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农村地区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养老模式功能逐渐弱化,农村由于其传统村落文化更强、邻里关系和亲缘关系更密切等特点,出现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互助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模式,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也能够满足当代农村空巢老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被认为是中国农村地区养老的可行之路。然而,其发展仍面临一系列困境,如资金与资源双重短缺、专业服务人才匮乏、参与主体动力不足等。因此,文章剖析了目前在农村地区实施互助养老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与资源整合、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参与主体积极性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农村互助养老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Abstract: As China enters a stage of deep aging, the aging process in rural areas is accelerating, and the issue of elderly care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elderly care models is gradually weakening. Due to the stronger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closer neighborly and kinship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a mutual assistance elderly care model that adap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has emerged in rural areas. The mutual assistance elderly care model can not only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elderly care models, but also meet the diverse elderly care needs of contemporary rural empty nest elderly. It is considered a feasible path for elderly care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However, its development still faces a series of challenges, such as a shortage of funds and resources, a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service talents, and insufficient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ng entiti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mutual assistance for elderly care in rural areas, and proposes targete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such as increasing capital investment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nd introduction, and improving the enthusiasm of participating ent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utual assistance for elderly care in rural areas.
1. 引言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权威数据,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91亿人,占比13.5%1,已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且农村地区的老龄化进程明显快于城镇。当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结构差异以及养老服务设施匮乏等多重因素,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正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外流,传统的以子女赡养为主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弱化,对中国传统的养老体系构成了显著冲击。基于“守望相助”理念的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是对传统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通过尽可能地调动乡村社会闲置资源,以较低成本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养老负担,这与目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契合[1]。互助养老不仅满足了老年人“有所养”的基本需求,也为他们提供了“有所为”的平台,因此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推广。然而,鉴于互助养老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设施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其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为此,需要深入研究和持续发展,以确保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 农村互助养老的概述
2.1. 互助养老的内涵
互助养老模式是指随着城乡人口流动的演变,许多年轻劳动力迁往城市,农村地区兴起的一种独特的养老形式,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主要依赖于仍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给予日常生活上的照料和情感上的慰藉,充分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色和适应性[2]。
2.2. 农村互助养老的可行性
2.2.1. 农村社会关系基础的支撑
农村地区向来以紧密的邻里关系和浓厚的家族纽带为显著特征,这无疑为互助养老模式奠定了扎实的社会基石。在农村的生活环境中,村民们长期共处,彼此知根知底,形成了深厚的情感联结与高度的信任。这种稳固的社会关系架构,使得互助养老的理念能够自然地融入其中。传统的乡村社会,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场景屡见不鲜。当面临养老这一重要课题时,这种互助精神能够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村民们基于长期积累的情谊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愿意主动为身边的老年人提供帮助,从日常的生活照料到精神层面的关怀与陪伴。同时,农村家族内部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规范,也促使年轻一代自觉承担起照顾长辈的责任。这种家族内部的代际支持,为互助养老在更广泛层面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
2.2.2. 农村资源的可整合利用
农村地区蕴含着丰富多样且有待深度挖掘的资源,若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与利用,将为互助养老模式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广袤的土地资源是农村的一大优势。通过合理规划与开发,可以打造专门用于互助养老的农业园区,为老年人提供参与农事活动的机会,既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又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此外,闲置的房屋和公共设施经过改造与升级,能够转变为舒适的养老场所,为老年人提供温馨的居住环境。而农村相对充裕的劳动力资源,经过适当的培训与组织,可以成为互助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照顾与服务。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等,也为老年人创造了宜人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2.3. 政策支持与引导的推动作用
政府在农村互助养老事业中的积极作为,将发挥关键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自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党和国家对其格外重视,提出积极老龄化战略,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3]。通过出台明确且系统的政策法规,为互助养老模式赋予清晰的法律定位和规范的发展框架,使之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稳健前行。政策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为互助养老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让参与者和相关方都能有明确的遵循和预期。政府的政策导向还能够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和价值取向,使互助养老成为社会广泛认可和推崇的养老方式。在政策的激励下,社会各界对农村互助养老的关注度和投入度将显著提高,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社会共识。此外,政府还可以推动相关研究与实践创新,不断探索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互助养老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农村互助养老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3. 农村互助养老现存困境
3.1. 资金与资源双重困境
农村互助养老在发展进程中,深陷资金与资源的双重困境,这成为其发展道路上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资金短缺是农村互助养老面临的首要难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财政收入有限,致使对互助养老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还有一些地方,虽然投入部分资金用于发展互助养老项目,但这些支持往往是一次性的[4]。这直接导致养老设施建设滞后,养老场所简陋不堪,无法为老年人提供舒适、安全且功能齐全的居住环境。资金的匮乏使得互助养老服务的内容极度单一,水平极为低下,难以满足老年人在医疗、护理、康复以及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复杂需求。许多农村互助养老点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体检和疾病预防服务。资源的稀缺同样是突出问题。农村地区在医疗资源方面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均现象,专业医护人员数量稀少,先进医疗设备几乎空白。这使得老年人在患病时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病后康复也因康复资源的极度匮乏而面临重重困难。此外,文化娱乐资源的短缺也不容忽视。农村地区缺乏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设施和项目,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导致他们的晚年生活单调、乏味,缺乏活力和乐趣。
3.2. 专业服务人才匮乏
