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权威的现实审视与重构研究——基于“中庸”理论视角
Realistic Examin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 Authority—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an” Theory
摘要: 教师权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信服的力量或影响力,教师权威是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区分教师权威相关概念、梳理教师权威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总结教师权威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基于“中庸”视角提出重构教师权威的办法,为维护合理的教师权威提供些许建议。
Abstract: Teacher authority is the power or influence that makes students believe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eacher authority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carrying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completing teaching tasks. The paper distinguishes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teacher authority, sorts ou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eacher authority, conducts a literature review,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eacher authority, and proposes ways to reconstruct teacher authority based on the “mean” perspective, so a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maintaining reasonable teacher authority.
文章引用:李祥丽. 教师权威的现实审视与重构研究——基于“中庸”理论视角[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650-165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603

1. 教师权威的理论概述

() 权威、权利与权力

1) 权威源于拉丁文“auctoritas”,含有尊严、权利和力量的意思,指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权威和支配作用的力量[1]。经过不断地发展,不同学科领域对权威有不同的解释,如政治学的领域权威有三种基本含义:一是使对象自愿服从的能力;二是权威具有合法性的权利;三是权威是使对方信从的影响力;哲学领域的权威指的是得到普遍认可的集体、组织或者个人对一定社会生活领域所起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使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服从或依赖这个集体、组织或个人[2]。在教育学领域,多数学者将权威解释为一种不通过任何强制性手段达到使人信服的力量。

2)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权利和权力也有不同的解释。权利是指“公民或者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力或利益”;权力包含两层含义:“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和“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可见权利范围大于权力,权利包含权力,权利的强制力量和支配力量是由权利赋予[3]

3) 权威与权利存在异同,相同之处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使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得到体现,不同之处首先是两者的性质,权威是非强制的、自愿的,而权利是具有利益性、强制性的;其次是手段不同,权威是靠个人内在力量的感召,使追随者信服,而权利与权力是靠法律或规定等外在条件的赋予,强迫他人顺从;最后体现在关系上,权威的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在一定程度是和谐平等的,而权利与权力的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多数是不协调、不和谐的。

() 教师权威、权利与权力

1) 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凭借着国家、社会法律赋予的教育权利和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个人魅力而产生的能够被学生自觉接受并能改变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影响力[4]。教师权利是指教师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所享有的权利,教师权利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表现为教师可以自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请求国家以强制力保障其权力的实现;教师权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运用强制性手段使自己的命令和意图得到贯彻的能力[5]

2) 教师权威来源于内在生成和外在赋予两方面,内在生成是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感召学生,这种影响力更加稳固、持久;外在赋予是指法律法规给予教师管理与教学权利等;教师权利的来源侧重于外在赋予,教育法律法规赋予教师一定的权力要求其承担相应的义务;教师权力是教师的权利所赋予的一种能力,侧重于支配、控制与管理,可以用“权力大小”来衡量。教师权威的师生地位是平等和谐的,这种条件下学生具有更多的自由和更多选择的权利,教师权威实施的手段也是非强迫的,而教师权利和权力下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不协调的,实施的手段是强制的,如果不服从便会受到惩罚;教师权威的影响力持久、也具有理想的效果,而教师权利或权力的影响力和效果都是短暂的、暂时的,权力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会扩张和滥用,进一步影响教师权威的建立,如果教师权力和权利实施恰当,教师善用权力也有助于保障教师的权利,教师权利也可以转化为教师权威,反之,则影响教师权威的建立。

