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善余. 中国人口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
[2]
|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等. 基于分县尺度的中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J]. 地理学报, 2014, 69(6): 723-737.
|
[3]
|
程希. 对不同地区人口分布与经济和资源环境关系的总体评价[J]. 人口与经济, 1996(6): 20-25, 12.
|
[4]
|
刘洁, 王宇成, 苏杨. 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研究——基于发展方式角度[J]. 人口研究, 2011, 35(1): 14-28.
|
[5]
|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和限制度研究[J]. 地理研究, 2014, 33(8): 1395-1405.
|
[6]
|
习近平: 人口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战略性问题[EB/OL]. https://news.cyol.com/gb/articles/2022-07/11/content_XE5E2tp2z.html, 2024-03-26.
|
[7]
|
刘涛, 彭荣熙, 卓云霞, 等. 2000-2020年中国人口分布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2, 77(2): 381-394.
|
[8]
|
王桂新. 关于人口分布几个问题的定量分析[J]. 西北人口, 1987(2): 44-52.
|
[9]
|
张善余. 人口地理学概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
赵荣. 人文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11]
|
胡泽文, 孙建军, 武夷山. 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3): 131-137.
|
[12]
|
陶格套. 中国人口、经济重心迁移定量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7(35): 1-4.
|
[13]
|
刘睿文, 封志明, 杨艳昭, 等. 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0): 1171-1177.
|
[14]
|
封磊, 洪伟, 吴承祯, 等. 福州市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0(3): 569-574.
|
[15]
|
李同升, 王霞. 陕西省非农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7(6): 935-939.
|
[16]
|
杨小唤, 刘业森, 江东, 等. 一种改进人口数据空间化的方法:农村居住地重分类[J].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3): 62-69.
|
[17]
|
吴静, 王铮. 2000年来中国人口地理演变的Agent模拟分析[J]. 地理学报, 2008, 63(2): 185-194.
|
[18]
|
潘倩, 金晓斌, 周寅康. 近300年来中国人口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J]. 地理研究, 2013, 32(7): 1291-1302.
|
[19]
|
王露, 封志明, 杨艳昭, 等. 2000-2010年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4, 69(12): 1790-1798.
|
[20]
|
葛美玲, 封志明. 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人口之分布格局研究——兼与胡焕庸1935年之研究对比[J]. 人口研究, 2008, 32(1): 51-57.
|
[21]
|
钟炜菁, 王德, 谢栋灿, 等. 上海市人口分布与空间活动的动态特征研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探索[J]. 地理研究, 2017, 36(5): 972-984.
|
[22]
|
戚伟, 李颖, 刘盛和, 等. 城市昼夜人口空间分布的估算及其特征——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13, 68(10): 1344-1356.
|
[23]
|
陈丽娜, 吴升, 陈洁, 等. 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城市人口分布近实时预测[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20(4): 523-531.
|
[24]
|
孙敬之. 关于中国人口分布问题[J]. 人口研究, 1982(2): 10-11.
|
[25]
|
段学军, 王书国, 陈雯.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增长[J]. 地理科学, 2008, 28(2): 139-144.
|
[26]
|
曾永明, 张利国.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非均衡性测度——基于分县尺度人口普查数据: 1990-2010 [J]. 南方人口, 2017, 32(5): 68-80.
|
[27]
|
柏中强, 王卷乐, 杨雅萍, 等. 基于乡镇尺度的中国25省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5, 70(8): 1229-1242.
|
[28]
|
游珍, 封志明, 雷涯邻, 等. 中国边境地区人口分布的地域特征与国别差异[J]. 人口研究, 2015, 39(5): 87-99.
|
[29]
|
曾永明. 高原高山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J]. 南方人口, 2014(3): 1-9.
|
[30]
|
杨金星, 王忠宏. 特大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初探[J]. 南方人口, 1994(3): 40-43.
|
[31]
|
王新贤, 高向东. 中国流动人口分布演变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基于省际、省内流动的对比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12): 1866-1874.
|
[32]
|
田盼盼, 朱宇, 林李月, 等. 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以福建省为例[J]. 人口学刊, 2015, 37(6): 56-67.
|
[33]
|
高向东, 王新贤, 朱蓓倩. 基于“胡焕庸线”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J]. 人口研究, 2016, 40(3): 3-17.
|
[34]
|
古恒宇, 沈体雁. 中国省际高技能人才迁移的时空演化机制[J]. 地理学报, 2022, 77(10): 2457-2473.
|
[35]
|
张文亮, 张桐, 赵东霞. 国内老年人口分布与养老资源配置研究综述[J]. 老龄科学研究, 2019, 7(1): 47-58.
|
[36]
|
徐建华, 岳文泽. 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 地理科学, 2001, 21(5): 385-389.
|
[37]
|
王铮, 夏海斌, 田园, 等. 胡焕庸线存在性的大数据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征的生态学及新经济地理学认识[J]. 生态学报, 2019, 39(14): 5166-5177.
|
[38]
|
吕晨, 樊杰, 孙威. 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地理, 2009, 29(11): 1797-1802.
|
[39]
|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中国人口分布的水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0): 1637-1648.
|
[40]
|
肖挺. 地铁发展对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分布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21(1): 79-90.
|
[41]
|
张明志, 余东华, 孙媛媛. 高铁开通对城市人口分布格局的重塑效应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18(5): 94-108.
|
[42]
|
赵凯旭, 张帅兵, 黄晓军, 等. 新冠疫情管控期间西安市人口分布演变及影响因素探测——基于多源时空大数据视角[J]. 人口与发展, 2022, 28(1): 140-150.
|
[43]
|
曾明星, 张善余. 中国人口再分布的社会经济合理性及其“多中心集聚”分析[J]. 南方人口, 2013, 28(5): 71-80.
|
[44]
|
花卉.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合理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
[45]
|
沈建法, 王桂新. 90年代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的模型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00(5): 45-52.
|
[46]
|
陈楠, 林宗坚, 王钦敏, 等. 基于灰色理论的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模式预测[J]. 经济地理, 2006, 26(5): 759-762.
|
[47]
|
邓羽, 刘盛和, 蔡建明, 等. 中国省际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分析方法与实证[J]. 地理学报, 2014, 69(10): 1473-14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