖而出,增强学科的特色和竞争力[7]。然而,多数高校民族工艺学科面临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实验室设备不完善成为制约民族工艺学科发展的瓶颈。由于民族工艺的学习往往需要特定的实践环境和工具设备,如纺织机、陶瓷窑、染织工具等,而这些设备的购置和维护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验室可能缺乏必要的设备,或者现有设备陈旧、台套数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需求。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影响民族工艺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民族工艺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应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能力。然而,一些高校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难以吸引和留住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受限。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也是学科面临的问题。民族工艺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市场人才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展览和竞赛时使用的民族工艺作品,可以通过学校教师团队的精心指导和包装后,应作为民族工艺教育素材资源列入学科资源库[8]。但是,多数高校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更新缓慢,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9]

2.2.4. 市场营销困难

民族工艺学科建设在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产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市场营销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挑战主要源于民族工艺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不明确、品牌建设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民族工艺产品与工艺美术品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在现代多样化需求的社会中,工艺美术品不仅要追求审美和文化价值,还应该强调其实用性。实用性更强的工艺美术品往往能够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10]。首先是民族工艺产品的市场定位问题,由于缺乏对目标消费群体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一些民族工艺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审美偏好。产品定位模糊不清导致无法有效吸引潜在客户,进而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占有率。其次,品牌建设不足是制约民族工艺产品市场推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民族工艺产品虽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但却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品牌形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缺乏品牌影响力的产品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从而限制了其市场表现。此外,市场营销策略的缺失也是导致民族工艺产品推广困难的原因之一。一些民族工艺企业和生产者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技能,未能充分利用数字营销、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工具和渠道,导致产品推广效果不佳。

3. 新文科背景下建设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的社会重要性

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在新文科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推动学术研究和教育创新,还能为社会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首先,新文科背景下建设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是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民族工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智慧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更好地保护、研究和传承民族工艺,使之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其次,新文科背景下建设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是高校民族学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通过研发创新,可以推动民族工艺产品的现代化和市场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再者,新文科背景下建设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是拓宽高校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展示和研究中国的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可以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此外,新文科背景下建设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是促进科技与文化结合的重要途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可以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新途径,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最后,新文科背景下建设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能有效地推动社会文化认同。通过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的建设和展示,可以增强社会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自信。

4. 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的重要场所,它融合了文科实验室的感性与人文关怀,以及理工科实验室的理性、创新性和科学精神。在艺术与技术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旨在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然而,当前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的发展仍面临着若干挑战。

4.1. 实验技术和设备落后

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作为培养民族工艺学科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发展现状是一些实验室在技术和设备方面存在明显落后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象。首先,技术的落后可能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陈旧。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日益普及的今天,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若缺乏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三维打印、虚拟现实(VR)等技术,将难以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学习体验。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工艺设计的精确性和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11]。其次,设备的落后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例如,传统的手工工具虽然能够传授基本的工艺技能,但在新材料的加工、复杂结构的制作等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现代工艺实验室需要配备精密的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等设备,以支持更加复杂和精细的工艺制作。此外,技术和设备的落后还可能导致实验室在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方面的竞争力下降。在当前科研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缺乏先进设备的实验室势必难以承担高水平的研究项目,也难以吸引优秀的研究人员和学生。

4.2. 实验室师资力量不强

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对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高校的实际情况却是,师资力量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制约了民族工艺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首先,专业的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内容和方法与时俱进的关键。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需要那些既精通传统工艺技艺,又能够熟练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工具的教师。但实验室中的多数教师可能更多地侧重于传统技艺的传授,而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相对薄弱,极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研究能力的不足也是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体现。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应当成为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教师不仅需要在工艺制作上有深厚的功底,还应在材料科学、设计创新、文化研究等领域有所建树。然而,一些实验室的教师可能缺乏足够的科研项目实施经验和研究成果,难以引领学科研究的新方向。此外,师资力量的不足还会影响到实验室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一个充满活力和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团队能够吸引更多的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合作项目,从而为实验室带来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多的资源支持。反之,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不足则可能导致实验室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下降。

