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视域下师资建设探究分析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Faculty Developmen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摘要: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兼具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教师是职业教育重要的人力来源。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师资建设面临着师资来源单一、行业经验欠缺、培训体系不适应产教融合需求以及资源分配与保障机制不足的现实困境,本文提出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优化师资培训体系、完善教师发展平台与环境以及文化氛围营造与示范引领共四项优化与提升师资建设的策略与路径,以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优化和发展。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aims to cultivat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ho possess bo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with teachers being a crucial human resource in this endeavor. Under the backdrop of integrating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s faculty faces real challenges such as a single source of recruitment, lack of industry experience, inadequate training systems that do not meet the demands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insu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afeguard mechanisms. This paper proposes four strategies for optimizing and enhancing faculty development: policy guidanc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ptimization of the faculty training system, improvement of teacher development platforms and environments, and the creation of a supportive culture and demonstration leadership.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se measures,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s faculty will be optimized and developed at a higher level.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facul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刘亚玲, 梁晓怡.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视域下师资建设探究分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676-168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606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战略部署。产教融合旨在打破学校教育与产业实践之间的壁垒,将产业需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产教融合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核心议题,它不仅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进步的关键理念,也是实现教育与产业无缝对接的实际策略。这一模式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教育成果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路径,直接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产教融合”,指出了现代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瓶颈就是缺乏“产教融合”能力的教师。教师是职业教育中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自身的发展极大程度会影响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推进[2]。要想职业教育取得更大的进步,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就必须培养良好的师资,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并将产教融合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中。

2. 师资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2.1. 双师型教师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功能与价值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只有与企业合作才能使职业院校焕发更大活力。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和教育界之间的合作与融合,旨在将教育教学与产业需求相结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3]。教师是产教融合的实践者,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人力资源。人才培养要和产教融合相结合,也就是说教师教授什么以及如何教授知识与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具备教师资格证又具备技能技术资格证的教师,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有以下特点:能力导向、三性融合以及持续发展[4]。“双师型”教师能够通过自身行业经验,可以提供更为贴近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要求,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双师型”教师是促进职业教育得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5],而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至关重要。“双师型”教师既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又是企业实践的参与者,他们在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利于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力量。“双师型”教师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都是职业院校办学的重要模式。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按照“双证书”向“双素质”转变的思路,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推动“双师”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行轮岗实践,并将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职称晋升与发展的条件[6]。由此可见,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重要举措,如何提升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影响产教融合视域下师资建设的主要因素

首先,政策环境与制度设计是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影响师资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和地方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支持程度,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校企合作机制等,对师资建设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次,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是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影响师资建设的直接因素。企业是否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与企业能否在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共建、兼职教师引入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直接关系到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再次,教育资源配置与投入是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影响师资建设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门及学校对师资培训、实践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以及对企业参与师资培养的激励措施,均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

复次,教师的个人素质与发展意愿影响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师资建设。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经验、职业技能以及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的愿望,决定了其在产教融合中的实际表现与效果。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征途上,教师应致力于个人专业素养与技能的精进,以及学术视野的拓展。通过吸纳创新技能,探索教育新领域,教师不仅能丰富自身,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加强个人使命感与奉献精神的培育,成为引领教学改革的先锋力量,全方位提升教育变革的活力与效能[7]

最后,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体系、社会观念与文化氛围、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等也是产教融合视域下影响师资建设的因素。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以及绩效考核方式是否能够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产教融合工作,直接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与成效;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以及对“双师型”教师价值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社会基础和舆论环境;以及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专业设置需要紧密对接产业需求,这对师资的知识结构更新和实践技能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3. 师资建设对现实政策制定的影响

3.1. 促进政策目标的明确与细化

师资建设促进了现实政策制定目标的明确与细化,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背景下,师资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这一需求直接影响了教育政策的制定,促使政策明确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后续相关政策文件均强调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二是推动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师资建设需要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这促使政策制定者考虑如何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以更好地支持产教融合。政策可能包括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实施“双导师制”等措施,以确保教师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技术和实践案例。

3.2. 引导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

师资建设能够引导政策资源走向合理的、更优化的配置。首先,能够加大政策改革的经费投入。为了支持产教融合下的师资建设,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增加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经费投入,包括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奖补资金等,以激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能够优化政策制定的资源配置。政策还可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支持师资建设,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产教融合领域倾斜,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库等,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3.3. 推动政策执行与监督机制的完善

