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青年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与此同时农村的养老问题也日渐凸显。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促进农村养老服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将从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着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不足、养老服务专业型人才短缺,服务水平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弱化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的持续改善提供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sation and the transfer of young people to cities and towns, the aging trend of China’s rural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 of rural elderly ca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major decision and deployment made by the 19th Party Congress, and it is the general hand of implement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and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s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Under the backdrop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eizing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elderly care issues in rural areas holds significant guiding importance for solving the challenges of rural elderly care and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elderly care services. In this paper, we will start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lderly services in China, analyse the problems of rural elderly care services, such as insufficient elderly care service infrastructure,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elderly care services, low level of services, and weakening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 model of elderly care,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rural elderly care services.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基本国情。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在60~65岁之间的人口数量已达26,402万人,65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9,064万人,在我国总人口数量中的占比分别为18.7%和13.5%。农村地区的老龄人口比重更高,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的农村老龄化人口比重已达41.53%,比城镇老龄化人口高出14.6% [1]。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逐渐加剧,与此同时农村的养老问题也日渐凸显,农村大量空巢、失能、独居等特殊老年人以及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2]。在此背景下,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建设来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是当下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和重要任务。
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机遇[3]。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支持,为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村养老服务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务之一,同时也是有效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增进农村老年人福祉和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2. 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现状
2.1. 农村老人养老经济压力增大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老人的养老经济压力逐渐增大,这成为了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使得老人在经济支持方面的依赖程度增加。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农村老人的生活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农村老人收入主要由劳动收入、子女援助及政府的基础养老金3项有限的收入构成,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无法应对人情往来、生病住院等所需[4]。此外,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需求也在增加,医疗费用的上涨使得他们的养老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农村老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由于身体条件和能力所限,经济支持能力较弱,导致了他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增加。并且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农村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生活照料,他们对医疗保健、情感关怀等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使得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然而,由于经济压力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
2.2. 农村老人精神慰藉不足,缺乏情感关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人的情感需求逐渐增强,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陪伴和支持。然而,由于农村老人空巢现象加剧,孝敬赡养传统缺失等原因,无法满足农村老人在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导致他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增加。一方面,农村老人空巢现象加剧。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青壮年人口逐渐减少,青壮年通过学习或就业机会进入城市后,往往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因为农村地区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资水平普遍偏低,这成为农村老人空巢现象加剧的重要因素。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很多老人无法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亲人之间的关怀与交流。特别是很多老人不熟悉电子设备,无法通过移动终端与子女取得联系[5],农村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与子女、亲友的交流和互动,导致他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慰藉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孝敬赡养传统缺失。孝老、敬老、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敬赡养传统的存在,保障了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使他们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关怀和尊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尊老、养老观念受到了冲击。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价值观影响了孝敬赡养传统的延续。部分年轻人可能更注重个人发展和自由,而忽略了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此外,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教育程度和自身文化素质水平的限制,一些人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意识较弱,甚至出现了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孝敬和关心老人并未成为一些人的自觉行为,导致农村老人缺乏陪伴、关心和尊重。孝敬赡养传统的缺失使得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2.3 农村老人身心健康状态弱化,对医疗护理的需求增加
一方面,老年人患病风险大。据统计显示,我国80%~90%的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病,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以及进行性和消耗性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大,面临患病率高、多病共存、长期失能等多重风险[6]。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人的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容易出现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此外,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能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因此,与青壮年相比,他们对医疗护理的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农村老人过度劳动导致身体机能弱化。据调查,中国农村普遍存在过度劳动的现象,过度劳动人数占比达53.6% [7]。在许多农村地区,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可能迫使老年人继续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确保基本的生活费用。此外,老年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即使年事已高,他们也往往继续参与农业生产,如种植、收割、养殖等。并且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缺乏健康意识,不重视休息和保健,长期过度劳动,导致身体机能逐渐弱化。