4.3.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存在单一化的问题,这不仅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首先,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导致学生在民族工艺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如果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而忽视了工作坊、实验室实践、现场实习等互动性和实践性强的教学手段,学生可能无法充分掌握工艺制作的精细技巧和创新设计的方法。其次,教学手段的单一化也可能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育中,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已被证明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团队协作意识。如果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的教学活动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技艺传授上,缺乏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计理念的引入和应用,学生便难以在创新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设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此外,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通常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实验材料,如果教学活动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或者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那么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就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4. 实验室缺乏合作和交流

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可能因为资源限制、地理位置偏远或合作意识不强,面临着合作和交流机会不足的问题,限制了工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影响实验室的研究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合作和交流的缺乏导致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在研究上的孤立。在当今高校,跨学科合作已成为推动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合作,实验室可以引入新的研究视角、方法和技术,从而丰富民族工艺的研究内容和提高研究水平。缺乏这种合作机会,实验室无法及时了解和应用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次,交流不足也影响了实验室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与其他实验室和学科的交流,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专业知识,激发新的创意和灵感。这种交流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广泛的专业网络,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此外,合作和交流的不足还限制实验室在资源共享和资金申请方面的优势。通过与其他实验室建立合作关系,可以共享设备、材料和人才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13]。同时,跨学科的合作项目更容易获得研究资金的支持,这对于实验室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5. 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建设路径

在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的建设路径成为了高校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这一路径的探索和实施,旨在将民族传统工艺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一个既能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又能激发创新活力的教育实践平台。

5.1. 促进民族工艺学科发展

民族工艺学科的建设是新文科背景下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入挖掘和传承民族工艺的传统精髓,还要积极探索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点,以实现工艺的创新发展。首先,新文科的理念强调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这为民族工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14]。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应当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深厚底蕴,结合现代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来探索民族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表达和新应用。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传统图案进行分析和再创作,创造出既保留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作品。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民族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实现工艺制作过程的智能监控和管理,确保工艺品质的稳定性;云计算平台则可以为工艺师和研究者提供强大的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支持复杂的工艺设计和模拟。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民族工艺制作的效率,也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此外,数字化技术在民族工艺的教学和体验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三维扫描和数字化建模,可以将传统工艺作品精确地记录下来,供学者研究和公众欣赏。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让学生和工艺爱好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工艺制作过程,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5.2. 优化完善优质教学体系

为了有效推动民族工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构建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对民族工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协作能力应是学科和专业的教育目标。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课程应涵盖民族工艺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和文化意义等理论知识。此外,可邀请工艺师讲授具体的民族工艺技术,如织锦、刺绣、陶艺等实际案例,并结合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跨学科知识,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应探索采用互动讲座、实践工作坊、项目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工艺制作,以亲身体验民族工艺的魅力。鼓励学生围绕民族工艺开展创新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环节方面,应安排学生访问工艺工作室、博物馆,与工艺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供真实的工艺体验。鼓励学生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创作民族工艺新品,并与当地社区合作,参与民族工艺的保护和推广活动,以增强个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同时,应合理整合社会资源。将与民族工艺相关的文化机构、企业和工艺师建立合作关系,为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利用数字媒体和在线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料和互动机会,以支持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5.3. 加强科研创新与合作

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应通过加强科研创新、国际合作、社会参与和文化服务,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民族工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首先,实验室应当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通过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和创造潜力。包括支持科研项目的申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研启动资金,以及协助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从而增强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和社会影响力[15]。其次,实验室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外知名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参与国际会议和展览,不仅可以展示中国民族工艺的独特魅力,还能促进文化的国际传播,加强与世界各地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在社会参与与合作方面,实验室应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工艺师和社区紧密合作,举办展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增强社会对民族工艺价值的认识和支持,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此外,实验室还应致力于社会服务,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项目,推动民族工艺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通过与地方社区、工艺传承人、文化机构等合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区发展、文化教育、旅游推广等领域,实现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

