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in Rehabilitation Physical Therap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
DOI: 10.12677/ae.2024.148160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盈, 任彩玲, 项宇琼, 李振海, 温丽华, 温优良*:赣南医科大学康复学院,江西 赣州;王茂源: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赣州;曾新华:赣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关键词: 健康中国应用型人才康复物理治疗岗位胜任力Healthy China Applied Talents Rehabilitation Physical Therapy Job Competency
摘要: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针对目前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医康养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岗位胜任力强的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present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rehabilitation physical therapy professiona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mand for rehabilitation physical therapy professionals and proposes an optimized talent training plan to address the current issu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rehabilitation physical therapy professionals. It explores an integrated model of medical, health, and wellness into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aiming to cultivate rehabilitation physical therapy professionals with strong job competence who can adapt to the context of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文章引用:李盈, 任彩玲, 王茂源, 项宇琼, 李振海, 温丽华, 曾新华, 温优良.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688-169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608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将人民的健康水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将我国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并“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1]。要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人才建设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这对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医学院校应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双万计划”,紧扣“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推动“新医科”建设,培养一流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2. “健康中国”战略下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惠及全人群,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社会更加重视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伤残人群的康复,加剧了社会对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健康中国一个重要举措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需要对大众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引导大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由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对大众健康生活方式进行指导及干预,通过科学运动,可以缓解或治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及亚健康问题。提高全民身体素质,需要在科学指导之下推进健身运动,要把运动的安全性放在首位,采用什么方式健身,运动量是多少,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同时,运动损伤之后,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措施才能促使功能恢复,也需要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加以科学指导[3]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康复事业的不断进步,“医康融合”也必将是下一阶段我国康复发展的重大主题[4]。在健康中国实施背景下,社会对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同时对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3. 现今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3.1. 各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完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体系,使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国际化发展,从而提高物理治疗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服务需求,2017年教育部同意设置备案专业康复物理治疗,2018年部分高校新增了康复物理治疗专业[5]。作为新开设的专业,在教育部2018年1月30日宣布颁布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并未单独列出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院校主要根据WCPT国际课程认证标准和物理治疗师教育框架为依据[6],结合自身办学条件设置课程,由此导致该专业教育课程设置标准不一,高校间差异较大。课程设置中往往注重病损后的“治疗”课程,而忽略了病损前的“预防”课程,无法满足“健康中国”战略下,对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的健康素养的急切需求。

3.2. 培养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在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国内大部分高校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且知识专科,分化性差,与实际应用脱节,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健康中国”战略下,人们对康复人才的需求。多数学校都是大学四年级开始实习,存在临床实践集中化和所培养的人才的岗位胜任力不突出等问题。在教学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能力及效率低下,虽然大量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开始涌现,尤其是线上课程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各学校的课程体系、开课时间、学时、内容的不一致,缺乏统一标准。各高校也都提倡CBL、PBL教学,但是在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的学生课堂上实际应用得并不理想[5]

3.3. 实践教学薄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临床实践集中化,专业特色不明显

作为各个高校新开设的专业,本专业目前的实验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各个高校自身师资力量和实验室条件均不同,因此开出的实验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不同高校的实验课差别较大。部分实验课的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多年不变,教师应付,学生也乐于接受,实验课无法达成物理治疗技术操作教学的目的。

同时,本专业实验教学的针对性不足,没有对临床中和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模拟训练,无法培养学生面对各种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理能力[7]。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采取的形式是先集中理论授课,理论授课结束后再集中实践操作,经常会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理论化问题,非常不利于培养适应大健康所需要的应用型康复物理治疗人才。

4. 创新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这是我国首次把全生命周期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实现全民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是加快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针对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学生未能全方位全周期提供健康服务的问题,作为江西省医康养融合人才培养试点学校,赣南医科大学康复学院从本专业招生开始,全面进入改革探索阶段,逐步形成了医康养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探索。

4.1. 构建医康养融合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一是教会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学生熟悉“医”技诊断疾患及评定功能,学校开设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门医学基础课程,开设了临床疾病概要、医学影像学、物理治疗评定学等多门临床医学课程。二是重点掌握“康”复治疗技术处理疾患及改善功能,开设了物理因子治疗学、运动治疗学、神经物理治疗学、心肺物理治疗学等多门专业课程。三是让学生了解疾患预防和患者自我“养”护的措施,开设了人体运动学、传统运动与健康促进、运动损伤康复等多门医康养融合课程。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必修课总学时1304,临床实习共48周,同时医康养融合课程体系满足了WPT教育的相关要求[8]

