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思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和路径选择
Realistic Challenges and Path Choi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Trend of Pan-Entertainment Thinking
摘要: 在网络文化日益兴盛的背景下,泛娱乐化思潮已经渗透到整个社会,这是商业资本异化、社会媒体赋能、个体心理作用等多维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泛娱乐化通过各种方式消解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威、解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侵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效应对泛娱乐化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掌握主流话语、革新话语内容、凝聚社会合力,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避免其陷入娱乐至死的境地。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network culture, the trend of pan-entertainment has penetrated into the whole society,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effect of multi-dimensional factors such as the alienation of commercial capital, the empowerment of social media, and the role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Pan-entertainment has dissolved the discourse autho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constructed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roded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various ways, and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of pan-entertai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master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innovate the content of the discourse, and unite the social cohesion, so a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form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event them from falling into the situation of “entertainment to death”.
文章引用:李洋. 泛娱乐化思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和路径选择[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442-144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575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全媒体传播建设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娱乐文化日益盛行,然而泛娱乐化思潮下出现的乱象丛生、政治历史语言肆意滥用等问题也给社会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运转无处不在,娱乐的功能被扭曲。严肃的历史、政治事件被肤浅的语言所玩弄,变得愈加庸俗化。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拥有更为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探索各类娱乐内容,而且他们的思想具有可塑性,价值观念极易被引导到不良方向,很可能采用网络暴力、言语攻击等方式表达自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探讨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并提出有效路径,对于精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思潮之形:泛娱乐化思潮的形塑过程

泛娱乐化思潮的兴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商业资本、社会媒体以及个体心理等因素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中交织作用并持续发酵,最终形成这一社会现象。因此,要准确把握泛娱乐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就必须深入剖析泛娱乐化背后的运行机制。

2.1. 商业资本异化,催生泛娱乐化

娱乐是人类必需的精神文化活动,适度的娱乐活动能够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在心理层面上带来欢乐和愉悦的感受。然而,受当代社会市场经济一味追求利益的影响,原本承载着社会责任和商业道德的商业活动忽视社会责任,开始跨越理性娱乐边界,不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满足人们真实需求的力量,逐渐异化为刺激消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增值工具,无形中催生了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的泛娱乐化[2],它以各种网络传播媒介为推手,以追求流量和点击量为目标,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浅薄空洞,通过夸张、猎奇、恶搞等手段,刺激观众的感官,追求短暂的快感,从而达到商业盈利的目的。人们被不断诱导去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感官上的刺激,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和社会价值的体现[3]

在资本逻辑的运作下,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流量和变现能力则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泛娱乐化信息往往被精心包装,采用短小精悍、吸引眼球的“标题党”和“图片党”形式和低俗、暴力、恶搞等元素碎片化呈现,甚至以政治、文化、教育的戏谑方式恶搞英雄、篡改历史,理性娱乐价值逐步“退场”。泛娱乐化所表现出的负面影响使娱乐的原本属性被扭曲,导致传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模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代大学生群体能够支配更多的时间来上网获取丰富的信息,由于每个人对信息的筛选和解读都存在差异,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观点选择和传播信息,使话语变得更为分散和碎片化。

2.2. 社会媒体赋能,助推泛娱乐化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媒体借助QQ、微信、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紧密相连的社交平台,构筑起大众直观可感、乐于接受的视觉影像和符号,凭借着只要简单操作手机便可制作的过程,通过五彩斑斓的光影特效和场景样式,鼓励大学生大胆创作和传播娱乐信息,引发大量煽动性言论和误导性内容深度化和裂变化扩散。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塑期,可能在网络社群的紧密连接和信任机制推动下迷失自我,误导他人的思想行为,加剧错误思想的负面传播。

更为关键的是,网络媒体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算法等智能技术的助推下通过算法推送机制形成了一套基于用户个性的技术,对用户的使用习惯、个人偏好等行为数据深度挖掘和分析,并精准描绘出每个用户的兴趣偏好和使用习惯画像,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泛娱乐化元素借助“智能终端 + 数字符号 + 全息成像”等技术手段实现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最终引发“涟漪效应”,掀起泛娱乐化思潮,大众认知不断异化,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信息茧房”的困境。

