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困境与解决路径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Solution Path of Rural Elderly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ar.2024.114236, PDF, HTML, XML,   
作者: 孙雨欣: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老年教育发展路径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lderly Education Development Path
摘要: 农村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行之举,也是必行之举。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农村老年教育在发展中存在教育资源匮乏与分配不均、教育内容与方式不适应、老年人教育观念与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加大资源投入、优化分配,创新内容与方式,转变教育观念等对策,旨在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思路。
Abstract: Rural elderl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which is both feasible and necessary. Developing rural elderly education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ural elderly people, but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rengthening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nd assisting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However, there are currentl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derl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such as a lac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inappropriat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and weak awareness of elderly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articipation. Therefore,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measures such as increasing resource investment, optimizing allocation, innovat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transforming educational concepts, aiming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lderly education.
文章引用:孙雨欣.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困境与解决路径[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4): 1642-1647.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4236

1. 引言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也在逐渐加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相较城市呈现出更高的老龄化程度,老年人口作为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口结构的优化和老龄化问题的积极应对显得尤为重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对于促进农村老年人的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却未能得到充分满足。农村地区特有的历史、地理等因素,致使老年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和障碍。因此,深入探讨农村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对于清晰、全面地认识该领域,以及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必要性

2.1.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不仅要铸形,更重要的是要铸魂,而传统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魂魄所在[2]。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老年人作为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开展老年教育,向农村老年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文明礼仪等知识,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老年教育还可以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书法、绘画、戏曲、舞蹈等,让他们在参与中陶冶情操、增进友谊、促进和谐。此外,老年教育还能够促进农村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农村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年轻一代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接受教育,农村老年人可以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带动家庭成员和周围群众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发展。

2.2. 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支撑

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支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老年教育不仅可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社交平台,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缓解孤独感和失落感。在老年教育活动中,农村老年人可以结交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和心得体会,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同时,老年教育还可以引导农村老年人正确对待老年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此外,老年教育还可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对各种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动,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3.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举措

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是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举措。目前,“一老一小”的问题在农村十分普遍,在此形势下,农村老人成了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力量[3],是乡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老年教育,对农村老年人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和技术专长,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例如,在农业生产方面,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年农民可以通过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将自己的种植、养殖经验传授给年轻农民,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在乡村治理方面,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可以参与村民自治组织,为乡村治理出谋划策,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老年教育还可以激发农村老年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活动,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资源匮乏与分配不均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与分配不均的问题。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这直接影响了老年教育资源的投入与配置。首先,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老年教育资源发展的重要因素。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财政收入有限,用于老年教育的专项经费少之又少,导致教育设施简陋、教学设备短缺。许多农村地区缺乏专门的老年教育活动场所,教室、教学器材等基本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老年教育的教学需求。其次,师资力量薄弱也是农村老年教育资源匮乏的突出表现。城市地区往往能够吸引高素质的教育人才,而农村地区由于条件艰苦、待遇不高,难以吸引专业的老年教育教师。参与老年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志愿服务者或者开放教育教师,主要基于以往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活动,缺乏接受老年人学习对象特征的相关培训,缺乏课程开展的专业性和针对性[4]。此外,教育资源在农村地区内部的分配也存在不均现象。经济条件较好、地理位置优越的农村地区,老年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老年教育资源则极度匮乏,老年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相差悬殊。

3.2. 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适应性

在我国农村地区,老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适应农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来说,现行的农村老年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健康养生知识的讲座等方面,这些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但总体上却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首先,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农村老年教育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背景和具体需求。他们通常更希望学习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和知识,比如农产品加工技术、农村电商运营、手工艺品制作技巧等等。然而,现有的教育内容并没有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导致许多农村老年人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其次,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现行的农村老年教育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这种方式缺乏必要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对于那些文化程度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的农村老年人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和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这无疑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此外,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在农村老年教育中的推广和应用也明显不足,这使得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共享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我国农村老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3.3. 农村老年人的教育观念与参与意识薄弱