5.4. 狠抓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应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精湛、教学和科研能力并重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首先,可以从人才招聘的源头开始抓,吸引具有深厚民族工艺背景和现代科技知识的专业人士和跨学科人才加入,以丰富教学和研究的多样性。其次,针对现有教师的能力提升和转型,可以为现有教师提供定期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包括新技术应用、教学方法创新、科研项目管理等,以保持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活力。实验室教师的能力提升还需要从横向突破,应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通过访问学者计划、国际会议等方式,拓展视野,建立学术网络。在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方面,鼓励和支持教师与工程、设计、市场营销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合作,形成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团队,促进知识的交流与融合。强化学科资源共享与合作,与其他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教育资源和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研究机会。建立一个公正透明且全面的教师激励与评价机制对于提升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至关重要。应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学生指导等多维度因素纳入教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如奖金、职称晋升、研究资金支持等。通过激励与评价,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还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的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

6. 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的建设成效

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的建设在促进传统文化艺术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实验室管理效率和安全性、以及推动建筑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效果主要体现为,首先,实现了民族工艺实验室数字化传承与创新。实验室依托多学科,聚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数字化传承、解析与创新应用,促进了艺术领域多学科、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其次,实现了民族工艺实验室智慧化管理。智慧实验室系统的研究与构建,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民族工艺实验室内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等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资源高度可控、统一协调的智慧服务。不仅提升了实验室的安全保障,还实现了实验室的智慧化、精细化与规范化管理。再者,实现了民族工艺实验室的环境监测与控制。智慧实验室通过各类传感器对室内环境参数进行监测,并通过智能系统对实验室的防火防盗等安全管理进行控制。包括温湿度、烟雾、气体等传感器的使用,以及电源控制器和声光报警器等设备的集成,确保民族工艺实验室环境的安全与舒适。此外,实现了民族工艺实验室的视频监控与安防。智慧实验室的视频监控系统与传统监控系统相比,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低的延迟,能够在民族工艺实验室发生紧急事件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最后,推动了民族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实验室项目建设。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已建成的民族染织智慧实验室通过结合传统民族染织工艺和数字化织造技术,成功建造了实验性的“染织馆”。该项目展示了数字化系统改变传统织造方式的能力,为民族传统工艺的现代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探索途径。

7. 结语

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建设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对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还需要积极拥抱现代科技,以实现工艺的创新发展。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在于平衡传统与现代、技术与人文、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应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技术与文化的桥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民族工艺人才,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期待民族工艺智慧实验室在未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新文科教育改革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

2021年广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基本建设研究专项重点课题(2021ZJY1886);2022年度广西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22JGZ193);2022年度广西省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2KY0128);2023年度广西民族大学实验技术创新与实验室管理研究项目(2023MDSY024)。

参考文献

[1] 陈先才, 胡雪儿. 整合重构: 新文科背景下的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路径探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2): 185-192.
[2] 陈琳. 美术教育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 美术教育研究, 2014(8): 143.
[3] 余继平.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以民间传统手工艺为视角[J]. 铜仁学院学报, 2014, 16(2): 29-33.
[4] 陈瑶, 秦书扬. “互联网 + 少数民族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J]. 天工, 2023(23): 21-23.
[5] 蒋高军, 吴菊芳. 特色工艺作坊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 设计, 2023, 36(9): 98-100.
[6] 武其楠. 贵州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商品创新开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大学, 2016.
[7] 侯小锋, 解梦伟. 民族工艺传承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 名作欣赏, 2019(9): 40-42.
[8] 梁显飞, 江汉英. 高职院校培养民族工艺创新人才的探索——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 广西教育, 2021(7): 111-113.
[9] 周进.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J]. 江苏高教, 2013(4): 8-11.
[10] 王曙光.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学与文化产业发展[J]. 艺术评论, 2020(9): 44-60.
[11] 王恩伟, 苏兴军. 新型人才的时代性征探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4(3): 127-129+141.
[12] 陈桂兰. 高校特殊学生的认知与教育[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3(2): 88-90.
[13] 朱文雁. 基于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9(3): 77-79.
[14] 李静, 刘元元. 高校文科实验室特色建设浅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38): 16-17.
[15] 张志丹, 田芳谣, 罗香丽, 刘淑霞, 曹国军. 浅谈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促进高校人才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9): 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