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X市A幼儿园为例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endency of Primary Schooling i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Taking Kindergarten A in X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81596, PDF, HTML, XML,   
作者: 郭芳旭: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关键词: 幼儿园小学化家园合作Kindergarten Primary Schooling Cooperation between Home and Family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素质教育受到了更广泛地关注,现如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幼儿园教育向着小学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能够对幼儿的知识储备进行必要补充,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却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违背,会使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鉴于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展开研究,从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四个方面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进行描述,从幼儿园、家长、家园合作三个维度来探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背后的原因,最后就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使幼儿园教育回到正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quality education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education circle. Kindergarten education develops in the direction of primary school. On the one hand, it can supplement the knowledge reserve of children,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contrary to the law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ll make children tired of learning, kill the nature of children, and cause great harm to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interviews method to study the tendency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to become elementary school,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to become elementary school from four aspects: curriculum setting, education method,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to become elementary school from three dimensions: kindergarten, parents and home cooperation.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se reason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make kindergarten education back on track.
文章引用:郭芳旭.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X市A幼儿园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602-160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596

1.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1]幼儿园是每个孩子人生重要的起点,如果我们没有抓住幼儿园教育的关键期,不能为幼儿打下良好的基础,就会影响幼儿智力的正常发展。在已有的研究中,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表现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几个方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偏重于小学阶段,直接教给幼儿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有关注到幼儿的成长规律,如此一来,幼儿园成为小学教育的预备班、训练场。[2]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不管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都逐渐向小学化模式靠拢,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与学习发展规律,容易导致课堂效率低,同时会给幼儿带来身心上的负担,故而决定针对此问题进行本次研究,从而制定多方面的策略,以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在对A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受社会竞争、部分家长急功近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幼儿园会在平时课程中增加和小学课程相关的内容,像对待小学生一样约束幼儿的活动,渐渐使幼儿园教育朝着小学化方向发展。

2.1. 课程设置小学化

2.1.1. 课程目标小学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3]幼儿园课程目标应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制定。根据对A幼儿园教师的访谈得知,该幼儿园的大班课程目标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如要求幼儿通过大量练习能准确熟练地完成20以内的加减法,这与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相悖,表现出明显的小学化倾向,不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没有考虑幼儿的实际需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让幼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借助情境和实际操作理解“加”与“减”的意义,为以后数学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1.2. 课程内容小学化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越来越大,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从幼儿园开始就会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无形中也给幼儿园的工作开展带来了压力。而幼儿园教育重点在于促进幼儿认识、感知能力的提高,所以幼儿园的活动应以游戏为主要方式,因为幼儿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会非常吃力。并且小学化倾向的这种现象在中、大班最为常见,表示小学化倾向在中、大班的最为严重,教师和家长想通过这种方式以为幼儿上小学做准备,这是不正确的幼儿园教育观念。

2.2. 教育方法小学化

2.2.1. 组织形式小学化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应基于客观需要来灵活安排。幼儿园教育应该是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的,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幼儿园过于注重集体教学,忽视小组和个别活动,缺乏个性化教学,这种明显是小学化的教学形式,幼儿易死记硬背,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也成为如今幼儿园的常态。

2.2.2. 教学方法小学化

从教学方法层面来看,幼儿园教育同样存在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幼儿教学逐渐被课堂知识讲授所取代。目前在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讲授较多,幼儿自主活动少,这无疑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为幼儿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主动学习。但就目前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幼儿园采用了小学教育模式,给幼儿带来了过多的课业负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受到快乐,增加了幼儿心理压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2.3. 教育管理小学化

2.3.1. 组织机构小学化

幼儿园的园长、教师和保育员等在幼儿园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应有不同的分工和职责,之间应密切配合,采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工作方式,为幼儿的发展保驾护航。

访谈记录一:

访谈时间:2024年5月7日

访谈方式:个别访谈

访谈者:您认为您所在幼儿园的组织机构中存在哪些不足?

