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财经新闻发展现状
1.1. 时代背景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新阶段,40年来的发展充满了辉煌成就与历史性变革。其中,对外开放政策被视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宝。根据“十三五”规划,开放被视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强调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此外,随着科技与文明的进步,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贡献日益突显。
1.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国家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本国文化推广到国际舞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促进文化的多元共生。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先进传播手段,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了极大提升,使得国际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得以传播和交流。这种文化传播不仅有助于弥合不同国家民众之间的文化隔阂,构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还对塑造国际话语权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通过国家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将更加频繁、深入,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与和谐的世界奠定了基础。
1.3. 财经新闻的国际化
在国际范围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财经资讯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国际财经报道已经成为财经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财经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提高,其在宏观决策和市场运行中拥有了更多话语权。在国际斗争与较量中,由于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财经媒体作为塑造一个国家形象、彰显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传播渠道,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1]。中国的财经媒体也积极构建国际传播平台,打造“传媒航母”。财经新闻评论关注财经生活,捕捉财经热点,涵盖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社会时政等多个领域,具有专业性和信息性。财经新闻的英译有助于英语国家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国际财经发展趋势,实现财经媒体“走出去”战略。
1.4. 新时代新闻传播体系的构建
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的背景下,国内新闻媒体致力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构建以内容建设、技术支撑和创新管理为核心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特别是在5G时代,抢占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地成为当务之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推动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同时,深入挖掘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点和情感共鸣点,生动展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情谊,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理解和友谊,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 中国财经新闻外译研究现状
2.1. 主要研究内容
国内对财经新闻的外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语言特点和风格的分析,研究者通过对财经新闻语言的特点和风格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包括财经专有名词的翻译、语言风格的保持与调整等方面的研究[2]。其次,由于财经新闻涉及丰富的经济、金融知识和相关文化背景,研究者关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因素和背景知识,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再次,也有关于信息传递和准确性的研究,因为财经新闻的翻译需要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研究者关注如何在翻译中保持原文的信息量和精确度,以及如何解决译文中可能存在的模糊或歧义问题。并且,财经新闻翻译不仅要求准确传递信息,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质量和审美效果。研究者关注如何在翻译中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同时使译文具有流畅性和可读性。
2.2. 现存研究不足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翻译实践主要以译入为主,然而,在现有的众多财经金融翻译研究论文中,探讨汉译英的却屈指可数,且没有一篇发表在重要翻译学术期刊或外语类学术期刊上。既忽视了对汉译外的译出理论和实践的关注,又缺乏对新时期外传的翻译标准,导致财经新闻翻译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水平的学术著作翻译面临着译者学术水平、语言能力以及翻译准确度等方面的挑战[3]。
其次,财经新闻的国际传播缺少针对性。国际传播涉及的环境和对象多样化,不同国家对中国的关注点和需求各异。在中东、非洲、拉美的传播方式就不同于欧美,甚至对于欧洲和美国我们的传播策略也是不同的。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对中国的关注点也不相同,因而需要关注传播对象的兴趣所在,针对性地调整传播策略,将对外表达和对方实际需求实现同频。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传播中,应强调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和经验,以提升其信心;而对发达国家,则应通过论述性的方式阐明经济发展背后的逻辑,传递共同的人类价值观。
此外,财经新闻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倾向,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比例失衡。对外传播应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被部分媒体片面理解为“报喜不报忧”,对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矛盾,三缄其口、三言两语,容易给外界造成讳疾忌医的印象。
3. 中国财经新闻外译特点
3.1. 财经新闻特点
