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Metaphor We Live By书中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1]。从本质上看,隐喻并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影响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事物的感知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因此,在表达方面、理解层面也可能会千差万别,这给隐喻的英译带来了难度。
政务外宣文本通常指党和政府的文件和工作报告,主要阐述当下国情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立场等,具有向外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国际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的作用。外宣文本中存在大量的概念隐喻,在英译时,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对外国读者正确理解外宣文本中概念隐喻的内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归化异化理论视角,以中国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为语料,对政务外宣类文本中的概念隐喻的英译策略进行研究,从而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在含义,更好地传播中国的发展理念、外交观点,彰显党在治国理政上的中国智慧。
2. 归化异化理论与外宣翻译概述
归化和异化概念可追溯到18~19世纪德国著名翻译家Schleiermacher在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中提出的观点:“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2]。然而,Schuleiermacher仅仅阐述了翻译的两种方法,但并没有对其命名。1995年,美国翻译家Venuti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了归化异化理论。他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3]。简而言之,异化法要求译者采用作者在源语言中的用语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要求译者走近目的语读者,采用他们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从这个界定来看,归化异化可视为意译和直译的拓展概念。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归化与异化已经超越了意译与直译的语言层面,上升到了文化、诗学和政治的层次。因此,本文将采用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分析政治文本英译本。
外宣翻译是传播学与翻译学的结缘,是对外传播工作与翻译实践活动的耦合[4]。在本质上,它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域的信息共享与思想交流活动,一种意识形态的国际旅行与传播实践,一种国家形象在国际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选择与自我建构方式”[5]。外宣文本具有特殊的受众,他们对中国国情、发展现状、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有极大的兴趣但却不甚了解。黄有义认为,在中译英的翻译中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6]。外宣文本为读者提供了了解本国政治思想以及政策的窗口,对于从事外宣工作的翻译人员来说,为了使译文符合其他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应善于发现和比较中外文化的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应密切关注概念隐喻理解方面的文化差异。
3. 外宣文本中的概念隐喻
在认知隐喻研究中,Lakoff指出,概念隐喻是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的域”[7],即从一个熟悉且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熟悉且较难理解的目标域[8]。本文以不同概念隐喻类型的定义为基础,在中国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原文中,提取关键词“现代化之路”“打造”“花”等词,并对其加以分类,最后定性分析不同概念隐喻所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揭示不同的翻译策略的使用有助于外国读者准确理解政务文本中概念隐喻所要传达的内容的重要作用。据统计,语料中概念隐喻总计87例,包括旅行隐喻、工程隐喻、拟人隐喻、植物隐喻、生活隐喻、饮食隐喻等。因篇幅有限,本文仅列出讲话原文中的隐喻例示,如表1所示。
Table 1. Classification and propor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publicity texts
表1. 外宣文本中的概念隐喻类型及使用频率
概念隐喻 |
使用频率 |
例示 |
旅行隐喻 |
49.43% |
现代化之路;道路;目标;发展;方向 |
工程隐喻 |
25.29% |
构建;建设;建立;打造;框架;开创 |
拟人隐喻 |
13.79% |
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同行 |
植物隐喻 |
5.75% |
花 |
生活隐喻 |
4.59% |
专利品;灯;门 |
饮食隐喻 |
1.15% |
蛋糕 |
从表1可见,旅行隐喻占49.43%,使用频率最高。工程隐喻占25.29%,拟人隐喻占13.79%,二者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而植物隐喻占5.75%,生活隐喻占4.59%,饮食隐喻占1.15%,三者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下文仅对前四种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一) 旅行隐喻
旅行隐喻指运用“旅行”概念去映射另一种抽象概念,是政治话语隐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Lakoff认为,旅行隐喻是“有目的的活动,即沿着某一路线朝目的地迈进”[9]。旅行隐喻的使用有利于提升演讲者的亲和力以及增强听众对与其携手并进的认同感[10]。语料中的旅行隐喻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
(1) 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
