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1世纪以来,人口快速老龄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不容乐观,老年人对经济、医疗、照护、精神等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1]。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流失,不仅制约农村的农业生产效率,也导致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增多,养老问题愈加凸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从多方面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带来了积极影响。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持下,增强农村养老的内生力量,盘活农村养老资源,促进农村养老模式创新,发展与完善农村养老体系[2],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2. 乡村振兴与农村养老的耦合
2.1. 乡村振兴助力农村养老发展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推进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补齐我国民生领域发展短板,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立足社会发展全局,衡量农村全面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2]。
乡村振兴为农村养老发展提供新机遇。乡村振兴推动农村产业转型,过去农村的主要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村绝大多数居民都从事着与其相关的工作,如耕种、农产品售卖等,工作限制较多,村民能够从事的职业种类较少,造成农村劳动力多数流向城市的情况,农村 “空心化”愈发严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政府多措并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产业转型,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方式推动农村产业兴旺,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健全了农产品销售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农村产业的升级为农村养老经济保障提供支持,同时农村人才的回流也为农村养老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社会稳定发展。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道路、水利、电力等方面提升显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上升,生活环境的向好增进了村民对农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对农村社会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乡风文明的有效建设也为农村养老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孝文化作为乡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风建设的重要支撑。其所传达的子孝孙贤、共享天伦的伦理观念在农村养老发展中尤为重要。
2.2. 农村养老发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包括物质生活保障、精神文化满足、安全设施保障、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促进产业兴旺、完善基础设施、弘扬家庭文化、构建文明乡风[3]。因此,农村养老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着乡村的全面振兴。农村养老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较高,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相应提升,催生了农村养老产业的新型业态。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推动完善了农村医疗体系、加强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有效解决多项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同时吸引了更多农村人才返乡创业、发展产业,为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多角度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3.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
农村养老长期以来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的提升,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留守老人数量增加,多数农村家庭中仅有老人在家,留守老人成为农村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而对留守老人本身而言,他们的日常生活较为单调,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娱乐性活动较少,经济收入较低,且孤独感较强,多角度反映了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情况不佳的现实状况。
3.1. 经济负担重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十分有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养老金及补贴,二是子女赡养,三是劳动所得。在养老金及补贴方面,国家所能提供的养老保障金增长速度缓慢,提供的资金有限[4];在子女赡养方面,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需要面对城市的高物价,并且肩负赡养老人、教养子女等多项责任,承担着较大的经济压力,这导致多数农村务工者仅能为家中的留守老人提供微薄的经济支持;在劳动方面,留守老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以维持经济收入的情况较多,但农事收入较为微薄,无法负担老人的全部开销,且繁重的体力劳动给老人的健康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总体而言,留守老人的经济水平偏低,且负担较重,要担负日常生活开销、医疗支出等,其所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大。
3.2. 心理压力大
其一,家庭结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进城定居,导致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留守老人成为家庭的主要成员。这种变化使得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子女的陪伴和照顾,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其二,疾病困扰。老年人这一群体处于疾病高发阶段,对于留守老人而言,由于日常生活中缺乏子女的及时照顾和陪伴,在患病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陪护,这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也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其三,心理依赖强。农村留守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逐渐下降,对子女的物质、心理依赖不断提升,使其社会角色与经济地位发生变化[5]。处在复杂心理状况中的留守老人心理较为敏感,且自我认同感低,认为自己不再被家庭、社会需要,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对家庭成员产生强烈的依赖,子女与家庭成员都需要密切关注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其心理负担。
4.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存在问题
4.1. 农村医养服务水平低
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较城市而言较为匮乏,表现在医疗设施和设备落后、医养专业人才缺乏、医养结合不到位等方面,这导致农村目前的医养服务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医疗设施设备落后、陈旧,导致农村医疗机构难以为农村患病老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仅能为老人解决基础性疾病,而对于更复杂的疾病,就需要老人前往上级医院进行检查,耗时耗力,降低了农村留守老人对村内医疗点或医疗机构的信任度。
医养专业人才的缺乏,大部分农村地区不仅医疗人员数量少,不能满足当前农村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而且医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专业素养偏低[6]。针对老年人开展的医养服务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水准,同时要求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受到资金、场地的限制,农村医疗机构的人员培训较少且不到位,导致从业人员对老年人护理方法一知半解,无法为患病老人提供有效服务。