2.3. 个体心理作用,驱动泛娱乐化

泛娱乐化的生成与蔓延背后,实际上存在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动因。在现代社会的后工业时代,市场与资本的强大力量无处不在,在消费主义的刺激和享乐主义的鼓吹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显著的“异化”。这种“异化”使得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极度紧张与焦虑,而泛娱乐化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乌托邦”,他们渴望依赖娱乐来释放压力、抒发情感。大学生在面临多重压力之下,往往将事件调侃、历史戏谑等语言视为日常情感的宣泄途径。随着网络话语的平权化,大众拥有了更多展示和表达的自由,加深了肤浅娱乐的沉浸体验,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张扬个性迎合了泛娱乐化思潮,道德观念逐渐产生偏差,在无意识中丧失理性思考能力。

此外,部分大学生在非理性和盲目从众心理共同作用下,情感意志容易被影响从而变得同质化,产生群体极化心理。泛娱乐化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借助大数据和强算力等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推送同质化信息,形成一个封闭的“信息茧房”,大学生们只能接收到与自身兴趣高度一致的信息,缺乏与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导致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观点变得同质化,逐渐丧失个体思想的个性和独立性,削弱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反思能力。

3. 时代之殇:泛娱乐化思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

当今社会泛娱乐化现象愈发普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信息传播的单向性、内容的感染力不足以及与大学生群体互动缺失等方面存在问题,而泛娱乐化则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导致他们在价值观、认知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挑战和影响。

3.1. 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自上而下的话语生成和传播模式,使信息流动呈现一种单向的、垂直的结构,话语内容和形式先天性感染力、吸引力不足,缺乏与大学生群体的深度交流与互动,被赋予强权威、弱交流、重灌输的标签。大学生更倾向于以“有趣”作为衡量信息价值的主要标准,思维认知模式感性化,更加关注自我需求、自我表达,网络政治参与热情逐渐减退,这种趋势在“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下愈发明显。他们对具有严肃崇高叙事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有主观偏见和排斥,加大了话语鸿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性、深刻性造成冲击[4]

同时,即便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对“缺失”的情况下,大学生也能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和设备,轻易地获取海量信息。在大量碎片化、媚俗化信息的冲击下,他们接受的系统性、主流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被逐渐肢解,使他们质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用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信息优势和权威地位逐渐被打破,原本承载的价值理性和道德崇高不断被解构。

3.2. 解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一方面,泛娱乐化的碎片化话语叙事正在悄然解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逻辑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本应以其严谨的理论逻辑、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整体的分析理解为特点,展现系统严谨的叙事结构和解释框架[5]。然而,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泛娱乐化呈现出一种碎片化表达和解构性叙事的特征,隐蔽地冲击传统的话语叙事机制,进而解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逻辑严密性、目的明确性和内容连贯性。

另一方面,泛娱乐化的感性化话语叙事正在逐渐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感召力。以往承载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结合了规范、严谨和系统的政治话语与理论话语。而泛娱乐化以戏谑、调侃、嘲讽和恶搞等感性话语方式,对宏大叙事进行蔑视,对主流价值进行挑衅,对价值意义表示不屑[6]。这种表达方式诱发了认知的低质化和思考的表层化,使得受众对于复杂、抽象、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抵触情绪,更倾向于接受简单、直接、感性的信息。在这种趋势下,受众逐渐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所探讨的社会现实意义问题,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阐释力和感召力逐渐减弱,很难再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3.3. 侵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

泛娱乐化以其独特的浸染力、亲民性、即时性和高效化,通过潜隐、煽情的表达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持久性、高强度的冲击洗脑,部分大学生痴迷于游戏、追星,过度盲目追求娱乐化的生活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视为放松或休息的场所,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深入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高校核心教育主阵地部分“失守”。部分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将原本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变为“故事汇”讲述,这严重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的形式[7],稀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政治认同、凝聚思想共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教育中的负面信息频发,如学术造假、教授生活作风问题不断等,严重影响了高校育人环境,不利于学术高地的建设。