教师A: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分配方面的问题。部分教师不是专业对口。因为我们这儿比较缺老师,通常每位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有时也会从附近的村子里找一些代课老师,不过他们都不是专业的幼儿教师,会给所教班级的幼儿教一些难度较大的汉字和数学计算题。

教师B:我认为组织机构分工不合理,通常我们这儿因缺老师所以有时会把两个同年级的班级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一个大班级通常有五十名左右的幼儿,由两名教师一起负责班里的全部工作,集中管理幼儿,意外状况出现时教师容易相互推脱责任。

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得知该幼儿园的组织机构分工、教师分配不合理,由于教师资源短缺,该幼儿园的部分教师是从与该校有合作的小学调过来的,这些教师由于专业不对口,通常会把小学的教育方式带到幼儿园,有时该幼儿园也会从村里找一些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充任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由于没有教学经验,会给幼儿教授一些一年级的学生才学习的内容,而且该幼儿园很少会招聘专业的幼儿教师,加剧了该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

2.3.2. 管理制度小学化

幼儿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尚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天性活泼好动,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的松紧度。通过观察该园教师的教学,发现在教学活动期间,不时的会听见教师说道:“小朋友们要坐端正。”这最终会导致幼儿园的幼儿会想小学生那样,坐得端端正正,笔直地面向黑板。

访谈记录二:

访谈时间:2024年5月7日

访谈方式:个别访谈

访谈者:您觉得幼儿园的课堂管理模式是什么样的?您所教的班级有严明的纪律要求吗?

教师A:我认为理想化的管理模式是幼儿听老师的话,老师让做什么他们便听话照做。我所教的是中班的幼儿,在我们班幼儿在上课不能随意走动,上厕所要举手打报告,而且我们会定期进行卫生评比,这样便于我们进行管理。

教师B:我认为幼儿园的管理模式应该是上课、吃饭、游戏活动等应该有严格的界限,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教师应提前计划好。我教的是大班的小朋友,大班的幼儿相比中小班的幼儿来说算是比较懂事了,我会在班级里制定一些规定,对于那些多次提醒还不听话的幼儿我会让他们罚站。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可了解到该幼儿园的管理制度存在小学化倾向,该园的部分教师为了实现统一管理,幼儿教师会以小学生的标准去严格要求幼儿遵守课堂纪律,不能乱说话、开小差,甚至让不听话的幼儿罚站,实际上这些要求是对幼儿天性的抑制,会导致幼儿出现畏惧情绪。这种过于小学化的行为规范,容易出现物极必反的效果。虽然这会让幼儿园管理显得更有秩序,但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2.4. 教育评价小学化

2.4.1. 评价对象单一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得知,幼儿园大部分家长除考虑幼儿的健康问题外,有高达大约26%的家长会根据幼儿在园掌握知识的情况来评价幼儿的表现。家长大多关注的是幼儿在园是否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对幼儿的情绪等方面会有所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也会根据幼儿的学习成果、知识掌握水平、智力发展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与评价。教育评价对象集中在知识领域,过分关注幼儿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幼儿观察、专心等品质的培养及社会性的正常发展,这种做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2.4.2. 评价方式单一

幼儿园评价方式小学化倾向的另一个表现是使用成人化的评价标准。许多幼儿园在评价幼儿的表现时,会采用与小学生相同的评价标准,如要求幼儿书写规范、算术准确等。然而,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无法像小学生那样进行精确的操作和表达。因此,幼儿园应该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评价标准,注重评价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这跟小学教师的评价方式无异,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自主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却多有忽视,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落实。许多幼儿园只采用一种或少数几种评价方式,如考试、观察等,无法全面反映幼儿的发展情况。幼儿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口头表达等,以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因此,幼儿园应该注重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分析

3.1. 幼儿园方面

3.1.1. 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转变不彻底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在此之前,中国教育很长一段时间都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教育也受到波及。

访谈记录三:

访谈时间:2024年5月7日

访谈方式:个别访谈

访谈者:您对给幼儿教授如识字、拼音、加减法等知识是什么态度?

