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化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Dilemm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Mutual Aid Elderly Ca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ollowing Out
DOI: 10.12677/ar.2024.114235, PDF, HTML, XML,   
作者: 颜恒之: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农村互助养老农村空心化对策研究Rural Mutual Aid Elderly Care Rural Hollowing Ou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摘要: 在空心化背景下,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逐渐地不能够满足老年人养老需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相比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有着养老成本低、养老风险低、有效提升老人归属感、灵活性高等诸多优势,在空心化背景下成为一种符合趋势的合理选择。但是,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资金来源匮乏、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位、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较低等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应该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以确保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hollowing out, the traditional family elderly care model in rural areas has gradually become unable to meet the elderly’s elderly care need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amily-based elderly care models, the rural mutual aid elderly care model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low elderly care costs, low elderly care risks,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the elderly sense of belonging, and high flexi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hollowing out, it has become a reasonable choice that conforms to the trend. However, the overall mutual aid elderly care model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 facing challenges such as a lack of funding sources, insufficient government support, low enthusiasm of participating entities, a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elderly care services, and a low level of intelligence in elderly care services. Faced with these challenges, we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mutual aid elderly care model.
文章引用:颜恒之. 空心化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4): 1636-1641.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4235

1. 问题的提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截至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已达到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预计到203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3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22%。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会超过20%。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3.8亿[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且呈现出“城乡倒置”的特征,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经济较农村发达、医疗条件较优越、死亡率和生育率较低的城镇,不断吸纳农村的青年人口,使得农村青年人口下降而城市青年人口数量上升,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反而快于城市,并造成农村的严重“空心化”。青壮年外出务工成为普遍现象,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人口比例尤为突出。近年来,农村逐渐形成“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但是随着老年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空心化”不断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的邻里关系和亲缘关系较城市更为密切,在发展互助养老方面以应对“空心化”问题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本文将分析农村互助养老的具体模式,针对当前农村互助养老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提出对策。

2.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分析

互助养老,具体指在同一村屯或社区的老年群体,依托区域内养老资源,通过“同辈互助”方式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2],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依赖仍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给予日常生活上的照料和情感上的慰藉,充分体现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色和适应性[3]。互助养老能够发掘老年人的自身潜力,充分发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能够有效整合政府、农村集体和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养老事业,能够有效地照顾到空巢老人,解决农村“空心化”难题。目前,我国互助养老模式主要有结伴互助、互助幸福院、时间银行等[4]

2.1. 结伴互助模式

顾名思义:结伴互助养老模式就是在老人自愿、自由的基础上,根据老人各自的需求或者特性将其结成对子来实行互助的方式。结伴互助是农村互助养老的早期形式,即相伴生活的方式。该模式具有高度灵活性,方便老年人互相扶持和照顾,确保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得到彼此的关爱。但它的覆盖面相对较窄,依赖的群体规模小且分散,故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规模化效应[5]。在实践过程中也在各地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比如陕西省榆林市将志愿者、服务人员和有需求的老年人联系在一起,结成互助对子,为老人提供相关生活照料服务[6]

2.2. “时间银行”模式

“时间银行”模式是指通过线下登记或者借助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记录参与服务的成员的服务时间,服务时间累积到一定程度可以用一定量的工作时间进行实物兑换,或者换取他人的服务。如南京“鼓楼时间银行”建立了全面的时间银行系统,提倡全民参与时间银行志愿服务[7]除鼓楼区外,南京市雨花台区、栖霞区、高淳区也都设立了时间银行服务点。时间银行的双向互动机制强调社区内的互助协作精神,能够大大激发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2.3. “幸福院”模式

“幸福院”模式是指通过对村内闲置场所的有效利用,使用农村集体资金,建立“幸福院”,将农村老人聚集在一起实现集中养老,巧妙地融合集体关怀与独立住所,且成本较低,既能够解决农村互助养老的资金问题,又能够使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能够很好地提升老年人的归属感。