师资建设能够推动政策执行与监督机制的完善,具体的机制建设如下。

首先要建立评估体系。为了确保产教融合下师资建设的有效实施,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对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师资建设方面的合作成效进行评估。这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并为后续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依据。

其次要强化监督与指导。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部门可能会加强对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师资建设方面的监督与指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同时,通过定期发布政策解读、组织经验交流等活动,为职业院校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

3.4. 促进政策创新与灵活性

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重视师资建设能够促进政策制定的创新型与灵活性。

首先,在鼓励政策创新上,面对产教融合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策制定者需要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例如,针对“双师型”教师内涵发展和边界定位模糊的问题,政策可以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标准和认证机制,以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支持试点示范:为了推动产教融合下师资建设的深入发展,政策可以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试点示范项目。通过总结试点经验、推广成功案例,为其他地区和行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师资建设对现实政策制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促进政策目标的明确与细化、引导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政策执行与监督机制的完善以及促进政策创新与灵活性等。这些影响共同作用于职业教育领域,推动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4. 师资建设对职业教育实践的影响

4.1. 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完善师资建设体系能够显著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成效,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增强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产教融合,师资建设注重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了解最新的行业技术和生产流程,从而将这些实践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其二,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师与企业专家的紧密合作,有助于共同开发贴近实际、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和教材。这种合作使得职业教育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4.2. 促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推动师资建设的发展能够创新教学模式与方式。

第一,推动项目式、案例式教学的实施。产教融合鼓励教师采用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师资建设注重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他们利用多媒体、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4.3. 加强校企合作与产学研融合

强化师资建设有助于加强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融合。

在深化校企合作上,师资建设促进了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等活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还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这种合作有助于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发展。

在推动产学研融合上,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师资建设还推动了产学研融合的发展。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合作不仅限于教学领域,还延伸到科研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通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4.4. 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提升

提升师资建设质量,还能够从侧面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两方面的能力提升。

在培养职业素养方面,通过产教融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了解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这种实践经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观念,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提升就业能力方面,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师资建设还注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掌握求职技巧和面试策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师资建设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了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加强了校企合作与产学研融合,还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提升,均有助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5. 师资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双师型”教师从院校培养朝向产教融合以及校企联合培养方面发展。教育部门积极提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各地政府、院校、企业等逐渐提高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程度,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外出培训、学历教育、企业实践等形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双师型”教师数量不断增多,教师专业发展与业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职业教育迈入“双高”建设的新阶段后,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尚缺乏清晰性,依旧依赖于“双证书”和“双职称”作为认定依据。尽管这一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在特定时期的综合素养,但是这种认定方式只能够反映出教师在某一时间点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8]。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师资来源单一。许多职业院校在招聘时,录用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过多。学生毕业后走进课堂,缺乏教学经验,虽然应届毕业生拥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缺少实践经验,没有掌握丰富的教学技能,不能够做到发展自身“双师型”能力,从而影响着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与发展质量。

第二,行业经验欠缺。许多教师虽然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产业经验方面可能存在短板,无法将最新的行业动态、技术应用和市场需求及时融入教学内容。缺乏对企业的深入理解,可能导致培养的学生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影响学生毕业后在职场上的岗位适应性和竞争力。

第三,培训体系不适应产教融合需求。对教师的培养需分类、分层进行,并且教师的培训需求应该是多样的[9]。教师在职培训体系未能充分考虑产教融合特点,缺乏针对教师行业技能提升的专项培训项目和实践锻炼机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中,关于行业经验积累和转化的教学成果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例如部分高职院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考评要求,在校内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以及资格认定,但是并未制定统一的评判标准,容易造成“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最后,资源分配与保障机制不足。职教教师培训体系本身处于未完成状态,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与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10]。虽然社会上对于“双师型”教师的重视程度已经得到了提高,但是院校中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学习以及参与实践的机会实则是有限的,不能够让每位教师都接受到培训与实践的机会。另外,法律法规对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不明晰,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

综上所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政策引导、制度创新、资源投入以及校企合作深化等多个维度综合施策,才能切实加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6. 师资建设提升策略与路径 

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11]。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师资建设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与难题。对此,本文提出几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下师资建设提升策略与路径,以期完善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师资建设。