例(1)中的显性隐喻是“路”,其基本字义为道,指往来通行的地方。在中国政治话语中,“路”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性隐喻。如例句中的“路”可引申为“国家方针政策方向”“应对问题所采取的方法途径”“模式”“过程”等。
(2) 政党要把自身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踔厉奋发,勇毅笃行,超越自我,确保始终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应对好时代挑战、回答好时代命题、呼应好人民期盼,为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引领方向、凝聚力量。
例(2)中的隐性隐喻侧重于“传意”,与显性隐喻指出的“路”不同,整段话并未提到“路”,但却突显出旅行中坚定不移的品质,体现我国治国理政路上不断攻坚克难,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
(二) 工程隐喻
在本文中,“工程”一词主要指铺路架桥,各类建筑物及其局部,如门、窗、墙等。随着中国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在人类生活中屡见不鲜。因此,在概念隐喻中,将“工程”作为源域,用其概念中的各种要素构建其他抽象概念,有利于受众更易理解这些概念。
(3) 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完成一项“工程”,首先便是要打好“地基”,“地基”稳固,主体建筑才会经得起风吹雨打,屹立不倒。例(3)、例(4)中,将“工程”作为源域构建“创造各种文明”“积蓄了厚重底蕴”“构建合作网络”等抽象概念框架,表明中国稳扎稳打,不断突破自我厚积薄发。
(三) 拟人隐喻
拟人隐喻是将物体拟人化,即将自然物体或经历比喻成为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人生经历。拟人隐喻的源域常常为具体人或与人有关的事,目标域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具体事物,二是抽象概念。此类拟人隐喻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一致,有助于受众者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来理解某些抽象特征[11]。
(5) 中国愿继续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道,开展治党治国经验交流,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6) 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Lakoff指出,政治话语中使用拟人隐喻可以增强说服力和影响力[12]。例(5)、例(6)中“命运共同体”“携手同行”,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比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意为每个国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个国家命运休戚与共。要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要团结全人类,手拉手携手并进。
(四) 植物隐喻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化中,植物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二者相辅相成。不仅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人类提供日常所需的氧气和食物,更因为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植物与人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存在一种特殊的关联与寄托”[13]。植物词汇为人类提供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与浪漫的生活情调。
(7) 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8)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植物隐喻中常常以植物类的名称作为源域,如上述例句“百花齐放”“世界文明百花园”,此处用“花”比喻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我们希望能够世界各国一起发展,共同进步,就如同花朵盛开一般,百花齐放。
4. 政治文本中概念隐喻的英译策略
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对于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传达我们的政治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文章篇幅较短,因此本文采用人工统计。据统计,在会议主旨讲话概念隐喻的英译文本中,有66处应用了归化,占总体使用频率的75.86%,19处应用了异化,占总体使用频率的21.84%,2处既应用了归化,同时也应用了异化,占总体使用频率的2.3%,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在此文本中,归化的使用频率相对高于异化的使用频率。其中,旅行隐喻在英译时,归化和异化的使用频率都是最高的,但语料中植物隐喻和饮食隐喻在英译时没有使用归化而采用异化。同时,文中出现两处概念隐喻,在英译时,既使用了归化,又使用了异化。下文将分别从归化和异化视角分析不同的句子。
Table 2. Propor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表2. 概念隐喻英译中归化异化的使用频率
概念隐喻英译策略 |
使用频率 |
归化 |
异化 |
归化和异化 |
旅行隐喻 |
39.08% |
8.05% |
2.3% |
工程隐喻 |
22.99% |
2.3% |
0% |
拟人隐喻 |
12.64% |
1.15% |
0% |
生活隐喻 |
1.15% |
3.45% |
0% |
植物隐喻 |
0% |
5.74% |
0% |
饮食隐喻 |
0% |
1.15% |
0% |
总计 |
75.86% |
21.84% |
2.3% |
(一) 归化
Venuti认为归化需根据目的语文化的核心趋势,对原文进行翻译,从而让译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的需求[14]。归化是译者从读者角度出发,采用地道的目的语进行翻译,将隐喻中实际指代的事物展现在译文之中,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增强译文的流畅性。
(9) 原文:我们将坚持正确的方向、正确的理论、正确的道路不动摇,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译文:We will stay committed to the right direction, right theories and the right path. We will not veer off course by changing our nature or abandoning our system.
