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静”在《现在汉语词典》(第7版) [1] (本文简称《现汉》)中有4个义项:① [形]安定不动(跟“动”相对):~止|安~|风平浪~。② [形]没有声响:寂~|清~|傍晚,公园里很~。③ [动]使平静或安静:~下心来|请大家~一~。④ (Jìnɡ) [名]姓。“静”对应的英文单词是“quiet”,“quiet”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 [2] (简称《牛津高阶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第6版) [3] (简称《朗高》)和《柯林斯COBUILD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9版) [4] (简称《柯高》)三部英语词典中的义项数目分别为7个、12个和14个。对比可见,《现汉》收录“静”的义项较少。此外,《牛津高阶词典》、《朗高》和《柯高》对“quiet”的释义大多采用描述性话语,释义用语更为准确,而《现汉》对“静”的释义则多采用以词释词的释义方式,释义用语具有模糊性。
基于此,本文首先根据李仕春[5]介绍的下载、抽取和标注语料的方法,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下载了73,087条与“静”相关的语料,从中抽取10,000条语料,建立“静”字平衡语料库。随后依据Pustejovsky [6]提出的4种论元类型以及袁毓林[7]构建的论元角色层级体系,结合袁毓林[8]所设立的10种物性角色,再根据“静”涉及的语义特征,本文设立主体论元、客体论元、缺省论元和修饰论元4种论元角色,设立形式角色、构成角色、施成角色、功用角色、评价角色和行为角色6种物性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对抽取的10,000条语料进行标注分析。最后本文以《现汉》中“静”已有的义项为基础,以《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简称《现规》)、《牛津高阶词典》《朗高》和《柯高》5部词典的释义为参考,以此来对现代汉语“静”的义项进行重新描写。
2. 与论元角色和物性角色有关的义项描写
现代汉语“静”与论元角色和物性角色有关的义项一共有9个,其中形容词性义项6个,名词性义项1个,语素义义项2个。
2.1. 形容词性义项
1) [形]人、动物或事物安定不动(与“动”相对):~止|~态|~置15分钟。该义项在“静”字语料库中共有2163条,使用频率为21.63%。例句:
(1) 我的力量比它们小,现在是我不如它们,于是我只有立在一旁,[静]待它们过去。(现代\文学\散文1)
(2) [树欲[静]而风不止]树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当代\应用文\词典\倒序现汉词典)
(3) 偶尔有一只兀鹰,[静]止不动地挂在天空。(当代\文学\大陆作家\佳作2)
该义项与《现汉》[1]中“静”的义项①“安定不动”相对应。《现汉》的释义凸显了“安定不动”这一描述主体论元的行为角色,但并未指出具体的主体论元。通过标注语料发现,“静”所描述的主体论元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第二类是“鹰、蝴蝶、枯叶蛾、老鼠”等动物;第三类是“图像、树、书本、水杯”等事物。因此,本文此处把主体论元归纳为“人、动物或事物”,随后采取“主体论元 + 物性角色”的形容词性义项释义模式,对“静”的释义补充了其所描述的主体论元,确立该义项为:“[形]人、动物或事物安定不动(与“动”相对)”。
2) [形]人、动物或事物不发出声音:~默|~听。该义项在“静”字语料库中共有1097条,使用频率为10.97%。例句:
(4) 日本兵一上车,乘客就停止说话,车上原是[静]的。(当代\报刊\读书\vol-196)
(5) 我们[静][静]地听着林小姐谈她的尴尬处境,总觉得劝说什么都不太在点子上。(当代\报刊\作家文摘\1997D)
(6) 看着羊儿在棚圈中安[静]地吃起了干草,哈日夫放心地回到家中。(当代\报刊\新华社2001年1月份新闻报道)
(7) 樱花的终结是自然的,[静]悄悄的,无害的。(当代\报刊\读书\vol-199)
“静”的该义项在《现汉》中并未收录。该义项与《朗高》[3]中“quiet”的义项1“not making much noise, or making no noise at all”和义项2中的子义项a“not saying much or not saying anything”相类似,“making no noise”“not saying anything”凸显了“quiet”所描述主体论元的行为角色。在“静”字平衡语料库中,“不发出声音”这一行为角色的主体论元主要为“人”“动物”和“事物”。根据《朗高》的释义和“静”字语料的标注情况,本文此处选取主体论元“人、动物或事物”,并选取行为角色“不发出声音”,随后采用主体论元和行为角色来释义,最终确立该义项为:“[形]人、动物或事物不发出声音”。