教师A: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孩子上完幼儿园马上就要上小学,幼儿园就该多教一些拼音、算数的基础知识,这样孩子在上一年级也能迅速适应小学生活,减轻学习负担。

教师B:适度的教授一些识字、拼音类的知识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度,否则孩子在之后上小学会容易出现厌学情绪。

根据对该幼儿园中大班的教师访谈得知,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幼儿应尽量学习拼音和识字,这样在上小学时也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久而久之,幼儿园的职能就变成是为幼儿将来上小学做准备。而且在A幼儿园的部分教师是原本的小学老教师,因年龄问题而被调到了幼儿园,他们认为幼儿园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帮家长看孩子,其余时间就是认识生字、做数学题,久而久之,会加剧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程度。

3.1.2. 幼儿教师的教学素养参差不齐

目前,部分幼儿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最终这会造成教师并不具备专业化的教学手段和与幼儿沟通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从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难免会用到小学化的教育手段。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生源,迎合家长和社会需求,教师不得已开设超前课程,无法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其原因可能包括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师培养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社会对于幼儿园教师学历要求的多样性等。这种学历差异可能会对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3.1.3. 幼小衔接机制不完善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教师和家长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访谈记录四:

访谈时间:2024年5月7日

访谈方式:个别访谈

访谈者:您的孩子升入当地片区的小学需要参加考试吗?如需参加考试,具体的考核内容是什么?

家长A:需要参加,一般会考一些拼音、算数题。

家长B:需要,考到的大部分是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常规题,根据考试结果小学会划分一些“快班”、“慢班”。

根据对幼儿园部分家长的访谈得知,部分小学在幼儿进入学校时都会采取考试分班的形式,按照成绩分成“快班”和“慢班”,以此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升学率。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育部己经明令禁止这种行为,但部分还是家长认为这是检验孩子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为了让幼儿赶上学习进度,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会让幼儿接受本不该接受的小学化教育,做到让家长满意,同时提升幼儿园的知名度,但此方法会让幼儿从学习生涯的第一阶段就面临过多的升学压力。

3.2. 家长方面

3.2.1. 传统的学前教育模式影响深远

根据查阅文献可知,有高达52%的家长认为幼儿最需要学习的是基础知识,仅仅有11%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最应学会的是玩游戏。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就意味着要开始文化知识的学习,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各方面都本着“从娃娃抓起”的原则,在幼儿园就增加了幼儿的课业负担,利用小学化的教学方式,逐渐打破了以往幼儿园教育良好发展的局面,让越来越多的幼儿承担着本不该承担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已在很多家长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3.2.2. 家长自身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低

家长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及幼儿未来的发展,有利于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从而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熏陶。

访谈记录五:

访谈时间:2024年5月7日

访谈方式:个别访谈

访谈者:您的文化程度如何?您觉得幼儿园教育主要侧重点是什么?

家长A:我是高中毕业,平时也都忙着上班,没空管孩子,所以我觉得幼儿园教育最主要是教授一些知识,这应该是学费能最大程度体现出的价值。

家长B:我初中毕业,我送孩子上幼儿园主要是为了有人能看孩子,至于教的内容主要还是为孩子之后上一年级做准备吧,最好能让他多学点知识,省得到时落后跟不上进度。

根据对幼儿园部分家长的访谈得知,由于自身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不愿意孩子落后于别人,竞争性越来越强,看到别人家孩子学什么就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去接受这些教育,在社会上形成一股不良的攀比盲从风气。

3.3. 家园合作方面

3.3.1. 幼儿园与幼儿家长缺乏有效沟通

家园沟通是幼儿园与家庭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渠道。幼儿园应定期与幼儿家长进行交流,推动双方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园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访谈记录六:

访谈时间:2024年5月7日

访谈方式:个别访谈

访谈者:幼儿园会经常召开家长会吗?