农村互助养老面临着专业服务人才严重短缺的困境,这一状况对其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工作环境艰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对高素质、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导致从事互助养老服务的人员大多未接受过系统、专业且深入的培训,缺乏必要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他们可能对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康复训练的方法、心理疏导的技巧等方面知之甚少。这种人才匮乏的局面,使得在面对老年人复杂多变的健康状况和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需求时,服务人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提供科学、精准且有效的照料和支持。例如,在处理老年人突发疾病时,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可能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在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时,由于专业素养不足,难以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身体状况,导致护理效果不佳;在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技巧和方法,无法有效地缓解老年人的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
3.3. 参与主体动力不足
农村互助养老在发展中遭遇参与主体积极性欠缺的难题,这对其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致使能够参与互助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年人和儿童,他们自身就需要照顾,难以提供充足且稳定的人力支持。这使得互助养老在人力保障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同时,受老人对互助养老服务的认知以及周围群体看法等因素影响,老人参与的积极性总体不高[5]。他们将互助养老简单地视为无偿付出,未看到其中蕴含的社会互助精神以及对自身和家庭未来养老的潜在益处,从而缺乏参与的内在动力。此外,一些村民出于对责任和风险的担忧,害怕在互助过程中因意外情况而承担过多责任,进而对参与互助养老持消极态度。
3.4. 管理与监督机制缺失
农村互助养老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这严重影响了其规范运行和服务质量的提升。缺乏明确、科学且详尽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导致互助养老的组织和运作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有序性。服务流程模糊不清,职责划分不明晰,使得互助养老服务的开展混乱无序,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例如,在服务申请和审批环节,可能由于缺乏明确的流程和标准,导致老年人无法及时获得所需的服务;在服务提供过程中,由于职责不明,可能出现相互推诿、服务不到位的情况。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互助养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察觉和有效解决。对于服务质量的评估、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服务人员的工作表现等关键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容易滋生腐败、浪费和低效等问题,资金可能被挪用或滥用,服务人员可能消极怠工,而这些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难以得到及时纠正和处理。
4. 农村互助养老发展路径
4.1. 加大资金投入与资源整合
为了有效解决农村互助养老面临的资金与资源双重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举措。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互助养老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明确资金的用途和分配方式,确保资金能够精准地用于改善养老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以及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互助养老事业,通过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投资。其次,加强资源整合。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将农村地区闲置的房屋、土地等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用于建设互助养老场所和开展相关服务。推动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建立城乡资源互助机制,促进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此外,鼓励农村社区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和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如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为互助养老提供经济支持。通过多种途径的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互助养老事业的发展。最后,建立健全资金和资源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审计和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杜绝浪费和滥用。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进行评估和考核,及时调整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2.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针对农村互助养老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一方面,加强本地人才培养。与当地职业院校合作,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课程,为农村学生提供定向培养机会,培养一批熟悉农村情况、愿意扎根农村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同时,定期组织在职服务人员参加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包括医疗护理、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的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到农村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保障。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鼓励城市养老机构与农村互助养老组织进行人员交流和合作,让城市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能够传递到农村。此外,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鼓励大学生、社会爱心人士等参与农村互助养老志愿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陪伴、照料等服务,并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最后,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养老服务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让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农村互助养老事业中来。
4.3. 提高参与主体积极性
要提高农村互助养老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如农村广播、村民会议等,改变农村老年人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普及新型养老模式的知识,让老年人能够接受除家庭养老之外的养老方式[6]。其次,完善激励机制。对参与互助养老服务的村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如发放补贴、荣誉证书等。建立积分制度,将村民的服务时间和质量转化为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相应的服务或物资,提高村民的参与动力。再者,减轻参与主体的负担。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如提供培训、设备和物资等,降低村民参与互助养老的成本和风险。同时,建立保险机制,为参与互助养老服务的村民提供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最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互助养老服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村民自治组织要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合理的服务计划和安排,确保互助养老服务有序开展。
4.4. 完善管理与监督体系
为了改善农村互助养老管理与监督机制缺失的状况,需要构建完善的体系。首先,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明确、详细的互助养老服务标准和规范,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流程、质量要求等,使互助养老服务有章可循。同时,政府需作为引导者和监管者,完善顶层设计方案,强化法制保障,确保服务、管理和监督的规范化运行[7]。其次,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村互助养老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服务对象、服务人员、服务内容等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准度。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服务需求和服务质量,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再者,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内部监督由互助养老组织自身进行,定期对服务质量、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第三方评估,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互助养老组织的日常监管,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参与监督,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互助养老服务进行评估和评价。最后,加强法律保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互助养老的法律地位和各方权利义务,为管理和监督提供法律依据。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惩处,维护互助养老的正常秩序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5. 结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传统养老模式已不能够满足当代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农村互助养老,这种深植于农村本土文化的养老模式,虽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但是它所起到的作用和所体现的时代价值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比拟的。它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给予充分的重视,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互助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各种措施,让更多的农村老年人能够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目标,使农村老人能够得到更高质量的关怀。
NOTES
1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