在我国的广袤农村,囿于传统观念和文化程度,一些农村老人认为享受晚年教育是一种奢侈,或者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5]。他们普遍缺乏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活动的动力,许多人认为岁数见长学习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对再教育的需求不再抱有热忱。对于老年教育的潜在价值和深远意义,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体会。此外,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负担繁重。他们肩负着照料孙辈、耕作农田、处理家务等多重任务,这无疑挤压了他们参与老年教育的时间与精力。更为严峻的是,部分老年人在面对教育问题时,内心充斥着自卑与不安,他们担心自己的文化水平不足,害怕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他人的轻视与嘲笑,这种担忧让他们对老年教育活动产生了抵触与回避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他们在接受教育时往往感到压力与不适。总体而言,农村老年人在教育观念上的滞后、生活负担的沉重以及自卑心理的困扰,共同构成了他们在老年教育道路上的重重障碍。面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社会各方齐心协力,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激发他们的教育参与意识,帮助他们深刻认识到老年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从而为他们的生活质量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3.4. 农村老年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老年教育在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对农村老年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首先,从管理体制上来看,农村老年教育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包括民政、教育、文化等部门。然而,这些部门之间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管理职责不清、工作推诿扯皮等现象。这种状况使得农村老年教育的管理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在运行机制方面,农村老年教育同样存在不足。一方面,农村老年教育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评估等环节不够规范和完善,这使得农村老年教育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农村老年教育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也不健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这种状况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进一步影响了农村老年教育的质量。

3.5. 农村老年教育的社会支持与保障不足

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是一项涉及老年人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及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事业。它的推进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保障。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农村老年教育的社会支持与保障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在参与农村老年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引导措施,使得社会资源对农村老年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其次,农村老年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也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农村老年教育的法律法规。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也不够完善,对于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缺乏明确规定。这种情况,使得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缺乏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再者,农村老年教育的宣传力度不足,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社会对农村老年教育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较低,没有形成一个关心支持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这种氛围的缺失,使得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缺乏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总的来说,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也需要有足够的社会宣传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农村老年教育的健康发展,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路径

4.1. 加大资源投入,优化资源分配

为解决农村老年教育资源匮乏与分配不均的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老年教育的资源投入,并优化资源分配。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应增加对农村老年教育的专项财政拨款,设立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基金,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多渠道筹集资金。同时,建立资金使用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合理用于改善教学设施、购置教学设备、培训师资等方面。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待遇、提供培训机会等方式,吸引专业的教育人才投身农村老年教育事业。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交流机制,定期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同时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此外,还可以充分挖掘本地人才资源,聘请退休教师、专家学者、能工巧匠等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在资源分配上,应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案,向偏远贫困地区倾斜。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交流与共享,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4.2. 创新教育内容与方式,增强适应性

针对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适应性问题,要创新农村老年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的需求。在教育内容方面,应结合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实际和需求,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课程体系。除了文化知识和健康养生内容外,增加农业生产技术、农村手工艺、农村电商等实用课程。定期开展需求调研,根据老年人的反馈和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讲授、实践操作、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让农村老年人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例如,开发适合农村老年人使用的教育APP,推送优质的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利用农村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设老年教育栏目,传播知识和技能。

4.3.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参与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引领实践的未来走向与发展路径[6]。为改变农村老年人的教育观念和提高其参与意识,需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主题讲座等形式,向农村老年人宣传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宣传农村老年教育的成功案例和优秀学员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老年人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同时,要减轻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负担,为他们参与老年教育创造条件。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如建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解决老年人照顾孙辈的问题;开展农业生产帮扶活动,减轻老年人的劳动强度,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和谐、包容的学习氛围,鼓励老年人相互交流和学习,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和顾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4.4. 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规范教育发展

完善农村老年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是促进农村老年教育规范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管理体制方面,明确各部门在农村老年教育中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多部门协调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农村老年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老年教育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在运行机制方面,建立健全农村老年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评估等环节。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督与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高、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5. 强化社会支持与保障,营造良好环境

强化农村老年教育的社会支持与保障,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需要加大对农村老年教育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农村老年教育服务提供有力的保障[7]。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老年教育领域,通过合作办学、委托办学等方式,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其次,完善农村老年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明确农村老年教育的法律地位、发展目标、保障措施等内容,为农村老年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加强农村老年教育政策的宣传和解读,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最后,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农村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成果,提高社会对农村老年教育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农村老年教育事业,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5. 结论

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能让农村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参与农村治理,提高生命质量,共享发展成果。政府、社会和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大对农村老年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村老年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范华. 新时代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内在要求与重要举措[J]. 教育与职业, 2023(11): 84-91.
[2] 戴璇.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15): 25-28.
[3] 薛冬梅.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10): 164-166.
[4] 李慧.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策略探究——以石家庄市为例[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36(2): 64-68.
[5] 武宜娟. 机遇、挑战与发展向度: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老年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24(1): 71-80.
[6] 张瑞芹. 农村老年教育创新发展思考[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9): 175-178.
[7] 朱佳.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4(4): 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