() 教师权威类型

有学者总结教师权威的发展变迁过程,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低下,教育主要是维护国家政权,以权力型教师权威为主;工业文明时期,各种教育法规成熟,教师逐渐专业化和职业化,以专业型教师权威为主;后工业文明时期,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以智慧型教师权威为主;生态文明社会,要激发学生潜能,师生共同进步,以人文型教师权威为主[6]。梳理教师权威的演变过程和其他研究成果,总结得出教师权威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专制的教师权威观、放任的教师权威观、民主的教师权威观[7]。专制的教师权威观在西方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要素主义,传统教育学者主张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传递文化知识,要素主义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主张传递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专制的教师权威观重视知识和教师,在东方的代表人物是荀子,具体表现为“天地君亲师”、“官师合一”、“师云亦云”,教师的作用是传递一定的价值体系来巩固国家政权。放任型的教师权威观在西方的代表人物是卢梭、杜威,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重视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教师的地位下降,教师变成学生的“助手”;放任的教师权威观在东方没有具体的代表人物,只是在一定时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我国自古以来秉持着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地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自主意识的提升,教育要求“师生平等对话”,但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师权利得不到保障,放任型的教师权威便有所体现。民主的教师权威观在西方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赞可夫,重视教师作用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自己探索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在东方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韩愈,孔子提倡爱护学生、以身作则、不耻下问,韩愈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术业有专攻”,都是民主教师权威观的体现。这三种教师权威观,民主教师权威观最优,如果实施不当可能向专制、放任教师权威观发展,把握其中的“度”,防止“过犹不及”,秉持“中庸”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活动中既不“和稀泥”的消极对待,也不“急功近利”。

() 教师权威存在的意义

1) 教师权威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

教育活动也是一种交往活动,在交往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引导者和追随者,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一般优于学生,在多数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果教师没有威信力,不能保持该有的教师权威,依靠外界的教师权力来支配和管理学生,这样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和谐的,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力是短暂的,对学生的发展帮助不大。教师具有权威,在教育活动中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挥,师生之间构建一种良好关系,不论是对教师权力的执行、教师的专业提升,还是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积极的作用。

2) 有教师权威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多方面共建的过程,因为教育具有特殊性,教育对象具有复杂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对学生和班级进行管理,合理运用教师权威是维护教学秩序的重要手段,教师权威的合理运用可以为教育活动进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由此可见,有教师权威才有教学秩序和教学效率,有教师权威“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3)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重教必先尊师,尊师方能兴邦”,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教师通过教学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社会各界本信任教师、尊重教师,但目前社会信息迅速膨胀,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者”,教师的专业性权威不断下降;学生自主意识提升,对教师的尊崇反而下降,教师的权力性权威不断下降;教育部门对于教师出现的问题加强了处罚的力度,多数教师只愿履行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对部分“问题学生”放任不管,甚至是迎合学生,教师秉持“不敢管和不愿管的”心态。信任是权威的基础,权威是信任的来源,维护教师权威是尊重教师的体现,尊重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如今教师权威式微,更应该维护教师权威,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2. 教师权威的文献综述

()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教师权威的研究早于国内,教师权威研究始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后来经过马克思·韦伯等学者的研究有了众多的发展,国内对教师权威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台湾地区,90年代后传入内陆地区,经过《教师法》颁布、新课改、“教师惩戒权的有关通知”也有众多研究成果。国外最早对教师权威进行研究的教育家是涂尔干,他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通过教授知识来获得权威[8]。沃勒(2006)认为制度和个人魅力是教师权威的来源,教师的权威包括“个人指导和制度指导”[9]。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论述了权威与权利的区别,权威的内涵、发展与自由的关系,文中提到“权威的产生是必然的,丧失权威就将导致人的贬值”,论述权威一旦破坏便很难再建立[10]。赫尔巴特认为儿童具有强烈的情绪和欲望,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管理和压制,以免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11]。杜威曾说“既然自由的领域是有其界限的,因而当‘自由’蜕化为‘放纵’的时候,那就要恰当地诉之权威的作用来恢复平衡”。[12]可见杜威提倡生活教育,注重学生的经验,但是并非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让学生自由的发展但有其范围与界限。马克思·韦伯把权威分成三种,分别是传统的权威、感召的权威、法理型权威,各种类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条件,后来学者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权威的四个层面以及相互关系[13]。亚历山大·科耶夫(Alexandre Kojève)认为权威是“一个施动者对于其他个体能够产生持续性影响的可能性,而这些其他人却无法对他反过来造成影响,尽管他们可以这样去做。”[14]法国哲学家耶夫·西蒙(Yves Simon)在他的著作《权威的性质与功能》提到权威和社会是共同存在的,反对随着社会的进步权威不断消失的观点,他认为权威有其存在的必要性[15]。英国《2006教育与督学法》规定了教师惩戒权,允许教师从学生身上没收移动电话、音乐播放设备等违规物品,以及对学生进行课后扣留处置等[16]。日本的《学校教育法》总则也规定:“校长和教员,根据教育上的需要,可以按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对学生进行惩戒,但是不许体罚。”[17]

