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德育引领作用研究
Study on the Leading Effect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e.2024.1481598, PDF, HTML, XML,   
作者: 廖海娟: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网络化思政教育大学生德育Networ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与思政课的结合成为培养大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网络思政教育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引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要明析思政教育的“德育”与“智育”,正确认识到网络给大学生德育发展带来影响,利用网络赋能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combination of network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lso occupi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ding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we should clearly analyze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rrectly recognize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use network to empower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文章引用:廖海娟. 网络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德育引领作用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615-161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598

1. 两育之争:思政教育的“德育”与“智育”之争

学科德育旨在让教学回归育人本位,以充分挖掘并合理转化学科育人价值[1]。学科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学科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2]。长期以来,社会对教育筛选功能的强化导致了教育目的狭隘、教育手段单一的传统教育观,以“应试升学”为终极目标的教育观致使教育功利化、唯智论、唯分论等。受考察与评价的重视度和方法等因素影响,学科德育在学科教学中存在难落实、易忽略,与学科智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故融合学科智育和学科德育是实现各学科课程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落实“德育为先”战略主题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3]

1) 思政课是一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政治课程,兼有“德育性”和“智育性”的特点,但德育性是其根本属性[4]。首先德育在思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德育为智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大学生德育的培养和网络思政教育相辅相成,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正确的教育内容,不局限于课堂和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利用网络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2) 智育通常理解为是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等。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这一点尤其突出,正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框架困住了学生,一味地灌输知识,刻板地强加训练,最终得到的效果并不是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而是让学生沦为做题的机器,严重缺乏创造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所以后来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与智育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德育素质学生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实践都能够有自己判断衡量的价值导向,更好地认识自我,从自我出发,实现人生价值;智育素养的提高不仅给学生更多的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途径,获取更多更加有效的学习资源,智育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更容易接受德育的内容并在实践中完成。网络思政教育是学生的德育与智育发展的媒介,为学生的德育与智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内容,从自身出发成长为具备智慧才能与道德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3) 思政教育的德育与智育争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能陷入知识点的陷阱,德育与智育不是对立关系,从教育目的层面去看待德育与智育之争,立足学生的发展,不能把教育割裂开来,所有的教育最终指向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所有的学习最终指向也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特别是处在网络化的时代,AI技术、短视频、数字智能等方式可以成为我们的借力去克服种种困境,尤其是网络思政教育要培育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创造性。对网络思政教育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既是教师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既是学生提升自我的机遇也是对自我的挑战。清晰思想教育的德育和智育是学生认识自我、学习知识、走进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基础。

2. 双刃之剑:网络给大学生德育发展带来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给大学生德育发展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看,网络丰富了德育资源,提供了海量信息,各种社会热点事件、道德案例、人物精神等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对于网络思政教育的认识程度不深,仍停留在表面,此外网络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德育不再局限的课堂和校园,既可以参加学校里的实践活动又能线上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也突出体现了时效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德育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体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上,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德育,网络的便捷恰恰弥补了德育培养是一件细水长流的工作,针对性表现在学生群体的针对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平台的针对性,网络是有活力有生机的新兴实物,网络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学生德育的互动性,由于便捷性、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聚在一块探讨自己困惑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有不同见解,她们进行讨论、分享、辩论、反馈这大大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辨析问题的能力。从消极的一面看网络带来的泛娱乐化需要着重注意引导,网络世界花花绿绿,各种东西都有,网络只是学生去学习的工具手段,要在网络面前保持清醒,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虚拟世界,反而忽视了现实世界的交往、责任、道德,[5]这种网络沉迷对学生来说往往后知后觉,长时间下去导致与现实世界的脱节,对道德的漠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与自律,一些大学生也可能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如网络欺诈、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网络信息繁杂,由于经历缺乏,短时间难以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这也是大学生容易迷失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教育工作者能够正确的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让学生明白网络责任的重要性。从学生主体出发,平衡网络娱乐和社会责任感中注重德育内容的渗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学习和认同,增强责任意识,既享受娱乐也实现了熏陶德育,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平衡网络娱乐和大学生德育价值引导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坚持,多方入手,注重教育,培养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3. 创新之策:网络赋能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

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新时代青年。网络思政教育不仅在方式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在内容上也赋予了新的价值意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 要做到道德伦理的坚守。在网络中学生是非常容易迷失自我,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与虚假性和学生群体的单纯性导致学生在网络中容易受到伤害。网络中存在着大量不实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辨别,提高自我辨别能力。同时在互联网上也要遵守网络规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互联网上出现的网络暴力、传播虚假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都是网络道德缺失的表现。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坚守网络道德伦理是培育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如当前的电信诈骗对大学生群里造就了巨大的伤害,大学生已成为电信诈骗最主要的受害者[6]

2) 强调社会责任的担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体现大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表现。无论是在网络社会还是在现实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社会成员的一份子都要能够做到承担责任,履行义务。通常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志愿活动、公益活动等等去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对待网络世界的东西更要发挥辨证思维能力,辨析网络的真假,网络活动也是真实有效的,网络活动与现实活动的区别就在于线上与线下的关系,但并不是说只有线下的活动才是真实有效的,恰恰相反,正是由于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线上各种活动的组织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且大大提高了活动效率,所以把握机遇,在网络活动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如2024年的“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食品安全”志愿宣传活动等都是通过线上网络的方式号召大学生积极参与。

3) 创新与自我管理。首先网络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平台,是学生学习思政教育的平台,也可以是学生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的平台,网络给她们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可以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和职业规划打下重要基础。其次关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方面涉及很多内容,有学习、生活、交往等等,网络的诱惑是大学生坚持自我管理的一个挑战,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避免沉迷网络,增强自我约束,遵守网络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网络形象。积极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在参赛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会交往,把网络变成走进世界舞台的加速带。

网络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对于塑造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和社会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赋能核心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信息筛选与鉴别能力,社会责任担当与创新自我管理能力,助力她们成长为具有高尚品德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受到社会思想影响的表现最为突出,所以要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作为思政教师要抓好网络思政教育的风向标,秉持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仅仅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目标,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思政课的生命力和时代性。讲好网络思政课,引领学生德育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车言勇, 王金德. 学科德育让教学回归育人本位[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7): 103-104.
[2] 彭晓薇. 寓德育于智育: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2(6): 127-129.
[3] 赵戌梅, 裴阳. 学科德育与学科智育的内在逻辑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24(3): 1-5.
[4] 孙明英, 曾阳. 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内在机理与教学策略[J]. 现代教育科学, 2023(2): 92-97.
[5] 涂巍, 唐华山.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干预探究[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 41(4): 57-59.
[6] 张欢. 培养大学生对电信诈骗风险防范意识的策略研究[J]. 法制博览, 2022(19): 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