广义的财经新闻或泛经济新闻具备报道范围广这一特性,具体涵盖了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从宏观到微观、从安全生产到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已经成为报道社会经济生活及与经济相关领域的重要媒介。涉及民生社会发展等层面的问题与焦点都是财经新闻关注的方面。而狭义的财经新闻则更加专注于资本市场,同时涉及大量的财经类专业术语,并以大量准确数据进行阐述证明,属于“硬新闻”,体现出其专业性强、信息量大、理论支撑等特点。而赋予了“中国化”色彩的中国财经新闻也会体现出政策导向性,即以金融资本市场的视角解读中国经济形势。例如,主流财经新闻报道的主题常会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企业创新制造业”“股市房市”等就中国经济政策变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的中国财经新闻也逐渐呈现出可视化、数据化等多元化特征,即多数财经新闻报道开始与大数据新闻、图解、数据等形式结合,用直观、可视的方式来讲述事实[1]。
3.2. 财经新闻外译要求
财经新闻翻译的总体要求是客观准确,同时为了保留原先文段严谨扼要的文体风格,在财经新闻翻译的实践中会避免使用过多的文学性修饰手法及个人情感色彩浓厚的词句。财经新闻的翻译首要的任务是考虑其目的性。如何词达文意,并将两种处于全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的读者群体通过两种语言联系在一起,是每一位译员需要考虑的事情。
所以一份合格的财经新闻翻译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准确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及时性主要是从新闻本身特点考虑,全球财经时事日新月异;股市票价时刻波动,抓住经济热点,运用不过时的经济行话才不会使得译文脱离时效性。其次,上文已经分析到,财经新闻的特点是数字多、术语多、专业性强,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必须做到准确无误,这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背景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固定表达及经济术语虽然在普通英语词汇中也经常出现,但是已经被赋予了财经方面特殊的含义。如balance (账户余额),make ends meet (收支平衡)还有一些特有的专业词汇会以缩略形式出现,也会涉及到一定的经济理论,需要读者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够读懂。例如:OEM (来料加工厂商),the Boston matrix (波士顿矩阵)。
在响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时代要求的当下,中国财经报道新闻外译要求也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正确性,即需要体现中国特色,彰显文化自信的外译要求。如“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被恰当地译为:RMB’s inclusion in the Special Drawing Right (SDR) basket,“粤港澳大湾区”被翻译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等。
4.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4.1. 理论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这一时期被认为是德国翻译研究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对等”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概念。而功能派翻译理论则是在这种语境下兴起并逐步深化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将研究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语文本,强调翻译的目的与效果,而非仅仅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形式对等。这使得功能派翻译理论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之一。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翻译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行为,其目标是有效地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和功能。
4.2. 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翻译学家语言学家提出的翻译理论。
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赖斯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 [4],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赖斯将翻译的文本类型划分为四类,即“操作性文本”,以建立翻译研究的标准术语结构体系。该理论脱胎于德国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卡尔·布勒(Karl Bühler)的工具论模式,将文本按照不同功能分为信息型/表情型/感染型(也译为操作型),以及第四种视听型,将使用其他交流方式(如声音和图像等技术)的文本也纳入研究框架[5]。
弗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弗米尔认为,目的论是翻译行为理论的一部分。翻译可看作是一种依据源文本进行翻译行为的特殊类型,任何一种翻译类型,包括翻译本身都是一种行为。任何一种行为都有目的。一种行为可以产生一种结果,一个新的状态或事件,甚至有可能产生“新”的目标。而翻译行为会产生一个“目标文本”。因此,弗米尔将目的论看作是翻译行为的最高准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弗米尔在书中通过驳斥反目的论的观点来证明行为和翻译的目的性。如,有人认为并不是每一次翻译都有目的,有时译者只是翻译原文本中的内容,心中不一定总有特定的收受者(target-text addressee)弗米尔认为目的性已经包含在行为这个概念定义中。凡是行为都被赋予目的即行为参与者或观察者将其解释为带有目的性。翻译得像原文也是翻译的目的。目的论中“委托是指为实行一种特定的行为(这里指翻译)由自己或他人给出的指导或命令”。委托包括目标(委托目的的详细具体化)以及达到预定目的的条件。由于委托基本上独立于原文本功能,因而委托的实现决定于目标文化而非原文化环境。所有的翻译都以委托为基础,每一次翻译行为都有目的。“目的是通过委托来确定的”[6]。
关于翻译目的的详述和条件,客户(委托人)应与译者协商,因为客户有时不了解译本在目的语中被怎样使用。委托应详细具体,在理想状况下,它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委托愈详细,译者愈能成功地完成翻译任务。当然委托人也可以是译者本人。弗米尔是赖斯的学生,他的理论把功能主义理论又向前推动。
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发展了弗米尔的目的论,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曼塔利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涵盖所有的跨文化转换形式,“翻译”一词在曼塔利的理论中也已脱离了传统的内涵。她提出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翻译行为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而翻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此外,她还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7]。就这样,功能派翻译理论从译入者的全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使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功能加忠诚是诺德理论的两大基石[8]。功能(function)指译文应满足译文接受者的需求,忠诚指译者必须平衡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发起人之间的关系,寻求三方共识。