() 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对教师权威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学者率先开始教师权威的研究,国内最早的文献是1981年汪远平学者发表的《试谈教师的权威》,文中提到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表现来获得学生的尊重以及教师的权威[18]。20世纪90年代后大陆学者逐渐开始教师权威的专题性研究。吴康宁(1997)将教师权威划分为教师制度的权威和教师实际的权威,教师制度的权威是法律制度赋予的,而教师的实际权威与教师的个人魅力有关,前者是学生在制度下遵循教师的权威,后者是学生内心的认同[15]。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师权威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马晓燕(2003)认为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要加强班级管理,教师权威有其存在的必要性[19]。张红、姚春梅(2004)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提出高校教师权威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社会状况、学生差异以及教师自身素质[20]。李春,金毅(2012)从网络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时代的快速发展不断影响着传统“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模式,因此构建“多元价值引领力”与“通过探索创造知识的能力”的新型权威是时代的呼唤[21]。邹小婷(2015)针对教师权威的消解进行了研究与论证,认为传统尊师重教背景下“师重生轻”体现出传统师生关系中两者地位上的差异,西方社会则把教师看成是知识启迪者或能力培养者,强调教师的人性化发展[22]。李娜,周浩波(2019)通过编制问卷形成调查报告,在学生视域下分析大学教师权威影响因素,并对提升教师权威提供策略[23]。白鑫刚(2020)从师生伦理视角出发提出教师权威有着先验性的特征,其中获得学生的“承认”是教师权威的本质特征,教师权威是教育权威的真正体现[24]。赵雅卓,王彦(2020)认为传统社会向消费社会的变迁,与此同时出现了教师职业市场化、知识商品化与德性庸俗化,在注重制度约束教师权利的同时重新审视教师权威的精神内涵、职业伦理,从而实现教师制度权威、知识权威与个人权威的发展与提升[25]。李帅,黄颖(2020)从教师惩戒权的角度来分析教师权威降低的原因,并从法律角度出发分析如何重建教师权威[26]。Nuo Cheng,Yiting Liang,Jiahua Tan (2021)通过将文化差异和顺从结合起来,对学生在面对不同背景的教师时顺从的程度提出了预测,选取美国和中国作为代表国家,研究促进了在陈规定型观念的压力下做出反应的服从[27]。Raharjo Raharjo,Abdullah Irwan (2023)等学者分析探讨在线学习是如何在学校中实施的,教师能力如何影响在线学习体验,以及在线学习对教师权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权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下降,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对教师的顺从程度也很低[28]

() 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首先在研究内容上一直都有学者们对教师权威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教师权威的研究多以涂尔干和马克思·韦伯有关权威理论为研究基础,其中对教师权威的态度持有两种,一种是以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反对教师的权威,另一种反之;对教师权威的来源的研究比较统一,都认为教师权威来源法律法规和个人的魅力;无论是教师权威的来源、类型、必要性、教师权威的式微与重构,还是从课程改革、网络自媒体、教育法律法规等角度,对教师权威的研究都有涉及,研究的内容越来越深入,研究角度也越来越多样化。其次在研究方向上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多种学科,每门学科的研究方向不同,对教师权威论述也各有侧重,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师生关系角度或者时代背景下探讨教师权威面临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通过梳理以往的研究成果,发现教师权威的研究存在完善的地方,首先,在研究理论上教师权威的研究多以涂尔干和马克思·韦伯有关权威理论为研究基础,在理论基础上可以尝试从其他学科的角度,使理论角度更加开阔;其次,在研究内容上对教师权威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模糊,教师的权威与教师的素质界限没有阐释清楚,研究者多从理论构建、法律法规的颁布等方面开展研究,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比较缺乏;最后,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的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多数采用经验总结、概念分析和理论的建构,多数采用的是质性研究,访谈法、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较少,因此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进行教师权威的研究很有必要。