6.1. 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

制定和实施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如建立校企共建共享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经济激励。完善教师职称评审、考核评价体系,将企业实践经历、技术成果应用等纳入评价指标。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第一,立法保障与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权利与义务,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实施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师资培训、科研合作及企业实践等项目,鼓励和支持教师深入行业一线。

第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设计并推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将行业经验、技术技能纳入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和考核指标;推动实施“教师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专家进校园”等计划,搭建校企之间人才交流平台。

第三,设立激励与奖励措施。对积极参与产教融合活动、在企业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职业发展上的优先考虑,如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设立专项资金或补贴,对参与企业实践、取得行业证书的教师给予经济上的奖励和资助。第四,校企共建共享。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工作,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产业实际;建立校企共培师资的长效机制,如设立企业导师制、双导师制等模式,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行业经验。

6.2. 优化师资培训体系

优化师资培训体系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下师资建设提升的关键策略与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构建“双元制”教师培训体系。融合学校和企业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开展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企业实践培训、专业技能提升等项目;制定“双导师”制度,让教师同时接受学术导师和行业导师的指导,既提升理论教学水平,又增强实践经验。

第二,进行模块化与情境化培训内容设计。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师资培训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涵盖专业知识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企业实践案例分析等内容;强调情境化教学,组织实地考察、跟岗实习等活动,使教师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

第三,运用多元化培训方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和研讨,同时也组织现场实训和研讨会,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推行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培训模式,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术技能。最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理念和方法,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培训和研修项目,拓宽视野,提升国际化素养。

6.3. 完善教师发展平台与环境

完善教师发展平台与环境是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下师资建设提升的重要策略和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研究中心或产学研联盟,为教师提供参与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实践的机会,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创设“双导师”制度,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和科研项目。

第二,设立教师培训发展中心。设立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中心,定期举办各类专题讲座、研讨会和培训班,帮助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通过国内外交流访问、学术论坛等活动,拓宽教师视野,使教师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三,打造数字化教师发展资源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集课程资源、教学案例、技术技能视频、企业实习实训等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师发展资源库,支持教师自我学习和专业发展。最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工匠精神,倡导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文化理念,引导和支持教师投身产教融合实践;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确保教师能够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学术研究,为其职业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6.4. 文化氛围营造与示范引领

第一,弘扬工匠精神和职业文化。在校园内积极倡导并弘扬“工匠精神”,强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让这种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开展各类以职业技能竞赛、企业实践周、专业技能展示等活动为载体的文化活动,增强师生对产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第二,树立“双师型”教师典范。选拔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作为典型代表进行宣传推广,发挥其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科研项目以及行业技能大赛,通过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成长经历激励更多的教师投身产教融合实践。

最后,建立和完善荣誉体系。设立针对产教融合表现突出的教师专项奖励,如“双师型名师”、“产教融合先进个人”等称号,以此表彰和激励更多教师积极参与产教融合改革。

通过上述多维度、全方位的策略与路径,可以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背景下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7. 结语

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师资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打造一支既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文章首先阐述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背景下师资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再分析了师资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明了师资建设对现实政策制定和职业教育实践具有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优化师资培训体系、完善教师发展平台与环境以及文化氛围营造与示范引领共四项提升师资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因此,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师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双师型”教师人才。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产教融合战略的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优化和发展,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2] 顾蓬蓬. “产教融合”模式下师资建设途径研究[J]. 无线互联科技, 2018, 15(12): 109-110.
[3] 李媛媛. “双创”视阈下的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46(S1): 281-283.
[4] 谢莉花, 李涵. “双师型”教师标准实施背景下“双师素质”探究: 价值意蕴、本质内涵与提升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 45(13): 54-60.
[5] 王铁成.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成长思维模式: 理论构建与实践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 44(35): 63-70.
[6] 虞凯.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问题与路径[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5(6): 74-78.
[7] 屈忆霞.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系——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42(3): 975.
[8] 余佳琪. 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和路径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1(3): 189-191.
[9] 申琳.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物理师范专业为例[J]. 物理教师, 2021, 42(12): 94-95, 97.
[10] 刘丽, 桑宁霞. 国际视野下高质量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于OECD教育调研报告的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18): 68-77.
[11] 黄碧龙. 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探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12): 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