3) [形]人的内心安定平和:平~|安~|心~如水。该义项在“静”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1008条,使用频率为10.08%。例句:
(8) “地球爆炸”就是李洪志弄出的最大声响,许多平[静]的心失去安稳,张皇四顾,成了俘虏。(当代\报刊\2000年人民日报)
(9) 在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一向安[静]的心境也被破坏。(当代\报刊\2000年人民日报)
(10) 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生活似乎是别人的,而你只能是一个心[静]如水的行走者。(当代\史传\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现汉》中对“静”的释义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义项,而《现规》[10]中可以找到“[形]安详;(内心)安定”与之对应。《现规》该义项的释义凸显了“静”所描述主体论元的形式角色“安定”。根据“静”字语料标注的情况,该义项的“静”所描述的主体论元主要是“心情”“心境”“心”等同人的心理范畴相关的词,且句中通常隐含着形式角色“安定平和”。因此,本文确立该义项的主体论元为“人的内心”,形式角色为“安定平和”,最终调整并描写该义项为:“[形]人的内心安定平和”。
4) [形]环境里没有声响:寂~|安~|幽~。该义项在“静”字语料库中共有955条,使用频率为9.55%。例句:
(11) 山中的夜是多么[静]!我睡在窗下木榻上,抬头可以看见对面的高崖。(现代\文学\散文1)
(12) 惨叫声划破寂[静]的黑夜。一人滚落地面,另一人掩住血涔涔的半边脸,踉跄倒地。(当代\翻译作品\文学\亚尔斯兰战记)
(13) 厨房里什么声音都没有,非常安[静],我都听得见自己的心跳。(当代\网络语料\博客\虹影博客)
该义项与《现汉》中“静”的义项②相对应。《现汉》义项②的释义凸显了“没有声响”这一描述主体论元的形式角色,但是没有说明具体的主体论元。该义项与《朗高》[3]中“quiet”的义项5“a place that is quiet has no noise or not much noise”和《柯高》[4]中“quiet”的义项2“If a place is quiet, there is very little noise there”相类似。《朗高》和《柯高》对“quiet”该义项的释义选取了主体论元“a place”及其形式角色“has no noise or mot much noise”“there is very little noise there”来进行释义。在“静”字平衡语料库中,“静”的主体论元可以是“田野”“房子”“草丛”“小镇”等具象的地点,也可以是“夜”“气氛”等抽象的环境。“环境”包含具体环境和抽象环境,“田野”“房子”“草丛”“小镇”这些具象的地点即为具体环境。因此,本文此处释义增补“环境”这一主体论元,最终确定该义项为“[形]环境里没有声响”。
5) [形]人所处的环境或时光里没有太多活动或麻烦:清~|僻~。该义项在“静”字语料库中共有451条,使用频率为4.51%。例句:
(14)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希望有那么一个清[静]的处所,以与外界形形色色驳驳杂杂的世界相“间隔”。(当代\报刊\1993年人民日报\10月份)
(15) 爷冥寿之前三天,全城就已沸沸扬扬,正街自不必说,连几条十分僻[静]的陋巷,也搭棚结彩,摆出许多摊点。(当代\报刊\市场报1994年B)
(16) 这种没事找事的敲门弄得全家不宁。原以为今晚能够清[静],谁知朱小芬刚洗完澡,于真就闯了进来。(当代\文学\大陆作家\佳作1)
《现汉》对“静”的释义没有收录该义项。该义项与《柯高》[4]中“quiet”的义项5“If a place, situation, or time is quiet, there is no excitement, activity, or trouble”相类似。《柯高》的释义说明了“quiet”描述的主体论元“place, situation, or time”,凸显了形式角色“there is no excitement, activity, or trouble.”在“静”字平衡语料库中,该义项的“静”所涉及的主体论元有“街道”“小城”“小巷”“山丘”“岸边”等属环境范畴的词,此外还有“清晨”“夜间”“几个月”等属时间范畴的词。基于此,本文把“静”该义项的主体论元归纳为“人所处的环境或时光”。再参考《柯高》对“quiet”的释义,选取主体论元的形式角色“没有太多活动或麻烦”,最终确定“静”的该义项为:“[形]人所处的环境或时光里没有太多活动或麻烦”。
