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视域下中国老龄化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China’s Ag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Concept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摘要: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中国老龄化问题,阐述了老龄化问题现状。从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视角出发,文章剖析了其内在要求与老龄化问题的关联:市场经济和按劳分配制度下,老龄人口公平正义缺失;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解决老龄化问题需要完备的制度支撑;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解决老龄化问题需要充足的物质基础。从而提出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Abstract: With the aging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many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i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ased on the Marxist concept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aging in China, and expound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internal requirements and the aging problem: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work system, the fairness and justice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re lack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not sound enough: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ing, a complete system is needed;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re not developed enough: Solving the problem of aging requires a sufficient material foundation.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hat reform and innov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fair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elderly, and realiz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文章引用:杭琪.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视域下中国老龄化问题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4): 1631-1635.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4234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经济、社会和家庭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公平正义的层面上提出了诸多挑战。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我们审视和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和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主张消除阶级剥削和不平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老龄化问题上,公平正义意味着老年人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包括获得充足的养老保障、优质的医疗服务、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可能。然而,当前中国的老龄化现状却存在着诸多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视域下的中国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从理论层面看,有助于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在当代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和发展。从现实层面看,能够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公平有效的老龄化应对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可持续的老龄化社会,使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2. 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强调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消除阶级差异以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众多学者对其内涵、发展历程以及在当代社会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指出,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贯穿于其社会理论的始终。

2.1. 中国老龄化问题的研究现状

学者们从人口结构、生育率、死亡率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老龄化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普遍认为,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导致老龄化加速的重要因素;研究集中在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储蓄与消费、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冲击,普遍担忧养老负担加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还有一些研究集中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同时指出当前养老保障存在覆盖范围不足、保障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进一步探讨了老龄化背景下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老年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等问题。

对于老龄化影响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可集中:经济领域: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储蓄率和投资率可能发生变化影响经济增长,养老产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1]。社会领域: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养老金支付压力,对老年医疗和长期护理需求增加[2]。文化领域:传统尊老文化受到冲击,新的老年文化构建亟待加强[3]

2.2.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与中国老龄化问题的结合研究

有研究指出在养老资源分配上,存在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养老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与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所倡导的平等享有资源相悖[4];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老年人在社会参与、再教育等方面权利保障不足,限制了老年人实现自身价值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5];一些学者开始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如何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以适应老龄化社会[6]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视域下中国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度、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注重实证分析,为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策略。

3. 中国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及特点

3.1. 老龄化问题现状

中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21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2年、2023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14.9%、15.4%。2023年65岁及以上人口约2.2亿,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约四分之一[7]。不考虑移民,老龄化主要受到少子化和长寿趋势的影响。少子化使得未来老龄化速度加快,随着第二、三轮婴儿潮人口逐渐进入老龄,老年人口数量将呈阶梯式上升,且少子化会加速这一趋势。而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已达约78岁,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3.2. 老龄化问题特点

3.2.1. 规模庞大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23年65岁及以上人口约2.2亿,相当于全球每4个老年人就有1个中国人。根据相关预测,到2030、204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分别达2.6亿、3.5亿,约占全球老人比重分别为25.6%、26.5%。

3.2.2. 速度较快

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2001~201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年均增加0.2个百分点,2011~2023年年均增加0.5个百分点。从老龄化程度的国际对比来看,从7%的老龄化到14%的深度老龄化,中国只用了21年;从7%的深度老龄化到20%的超级老龄化,预计中国仅用10年左右,而法国用了28年、德国用了36年、日本用了11年。预计到204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8%。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3.2.3. 高龄化趋势明显

2023年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近40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约2.8%。预计2030、2050、2070、2100年8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分别为3.7%、11.0%、18.6%、30.4% [7]

3.2.4. 未富先老问题突出

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约959美元,而日本、韩国在老龄化水平达到7%时,人均GDP分别为1685美元、12257美元;2021年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约12618美元,美国、日本、韩国在同阶段的人均GDP则更高。