3. 教师权威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教师权威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权威式微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品格来引导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逐渐丢失,教师的专业性权威、权力性权威不断下降,教师地位受到动摇、话语权下降,在学生方面表现为不再像过去对教师表现出足够的尊重,甚至是来挑战教师的权威,学生对教师和教育体系表现出不信任感,教师权威式微在教师方面也有所体现:个别教师品行不端,一经互联网的大肆宣传,甚至是恶意扭曲,社会大众对教师的信任感逐渐降低,甚至出现“辱师”、“殴师”的现象,不尊重教师也是不尊重教师权威的体现;其次,教育部门对教师出现的问题加强了处罚的力度,导致部分合理的教育行为也不敢实施,多数教师只愿履行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抱着“不敢管和不愿管”的心态;最后,教师的负担加重导致教师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2021年我国颁布“双减”政策目的是减轻教育负担、提升教育质量,但教师的负担更加沉重,教师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课后服务的任务,但是教师的薪资水平没有提升,教师合法休息权益得不到保障,有部分教师甚至调侃道“一份工资打两份工”,如此一来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教学效能感下降,自我认同感降低,恶性循环导致教师权威更加式微。

2) 教师权威滥用

教师权威滥用是指教师过度或不合理的使用自身的权力,超越了应有的范围和界线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和伤害。教师权威滥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部分偏远地区的教师和师德水平低下的教师,不了解教师权利错误使用教育惩罚手段,以体罚、殴打或其他身体侵害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造成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公正、不合理的评价学生,以主观的“爱憎”为标准,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性性格;最后,教师扩张自身权利,在教育的过程中为自己谋取利益,向家长收取“贿赂”或者是校外兼职补课,忽视学生正当的权益和需要。教师权威滥用是一种严重的职业失职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发展,毁害了教师光辉形象,也破坏了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 教师权威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自主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评价、调控学习过程,并自主地进行观察、思考、想象、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而驾驭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从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29]。学生具备自我主导、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的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主动地思考、自我规划、掌握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发展方向,对教师的依赖感降低,教师的专业性权威下降,而且学生各方面能力比以往成熟的更加迅速,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自己可以决定学习的内容与方向,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查阅资料来学习想要了解的知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果不正确引导,也会导致学生狂妄自大、不尊重知识和不敬重教师等问题。

2) 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素养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有学者将教师素养等同于教学素养,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素养是综合导向、问题导向、转化导向的素养,但是目前教师素养向着“单调”的方向发展[30]。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品德和专业知识的要求逐步提升,古人云:“德为师之本”,师德是对教师最基础最关键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考核主要是教育教学能力,即使有对师德考察的部分,也是侧重于笔试部分,对教师的准入与输出把控不严格。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31]现代社会是知识与经济的社会,教师要努力好学增长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变化的教育环境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鼓励,这些问题都是挑战,教师权威提升需要提升教师素养。

3) 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思维能力的过程,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来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每个学生的天赋特长不同,教育体系不完善让部分学生没有受到适合的教育,降低了这类学生与家长对教育的信心;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有限导致部分学生没有接受教育;教育课程体系更新不及时,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所需要的不对口,在学校学生侧重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教育系统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教育课程未能充分培养毕业生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就业能力,从而导致一些毕业生缺乏就业所需的能力和资格。有的学生没有接受教育、有的学生可能没有受到合适的教育、有的接受教育的学生找不到好的工作,教育没有让接受教育以及背后的群体满意,教师作为教育的代言人,地位自然也会下降,教师的权威性也难以维持。