3. 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困境
3.1. 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不足
一方面,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低,质量参差不齐。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覆盖率较低,城乡之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社区养老设施占比72.5%,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为6.5%,连城市的1/10不及[8]。许多农村地区缺乏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的养老机构或设施。尽管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建立了养老服务设施,但它们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设施在硬件设施、服务质量、专业人员等方面存在不足,且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缺乏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综合服务,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其一,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在硬件设施、设备先进性、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提供与城市相匹配的医疗服务。农村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一些高难度、高精尖的医疗技术在农村地区难以开展,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质量;农村地区的医疗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实现医疗信息的实时共享,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就医体验和医疗质量。其二,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相对城市而言数量较少,导致农村居民在就医时可能面临较长的距离和等待时间。此外,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范围相对较窄,一些特殊的医疗服务,如专业康复、心理咨询、远程会诊等在农村地区难以开展。其三,医疗保障水平有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村居民医疗互助共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缓解农村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尽管该制度已在省级范围内实现全面覆盖,但现有的补贴报销标准相对较低,无法完全满足农村居民尤其是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此外,不同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存在差异,这导致一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即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仍然面临着支付不起医疗费用的困境。因此,确保农村老年人能够获得更加充分和有效的医疗保障,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3.2. 农村养老服务专业型人才短缺,养老服务水平低
一方面,农村养老服务专业型人才短缺。养老服务专业型人才队伍存在较大缺口,如果按照1个老年人配3个护理员来计算的话,我国现阶段需要的养老护理员达到1400万名,但目前我国仅仅有不足100万名的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技能人员不足50万,持证上岗者仅有5万人[9]。这是因为:其一,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同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人才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从而使得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型人员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其二,农村养老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普遍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影响了养老服务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并且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培训不足,缺乏持续学习和提升的机会,难以适应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养老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低。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专业型人才不仅存在极度短缺的问题,而且在相关调查中还发现农村养老机构中,养老护理员年龄偏高,有些甚至超过了70岁[10]。养老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了解不足,难以提供专业、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此外,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相关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监管不到位,缺乏对养老服务人员、设施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导致具备专业医疗护理知识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人员极为匮乏,影响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同时,农村养老服务人员流动性较大,同样也导致养老服务队伍不稳定,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3.3. 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弱化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仍不健全,养老模式较为单一,家庭养老一直都是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绝大多数农村老人仍然需要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开始弱化,忽视老年人的内心情感需求,使老人陷入孤独和无助,出现了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一方面,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出,农村的空巢老年人处于急剧增多。由于城乡差距扩大,城市在居住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显著优于农村,农村地区的年轻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流入,这就造成农村的空巢老年人处于急剧增多的状态。然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不断上升的生活成本,加上年轻人承担的房贷、车贷和养育子女的责任,导致他们探望农村老人的次数减少,养老方式多限于物质和经济支持,忽视了老人的心理需求。据预测,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空巢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与2000年相比,有13个省区为5~10倍的增长,18个省区为3~5倍的增长;2050年65岁及以上独居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与2000年相比,有18个省区为5~13.5倍的增长,13个省区为3~5倍的增长[11],因此会进一步弱化家庭养老的功能,加大了社会化养老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村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农村家庭人口减少、规模不断缩小,一对青壮年夫妇不仅要抚养孩子,还要赡养双方四位老人,他们在经济和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养老负担十分沉重。2016年第二轮家庭追踪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家庭小型化特征愈发明显,农村近六成家庭的人口数为3人及以下,平均家庭户规模处于偏低水平,其中单人家庭所占比例达8.1%,并且农村家庭为1代人和代人的比例达到70.7%。另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平均家庭规模将下降到2.5人每户左右[12],这意味着家庭结构呈现出小型化、空巢化等方面的特点,使得留守老年人增多且子女照顾者缺失。
4.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策略
4.1.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方面,政府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保障。一是要加强配套养老设施改造、照料人才培育、老年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发展、统筹性养老社会保障、专业化养老服务等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打破养老服务的部门障碍,力求实现养老服务的一体化管理[13]。此外,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建设资金的充足和稳定。充分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大力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发挥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二是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根据农村人口分布、老龄化程度等因素,合理布局养老服务设施,注重设施的覆盖面和均衡性,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确保农村老年人能够方便快捷地使用养老服务设施,引导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有序进行。