20世纪70年代,功能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莱思、弗米尔和霍斯·曼特瑞分别提出“文本类型理论”、“目的论”和“翻译行为”的概念,诺德深受影响。诺德通过长期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实践也深知语言学派追求的对等很难实现,在特定情况下也不需要实现,因此将功能原则作为首要原则。第一代代表人物也因过度强调译文环境,轻视原文而受到质疑。于是,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发展了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这些学者的贡献共同构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使得翻译从简单的语言转换转变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复杂行为,注重翻译的目的、效果和文本功能。
5. 功能翻译理论在中国财经报道新闻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最早是由德国翻译学者赖斯(Katharina Reiss)提出,并经过几十年的翻译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以弗米尔(Hans Vermeer)和诺德(Christiane Nord)为代表的核心理论体系。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不仅是简单地将源语言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文本,而且需要根据特定的目标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特定的功能。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三个层次:文本功能,交际功能,文化功能,我们可以将其运用于中国财经新闻外译,即主要体现在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适应读者需求以及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等方面,以确保财经报道信息的有效传播。
5.1. 传递信息
财经报道的关键目标是准确传递信息,所以也会存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进行佐证信息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清晰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分析,确保对财经术语、数据和图表的翻译准确无误。他们需要对相关的财经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和查询,以确保他们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背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遵循准确性原则,尽可能地保持原文信息的精确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导读者或产生歧义。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例如直译、意译或加注等,以确保财经信息的准确传递。
例1:《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旨在明确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规则涵盖当地FAE,应有助于改善对交易所的监管,并阻止困扰它们的非法融资活动和丑闻。
译文:The Regulations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aim to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central and local financial watchdogs, and set up a unified regulatory framework. The rules, which cover local FAEs, should help to improve supervision of the exchanges and stop illegal financing activities and scandals that have dogged them, industry insiders say.
为了准确传达信息,这个句子采用了意译和语序调整。意译体现在“watchdogs”这个词,在这里指的是监管机构,因此用来翻译“监督管理机构”形象而又贴切。后一句话的“业内人士表示”翻译时放到了最后“industry insiders say”,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5.2. 适应读者需求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财经报道新闻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读者的背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语言风格,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传递的财经信息。功能翻译理论在新闻报道英译中的体现即是把新闻的价值准确地传递给目的语受众。但信息虽然是客观的,但文章作者的情感是主观的,具体语境的不同、交际要求的不同会导致新闻的价值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新闻报道的英译需要对中文材料有所取舍,涉及语境交际差异的材料信息需要巧妙运用转换思维,从而达到适合目的语读者需求的翻译要求,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
例2:流入房地产开发的资本下降了8.5%,来自私营部门的投资小幅下降0.5%。
Capital flowing into property development fell 8.5 percent, and investment from the private sector inched down 0.5 percent.
在翻译“流入房地产开发的资本”时,将原文的名词性短语转换为动词短语“Capital flowing into property development”,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在翻译“小幅下降”时,选用了“inched down”这个表达,它比“slightly decreased”或“dropped slightly”更能体现出“小幅”的含义,因为“inch”这个词在英文中有“极小的移动或变化”的意味。
5.3. 文化功能
Basil Hatim & Ian Mason尤其关注翻译发生的“社会文化语境”(socio-cultural context)对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即翻译的目标是在目标语言文化中传递源语言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9]。译者需要考虑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确保翻译文本能够在目标文化中传达出源语言文化的内涵。新闻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财经类新闻外译更是向外界展现中国实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才能让世界通过财经新闻更加全面、客观、正确地了解中国,是财经新闻外译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这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提供了条件。
例3:辽宁省在去年的电力危机中受到重创,辽宁省表示将推动电力、炼钢和石化等行业的碳达峰。当地政府2022年工作报告称,将“坚决阻止‘一刀切’或运动式的减碳”。
译文:Liaoning, which was hit hard by last year’s power crunch, said it will promote carbon peaking in sectors including electricity, steelmaking and petrochemicals. The local government will “resolutely prevent ‘one-size-fits-all’ or campaign-style carbon reduction,” its 2022 work report said.