医养结合不到位。我国现有医疗康复资源和养老服务资源十分紧张,医养资源之间又相互分割,无法实现最优化配置,难以有效满足老龄人口对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的需求[7]。对农村地区而言,医疗资源更为短缺,由于农村人口中留守老人占比高,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数量较高,对农村医养服务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留守老人不仅在医疗上有所需要,在医养方面也有需要,由于家中无人照料,需要专业的养老护理服务。留守老人普遍生活水平较低,收入较少,难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养护费用。
4.2. 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
家庭养老模式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养老模式,既老人的主要养老场所为家庭,由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肩负生活照顾、经济供养责任的一种养老方式,在农村地区较为常见。家庭养老模式优势十分显著,能够较全面地实现养老功能,子女的照顾和陪伴给老人带来充足的精神关怀和心理支撑,且老人自身的经济负担不重,这种养老方式有利于农村老人的身心健康。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速增长,农村老年人口需要家庭养老的情况越来越多,家庭负担越来越重,一个家庭负担的老人数量增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无法全面照顾到老人的每个方面。并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外流失,家庭养老方式的主要承担者人数减少,这种养老方式已经不能够保证农村老人得到养老保障,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减弱,亟须新型的养老方式缓解农村家庭的养老需求,确保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4.3. 农村养老经济保障不足
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农村养老压力不断增大。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相应所需的养老费用也在快速增加。目前,农村的养老经济主要来自于政府补贴,但农村养老保险金水平较低,不足以覆盖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对农村来说,养老服务的提供与保障,需要完善现有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养老服务设施,这些设施的引进与完善都需要农村财政给予高水平的经济支持,以确保开展养老服务。
农村养老服务的改善需要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当前政府投入农村的资金用途主要为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缺少养老专项资金的支持,无法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
5.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解决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村发生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迸发。外部环境的改善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注入活力,也为养老路径提供新选择。
5.1. 健全农村医疗保障
农村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居民患病治疗的重要保障。当前,在乡村振兴的发展推动下,农村医疗保障相较过去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与帮扶。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的资金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引导更多留守老人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医疗保障。并不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改造,持续引进新型医疗设备,提高农村医疗的服务水平。
其次,健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基层医疗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组织针对留守老人群体的专业技能培训。为留守老人设立专门的医疗服务窗口和专诊台,配备导诊员陪同治疗。持续引进农村卫生健康专业人才,根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明确需要引进的医疗专业人才类型,如全科医生、专科医生、护理人员等,健全农村卫生健康工作队伍,以改善农村卫生服务和治理水平。
5.2. 发展多样化农村养老模式
当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而中国农村养老的出路在于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由于当前农村养老的基本状况是农村老龄人口比重大,养老压力大,主要依靠家庭的养老模式变得越来越困难[2]。常见的养老机构模式存在较多不足,养老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能力较差,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知识与技能,老人无法得到精细照顾。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作为具有农村本土特色的一种养老方式,虽然在目前的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但其发挥的作用和体现的时代价值是其他养老模式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的问题[8]。农村互助养老,是政府指导,村委主办的养老模式,由村委为互助养老提供公共服务场所并制定运营管理细则,并负责公共设施的维护。老人自愿参与互助服务,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来实现互助养老。农村互助养老能够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提供更加专业、细致的照料;另一方面,与养老机构相比,农村互助养老覆盖范围更大、人群更广,有效解决了农村养老资源短缺的问题,为更多的农村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多样化的农村养老模式为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多可能性,政府应当鼓励发展新型养老模式,倡导社会化养老。对于不同经济条件的农村地区而言,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养老模式[9],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确保其老有所养。
5.3.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
整合村集体、农村卫生机构、养老院等各方资源,加强农村留守老人服务供给保障。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鼓励村集体建设专门用于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的场地,如养老院、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与农村卫生机构达成合作,为参与养老服务的留守老人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健康咨询、疾病预防等服务;设立监管机制,由村集体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及管理,确保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及时解决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定期组织留守老人文娱活动,缓解留守老人孤独感及焦虑感,以提升养老生活幸福感。
6. 结语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解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带了新挑战。如何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确保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生活保障和身心健康是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提出了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发展多样化农村养老模式、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三项举措,认为应当从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多个层面入手,探寻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合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