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出发谈智能养老终端设备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Discussing the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for Intelligent Elderly Care Terminal Equipment from a Marxist Perspective
摘要: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为了在更好地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智能养老终端设备应运而生。然而,这些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存在的智能养老工具的出现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弊,其存在伦理问题难以厘清、侵犯个人隐私、部分技术尚未成熟等问题,并亟需解决。因此文章从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出发,拟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求提升老年人在使用智能养老终端设备时的满足感与舒适度。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lligent era and the increasingly evident trend of population ag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on the basis of better building a social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intelligent elderly care terminal equipment has emerged. However, the emergence of these intelligent elderly care tools design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is not without drawbacks. They have ethical issues that are difficult to clarify, infringe on personal privacy, and some technologies are not yet mature, which urgently need to be addressed.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Marx’s theory of human being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propos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enhance the satisfaction and comfort of elderly people when using intelligent elderly care terminal equipment.
文章引用:邵娅. 从马克思主义出发谈智能养老终端设备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4): 1625-1630.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4233

1. 引言

目前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次婴儿潮,首次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意味着在那一阶段人口的出生率大幅提升,人口数量得到了增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已经逐渐走向衰老,并且由于这些个体的年岁的增长,我国目前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转变,逐渐呈现出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衰老是一种自然现象,没有灵丹妙药可以让人一直年轻;老龄化则是一种社会现象,可以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应对。

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出现。面对老龄化浪潮的袭来,如何让老年人群体在较为舒适的状态中度过晚年,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作用不可忽视。诚然,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出现为老年人带来了便捷,但是在使用这些设备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处理好在新时代中运用科技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这个重要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何为智能养老终端设备

智能养老终端设备主要是用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服务老年人生活起居、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的终端设备,既包括物质设备本身,也包括设备上的APP和智慧服务等。它将人工智能与养老服务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1]

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种类是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于健康监测设备、居家安全情况检测设备、智能社交设备、追踪定位设备、饮食健康情况设备等。多样化的智能养老终端设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建立在需要收集个人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性地为老年用户提供服务。

3. 智能养老终端设备出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为了更加深入地探究智能养老终端设备为什么会在当前社会中出现,并且受到大部分用户的青睐,拥有一定的市场,本部分将分析智能养老终端设备出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3.1. 可能性

3.1.1. 科技发展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与提升,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果说过往的三次科技革命极大程度地解放了人的双手,承担了许多本来需要人们付诸体力的活动,那么第四次科技革命则转向到人的脑力的解放,人工智能将协助人类更好地发挥人的智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当前社会就非常需要人工智能与养老服务行业相结合,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来为老年人群体提供便利。与传统的养老服务不同,智能终端养老设备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使用机器来模拟人类对老年人进行检测、提供照顾,并且,在某些时候这些智能终端的反应更加迅速、处理方案更加合理、监测数据更加准确。因此,可以说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老年服务技术之上的智能养老终端设备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它拥有坚实的科技支撑基础,是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事物。

3.1.2. 观念转变

与传统的养老观念不同的是,现在的老年人的养老观念逐渐多元化。随着少子化和独生子女的数量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会像过往那样依赖子女的照顾,选择用新的方式度过老年生活。

从前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逐渐被取代,特别是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其他老年人更强,想法更加开放,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更强,并且他们本身想要追求更加丰富多彩有意义的晚年生活,便会更加倾向于在老年时使用智能养老终端设备。因为建立在人工智能基础上的智能养老终端设备搭建的数字化平台可以为这些老年人提供一个新的交往场所,这些老年人可以利用智能终端设备了解信息、分享观点、结识朋友、游戏娱乐、建立联系等,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不与这个世界的发展脱轨。

由是观之,随着老年人的观念的转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的增强,为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3.2. 必然性

3.2.1. 符合现实情况

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产物。当前,中国社会中的家庭主流模式为“4 + 2 + 1”,简言之,一对中年夫妻需要赡养两对老人和一个孩子,这意味着这对中年夫妻除了工作时间之外,至少要照顾五个人,其中有四个是老年人。由于生活习惯、工作时间地点、观念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中年子女是无法全天候、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顾老人上的。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的机构养老服务目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服务老年人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且据调查显示,只有少数老年人时在社区或养老服务机构中养老,大部分老年人还是处于居家养老的状态。