4) 经济与科技发展带来众多的变化

对学生来说,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技术的普及,他们可以随时获取和分享信息,学生的知识来源和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代言人”,学生对教师专业性权威提出质疑;对教师来说,科技的进步促使学习方式和场景多样化,比如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教师需要去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学会正确处理大量的教学资源与信息,除此之外由于沟通联系更加便捷,教师面对着更多“隐形加班”,教育教学精力下降,部分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荀子曾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随着现代经济发展,部分学生和家长把教育当成了一场“交易”,教师也只是“交易”的中间人,教育如此重要但是教师的地位有所下降,甚至尊师重教的传统观念也逐渐淡薄,提升教师权威更是无从谈起。

4. 教师权威的重构策略——基于“中庸”的视角

() 中道思想的适度原则

1) 规范教师权利范围,使其权责一致

教师权利是法律法规赋予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领域的权益和保障,教师在教育法规的保障下可以正常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权利与教师的义务相对应,教师的权利越大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就越大。“度”是某种事物测量或评估的程度、范围,是质与量的统一,教师权利也需要“度”,教师权利过大易导致权力的滥用,过小导致权益无法保证,教师权利范围是教师行使权力的界限,教师权利范围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的自由但又不至于完全懈怠;规范教师权利范围可以使教师理性行使教师权力,教师权利不再是控制、约束、支配等强硬的代名词,而是权益、引导、帮助,理性使用外在赋予的教师权利,使外在权利转化为教师权威。

2) 教师对学生宽严相济

教师具有权威可以更好引导学生,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的,但是教师权威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总是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教师所拥有的教育手段中,对孩子们的权威是最要紧的、最普通的、包罗一切,同时又是最锐利和不安全的手段,它是一把手术刀,用它可以进行最细致难以察觉的手术,但它也可能把伤口刺痛。”[32]教育活动也是一种交往活动,教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成为具有权威的优势一方,学生在教师权威的带领下不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但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坚持适度原则,不过度压制管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不要营造一种压抑的“唯分数论高下”的学习环境,而是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来让他们自由地发挥特长,对学生多一些包容和耐心来鼓励他们更好地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道”思想的适度原则有其质的规定性,就是在适当的环境、时间、地点,对适当的对象,采取适当的方法实现适当的目的,它的内涵是并非所有的道德、行为、目的都要适中,因为有的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在学生犯错的时候需要对该行为进行判断,不能一味地包容,对严重错误行为需要惩罚和教育,教师对学生要“宽严相济”,不纵容学生也让学生有自由的空间,学生敬重权威但不害怕畏惧权威。

() 时中思想的权变原则

1) 遵循教育规律,顺应时代要求

教育规律是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规则或原理,教育规律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理解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探寻教育活动的本质。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关键性、连续性,如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在7~11岁的具体操作阶段,儿童可以理解数量、时间、空间的概念,但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发展并不成熟,教师要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遵循规律并合理的利用规律,学生是不断发展成长的,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发展刺激不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目的也发生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培养君子和治国安邦的人才,现代教育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时代变化不同,教师也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抓住时代社会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需要和民众期盼的新时代人才,减少“社会拒绝使用毕业生”这种情况的出现,教育可以解决问题,让民众生活变得更好,民众对教育提高信心,相信教育支持教育,教师权威就会得到更好的维护和支持。

2) 量体裁衣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实践的原则和方法论,注重对每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具体的分析和处理,避免简单化和机械地处理问题,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和结果。正如“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需求和差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为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评估和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面对教育问题时,不要坚持惯用的解决手段和办法,而是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恰当运用教师权力,“量体裁衣”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相信教师的能力,增强教师的感召力和信服力。

() 中和思想的和谐原则

1) 师生共创和谐人际关系

论语用“师之于学,若父母之于子也。”来描述师生之间的亲密交往关系,“交往是社会形成的基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3]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积极互动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来说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增强学生对学校和教育的认同感,减少师生之间的冲突;对教师来说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升教学满意度。影响师生之间人际关系有很多因素,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角色定位、学生的个性与教养、教育氛围与社会环境等,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在人际关系中“中和”思想强调公正、和谐和平衡,鼓励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保持公平和互利的原则,避免过度的自我主义和冲突,首先是学生要敬畏知识、尊重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认可教师权威并愿意与教师、同学合作进步;其次,“忠恕”思想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想要得到学生的尊敬首先要尊敬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益;最后,正向积极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和教师权威,学校要支持教师和学生活动,提供教学资源和学习场所,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正能量,为保障教师权益,维护教师权威保驾护航。

