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与法律保护研究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Legal Protec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le by Law
DOI: 10.12677/ojls.2024.128756, PDF, HTML, XML,   
作者: 赵金凤: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依法治国毕业生就业权益Rule of Law Graduates Employment Rights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升,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不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旨在探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为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popularization rat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surged, the competition in the job marke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fierce, and the issue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employment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graduates has become a focus of social concern. The protection of employment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not only the embodiment of personal value, but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harmonious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he protection of employment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mprehensive rule of law,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promotion of graduates’ higher quality and fuller employment.
文章引用:赵金凤. 法治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与法律保护研究[J]. 法学, 2024, 12(8): 5307-5312. https://doi.org/10.12677/ojls.2024.128756

1. 引言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不仅关乎毕业生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深化,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4万人激增至2024年预计的1179万人,这一变化极大地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态势1。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和日益复杂的就业环境,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当前,虽然国家在法律法规层面不断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侵害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深入探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对于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全面依法治国对于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毕业生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

2. 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

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是指毕业生依法享有从事有报酬或者预期收益的社会劳动的基本人身权利[1]。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期间依法享有的权益主要包括平等就业权益、自由择业权、违法求偿权、知情权等,此外还享有诸如户口档案保存权等。当其权益受到用人单位侵害时,有权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2]

平等就业权益: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平等就业权是保障毕业生基本人权的重要体现。它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得以性别、年龄、民族、学历、户籍等任何非工作能力因素为由,对毕业生进行歧视性对待。这一权利的保障,有助于打破就业壁垒,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自由择业权:自由择业权是毕业生根据个人兴趣、专业特长及市场需求自主选择职业和岗位的权利。它体现了对个人意志的尊重和对市场规律的遵循。在自由择业的过程中,毕业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违约求偿权:当用人单位违反就业合同或协议时,毕业生有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并进行赔偿。这一权利的设立,不仅是对毕业生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也是对用人单位诚信经营行为的监督与约束。它有助于维护就业市场的秩序与稳定,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

知情权:在签订就业合同前,毕业生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这包括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如企业性质、规模、经营状况等)、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劳动保护条件以及合同期限、解除条件等关键信息。知情权的保障,有助于毕业生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做出理性决策,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权益受损。

3. 依法治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的关系

3.1. 依法治国对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影响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为大学生就业权益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例如,《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享有的平等就业权、自由择业权、违约求偿权、知情权等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政府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就业市场中的违法行为,如就业歧视、虚假招聘、违法用工等。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3.2. 大学生就业权益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就业权益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法律意识的普及与提升、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与更新,还能够提升社会法治水平,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就业权益的保护要求大学生自身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这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法律,学习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普及和提升。为了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高校和社会各界会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法律问题,如就业歧视、合同陷阱等。这些问题反映了现有法律制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或缺陷。大学生的反馈和维权行为能够促使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关注这些问题,进而推动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与更新。政府会根据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权益保护情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就业政策,如提供就业补贴、支持创业等,以更好地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当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得到保障时,他们能够更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这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水平,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4. 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现状

4.1.1. 法律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法律体系在保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劳动法》为基础,结合《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专项法律法规,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框架,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权益保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这些法律法规不仅明确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还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关键环节的具体要求,为毕业生在求职、签约、工作等各个环节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外,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措施。如“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通过提供就业指导、实习实训、创业扶持等多种方式,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则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创业培训等措施,激发毕业生的创业热情,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4.1.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法律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但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立法层面的不足与法律法规的缺失:虽然已有相关法律法规为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提供了基本框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条款仍显得较为笼统和模糊,难以直接应用于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例如,对于就业歧视的界定和处罚标准、试用期权益的具体保障措施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提高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用人单位违法成本较低: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和用工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如虚假招聘、违规试用、拖欠工资等。然而,由于当前法律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导致违法成本较低,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损害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高校就业法律教育缺失:部分高校在就业教育方面仍存在重技能轻法律的现象,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这不仅限制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自我保护能力,也增加了其权益受损的风险。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法律教育,培养其法律素养和维权意识,提高其应对就业市场复杂情况的能力。

毕业生法律意识淡薄: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过于关注职位、薪酬等显性因素,而忽视了自身权益的保护。他们往往缺乏主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签订规范劳动合同等意识,导致在权益受损时无法及时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提高毕业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保障其就业权益的重要前提。

