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其路径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Dilemma and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摘要: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理工科研究生在当前研究生总人数中占比较高,规模较大。理工科研究生是国家未来科技事业发展的人才后备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新时代,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思想意识困境、理论能力困境和制度困境等问题。从三全育人理念出发,解决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必须加强研究生和育人主体的思想引领意识、优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同向同构、强化理工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质量理工科研究生人才。
Abstract: Graduate educ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and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It is an essential cornerston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account for a relatively high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number of graduate students, with a large scale. They are the talent reserv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us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faces such problems as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dilemma, theoretical ability dilemma, and institutional dilemma.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Three-wide Education”,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consciousness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educational subjects, optimize the alignment and structure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talents with both moral and intellectual excellence for society.
文章引用:王艳, 孔文婷. “三全育人”视域下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其路径探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436-144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574

1.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趋向专业化和学术化的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层次中处于顶端地位,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学校工作,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理工科研究生是科研创新和国家科技事业的重要力量,将工科研究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是新时代理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但也有部分理工科研究生理想信念缺失、政治意识淡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盛行,因此,将“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融入到理工科研究生专业知识和科研工作中,是开创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新局面的重要途径。

2. 理工科研究生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价值导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2]。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加强理工科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满足国家高等教育需求,而且还能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1. 开展理工科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精神指导和价值引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思想武器,也是加强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近年来,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唯学术成果论”“唯成绩论”的现象在研究生中特别是在理工科研究生群体中尤为突出。因此,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影响下,外部教育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或多或少也受到影响。通过将“三全育人”理念在理工科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落细落实、入脑入心,可以提高理工科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开展理工科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满足国家高等教育需求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对于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时间序列上贯穿了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在育人主体上,汇聚了来自导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党建等多方力量,而且在思想、心理、职业等各个方面共同发力,这种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提升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党和国家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教育支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2.3. 做好理工科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促进学生迈向全面发展

“三全育人”突出的是“全”,重点在育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工科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欠缺的问题。理工科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推动者和社会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在具备优秀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匹配之以高水平的德智与思想。人文科学中的形象思维将给予理工科研究生灵感顿悟,提高理工科研究生在想象力、审美发现、美感体验和艺术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这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2]。“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策略是新时代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核心,它对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化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3. “三全育人”视域下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理工科研究生具有独特的群体特点。理工科研究生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实验室或课题组中,进行实验、项目申请、专利完成和论文写作等活动,集体归属感较弱,接触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较少,缺少人文社科活动的熏陶。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理工科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面临着研究生与育人主体的思想意识困境、导师和辅导员的理论能力困境、院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困境。

3.1. 理工科研究生与育人主体的思想意识困境

理工科研究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检测的验收者。然而在对理工科研究生实施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面临着庞大的思想意识难题。首先从教育客体而言,大部分理工科研究生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在专业知识学习、实验室、以及课题组,他们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在与算法、数据、模型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打交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种内涵式、思想性、价值性的知识,往往不以为然,甚至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感较低,从思想上到行为上由内而外的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开展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较大的思想阻力。从育人主体来看,理工科研究生的育人主体涉及导师、辅导员、以及理工科任课老师,而在这三大育人主体之中,导师和辅导员的育人主体地位却略为逊色。理工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理工科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以专业知识的输出为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因此自顾自地划分了授课界限,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与复杂性缺乏认识;同样,辅导员侧重学生日常管理和行政工作,秉持“不出乱子”为目的,只顾管理不顾育人,没有达到全员育人的要求。

3.2. 理工科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理论能力困境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负责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与其他育人主体相比,二者的接触时间更为频繁密切。工科类研究生导师在工科类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中扮演着基层执行者角色,该角色至关重要[3]。“三全育人”理念对研究生导师培养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导师提出了才育与德育并重的培养要求,但是大部分理工科研究生导师只能实现才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在德育方面发力不足,忽视了对研究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和塑造。究其原因在于,理工科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还难以适应或者达到“三全育人”提出的目标和要求。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隐性教育,其教育效果的呈现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在研究生身上体现出来,对于理工科研究生导师来说,这种教育成效远不如发明专利、研究专业课题、和发表专业论文实在。其次,理工科研究生导师出身工科背景,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熟悉和掌握不够,理论输入直接,德育知识消化不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不熟悉、未能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又因为文、理科导师思维逻辑的差异性,理工科研究生导师难以将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理工科专业结合,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同构衔接不畅通。因此,教育者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每个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者都承担着育德的任务[4]。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理工科专业课程相结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章节或内容来充实自己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3. 理工科院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困境

