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以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媒体等为代表的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社会快速的信息化进程使得提高人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教育目标。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也都在不断地大力倡导新文科的建设,鼓励探索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鼓励超越现有专业局限与学科局限,推动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换代,从而培养专业素养高、学术能力精、综合实力强、有创造视野、擅长跨学科协作的新文科人才[1] [2]。
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信息技术》课程是面向大学一年级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特别是对于文科类院校学生来说,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全国8所重点政法类院校的调研,发现其中大部分的院校都仅有一门面向全校的信息技术基础公共课,而且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且不成体系,缺乏统一的计算机科学思想理念的指导,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需求。
另一方面,仍有很多文科类高校对信息技术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定位不准确,存在教学设计存在偏差,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例如很多高校和教师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程的教学形成了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方式。狭义的认为计算机教学只是讲软件,学操作,局限了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 信息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文科类院校学生而言,传统的大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已经逐渐无法完全满足新数字时代下的社会对于具备高水平综合数据信息处理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要求。特别是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从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到计算思维和数据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单一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社会的用人需求之间并不对等,所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大学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要面对和讨论的课题之一[3] [4]。
为主动应对新时代和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显著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强化大学生计算思维以及培养大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问题能力为目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就需要更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地进行专业适应性的课程改革,使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专业化发展需求,即使之模块化,时代化。
4. 信息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模块化教学符合新时代对文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教学目标明确。每个模块都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每个模块要实现的核心学习内容,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增强内容的灵活性。模块化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隔,形成独立的模块,便于实现不同层次教学阶段的内容衔接。
提高专业适应性。模块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块,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模块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符合企事业单位的需求。
5. 构建文科类院校以“模块教学”为导向的新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和上海市教委《关于进一步推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参照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上海市高等学校信息技术水平考试》能力要求,以“提升信息素养、强化计算思维、深化融合应用”为主线,结合文科类院校学生基础、教学资源及各学科专业需求等情况,注重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切实保证学时和学分的同时,优化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即1 + XYZ体系结构。这里“1”是基础,“X”、“Y”和“Z”是应用。
根据《上海市高等学校信息技术水平考试》能力要求,在《信息技术2》的教学过程中,将原本的“数字媒体技术”模块保留,增设“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以及“python程序设计”,共计三个教学模块。主要模块设置如图1所示。
Figure 1. New 1 + XY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module setting
图1. 新1 + XYZ信息技术课程模块设置
5.1. 课程体系架构
基于文科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为了更好的提升课程的专业适用性新需求,构建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
模块式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专业学生对信息技术不同层次的特殊需求,使教学更具针对和专业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分层次教学可分为基础层、应用层、和特需层三个级别,如表1所示。
Table 1. 1 + XY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module teaching levels
表1. 1 + XYZ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分模块教学层次
第三层(特需层) |
(计算机背景文科专业 课程) |
基于特定的具有计算机背景的专业所特有的课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需要计算机程序进行辅助分析。大公共课程为基于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的数据分析,重点培养学生用计算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引领学生站在计算思维的高度去分析、理解和处理学科专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
第二层(应用层) |
(文法专业群小公共课程) |
主要面向经管专业群(政法院校可以分为文法和经管两大专业群),主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与数据可视化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认识数据思维的本质,掌握数据分析方法与数据可视化技术,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与数据可视化技术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和展示,并能应用于解决学科问题,将信息的应用能力转变成为一种基本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增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第一层(基础层) |
(全部专业) |
面向全校所有专业,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系统、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以及数字媒体处理等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
课程体系以计算思维为导向,侧重强调计算思维的基础性教育的同时又兼顾技能型知识的教育,更好地构建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引领学生站在计算思维的高度去分析、理解和处理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认知世界和解决实际计算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2. 不同层次模块内容设置
课程设置划分了三个教学模块,教学内容基于《上海市高等学校信息技术水平考试》考试大纲而设置,课程内容分为上下两学期授课,其中基础层为全校各专业学生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必修课,第二学期学生可以结合兴趣和学科专业需求在XYZ三个模块中进行三选一,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Table 2. 1 + XYZ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layered module content
表2. 1 + XYZ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分层次模块内容
python程序设计(Z) |
课程总体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语言基础,第二部分为数据的分析应用,课程内容设计侧重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数据分析能力作为目标,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能够将专业问题进行分解、化简和抽象,最终转化为计算机所能理解和处理的简单问题,从而找到求解问题的整体思路。 |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Y) |
主要包括数据思维基础、数据分析与数据库应用、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SPSS和Excel调查问卷技术及应用等几方面内容。 |
数字媒体技术(X) |
主要包括数字媒体基础知识,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动画设计、网络信息安全、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基础、基本的数字音频和视频的数字媒体处理。 |
信息技术基础(1) |
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概念,计算机系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Windows系统操作、office办公自动化、基本信息检索方法。 |
其中,“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模块作为目前主流的信息技术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数据的感知,帮助他们从数据中发现新的知识和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对于数据信息的快速分析、处理与表现能力,培养数据思维,并且能够在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中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5]。
“python程序设计”模块,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编程思维,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Python既是一门通用的功能强大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具有学习曲线平缓、便于学习的很多优势,它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有很好的亲和性,是一门具有广泛用途的,功能全面的程序设计语言。且目前通过Python语言进行数据获取、整理、分析和存储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模块化课程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加全面和立体的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支撑,同时符合当前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趋势与要求,实施后,可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能力课程,有利于培养新文科所需的基础信息运用能力[6]。
6. 模块化教学措施
模块化教学方法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形成了稳定的课程知识结构。提供给学生更加全面和立体的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支撑,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在2024年第15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我校学子再创佳绩,取得了国赛二等奖一名,省赛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省赛三等奖四名的优异成绩。《上海市高等学校信息技术水平考试》python二、三级模块考试中二级通过率达89%,其中三级通过率高达40%。《上海市高等学校信息技术水平考试》多媒体技术模块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所以模块化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加全面和立体的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支撑,更好的提升课程的专业适用性的新需求,有利于培养新文科大学生所需的基础信息运用能力。
7. 结束语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是呼应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对文科大学生基本能力需求升级的积极举措。课改架构设计充分考虑专业能力培养、师资、选课、实验室条件的影响,采用模块化、可扩展、渐进式、实用化和时代化的原则,方案保持模块的可扩展能力,以便在条件具备时立即插入新的信息技术能力课程,可以满足未来各方面对个性化、时代化信息技术能力的新需求[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