6) [形]人性格温和腼腆,话不多:文~|安~|娴~。该义项在“静”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188条,占比1.88%。例句:
(17) 另外还有一点,是驳斥应试教育公平观点的:即应试教育偏向于性子[静]的人。(当代\CWAC\AEE0003)
(18) 那女子名叫噶玲儿,性格文[静],不好奢糜,对丈夫的淫佚无度很反感,以致夫妻经常反目。(当代\史传\李文澄 努尔哈赤)
(19) 幼时的史玉柱很安[静],与后来制造“炸药”的他完全是天壤之别。(当代\史传\史玉柱传奇)
(20) 沈醉几乎可以想象,那位娴[静]文雅的老人曾经用过怎样细腻的手势侍弄着那大棵大棵茂盛的茉莉。(当代\文学\大陆作家\非诚勿扰)
《现汉》中对“静”的释义没有收录该义项。该义项可类比《柯高》[4]中“quiet”的义项8“A quiet person behaves in a calm way and is not easily made angry or upset”,“quiet”的这一义项选取了主体论元及其行为角色进行释义。该义项也类似于《朗高》[3]中“quiet”义项2的子义项b“someone who is quiet does not usually talk very much”,该子义项选取了主体论元“someone”和行为角色“does not usually talk very much”进行释义。根据语料标注情况,“静”所涉及的主体论元是“人”,凸显其评价角色“温和腼腆,话不多”。基于此,再结合《柯高》《朗高》的释义,本文将该义项描写为“[形]人性格温和腼腆,话不多”。
2.2. 名词性义项
[名] (某地或某时)没有声音的状态:夜深入~。该义项在“静”字语料库中共有274条语料,使用频率为2.74%。例句:
(21) 声腔调门细细地搭配着,有一声、没一声,搭配出一种比寂然无声更[静]的[静]。(当代\文学\大陆作家\余秋雨)
(22) 每逢夜深入[静],他和同学们拿着杂志,折成方块,拿到工人住宅区,分别塞进各家门。(当代\报刊\作家文摘\1995A)
《现汉》对“静”的释义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义项。在“静”字平衡语料库中,该义项的语料凸显的是“没有声音”这一形式角色。除此之外,语料中经常出现“小巷”“屋里”“小镇”“广场”“墓陵”“大厅”等表示地点的词,还有“夜”“午夜”“黎明”“长时间”等表示时间的词。于跃[11]指出缺省论元是句子中参与逻辑表达的参数,不一定出现在句法结构中,但是人们可以根据逻辑补充出来。因此,本文在释义时增补缺省论元“某地或某时”,最终描写该义项为“[名] (某地或某时)没有声音的状态”。
2.3. 语素义义项
1) 人处理事情沉着理性,不易情绪化:冷~|镇~|沉~。该义项在“静”字语料库中共有1076条,使用频率为10.76%。例句:
(23) 虽然在枪口的逼视下,彼得依然冷[静]地向这一行人打手势,让他们闭住嘴,放轻脚步。(当代\文学\大陆作家\严歌苓 寄居者)
(24) 小姑娘镇[静]地走了出来,在那身后,卧室里火势正猛,像是要爆炸了似的。(当代\报刊\读者(合订本))
(25) 青青很沉[静],她知道这时一定乱不得,想要脱身,一定要用非常的手段与非常的方法。(当代\文学\台湾作家\古龙 圆月弯刀)
《现汉》未收录该义项。该义项与《汉语大词典》[9]中“静”的义项6“沉着,冷静”相似,凸显了其所描述主体论元的评价角色,但《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并未指出所描述的主体论元。根据“静”字语料的标注情况,发现其主体论元是“人”,凸显的是主体论元的评价角色,且该义项通常出现在“冷静”“镇静”等词中,因此本文将该义项重新描写为“人处理事情沉着理性,不易情绪化”。
2) 生活、形势或环境安定平稳,没有动荡:平~|宁~之日。该义项在“静”字语料库中共有727条,使用频率为7.27%。例句:
(26) 今年的春节对于山西人来说,过得很不平[静]。(当代\报刊\1998年人民日报)
(27) 他希望以色列能在今后数日内采取行动,使局势恢复平[静],以便巴以双方能够恢复和谈。(当代\报刊\新华社2001年4月份新闻报道)
(28) 破碎的家依然是个家,依然是个宁[静]而温馨的家,尽管它不时散发出一丝一缕淡淡的冷清与孤寂。(当代\报刊\作家文摘\1993A)
《现汉》中对“静”的释义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义项。在“静”字平衡语料库中,该义项的“静”通常出现在“平静”“宁静”等词中,所描述的主体论元有“生活”“市场”“局势”“地区”“家庭”等,本文概括为“生活、形势或环境”。再结合“静”所凸显的主体论元的形式角色“安定平稳,没有动荡”,本文描写该义项为:“生活、形势或环境安定平稳,没有动荡”。
3. 与论元角色有关的义项描写
现代汉语“静”与论元角色有关的的义项一共有4个,其中动词性义项2个,语素义义项2个。
3.1. 动词性义项