4.2. 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问题分析

4.2.1. 就业歧视现象普遍且深远

就业歧视,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中的一块顽疾,其影响之广之深,不容忽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等多种形式的歧视现象,如同无形的壁垒,阻碍着毕业生平等地踏入职场的大门。尽管社会观念在不断进步,但性别歧视依旧在部分行业和职位中悄然存在。女性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面临更高的门槛和更严格的筛选标准,甚至在某些领域直接被排除在外。这种基于性别的偏见,不仅剥夺了女性毕业生平等竞争的机会,也限制了她们个人潜能的发挥和社会价值的实现[3]。在追求高学历的社会风气下,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却忽视了岗位的实际需求。这导致部分学历稍低的毕业生,即便拥有出色的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难以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学历歧视不仅浪费了人才资源,也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

4.2.2. 试用期待遇不合理:权益受损的“灰色地带”

试用期待遇不合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试用期本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相互了解、磨合的阶段,但一些用人单位却将其变成了“盘剥期”,通过降低工资待遇、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办理社会保险等手段,损害毕业生的合法权益。首先,试用期工资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现象屡见不鲜。其次,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更是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它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然而,一些用人单位却以试用期为由,拒绝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导致毕业生在权益受损时无法寻求法律救济。最后,不办理社会保险也是试用期待遇不合理的一个重要表现[4]。社会保险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制度,它关乎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然而,一些用人单位却以种种理由推脱办理社会保险的责任,使毕业生在面临医疗、养老等风险时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5.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解决方案

5.1. 完善法律规定,健全法律保护体系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是首要任务。首先,应针对当前立法中的不足与空白,进行系统性梳理和修订。例如,明确界定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处罚标准,确保性别、学历、户籍等歧视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同时,细化试用期管理的法律规定,明确试用期工资水平、劳动合同签订及社会保险办理等关键环节的要求,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侵害毕业生权益。面对这一情形,我国相关立法部门应当在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围绕现阶段的就业形势,推进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颁布更为科学完备、人性化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服务机制,使大学生就业权益可得到有力保障[1]

5.2. 提高执法质量,建设优秀执法队伍

执法质量是法律实施效果的关键。为了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必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首先,应严格执法人员的选拔和培训标准,确保其具备扎实的法律功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建立健全的执法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加强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两个方面。内部监督方面,应建立健全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执法行为进行全程跟踪和评估;社会监督方面,则应鼓励公众、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形成对执法行为的广泛监督和制约。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确保执法行为公正、透明、有效。

5.3. 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就业法律意识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法律教育,将就业法律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通过开设专门的法律课程、举办法律讲座、组织模拟法庭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5]。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服务不应仅停留在提供岗位信息、简历制作等基本技能方面,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维权意识。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案例分析等服务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权益和维权途径,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5.4. 发挥政府职能,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和用工行为的监管力度,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这包括明确监管职责、完善监管手段、加强监管力度等方面。具体而言,政府应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审核和发布管理,防止虚假招聘信息的传播;加强对用人单位用工行为的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形成有效震慑。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例如通过实施税收优惠、资金补贴、创业培训等措施降低毕业生创业门槛和成本;通过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举办招聘会等形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水平。

5.5. 增强毕业生自身维权意识

除了外部环境的改善外,毕业生自身也应增强维权意识以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首先毕业生应了解自身的权益范围和维权途径。在求职过程中要仔细阅读劳动合同内容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权益受损时要勇于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及时寻求法律帮助或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其次毕业生应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关注社会热点事件等方式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职业素养;通过培养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以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6. 结语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复杂课题,它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人才流动的公平性。在这一背景下,完善法律规定是基础,通过细化、明确法律法规,为毕业生提供坚实的法律后盾。提高执法质量则是关键,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对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加强法律教育不可或缺,通过高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和社会宣传的加强,提升毕业生的法律素养和维权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识别并防范就业陷阱。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为毕业生创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就业环境。此外,毕业生自身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增强维权意识,主动了解和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敢于并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政府、高校、社会与毕业生自身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才能为毕业生营造一个更加公正、健康、有序的就业市场,助力他们顺利实现职业梦想,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NOTES

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312/t20231205_1093287.html.

参考文献

[1] 刘志慧. 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研究[J]. 法制博览, 2022(1): 146-148.
[2] 李志艳. 浅谈大学生就业权益的保障路径[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 18(5): 36-37.
[3] 洪峻, 景媛.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以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展开[J]. 教育现代化, 2019, 6(98): 214-215.
[4] 张美玲, 印芝. 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保障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21): 124-127.
[5] 韩宇. 新时代就业优先战略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 经济师, 2023(8): 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