学校是实施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规划者。基于研究生群体较于成熟的心理特点,部分学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理工科而言用处不大,所以对理工科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预不多,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顶层设计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首先是在学校领导方面,“三全育人”的党委领导机制构建不完善,虽然也有相应的党委领导机制,但是在真正将“三全育人”理念落细落实到各个院系中或者是党支部、团支部中,依然还面临着德育理念入脑入耳入心的挑战;其次,在评价管理体制方面,教育主体的育人效果检验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在对理工科研究生进行年度考核和评奖评优的时候,重学术成果轻思想政治教育,将研究生的培养引向了功利化、自私化。最后在保障制度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人员保障不足,导致专业教师身兼数职,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力度不集中;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专项经费保障不到位。突破领导、管理、评价、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困境,是开展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

4. “三全育人”视域下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铸魂育人工程,它以潜移默化的理论熏陶和价值涵养引导学生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做人。对于理工科研究生而言,能够让其在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基础上,了解掌握人文社科知识。针对当下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应该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导向,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构建融通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完善校、院、系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三全育人”理念中梳理出为“三全育人”实践路径,培养出“五育并举”的高素质人才。

4.1. 全员育人: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对研究生和育人主体的思想引领作用

教育具有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理工科研究生及其育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党的创新理论认识不深刻,在思想上没有及时领悟党的创新理论,在实践中没有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传统教育理念认为,思政课的存在是理论灌输式的洗脑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客体认同其所宣传的观念主张,从而控制教育客体的内心世界。这一认知错误在理工科学生中格外明显。因此对于理工科研究生,我们要防止“假、大、空”的理论灌输,针对理工科研究生的专业、研究对象和兴趣点,在实验室、专业课、选修课以及学术讲座论坛这些场域中,适时切入党的创新理论,引导理工科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理论武装其头脑,指导其实践。对于育人主体,特别是导师和辅导员,职责虽有区别,但是在立德树人这目的上,却是高度一致。因此导师与辅导员应该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学习基点,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突破责任边界,加强育人方法交流和效果反馈评估,密切配合协作,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搭建起导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凝聚育人合力,打造出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育人工作队伍,实现全员育人。

4.2. 全过程育人:优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协同作用

全过程育人的实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教育教学的全时段各环节,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5]。实现理工科研究生的全过程育人,离不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同构。“思政课程”是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职老师进行讲授。但我们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仅仅窄化在“思政课程”上,理工科专业门类丰富,且具合乎其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央16号文件强调:“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6]因此,对于理工科导师和教师而言,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提高理论水平、建设课程思政是提高理工科研究生德育水平的必要路径。首先,导师和专业课教师要紧跟国家时事政策,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并结合理工科专业特色,吸收消化理论知识,扩充人文社科知识储备。其次,理工科专业中不缺乏丰富的思政元素。在理工科导师和教师储备一定的思政知识和理论水平的前提下,以立德树人目标为导向,在科学实验、学术研究、专业课程中,老师要充分挖掘理工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例如,理工科课程中不仅仅是模型搭建和勘测计量,还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科学家精神、国家成就与自豪感等等思政内容,研究生导师和专业课教师可以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让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思政教育的熏陶,从而使得理工科思政教育通过课程思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思政课程”并非能够涵盖研究生的所有培养阶段。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只在研究生第一学年的时候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而第二第三学年却是以专业课为主,“思政课程”的连贯实施也就停止不前,此时就需要“课程思政”来弥补“思政课程”的缺位,从而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工科研究生的各个阶段都发挥柔顺剂的作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才能又有人文素养的人才。

4.3. 全方位育人:强化学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涉及领导、管理、评价、监督各个方面。于理工科院校而言,“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开展应该从学校制度的顶层着手,因此,必须协同整合各项因素,促使其发挥正向作用。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为出发点,学校作为引领者,从整体角度进行战略规划,对各个学院和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同时,定期对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并即时进行复盘反馈,建立起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体系。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管理机制。以党委宣传部和研究生工作部门为核心节点,深入挖掘校内外的育人资源和平台,打造一个涵盖组织建设、思政教育、创新实践、安全稳定、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的网格化思政工作体系。该平台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打破育人壁垒,构建一个校内外的沟通桥梁、部门间的协作网络以及校、院、系三级联动的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同时,高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全面落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7]。除此之外,对于理工科研究生而言,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渠道和空间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效的重要方法。理工科研究生对于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可能比较抵触,基于他们网络原住民身份,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思政,建立完善高校思政网络平台。最后,学校相关部门在对理工科研究生导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价中,要把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成效这一指标纳入其中。在研究生的评奖评优过程中,也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部分的权重,改变传统的“重学术轻思想政治”的观念与做法。

5. 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提升理工科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这将有助于增强理工科研究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切实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育人育才的统一。广大理工科研究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时代的变化和自己的使命担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J]. 中国研究生, 2020(8): 2+1.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3] 唐俊青, 梁军. 工科类研究生“三全育人”的现实困境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1(1): 182-185.
[4] 李炎芳, 徐刚. 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功能、作用与要求[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10): 137-139.
[5] 董秀娜, 李洪波, 杨道建. “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三维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1): 151-154.
[6]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04-205.
[7] 葛阳阳. 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29(5): 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