3. 空心化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

3.1. 资金来源匮乏

互助养老的持续健康运转不能没有经济支撑。农村互助养老组织的资金主要依靠会员缴纳、财政支持和社会捐赠。农村居民经济水平普遍较为有限,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参差不齐,缴费金额与意愿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使得互助养老组织面临着不稳定的资金来源,政府成为互助养老的重要资金来源。随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老龄化进程导致的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使得运营成本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而许多地方基层政府对责任认知不足,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发展互助养老事业。有些地区虽然投入资金用于互助养老项目的发展,但是支持往往不到位或者虎头蛇尾,并没有后续的支持政策,不能够满足互助养老长期、稳定的运营需求。

3.2. 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不足

农村老年人无疑是农村互助养老的核心参与主体,农村老年人对农村互助养老的运营模式及其相关保障制度的信任是农村互助养老健康稳定运营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农村老年人对互助养老模式常常展现出不信任,缺乏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究其根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家庭伦理理念讲究“天伦之乐”,家人是否团聚是老年生活幸福与否的一个重要价值参照。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在家庭环境中享受亲人团聚的美好,而不愿意选择专业的养老机构,子女也更愿意承担家庭养老的责任,为老人提供经济支持、情感陪伴和日常起居的照顾。虽然“养儿防老”的观念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农村地区,但是传统的养老观念依然有着深刻影响。二是西方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钱至上、利己主义等错误价值观也渗入乡村,部分村民认为只要拥有货币,就能够彻底解决养老问题,对农村互助养老缺乏参与兴趣。

3.3. 政府帮扶不到位

互助养老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是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主导者,各级政府在农村互助养老中扮演政策制定者、村委会工作指导者、农村互助养老推广者、项目管理的监督者等多重角色,在农村互助养老的推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政府对于农村互助养老支持力度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很多地方政府并未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影响主体参与互助养老实践的积极性,削减了主体对互助养老模式的信任感,对互助养老模式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因为缺乏完善的互助养老激励与考核制度,社会资源主体参与互助养老实践的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没有明确权责归属,导致参与互助养老的老人家属之间产生纠纷时权责难分,矛盾重重,影响互助养老模式的正常运行。第二, 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在各地迅速建设的农村互助养老院中,相当部分徒有其表,只建设不管理,许多设施如图书馆根本无人使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村委会往往将基层政府的量化指标作为互助养老建设的重要任务,重视基础设施等“硬指标”,忽视,冷处理设施使用率等“软指标”,不从农村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造成互助养老无人参与的尴尬局面。

3.4. 缺乏专业养老服务人才

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随着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起步较迟,参与乡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多为年轻老人或者预备老人,他们提供的服务可能不能够完全满足老人的全部需求,影响了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效果,从而降低了农村老年人对于农村互助养老的满意度与信任度,打击了老年人参与互助养老实践的积极性。

3.5. 互助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不高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信息技术赋能智慧养老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初步实践,但是我国农村互助养老实践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智慧养老将将起步,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客观物质条件上来看,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缺乏购买智慧养老设施的能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搭建相当不完善,集中体现在对农村老年人的信息采集、存储与整合的过程中没有或者很少有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数据的采集仍然采用较为原始的人工登记备案的方式。农村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也不足以支撑智慧养老产品的设备安装与维护费用。此外,农村还缺乏高素质的互联网人才和互联网服务资源,无法提供良好的智慧养老服务。从主观心理条件上看,农村老年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面对智慧养老产品此类新兴事务,存在着抵触心理,无法熟练掌握并使用智慧养老产品。

4. 空心化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的优化对策

4.1. 加大投入,解决农村互助养老资金难题

解决农村互助养老资金难题,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进行。开源方面,可以加强政府支持和投入、拓展资金筹措途径。政府支持是农村互助养老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为互助养老组织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互助养老组织还可以加强互助养老宣传,让更多老人理解互助养老的有利方面,充分调动会员的缴费意愿,有效提高会员缴费率。也可以与其他互助养老组织开展通力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完成资源整合,共同解决资金来源不稳定的问题,实现互利共赢。此外,还可以与企业、慈善组织合作,创办公益活动,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节流方面,互助养老组织应该努力提高组织自身经营能力与管理能力,控制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实现降本增效,确保资金合理使用。