2) 重视身心健康发展

“中和”思想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情理精神,多数矛盾的产生多是破坏了平衡与和谐的原则,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保持情理平衡与身心和谐,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教师面对繁琐的教学任务都可以用一种温和与稳定的心态来对待,不过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极端情绪的影响。卢梭曾说“健康的身体是健康的精神的根基。”社会的飞速发展,“内卷化”的教育状况更加严重,学生与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学生整日待在教室学习缺乏体育锻炼,教师夜以继日伏案工作落下病根,教育的意义不只是丰富学生的大脑,也是健强学生体魄为美好生活做准备。完善教育体系重视学生身体健康,拥有良好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并且达到和谐的状态才是成功与幸福的基础。学生和教师身心状态达到和谐,学生可以取得更好的、更多的发展,教师对工作充满干劲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专业性权威得到展现,对提升教师权力性权威和个性化权威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叶飞. 教师角色与权威的合法性探析[J]. 中国教育学刊, 2008(3): 31-34.
[2] 王宇琳.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国高校教师权威消解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 2013.
[3] 于忠海. 权利和权力审视下的教师权威[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 27(2): 57-60.
[4] 关姗姗.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教师权威运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2.
[5] 钟一平. 教师权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6] 戴妍, 陈佳薇. 我国教师权威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审视[J]. 教师教育研究, 2021, 33(3): 24-30.
[7] 杨小玲, 陈建超. 教师权威研究的认识与解读[J]. 当代教育论坛, 2005(18): 57-59.
[8] 张人杰.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9] [法]爱弥儿·涂尔干. 道德教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0] [德]雅思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 [M]. 邹进,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91.
[11] [德]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 李其龙, 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12] [美]约翰·杜威. 人的问题[M]. 傅统先, 邱椿,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13] 沈萍霞. 教师权威的困境与出路探索[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14] 科耶夫. 权威的概念[M]. 姜志辉,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
[15]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16] 耶夫·西蒙. 权威的性质与功能[M]. 吴岩,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0.
[17] 谭晓玉. 教育惩戒权的法理学思考——兼评《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J]. 复旦教育论坛, 2017, 15(2): 40-45.
[18] 汪远平. 试谈教师的权威[J]. 人民教育, 1981(9): 61-62.
[19] 马晓燕. 教师权威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20] 张红, 姚春梅. 现阶段高校教师权威变化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85-88+93.
[21] 李春, 金毅. “网络时代”高校教师权威的解构与重构[J]. 当代教育科学, 2012(3): 28-30.
[22] 邹小婷. 教师权威: 对正被放逐的一种教育理性慎思[J]. 湖北社会科学, 2015(1): 149-154.
[23] 李娜, 周浩波. 学生视域下大学教师权威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科学, 2019, 35(1): 59-62.
[24] 白鑫刚. 教师权威的伦理审视与重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 170-175.
[25] 赵雅卓, 王彦. 消费社会教师权威的旁落及重构[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0, 2(1): 95-100.
[26] 李帅, 黄颖. 教师权威的式微与重塑: 从教师惩戒权入法谈起[J]. 教师教育研究, 2020, 32(1): 27-31+59.
[27] Cheng, N., Liang, Y.T. and Tan, J.H. (2021) High School Students’ Obedience to Teachers’ Authority—A Cross-Cultural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w Developments in Engineering and Society, 5, 50-53.
[28] Raharjo, R., Abdullah, I., Indiyanto, A., Mariam, S. and Raharjo, F.H. (2022) Impact of Online Learning on Teachers’ Authorit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Indones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 32, 230-246.
https://doi.org/10.1177/10567879221140091
[29] 何基生. 试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其培养[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23): 43-44.
[30] 陈瑞洁.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素养研究初探[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9(21): 89-93.
[31] 许静. 陶行知学习观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2] 郑锦松. 教师权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