此外,在泛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下,高校和社会对娱乐化内容的宣传和推广更加频繁和普遍,某些商业活动不断涌入校园,校园文化变得更为浮躁、虚荣。而一些高校对于政治教育的宣传和关注逐渐减少,使得学生容易受到娱乐化思潮的影响,对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认同,使得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 现实之路:泛娱乐化思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随着大学生群体对于娱乐的需求不断变化,泛娱乐化所引发的问题必然会更复杂,可能通过传播错误言论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触发网络舆情危机,对社会稳定和青年人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构建一个多元共治、紧密协调的治理共同体,通过集各方之力共治网络环境中的顽疾难题,以更好地适应泛娱乐化背景下的教育环境,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4.1. 掌握主流话语,加强价值引领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话语主体应当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接受技术培训,增强网络信息的敏锐度、鉴别能力、分析深度和应用技巧。当发生校园舆情事件时,高校不应再采取传统回避、平息事端的方式,而应积极面对并回应热点话题,转移大学生对过度娱乐化信息的关注,及时向他们传达客观事实和正确的价值观,利用校园内的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如“防火墙”和“网络警察”,掌握新媒体舆论动向,对娱乐信息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的健康性,赢得话语权。同时还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力量,顺应短视频文化的客观规律,培养一批由大学生组成的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利用朋辈群体育人优势,建立校园舆论的常态化沟通机制,从而强化主流思想舆论的引导力,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此外,高校需要密切关注大学生普遍关心的议题,并主动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利用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短视频和直播等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及时的思想价值引导大学生以理性、健康的态度释放压力、发泄情绪,避免少数偏激价值观在群体中产生极化现象,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朋友圈”。

4.2. 革新话语内容,转变教育方式

泛娱乐化思潮在高校里盛行,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失声”。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与时俱进,与网络同步发展。教育者要在坚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基础上,摒弃以往深奥、抽象和僵硬的话语方式,转向更加生动、具体和通俗的话语表达,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更易被接受和认同。在话语构建中,需结合显性与隐性话语两种表达形式。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和实例解析,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并且提高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信息辨识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将学术和文本话语转化为更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且富有趣味性的表达,借助多样化的网络媒介,将符合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娱乐元素巧妙融合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新话语,激发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兴趣,弥合师生话语鸿沟,缩短师生话语距离,提升思政课堂亲和力。

同时,坚持育人与创新、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社会实践变成一堂特殊的“思政课”。高校可以组织学生亲身体验文化资源,聆听英雄事迹,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将注意力从泛娱乐化的虚幻世界中抽离出来,远离低级趣味的泛娱乐化生活方式,转向现实生活中的重要议题。

4.3. 凝聚社会合力,营造健康生态

积极健康的娱乐生态环境需要多方主体共同监督、携手合作、联合发力。具体而言,要构建一个多主体联合监管的体系,通过强化多主体联合监管,推进政府事前规制性监管、平台事中过滤性监管和社会公众日常性监督同频共治来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8]

首先,政府应强化事前监管的制度建设和规范力度,通过构建完善监管机制与规制媒体平台责任,界定不能“泛”的话题,对发表不当言论的账号进行信用评级、开展教育,制约技术与资本以戏谑方式进行无效输出,实现事前审核和实时阻断,保障网络话语主体的行为合法合规。其次,媒体平台要强化事中监管的自律意识和担当精神,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养成行业自律与媒介担当,切实履行内容生产、审查、传播的把关职责,从注重“增量”转变为注重“质量”,推动文化产品供给侧的“精品输出”,打造规范有序的现代娱乐生态体系。同时坚决避免以传播对国家无益的娱乐信息和影视剧的方式来肆意调侃历史英雄、歪曲历史,抵御泛娱乐化对大众精神家园的侵蚀。另外,社会公众还要强化日常性监督的参与度,提高自身公共化参与水平,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网络,善于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思维能力,对网络信息的价值作出独立客观的判断,勇于承担起网络公共利益正义维护者的角色,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公正。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刘博雅. “泛娱乐化”现象下的青年文化教育[J]. 人民论坛, 2019(25): 140-141.
[3] 李红军, 龙飞. 大众媒体泛娱乐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权的提升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8): 11-14.
[4] 刘艳, 谭亚莉. 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式微与重塑[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 40(7): 121-126.
[5] 张恂, 吕立志. 网络“泛娱乐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审思[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8): 95-99.
[6] 刘艳. 泛娱乐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突围[J]. 新疆社会科学, 2022(4): 173-179, 190.
[7] 王懂礼. 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其应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6): 12-15.
[8] 魏鹏程. 短视频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 传媒, 2023(7): 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