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其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其二,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第一,优化农村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医疗资源,确保老年人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医疗服务。第二,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和改造,增加乡村卫生室,大力培养乡村医生,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确保老年人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第三,扩大农村医疗保障范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贴报销标准,优化合作医疗的报销手续和报销结构,在扩大重大疾病医疗保险覆盖面的同时,增加医院门诊看病的报销比重,以减轻老人医药负担[14],确保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障服务。二是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乡村养老服务平台,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其一,建立数字化的养老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农村养老社区网络。通过建立一个综合的养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养老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包括养老机构的床位信息、服务内容、费用标准等,便于农村老年人及家庭查询和选择合适的养老服务机构。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农村养老社区网络,可以促进农村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其二,开发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平台,推广远程医疗服务。通过开发一个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平台,可以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在线预约、在线咨询、在线缴费、心理咨询等服务,提高养老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此外,利用数字技术,将远程医疗服务引入农村养老服务平台,可以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咨询和诊断服务,解决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三是增加文体娱乐设施,建立农村老年学校,丰富留守老人业余生活,提升留守老人幸福感。其一,在农村地区建设专门的文体娱乐设施,如文化广场、健身器材、图书馆、棋牌室等,为留守老人提供多样化的娱乐活动场所。其二,建立农村老年学校,推动教育文化养老。根据留守老人的兴趣和需求,开设各类兴趣班和培训班,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培养留守老人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组织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如广场舞、太极拳、歌唱比赛、书画展览、棋类比赛等,鼓励留守老人积极参与,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如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帮助留守老人解决心理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幸福感。
4.2.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专业型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第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包括设置专业课程、开展实践培训、提供实习机会等,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养老服务人才。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在线学习等方式,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村养老服务人才开展科研和创新工作,提高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第二,建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引入专业人才。当地政府应当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出台创业支持、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相关福利政策,完善各项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到农村养老服务领域工作,包括医疗护理、康复治疗、社会工作、心理学、老年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如提高薪资待遇、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等,以留住人才,从而缓解农村养老护理员极度匮乏的问题[15]。第三,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农村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提供专业培训和实践机会,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通过与高校、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合作,设立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共同培养农村养老服务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监管和评估,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4.3. 构建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一方面,弘扬孝道文化,进一步强化家庭养老模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充分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契机,大力弘扬孝道文化,不断强化家庭养老服务模式,为农村老年群体提供家庭养老支持。村委会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孝道文化活动、孝道讲座、孝道主题文艺表演、孝道故事分享会等形式,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增强农村居民对孝道的认知和尊重。同时,由村级党员干部作为先锋,积极宣传并身体力行,推动孝道文化成为乡村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村委会应当成立专职调研小组,由党员干部牵头,定期走访留守老人家庭,了解掌握老人生活情况,建立一户一档案,精准记录了解掌握老人生活情况,并督促子女加强对老人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多重关爱,在满足老人物质需求的同时应多陪伴老人,尊重老人,爱护老人,给予老人足够的精神慰藉,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
另一方面,构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新模式。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养老服务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它不仅是医疗卫生资源与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也是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16]。医养结合是中国面对突显的人口老龄化态势解决老龄人口问题提出的一种养老服务对策及方式。推进医养结合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的长期、复杂和多层次需要的问题,可以实现对年老体弱者的全面健康护理[17]。其一,在农村地区整合当地的卫生室建立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政府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具体的管理统筹居家老年人参与医养结合。积极协调建设用地,落实本村医养服务机构的资源需求。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转型升级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加大服务机构的建设密度。此外,村党委应当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鼓励村民建设家园的养老服务,以集资建设、义务劳动等形式尽快完成服务站点建设任务[18]。其二,逐步建立涵盖当地老年人的需求信息平台数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更好地了解和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并且要对收集到的养老需求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特点,为制定针对性的养老服务政策提供依据。其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村委会向老年人群宣传医养结合知识,使得老年人认识到健康养老的时代趋势。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更多的加入到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医养结合养老体系的建立完善[19]。
5. 结语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与此同时农村的养老问题也日渐凸显。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着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不足、养老服务专业型人才短缺,服务水平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弱化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支持。基于此,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专业型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新模式等方面入手,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促进农村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提升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