这个句子中存在一些中国特色词语,译者做了一些调整和处理。在翻译“坚决阻止‘一刀切’或运动式的减碳”时,译者没有直接翻译“一刀切”和“运动式”的字面意思,而是根据语境将其意译为“‘one-size-fits-all’ or campaign-style carbon reduction”,这种翻译方法更好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使译文更易于理解。
6. 中国财经新闻翻译词句及技巧分析——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为例
作为中央批准成立的国内首家全媒体集团,近年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快速构建起了以《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App、经视频道、股市广播为核心的全媒体矩阵,形成了包括平面、广电、新媒体在内的全介质财经媒体集团,大力发展“媒体、智库、数据、交易”四大核心业务,着力打造湾区一流、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财经全媒体集团[10]。本小节将着重就《21世纪财经报道》中的具体财经新闻外译案例分析其中词句及翻译技巧的运用。
6.1. 词汇层面
财经类新闻外译词汇层面中的难点在于专业术语的翻译,金融领域涉及的词汇量大且复杂,包括一些惯用语,特殊表达,俚语等,需要译者在截然不同的英语语境下找到合适的词进行替换,从而达到翻译“通情达理”的效果。
例4:在2020年开始的最新一轮紧缩政策将市场推入2021年的螺旋式下降之后,第五轮宽松政策于今年开始,引发了私人开发商的债务危机,并摧毁了购房者的信心。
译文:The fifth round of easing began this year, after the latest round of tightening that started in 2020 pushed the market into a downward spiral in 2021, sparking a debt crisis among private developers and demolishing homebuyer confidence.
其中“摧毁信心”被译为“demolishing confidence”,虽然“demolish”通常指物理上的摧毁,但在这里用于形容信心的丧失,使其冲击力更有物理上的真实感受,属于一种修辞上的夸张,使得译文更加生动有力。
例5:其中大部分将由地方政府处理,地方政府的预算已经因持续的房地产低迷而捉襟见肘,在某些情况下,当地居民定期进行新冠病毒检测的成本令人难以置信,一家经纪公司最近估计每年可能达到数万亿元人民币。
译文:Most of this will be handled by local governments, whose budgets are already strained by an ongoing real estate slump and, in some cases, the mind-boggling cost of regular Covid testing for their local populations, which one brokerage recently estimated could reach into the trillions of yuan each year.
这里原文描述中有“捉襟见肘”这样一个成语表达,即指整理一下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在这里即指地方政府对于房地产领域的预算已经有些入不敷出了。而成语通常是中译英中比较难的一个点,这里译者选择将其译为“strained”(紧张的),一个四字成语直接用一个形容词精准概括,非常符合英文简略却精练的文体特点。而“令人难以置信”译者则使用了“mind-boggling”,这种是由动词和形容词构成的复合形容词在英文表达中非常常见,如heart-wrenching(令人心碎的)、eye-opening(令人大开眼界的)、jaw-dropping(令人瞠目结舌的)等,非常符合英文的阅读习惯。
例6:政府部门现在的任务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战略,以重振受到Covid-19大流行打击的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10月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从4月份的4.4%下调至3.2%,原因是“清零”战略和房地产危机的影响,远低于北京在3月份设定的5.5%左右的目标。
译文: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cut its 2022 growth forecast for China in October to 3.2% from April’s 4.4% estimate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zero-Covid” strategy and the property crisis, well below Beijing’s target of around 5.5% set in March. Many analysts estimate GDP growth will fall to around 3% this year from 8.1% in 2021 as lockdowns to contain the spread of the coronavirus caused severe disruption to economic activity.