1) [动]使内心平和安定下来:~心|~下心来|心情久久不能平~。该义项在“静”字语料库中共有712条,使用频率为7.12%。例句:
(29) 星期天,在办公室,或找一个没人的地方,[静]心写作。(当代\报刊\1994年报刊精选\02)
(30) “这下可好了,凯尔文死了,鼠也养过了,你总算该死心了,可以[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了。”(当代\史传\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31) 在这次纪念会后,周总理回到寓所,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代\报刊\1994年报刊精选\05)
该义项对应《现汉》[1]中“静”义项③里的“使平静”,对应《现规》[10]中“[动]使(内心)安定”这一义项。《现汉》用“使平静”来释义“静”,采用了以词释词的释义方式,不利于词典用户精确理解词的具体含义。根据“静”语料的标注情况,“静”的客体论元是“心”“心情”“情绪”“心绪”等与人的心理范畴相关的词。再参考《现规》的释义,本文此处概括“静”的客体论元为“内心”。《现规》的释义还涉及目的论元“安定”,罗雨琪[12]把目的论元划入修饰论元的范畴。本文此处结合“静”的客体论元和修饰论元,调整并重新描写该义项为“[动]使内心平和安定下来”。
2) [动]使人、动物或事物不发出声音:~一~|安~|肃~。该义项在“静”字语料库中共有257条,使用频率为2.57%。例句:
(32) 萧队长怕老头子把老太太顶得难堪,连忙站起来,拿话岔开:“大伙[静]一[静],听我说两句。”(现代\文学\周立波 暴风骤雨)
(33) 过了好一会儿,马荀示意大家安[静],环视众掌柜,神情渐显威严。(当代\电视电影\文艺\乔家大院)
(34) 现在,请大家肃[静],让我们的普朗克先生好好地思考问题。(当代\应用文\自然科学\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该义项与《现汉》[1]“静”义项③中的“使安静”相对应。在《牛津高阶词典》[2]中,该义项与“quiet”的动词性义项“to make sb/sth calmer or less noisy”对应。《牛津高阶词典》的释义涉及到客体论元“sb/sth”,目的论元“calmer or less noisy”。根据抽样语料的标注情况,“静”涉及的客体论元有“人”“狗”“扬声器”等,且目的通常为使客体论元不发出声音。因此本文概括“静”该义项的客体论元为“人、动物或事物”,修饰论元为“不发出声音”,最终调整并描写该义项为“[动]使人、动物或事物不发出声音”。
3.2. 语素义义项
1) 抑制大脑皮层活动,使情绪稳定下来:镇~剂|镇~作用。该义项在“静”字语料库中共有46条,使用频率0.46%。例句:
(35) 他说,误伤人命的警官随后因休克被注射了镇[静]剂,然后被送往医院。(当代\报刊\新华社2001年12月份新闻报道)
(36) 譬如,吸烟可以使氯丙嗪、安定和利眠宁的镇[静]作用减弱,使速尿的利尿作用降低,使体内的维生素C浓度下降。(当代\应用文\健康养生\养生与健美方法100例)
《现汉》中“静”的释义未收录该义项。根据语料标注情况,该义项的“静”通常出现在“镇静剂”“镇静作用”“镇静功效”等词中,此时客体论元为“大脑皮层活动”,凸显的目的论元为“使情绪稳定下来”。因此,该义项确定为:“抑制大脑皮层活动,使情绪稳定下来”。
2) 稳定形势:平~局势。该义项在“静”字平衡语料库中共有12条,使用频率为0.12%。例句:
(37) 他呼吁“国际社会、国际机构迅速进行干预,以便平[静]科索沃的局势”(当代\报刊\1998年人民日报)
(38) 他以能力搅动(或作平[静])大海,他藉知识打伤拉哈伯。(当代\翻译作品\应用文\圣经(简体中文))
《现汉》对“静”的释义未收录该义项。该义项的“静”通常出现在“平静”一词中,客体论元一般为“局势”“风浪”等,本文概括为“形势”,并采用描述性话语“稳定形势”来释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将现代汉语“静”的义项调整为:① [形]人、动物或事物安定不动(与“动”相对):~止|~态|~置15分钟。② [形]人、动物或事物不发出声音:~默|~听。③ [形]人的内心安定平和:平~|安~|心~如水。④ [形]环境里没有声响:寂~|安~|幽~。⑤ [形]人所处的环境或时光里没有太多活动或麻烦:清~|僻~。⑥ [形]人性格温和腼腆,话不多:文~|安~|娴~。⑦ [名] (某地或某时)没有声音的状态:夜深入~。⑧ 人处理事情沉着理性,不易情绪化:冷~|镇~|沉~。⑨ 生活、形势或环境安定平稳,没有动荡:平~|宁~之日。⑩ [动]使内心平和安定下来:~心|~下心来|心情久久不能平~。⑪ [动]使人、动物或事物不发出声音:~一~|安~|肃~。⑫ 抑制大脑皮层活动,使情绪稳定下来:镇~剂|镇~作用。⑬ 稳定形势:平~局势。⑭ (Jìnɡ) [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