3.2.5. 城乡倒置、东高西低

分城乡看,我国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且差距不断扩大,老龄化“城乡倒置”明显。2010~2022年城市、镇和乡村老年人口占比分别由7.7%、8.9%、10.1%增至12.0%、13.3%、19.3%。分省看,2022年我国31个省级及以上行政单位(不含港澳台)中,有20个进入深度老龄化,辽宁、上海、重庆老龄化程度最高,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20%、18.7%、18.3%。西藏、新疆和广东是最“年轻”的省级及以上单位,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5.9%、8.4%、9.6% [7]

4.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视域下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分析

4.1. 市场经济和按劳分配制度下,老龄人口公平正义缺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衡、贫富差距等问题。部分老年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按劳分配制度虽然强调多劳多得,但老年人由于劳动能力下降,可能在收入分配中面临一定的不公平。具体表现为:一是市场经济下,养老金制度可能存在不足的问题。由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缴费时间的差异,一些老年人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养老金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这导致老年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二是市场经济下,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机会可能有限。由于年龄和身体条件限制,一些老年人可能无法参与劳动市场或其他社会活动,导致他们在社会参与方面面临不平等。三是家庭养老压力加大,由于经济压力和工作时间的增加,一些家庭可能无法充分照顾年迈的父母,导致老年人在家庭养老方面面临不公平待遇,从而公平正义受到侵害。

4.2.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解决老龄化问题需要完备的制度支撑

尽管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发展,但在面对庞大的老龄群体时,可能仍存在覆盖范围不足、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这可能导致部分老龄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充分保障,例如医疗保障不足、养老服务供给不充分等。具体表现为一是养老金水平低和覆盖范围不广:社会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这导致一些老年人在退休后仍然面临贫困和生活困境。同时一些老年人可能无法享受到养老金制度的保障,特别是那些没有正式就业或没有缴纳养老金的人群。这导致了养老金制度的不公平和不完善。二是医疗保障不足:老年人通常需要更多的医疗保障,但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并不完善。老年人可能面临高额的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的不足,使得他们无法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三是长期护理保障不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许多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和照料。然而,我国长期护理保障体系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导致老年人和他们的家庭面临巨大的经济困境。

4.3. 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解决老龄化问题需要充足的物质基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于有效解决老龄化问题确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时,会面临诸多挑战。生产力水平低意味着经济增长相对缓慢,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健体系以及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会服务。而在生产力欠发达的情况下,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年轻人的收入水平可能较低,这会影响他们为家庭中的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的能力。生产力水平低也会导致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无法为老年人创造适宜的就业机会和参与社会活动的平台,导致老年人的社会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5. 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公平正义原则与策略

5.1. 弘扬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以科学为基,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是我们应该深入学习的重要理论,也是我们在实践中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行动指南。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弘扬公平正义的思想和理念,为老龄群体获得社会的尊重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8]。另一方面,老龄群体自身也要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为问题的解决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从微观个体的角度来说,马克思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中蕴含了终身发展的内涵,老龄群体也要发展,要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仅为自己创造欢乐、有价值的生活,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9]

5.2. 践行实践

政府和社会应该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决策过程,让他们感到自己仍然是社会的一部分,有发言权和参与权,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同时政府应该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和政策,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包括健康、教育、居住、经济和社交等方面的权益。社会各界也应该提供老年人平等的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和文化等方面的机会和资源,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公平的待遇和机会;进而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和支持,包括提供社交活动、健康服务、长期护理、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帮助,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最后建立老年人反馈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和社会应该合力建立老年人参与的反馈机制,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参与决策和政策制定过程,确保他们的声音被听到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传明. 老龄化背景下中国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2(3): 76-86.
[2] 龙振海, 朱慧雅, 詹祥.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卫生资源配置优化研究[J]. 中国市场, 2021(6): 31-32.
[3] 庞春雨, 李鼎淳. 场景理论视角下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探索[J]. 学术交流, 2017(10): 168-177.
[4] 杜怡颖. 新时期我国城乡养老公平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经贸大学, 2022.
[5] 汪地彻. 权利维度下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法律保障[J]. 老龄科学研究, 2020, 8(6): 50-60.
[6] 王欢, 黄健元. 公平视野下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困境与出路[J]. 西北人口, 2018, 39(1): 87-94.
[7] 任泽平. 中国老龄化报告[J]. 发展研究, 2023, 40(2): 22-30.
[8]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9] 王智慧.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视域下中国老龄化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焦作: 河南理工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