刨除词汇本身的数量之多,意思之杂等特点,词汇层面还需要译者着重考虑的则是如何正确合理的表达与政策相关的词语。在这个例子中“清零”战略就是一个具体的体现,在经历了新冠疫情时代之后,我们已经对“动态清零”方针十分熟悉,而完全不懂中国国情政策的读者可能并不了解“动态清零”到底是指什么领域“清零”,于是译者用了“zero-Covid” strategy这样一个表达,指明了是Covid (新冠病例)清零,是非常得当且准确的翻译。
6.2. 句法层面
中英文本在句法层面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句式结构的差异性。英文财经报道中的句子偏长,成分复杂,修饰语多,结构比较松散,这种句法结构犹如“参天大树,枝叶横生”,被称之为“树状形结构”。再加之财经类新闻本身信息量大,数据多,英文的财经新闻中常出现长难句,但反而这种句式比较符合他们的对于书面文本的阅读习惯。而汉语中修饰语少而短,句子由一个一个的分句构成,逐步展开,犹如“万顷碧波,层层推进”,被称之为“波浪形结构”,所以在句子长度,句法结构成分等方面英文财经新闻文本都会比中文的更长更复杂。而除此之外,中英文本在句子结构,语法结构,语法语态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常说分析长难句的句意结构,再拆分为简单句是译者十分头疼的内容,但其实想要“化简为繁”,也需要一定的翻译知识储备量和翻译技巧理论的加持,才能达到翻译目的。
例7:该集团去年因2000亿元人民币(31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而倒闭,在其内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名为“员工赢”的平台。点击该图标,员工可以直接进入全国五家地方金融资产交易所,购买宝能关联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
译文:The group, which collapsed last year under a 200 billion yuan ($31 billion) mountain of debt, set up a platform on its internal network called “Employees Win.” Clicking on the icon gave staff direct access to five local financial asset exchanges (FAEs) (地方金融资产交易所) across the country where they could buy wealth management products (WMPs) issued by Baoneng-linked companies.
这个句子的翻译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结合以及调整句子结构等策略。将“因背负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约合31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而破产”翻译为“collapsed under a mountain of debt”。在翻译时,中文没有主从句,翻译为英文时改为一个复合句,主句是“The group set up a platform on its internal network called ‘Employees Win.’”,从句是“which collapsed last year under a 200 billion yuan ($31 billion) mountain of debt”。
例8:它们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集资金投资当地项目的重要渠道,也是房地产公司为其当地住房项目提供资金的重要渠道,这些项目通过购买土地和与财产有关的税费创造了就业机会并产生了财政收入。
译文:They wer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LGFVs to raise money to invest in local projects and for real estate companies to fund their local housing projects, which created jobs and generated fiscal revenue through land purchases and property-related taxes and fees.
此句翻译善用主从关系转化长短句。原句是几个相对独立的短句,翻译为一个长句,包含了多个并列和从属结构,使得表达更加清晰。例如“他们是……也是……”并列结构被译为“They wer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LGFVs to raise money to invest in local projects”和“for real estate companies to fund their local housing projects”,后半句“这些项目……”则转为从句。
例9: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支持的经济顾问一直在呼吁更加优先考虑扭转经济下行趋势,使GDP恢复到其潜在增长率,即一个经济体可以在中期内维持的增长率,而不会产生过度的通货膨胀。
译文:State-backed economic advisers have for some time been calling for more priority to be given to reversing the economic downtrend and getting GDP back to its potential growth rate, the rate of growth an economy can sustain over the medium term without generating excess inflation.
使用了增译、词性转换和语序调整。“潜在增长率”在英文中可能不太常见,因此通过解释性的翻译“the rate of growth an economy can sustain over the medium term without generating excess inflation”来进一步解释其含义,使英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中的“即一个经济体可以在中期内维持的增长率,而不会产生过度的通货膨胀”是对“潜在增长率”的进一步解释,翻译时将其放在了句末,作为对“potential growth rate”的补充解释,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原文中的“使GDP恢复到其潜在增长率”是一个动宾结构,翻译时将其转换为“getting GDP back to its potential growth rate”,其中“使”被转换为动名词“getting”,而“GDP”作为宾语被前置,使得英文表达更加流畅。
6.3. 篇章层面
财经新闻语篇的篇章翻译与传统翻译有所不同。它不仅仅需要完成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转换,还需要考虑编译的过程。在进行财经新闻语篇的篇章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原文中的重要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作用,还需要确保译文能够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篇章的连贯性和衔接性是篇章翻译中最为重要的特征。这种连贯性和衔接性既包括语义上的连贯,也包括结构和形式上的衔接。它们直接影响着翻译的效果。因此,译文需要达到形式对等、风格对等、意义对等和功能对等。
例10: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译文:According to the latest population census, as of Nov.1, 2020,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ged 60 and above accounted for 19 percent of China’s population, and is set to exceed 20 percent in the next five years, which will pass the threshold of a “moderately ageing society.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占总人口比例”的表述,选择了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词汇,如“elderly population aged 60 and above”和“accounted for”,使得译文更加地道和自然。原文中的“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万人”在译文中被简化为“the elderly population aged 60 and above”,使用了省译的翻译技巧,省略了具体的数字,因为后文已经提到了预计的数字,所以这里的省略不影响整体意思的表达。
例11:中国社交媒体巨头腾讯被指控侵犯消费者利益后,未经监管机构批准,暂停发布新的移动应用程序和更新现有应用程序。该命令是针对腾讯的“临时行政指导”的一部分,目前监管机构加大了对该国互联网行业的审查力度。
译文:China’s social media giant Tencent was suspended from releasing new mobile applications and updating existing ones without regulators’ approval after allegations that several of its products violated consumer interests. The order is part of “temporary administrative guidance” against Tencent as regulators ramp up scrutiny of the country’s internet sector.