4.2. 引入专业养老服务人才,提升农村互助养老水平

解决专业养老人才缺乏的问题,第一,应该建立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养老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通过设立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提供免费或补贴的培训机会等方式,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养老服务人员。此外,政府可以推出政策,吸引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回流农村地区工作。第二,应该推动养老服务人才的职业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的职业发展通道与晋升机制,增加养老服务人才的发展空间,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农村互助养老组织也可以与各类教育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合作,通过共享资源和人才,解决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第三,应该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综合素质。除了具备养老服务专业技能,养老服务人才还应该加强老年心理学、护理技巧、针对老人的沟通技巧等多方面既能培训,力求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第四,应该增进养老服务人员福利水平。通过增进养老服务人员的福利水平,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增强养老服务工作的吸引力,吸引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养老服务人才。在吸引到专业人才之后,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设立奖励制度等方式来激励和留住人才。

4.3. 弘扬奉献精神,建设乡村文化

思想对人的行为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西方不良价值观如金钱至上、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渗透入农村,削弱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克己奉公、鞠躬尽瘁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恰恰是互助养老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基层党组织应该大力弘扬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培育村内尊老敬老爱老氛围,让互助养老的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应该充分发挥先进个人的正面引领作用,依托先进个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帮助政府宣传互助养老模式,引导农村老人树立起对互助养老的信任感,摒弃传统养老观念,主动参与互助服务,促进互助养老模式顺利运行。

4.4. 推动数字化技术在互助养老中的应用

现代的数字技术能够为农村互助养老提供新思路,如远程医疗技术可以让更多老年人享受远程咨询等服务,从而弥补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资源不足的短板。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村智慧养老网络化的建设,特别是5G信号基站、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有了硬件基础,数字信息技术才有用武之地。此外,数字信息技术还需要人来操作,所以应该加强农村居民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基层政府一方面应该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工作人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与学习能力也应该提高。

4.5. 以农民养老需求为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如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一个家庭可能需要同时承担养育子女与赡养老人的双重负担。家庭结构的随着子女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而变得越来越小,家庭养老的质量遂难以得到保证。尽管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但是中国孝文化与传统养老观念的长期浸润使得农村老人更加认同子孙绕膝的家庭养老模式,即使在空心化背景下,农村许多年轻人由于外出工作,客观上已经不具备居家照顾老人的条件,仍然有不少老人对互助养老模式存在抗拒心理,客观上对农村互助养老实践造成了不小的阻碍。但是说到底,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而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也还没有完全不适应于这个时代,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否定。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模式,应该由农民自己决定。因此,应该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和其所处农村的具体情况出发,具体分析是否适合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而不是盲目推行。对此,可以有以下解决措施:一是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减轻家庭负担。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进老年人福利。三是提高互助养老服务质量,用事实吸引更多老人选择互助养老。

5. 结语

通过上文的探讨与分析,伴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进程,农村的空巢老人数量持续增加,农村“空心化”程度加剧,互助养老模式成为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化解“空心化”难题的重要驱动力。虽然互助养老为农村养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许多矛盾与挑战,解决这些矛盾与挑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培育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建设乡村文化、推动农村互助服务信息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然还需要学界更多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重阳节, 您回家看望父母了吗? [N]. 解放日报, 2017-11-05(06).
[2] 米元哲. 我国乡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境及对策[J]. 中国发展观察, 2024(5): 79-84.
[3] 祁玲. 老龄化视域下西北农村互助养老需求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4, 41(1): 65-68, 120.
[4] 陈想云. 农村互助幸福院养老供需矛盾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20.
[5] 喻小倩. 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 35(6): 188-191.
[6] 赵志强.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与策略[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0(1): 72-75.
[7] 王辉. 农村互助养老长效机制: 理论建构与实现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23(2): 6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