一言以蔽之,虽然大部分老年人可以依靠退休金、子女给予的费用进行生活,但是在他们身上存在缺少监护以及缺乏情感支撑等问题。而不同种类的智能养老终端设备可以对应地解决不同的问题,多样化的智能养老终端设备可以对每个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督,并且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提供个性化的方案,以语音播报或对话的形式与老年人用户进行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老年人提供了情绪价值。因此,智能养老终端设备是立足社会现实情况而生产出来的事物。

3.2.2. 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智能养老终端设备产品种类丰富,不仅仅有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智能显示器,还有智能机器人。在基础生活上,它们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基础的洗衣、做饭、扫地等服务;在医疗护理上,他们可以动态监测老年人的呼吸频率、血压情况、血糖情况、睡眠情况等信息,并及时发出预警,给出改善的方案;在精神层面上,他们可以为老年人朗读诗歌、表演节目,甚至可以与他们进行对话聊天为他们解闷、提供情绪价值;在紧急救助上,可以帮助老年人报警或者联系紧急联络人。

因此,拥有各项服务的智能养老终端设备是顺应市场需求的存在,其在现实生活中会有比较广阔的市场。

4. 智能养老终端设备所面临的问题

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出现、发展确实为老年人群体提供了许多便利,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它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4.1. 伦理关系问题

随着成年子女建立新的家庭,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节奏状态,我国的空巢老人数量有增无减。虽然智能终端设备可以帮助老年人进入网络空间,在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账号的基础上,用语音、视频等方式来破除时间和空间上的壁垒与家人、朋友进行联系与交往,但通过数据处理后的声音和图像终究无法代替现实的个人的话语、动作与温度。

并且随着老年人对智能终端设备的依赖,真实的物质世界与虚拟的网络空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传统的人伦关系也面临着挑战。人工智能是建立在冰冷的计算思维基础上的,就算它可以复刻真实的人的动作行为、思维方式,但它既无法代替子女照顾老人,也无法替子女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3]。换言之,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确实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关心与问候,但与此同时,要警惕它们可能会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关系发生变化。老年人相比于年轻人需要更大的勇气去直面病痛甚至死亡,他们会更加希望与家人团聚,得到来自家人的关注,然而数字化的问候和机器化的照顾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地加剧老年人的空虚感与孤寂感[4]

除此之外,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智能养老终端设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部分敏感的老年人会觉得自己被子女“遗忘”甚至“抛弃”,极有可能会让老年人对这些产品产生过度依赖的心态,主动选择减少与子女交流的次数,从而冲击传统的亲子关系。

4.2. 用户个人隐私问题

虽然智能养老终端设备可以对用户进行全面的信息化监管,这有利于老年用户了解自己在各个时间段的身体状况及各项数据,但是这一行为于老年用户而言实际上是有风险的。

老年人在使用智能养老终端设备时,首先要创建一个账号,填入一些基本信息,部分软件会需要获取老年用户个体的生物信息数据(如性别、指纹、面部等)。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论是用户主动上传信息数据,还是在不太知情的情况中(软件在后台自动运动)产生的数据,都在被算法默默地抓取,并且不断地被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分类。

令人感到可怖的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数据被收集后,特别是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图片、视频被上传整合后,算法会为老年用户描绘一张专属该用户的数字画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监视”之后,便会针对性地对老年用户投放广告,刺激他们进行消费。倘若这些数据被不法分子获取,很有可能对老年人进行诈骗,网上自救能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群体很容易就从产品的使用者变成了受害者[5]。因此,如何处理好老年人用户的数据隐私保护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4.3. 终端设备技术不成熟问题

虽然现在的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种类丰富,所提供的服务范围涵盖面较广,但其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譬如部分护理机器只能够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对老年人进行护理,只是将其当做抽象的服务对象,机械地完成推、拉、拽等动作,无法根据老年人的神情、状态去判断老年人的舒适程度,更无法顾及到老年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这种行为极大程度地忽视了老年人的主体地位,贬损他们的尊严。