使用了词性转换和增译。在翻译“未经监管机构批准”时,原文中的动词短语被转换为名词短语“without regulators’ approval”原文中的“加大了对该国互联网行业的审查力度”在翻译时具体化为“ramp up scrutiny of the country’s internet sector”,在意义对等方面使得译文更具体,更容易理解。
例12:随着中国一度的高速增长放缓,稳定经济已成为国家政策制定者的首要任务。根据年度工作报告,地方政府纷纷效仿,誓言要增加投资、支持企业和促进消费。
译文:As China’s once breakneck growth slows, stabilizing the economy has become national policymakers’ top priority. Based on their annual work reports, local governments are following suit, vowing to increase investment, support businesses and boost consumption.
主要使用了意译和转换语态的方法。“地方政府纷纷效仿”被意译为“local governments are following suit”。原文“地方政府纷纷效仿,誓言要增加投资、支持企业和促进消费”中,没有明显的语态变化,但在译文中,通过“vowing to”的使用,将原文的陈述语态转为了进行时态,使译文更具动态感,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已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7. 外译财经新闻问卷调查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加快,财经新闻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然而,中英双语版财经新闻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其翻译质量和阅读体验是否符合读者期望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研究。因此,本问卷旨在了解受访者对中英双语版财经新闻的关注程度、阅读习惯以及对其翻译质量的认知,以期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站外译提供些许参考。本次问卷采集样本共200份,男女比例约为3:7,年龄集中在18~30岁。在调查的200个样本里,只有13%的人每天都关注财经新闻,几乎不关注的人占7%。关于阅读媒介偏好,超过70%的受访者倾向于使用移动设备访问财经新闻网站,其中中国日报、新华社和财新网等主流媒体网站受到用户青睐。关注中英双语版财经新闻的人只占52%,但在其中表示在阅读中遇到障碍的占88%以上。参与者给双语版财经新闻的整体观感体验的打分集中在6~7分/10分。
7.1. 财经新闻关注度分析
在调查的200个样本中,我们发现财经新闻的关注度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特点。具体来说,仅有13%的人每天都关注财经新闻,这部分人群通常是对经济动态有较高敏感度和需求的人士。而53%的人表示一周观看2~3次财经新闻,他们可能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比较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另外,27%的人一周观看4~6次,这部分人群对财经新闻的关注度介于前两者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仍有7%的人几乎不太关注财经新闻,但这可能与他们的职业、兴趣或生活习惯有关(如图1)。
Figure 1. Frequency of watching financial news
图1. 观看财经新闻的频率
在阅读习惯上,超过70%的用户更喜欢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和平板电脑)访问财经新闻网站,这显示出移动阅读已经成为财经新闻消费的主流方式。在网站偏好上,中国日报、新华社和财新网等主流媒体网站因其权威性和专业性受到用户的青睐。这些网站提供的财经新闻内容全面、深入,能够满足用户对财经信息的深度需求。根据数据来看,最常使用中国日报的占43%,新华社的占32%,财新网的占17%,其他的占8% (21经济网、纽约时报等) (如图2)。
Figure 2. News website to use
图2. 使用的新闻网站
7.2. 双语版财经新闻阅读情况分析
7.2.1. 基本情况分析
在双语版财经新闻的阅读方面,我们发现只有52%的人关注中英双语版财经新闻。这一比例相对较低,说明双语版财经新闻的市场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然而,在这部分关注双语版财经新闻的人群中,高达88%的人表示在阅读中遇到了障碍。参与者对双语版财经新闻的整体观感体验打分主要集中在6~7分/10分,平均分约为6.8分。这一评分表明双语版财经新闻的质量有待提升,尤其是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消除阅读障碍等方面(如图3、图4)。
Figure 3. Overall score of bilingual financial news
图3. 双语版财经新闻整体评分
Figure 4. Whether meet difficulties during reading