家长A:有时会,幼儿园会在学期初让我们过来参加家长会,看看孩子的作业,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

家长B:会的,偶尔举办吧,但我大多要工作所以没时间,会让孩子的爷爷奶奶过来参加。

根据对幼儿家长的访谈得知,部分家长由于忙着上班挣钱,会让幼儿的爷爷奶奶过来参加亲子活动,导致父母缺少与教师的直接交流。并且由于家长对教学内容中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该幼儿园开家长会关注的重点在于幼儿的作业情况和课堂表现,造成幼儿园反被家长“牵着鼻子走”,幼儿园没有向家长传达科学的教育观,使幼儿园与家长双方缺少平等的对话。

3.3.2. 家园合作活动形式单一

家长与幼儿园通过多种形式的密切合作,能帮助双方敏锐地发现幼儿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家长教育理念的科学化,也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访谈记录七:

访谈时间:2024年5月7日

访谈方式:个别访谈

访谈者:幼儿园会召开哪些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

家长A:通常是家长会,偶尔会有亲子活动。

家长B:大部分还是家长会,其他的没有什么印象了。

根据对幼儿家长的访谈得知,该幼儿园偶尔会举办亲子活动,但没有定期举办其他与家园共育相关的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活动形式单一,会导致家园合作的工作流于表面,缺乏双向性,无法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

4. 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策略

4.1. 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创新幼儿的教育方式

幼儿园课程应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为主,以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满足幼儿好奇心。幼儿园应在平时多引导幼儿教师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每位教师都能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明确教学内容,寓教于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找到幼儿最适宜的学习方式。幼儿教师要深入学习相关文件,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善于发现自身的缺陷,在考虑到每位幼儿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从源头上阻断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同时也要及时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模式,注重开发教师的潜能。

4.2. 规范办园制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完善幼儿园的办园制度并切实落实好,幼儿园需要严格把控各班人数,根据幼儿注意力特点,合理设置每节课的时间,同时要丰富课程的多样性,创设多种活动区角。在设置课程时要重点培养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等方面,以幼儿为本,为幼儿营造温馨、轻松的氛围。另一方面,教师应把幼小衔接工作看作是促进儿童顺利地实现自身发展特点升华的过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4]。良好的幼小衔接机制应做到幼儿园与小学两者各司其职而又密切相连,幼儿园教育不应被小学教育“绑架”。幼儿园应在尊重幼儿年龄特点的前提下,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相应的准备,在具体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培养幼儿的合作、动手探究能力等,提高幼儿各方面的适应性。

4.3. 重视宣传引导,与家长建立统一的观念

家长是影响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因素。提升家长的育儿观念,让家长认识与接受科学的幼儿发展规律与学习方式,理解与支持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消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必由之路[5]。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家长会有更多的依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和家长的沟通程度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的效果。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家长都应重视双方的有效沟通,从而有利于双方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促进幼儿的茁壮成长。幼儿园应切实做好宣传工作,让家长认识到尊重幼儿园教育规律对孩子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真正认识到揠苗助长的危害,从而改变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做到科学育儿,也可以让家长定期到幼儿园进行参观,设置家长开放日、活动日等,让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有更加清晰、正确的认识。

4.4. 提倡科学育儿,采用丰富的家园合作形式

幼儿园教育是学习生涯的开端。多数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得美好未来,一开始就让孩子接触小学化教育模式,适应高强度的学习模式,殊不知这种教育模式与幼儿的年龄严重不符。幼儿园应主动让家长了解科学的教育方式,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6]。在平时应多让家长从网络和书籍等资源中学习正确的育儿方法,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做好榜样,为幼儿树立标杆,对幼儿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循序渐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同时,幼儿园应注重开发各种平台与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座和家访等多种形式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家长有意识的与幼儿园管理者联手进行幼儿的管理,让家长在尊重幼儿成长规律的同时也要做合格的陪伴者,积极参与幼儿的各类活动。同时家长应主动与幼儿教师保持定期联系,了解幼儿的成长情况,达到家园共育的理想效果。

5. 结语

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我们期待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能够为幼儿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推动幼儿园教育回归本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田涛, 吴定初. 学前教育独立价值失落与回归[J]. 中国教育学刊, 2013(4): 33-3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 杨文. 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 学前教育研究, 2013(8): 61-63.
[5] 朱忠琴, 陈莉, 何孔潮.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及其消解——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41(2): 22-2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1(4): 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