且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适老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存在智能客服反智能的情况。老年用户在遇到困难时询问智能客服,要么出现智能客服都无法准确识别用户的提问的情况,要么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要么出现只能机械回复相同或进行同意反复的回答[6]

总的来说,智能终端设备的不成熟现象的出现说明了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5. 合理发展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关注点始终都在人身上,并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始终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所以当遭遇到智能养老终端设备使用过程中具有风险与挑战这种困境时,更应该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并且,虽然在使用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过程中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但是发展与机遇往往就蕴藏在这些“危机”中,这也就需要家庭、社会、企业、政府、国家等多方形成合力,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共同破解难题,共同承担责任。

5.1. 加强对老年的关心与爱护

研发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原初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关心与爱护老年人群体,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使用这些设备的目的也是一样。但是要始终牢记一点:这些物质上的援助是无法代替现实的个人的关心的。

因此,社区可以组织相关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接触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机会,开展相关讲座讲解与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帮助老年人群体更好地了解、接纳新事物。家庭成员则需要多关注老年人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给老年人提供支撑。虽然智能养老终端设备可以在健康监测、安全保障、社会交互等各个方面为老年用户提供较好的保障,但是作为老年人的家庭成员要从根本上意识到这些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使用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现实的关心与问候才能真正给予老年人群体精神上的慰藉。

5.2. 关注数据收集与分析情况

在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若老年用户不能提供精确的信息数据,将难以获得个性化的服务体验。然而,信息的提供又可能带来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形成了一种悖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双重保障:一方面,加强道德建设,提高社会对隐私保护的认识;另一方面,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确保智能养老设备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发挥最大作用[7]

产品的设计者应当秉承着“以老为本”的观念,自觉承担起保护用户隐私的责任,避免因追求经济利益而泄露用户信息。为老年用户群体设计产品时,为了更好地方便他们使用这些设备,在研发产品初期就应该尽量将繁琐的流程简单化、将复杂的操作便捷化。

而产品的使用者,也即老年用户群体需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适应和操作存在一定难度,他们在使用智能养老终端设备时,可能会出现难以关注个人信息的保护的状况。因此,老年用户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加强自身的学习,主动尝试对它们进行操作,积极、全面地了解自己所使用的产品的特性,争取在使用过程中既能享受到便利,又能保护个人隐私。

5.3. 提升与终端设备相关的服务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升与终端设备相关的服务质量,亟需加快对养老智能终端设备产品的研发、监管、升级频率,并且培育大量的相关从业人才。

政府可以在提升智能终端设备这一方面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加大对养老智能设备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产品的研发中,抓住发展“银龄经济”的机会的同时,造福老年人群体。企业可以不断优化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设计,根据不用的受众群体进行差异化产品设计,比如根据老人的健康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居住环境、自身需求等状况,个性化且精细化地设计专属的产品[8]。高校可以整合相关专业的教育培训资源,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或社区进行实践,加快相关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6. 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的深化,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必然出现的事物。虽然在养老智能终端设备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新问题,但相信在多方合力共同面对这些问题的情况下,智能养老终端设备的发展会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安全、可靠、舒适、便捷的服务,让老年人群体多一份依靠。

参考文献

[1] 高景德, 贺苗, 侯如意, 尹梅. 人工智能养老的伦理困境反思[J]. 医学与哲学, 2024, 45(6): 27-30, 41.
[2] 席恒, 任行, 翟绍果. 智慧养老: 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J]. 老龄科学研究, 2014, 2(7): 12-20.
[3] 程晓静, 杨芳. 智能养老技术风险及其伦理治理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3): 231-235.
[4] 杨钊. 智能化养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野与耦合[J]. 新疆社会科学, 2024(3): 167-175.
[5] 苏炜杰. 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侵权问题探析[J]. 兰州学刊, 2021(4): 194-208.
[6] 苏宇. 数字时代的智能化适老服务: 法理基础与制度保障[J]. 当代法学, 2024, 38(2): 89-100.
[7] 陈雄, 余知澄. 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的法律保障及完善路径[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6(1): 109-116.
[8] 袁文全, 王志鑫. 智慧养老建设的潜在风险及其规避策略[J]. 城市问题, 2024(1): 84-91,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