图4. 是否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过障碍
7.2.2. 阅读障碍原因分析
在提及阅读障碍的具体原因时,37%的读者反映语言转换不流畅,影响阅读体验。33%的读者认为内容表述过于专业,难以理解。26%的读者指出文化差异导致的信息理解困难。剩余的4%则提到了其他问题,如排版不佳、更新不及时等。双语版财经新闻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实现流畅、准确的语言转换。目前,一些双语新闻存在翻译不准确、表达生硬的问题,导致读者在阅读时难以理解或产生误解。一些双语版财经新闻在表述上过于专业或复杂,没有考虑到不同读者的阅读水平和需求差异,给读者造成了理解困难。另外,中西方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距,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的词语通常很难翻译。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读者在阅读双语版财经新闻时产生困惑或误解,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们对新闻内容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7.3. 问卷结果总结
本次问卷调查揭示了公众对财经新闻以及双语版财经新闻的关注度、使用财经新闻网站的情况还有双语版财经新闻的不足之处。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双语版财经新闻的市场还有待发展,而财经新闻网站的用户体验也有待改善。因此,为了提升双语版财经新闻的质量,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注重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处理,并在报道过程中保持客观、全面的视角等等。确保信息的准确、完整和易于理解,以满足公众对财经新闻的需求,提高双语版财经新闻的阅读体验,并优化财经新闻网站的用户体验。
8. 结论
8.1. 研究成果
本研究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框架,从中国财经新闻的特点出发,探讨了财经新闻的外译策略,以及中英双语版财经新闻的翻译质量和阅读体验。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文献综述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一系列关于财经新闻翻译的重要发现。
通过对《21世纪财经报道》中的具体财经新闻外译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词汇层面,金融领域术语繁多复杂,涵盖惯用语、特殊表达和时代特色词汇等,译者需要在不同语境下选择准确的词汇,顺应时代特点、国家方针,灵活地进行词汇变换,不仅仅拘束于传统的常用表达方式。在句法层面,研究强调了具体翻译技巧的指导意义,如词汇转换、从句结构变化、层次变化等,需深入了解目标语境的语义,保留源语的目的。关于篇章层面,篇章的连贯性和衔接性尤为重要,除了使用语态转化、增译等翻译方式外,需要注重译文与原文在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以确保译文在整体上符合读者的理解逻辑。
8.2. 研究不足
限于篇幅和资源,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聚焦于中国财经新闻外译,未跨域探讨,难窥全球实践全貌及文化差异下的策略效果;二是研究方法单一,依赖文献与问卷,欠缺实地、实验及语料库等多元分析,影响数据深度与广度;三是样本量有限,或不足以全面反映受访群体特性与见解。未来研究应拓宽领域、融合多元方法、扩大样本,以提升结论的普遍性和精准度。
8.3. 对未来财经新闻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也提出了对未来财经新闻外译研究的多方面展望,以期提供参考。首先,针对财经新闻的外译面临的挑战,诸如语言准确性、专业术语处理和文化差异等,研究者和从业者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应对。建立专业术语数据库、加强翻译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以及引入先进的翻译技术和工具等措施,有望确保财经新闻在跨文化传播中得以有效传播。
其次,财经新闻的外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对财经新闻的理解和接受存在差异,因此,外译实践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注重信息的本土化和接受度,以确保新闻内容在不同文化中的有效传播。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翻译行业产生着重大影响。未来,这些技术可能在财经新闻的外译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进一步探讨这些新技术对外译实践的影响,并有效地结合人工和技术手段,提升财经新闻外译的效率和质量,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