例(9)中的“道路”是旅行隐喻的体现。此处的道路指的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此处的“邪路”指的便是改变初心,不利于国家发展进步的,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路。本句的翻译直接用“changing our nature”还原隐喻映射的本体,即解释这个“邪路”便是更改我们初心与使命,改变了我们的本质。同时“改旗易帜”直接还原本体译为“abandoning our system”,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加清晰明白此处“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指的就是绝不会抛弃我们的现有的政治制度,表达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不动摇的态度,给译文读者更直观的感受。
(10) 原文: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译文:Humanity lives in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where we rise and fall together.
例(10)属于拟人隐喻范畴,“命运共同体”是将国家的发展关系比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在此处译文采取归化策略,直接运用目的域的含义“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表达人类共同享有一个未来,因此,各国人民须团结一致,同甘苦、共患难,才能健康地生活下去。
(二) 异化
Schuleiermacher认为,“异化是偏离民族中心主义,压制目的语文化价值观,标示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让读者走出国门”[15],即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在翻译过程中更接近作者的文化来传递原文内容。使用异化策略既可在目的语中引入源语的语言结构,丰富目的语的表达,促进其发展,又可使目的语读者领略异域风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16]。
(11) 原文: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译文:One will not be seen in a more favourable light after blowing out others’ lamp; nor will they go farther by blocking others’ paths.
例(11)中的“路”“行得更远”属于旅行隐喻。这里的“路”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并没有将其译为现代化道路,而是采用异化策略,直接译为“path”。虽然在翻译时没有直接译为现代化道路,但是却保留了源域的文化特色,将繁化简,读起来更加通俗易懂,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使外国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12) 原文:“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译文:A single flower does not make spring, while one hundred flowers in full blossom bring spring to the garden. As the future of all countries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lerance, coexistence,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advancing humanity’s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making the garden of world civilizations flourish.
例(12)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属于植物隐喻。其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出自于《古今贤文》,其意为只有一支花朵开放,不能算是春天,只有百花齐放的时候,满园都是春天。这里的喻体“花”指的是本体“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用“鲜花盛开”比喻现代化发展得好。在此处突显,在当今时代发展洪流中,如果只是一个地区经济或文化发展得好,这不是真正的胜利,只有整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大家一起发展进步,共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胜利。此句话的翻译采用了异化的方式,保留了中国古诗词的形式美,同时准确表达了句子的含义,使读者感受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
(三) 归化和异化
在语料的英译本中,有两处概念隐喻既使用归化又使用异化。此部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对其中一个例子进行分析。
(13) 原文: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努力,让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事业汇聚成推动世界繁荣进步的时代洪流,在历史长河中滚滚向前、永续发展!
译文:The CPC is willing to work with all of you to ensure that different modernization drives form a mighty force driving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of the world and forge ahead nonstop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例(13)中的“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永续发展”是旅行隐喻的体现,将发展人类社会现代化,实现人民富裕的过程比喻成一场航行。“历史长河”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词语,意为,历史像长河一样源远流长。在发展现代化,实现人民富裕这个过程中会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向前,像长河一样绵延不绝。译文中对于这个词语采取异化策略,译为“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保留了源域话语特点。“滚滚向前”原本是用于形容河流奔腾不息,川流不止,此处用于强调这场航行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勇往直前。因此,在此处采用归化策略,将“滚滚向前、永续发展”译为“forge ahead nonstop”,表明发展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步伐永不停歇。
可见,在外宣文本概念隐喻的英译中,译者可适当采取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更加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在意义,既能保留源域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又能靠近目的域读者;既能使读者了解源域文化,又能使其更好理解外宣文本内容,有助于文化传播。
5. 结论
本文从归化异化视角分析中国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概念隐喻的英译策略,致力于准确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研究发现,旅行隐喻在外宣文本中的使用最为频繁;在此类政务外宣文本概念隐喻的英译中,归化比异化更为常见,但是二者皆可用于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的英译。从归化异化视角下对外宣类文本概念隐喻进行英译,既能体现不同民族认知的共性与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又能使世界更加清晰、准确地了解中国故事,聆听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