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国家建设要正确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重点回答好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措施,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a huge population,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modern country should correctly implement the active aging strategy. Based on the great practic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thought, we should focus on answering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actively responding to population ag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ith the goal of modernizing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 we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social governance measures, implement the national strategy to actively respond to population aging,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explore a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population aging,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power in an all-round way.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1]。这为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也就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追求[2]。同时,它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特征和内涵共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独特性,旨在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与人民的全面进步。积极应对老龄化既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表现。我们要深刻认识如何实现庞大老龄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总目标实现?
2. 人口老龄化的核心内涵
人口年龄结构由多子少老到少子多老的转变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方面,因缺乏有效的避孕技术,生育是一件自然之事、具有本质特征,出生率高,少儿人口较多;另一方面,因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战争和灾难频繁,人类的死亡率很高、出生人口预期寿命很短,经过岁月自然筛选后成活到老龄阶段尤其是高龄阶段的人口不多,故人口年龄结构属于长者少而幼者多的年轻型模式。因“人活七十古来稀”,故“长寿”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工业革命后,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免疫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人类社会经历了从传染性疾病向退行性疾病的疾病谱转变,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增长,耄耋年岁成为常态;未来,寿命亦是一个正向变量,人们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活得健康、活得长久。再加上避孕技术全面普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生育率不断降低,全球多国都先后经历了人口转变,且先发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或已经历、或正在经历一种全新的、长者多和幼者少的人口年龄结构。中国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自“十四五”时期开始,人口老龄化增速将由相对缓慢增长变为快速增长。
3.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价值意义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和挑战是多方面的。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劳动力市场将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可能受到影响,社会养老压力也将增大。同时,老龄化还可能引发社会观念和文化转变,对政策制定和调整提出新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需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以实现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式现代化既带来影响也带来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适应和应对。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中,人口老龄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之同步,也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有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达成,也有利于为全球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人口老龄化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的重要国情。我国的人口规模巨大且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态势,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强速度非常迅速,因此,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3]。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已从2000年的1.26亿增长为2020年的2.64亿,到2050年则可能达到4.80亿,预计占中国总人口的30%以上和全球老年人口的20%以上[4]。面对我国的老龄化进程,需要充分认清我国老龄化的形势,即我国不仅老年人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快,而且区域异 质性较大,面对老龄化任务也较繁重。因此,需要把握人口老龄化的规律,深入探究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应对之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和亟须着力解决的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迫在眉睫,亦极具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这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的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那么,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老年人规模不断增大,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需要深刻认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的重大作用,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健全政策、加强财政投入等,需要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建立人口、社会和经济的协同政策体系,实现广大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每位老年人能幸福生活。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有利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有利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实现,进而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新篇章。
4.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实践指向
人口老龄化是前所未有的人口年龄结构大变局,是21世纪全球普遍存在的人口现象,将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凝聚包括老龄人口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巨大力量,既让老龄人口福祉的改善与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同向而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也让现代化成为有需求的老年人继续施展才华、人生出彩的广阔舞台。
首先要坚持积极态度,科学认识人口老龄化及相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人口是社会的重要群体,是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力量[5]。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占比高、增速快,其中蕴藏的巨大劳动力财富和消费潜力亚待开发。要适时调整相关政策,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性,让老年人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一方面,通过养老保险等制度设计,支持老年人力所能及发光发热、老有所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继续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建立终身学习制度,提升劳动力供给的质量,以更好地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此外,要健全配套政策措施,支持大龄劳动者和老年人就业创业,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加强人口老龄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研究。中国当前和未来的人口发展既有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从而使得人口 老龄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在一个老龄人口总量超过2.8亿人且其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还 将持续上升的情况下,现代化进程既无先例可循,亦 无现成道路可走。为此,必须精准辨识老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内涵、外延与边界,创造性地阐释与老龄群体相关的人口要素与现代化之间的理论联 系,探寻二者关联的路径与机理,形成并不断完善人口要素与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现代化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严谨、科学、可落地、易操作的现代化度量指标体系,以此作为人口老龄化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和实践依据。
最后,以优秀家文化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基。优秀“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瑰宝,其蕴含的尊老爱幼、和睦共处、勤劳节俭等价值观,不仅是中国家庭伦理的基石,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思想根基。这种文化强调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倡导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康生活向全社会共同富裕的递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孝道”为例,它是家文化中的核心要义之一,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与照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面临挑战,但“孝道”文化却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如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父母同住或就近居住,以便更好地履行赡养义务;同时,加强社会宣传,弘扬孝道精神,让尊老敬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在具体政策和措施层面,将“家文化”融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家庭支持政策,如设立家庭照护假、提供家庭照护补贴等,减轻家庭养老负担;二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家”文化氛围的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三是推动老年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发展,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四是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建立健全的老年人法律援助和维权机制,确保老年人享有尊严和权益。以优秀“家文化”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通过将“家文化”融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中,我们可以构建更加和谐、包容、可持续的老龄化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5. 结语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积极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与机遇,致力于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以更有效地推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的实施,进而促进我国老龄事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