4.2. 建立医康养融合的教学方法

(1) 标准化病人仿真教学法:实施实践教学小班制(20人左右),不专门开设与实践有关的理论课,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相关理论讲授;打造实践教学专业课室,实操治疗床即是课桌,生生、师生相互之间扮演标准化病人开展实践教学。(2) 以竞赛为载体创新“案例式”教学方法:低年级 + 高年级学生的连续实践教学,即低年级学生以康复实训中心组织康复技能大赛等系列校本竞赛为指引开展“案列式”教学,而高年级学生以中国康复医学会等国家级学术团体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康复技能竞赛为目标开展“案列式”教学实战。专任老师 + 临床老师的“双保险”实践教学,即学院专任老师重点讲授“案例式”教学流程和规则分解,附属医院及行业一线老师重点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实操和融合教学。(3) 统一见习与自行见习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每个年级学生在校期间均统一安排在附属医院进行见习;另外,在校学生利用寒暑假返回当地三级医院康复科、社区康养中心或医养结合机构等自行开展大约为期2个月的专业见习,并提交一份见习报告。(4) 临床技能考核系统本土化和专业化方法:我们率先建立了客观结构化临床康复技能(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Examination, OSCRE)考核系统,老师们此为导向开展临床案例讨论和PBL等教改,引导同学们早实践、多实践和反复实践,并以此过程性客观评价考核学生成绩。

4.3. 建设医康养融合教育保障机制

(1)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国内部分院校师资建设“重学历,轻专业,忽培养”[9],赣医康复为保障医康养融合教学正常开展,促使一线老师深入临床或走进企业,大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拥有“双师型”教师占比92%以上。另外,我校多举措激励行业专家或技师投身一线教学。(2) 医教协同打造实践教学平台:目前在赣医康复楼常规建设专业实验室(2600 m2),还利用附属康复医院组建康复治疗中心(1200 m2)、老年康复实训基地(600 m2)及康复医学专科联盟(26家综合医院康复科)等,多渠道筹集资源(总价值合计2000余万元)重点保障实践教学开展。并构建赣州市康复医学专科医联体,充分利用地方医康养融合教学资源,实现双赢。

5. 展望

康复事业是国家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康复服务,促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是当前康复发展的重要任务,残疾人和老年人是康复服务的重点人群[10]。康复人力资源是康复服务产业发展的基石,在人才培养模式遭遇现实需求挑战的大环境下,通过高等教育改变康复人力资源培养模式,去迎合康复服务产业发展模式动向[11],跟上国家发展步伐,改进办学理念、方法和工具,是提升我国康复物理治疗人才培养质量[12],提升康复服务可及性、质量与效率的关键。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高校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但随着健康市场对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建设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对此情况,各大高校应积极应对健康中国战略对人才培养的挑战,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赣医康复接下来将通过以下举措的探索,提高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5.1. 构建“四年不间断”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培养平台

以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康复物理治疗综合实践》和“解剖知识大赛”、“康复技能大赛”和“康复工程创意大赛”等三大赛事为载体,构建“四年不间断”的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社会实践培养平台,丰富的第二课堂及志愿活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5.2. 秉持“师资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的办学理念,多方“借力”共建“医康养”融合实践教学平台

在制定《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和《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同质化教学和考核标准》等前提下,我们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院合作及校友支持等举措“借力”来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资源,为应用型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5.3.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WHO发布《康复胜任力架构》(Rehabilitation Competency Framework, RCF)是康复治疗师从事临床工作的最低标准[13],为康复领域胜任力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架构、开发工具和方法。培养具有准入能力的物理治疗师,实现个体功能最大化,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成为共识[14]。赣医康复以物理治疗师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依据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及我校的办学定位,在保证康复物理治疗人才的临床康复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修订培养方案。主要增加专业实践课的比重,考虑由目前占比46%提高至70%以上。建立健全“医康养”融合应用型康复物理治疗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和教学日历。

5.4. 积极推进“2 + 2”人才培养模式落地,增强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岗位胜任能力

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我们将与大型三甲医院康复科或知名康复专科医院等“医康养”融合实践基地共建单位,以“2+2”模式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在总共4年的培养期间,学生前2年在我校本部教育教学,后2年在附属教学医院或联合单位教育教学(第3学年的临床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第4学年的实习均由“医康养”融合实践基地共建单位承担)。该举措落实“早临床、多动手、反复实践”的康复医学教育理念,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及归属感,提升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也有助于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胜任能力。

总之,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应尽快制定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使本专业的建设有标可依,推动专业的同质化和快速发展。国际化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中国康复医学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发展的时代产物[15],各个高校要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探索适应健康中国策略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各高校不但要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工作,还要加强人才的实践技能培训。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扩大人才的未来从业领域,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康复人才。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22-13-11);赣南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gkt-2022-11);江西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022-KCSZ054)。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016-10-25.
[2] 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 2019-04-04.
[3] 杨宝成. “健康中国”战略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 25(6): 824-827.
[4] 丁余武, 杨坤, 吴绪波, 等. 医康融合背景下康复治疗师的培养模式与体系建设思考[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4, 39(4): 565-569.
[5] 姜影, 朱嘉卉, 王栩, 马红. 基于ICF理论的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 2020, 38(12): 20-22.
[6] World Physiotherapy (2021) World Physiotherapy Publishes Framework for Physiotherapist Education.
[7] 曾霞. 健康中国引领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 27(8): 137+163.
[8] 张锐科, 欧海宁, 张燕妮, 赖小松, 纪双泉.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康复治疗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1, 36(11): 1424-1426.
[9] 吴弦光, 陈迪, 荀芳, 付雨萌, 张萌, 汤修齐. 发展康复事业促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2, 28(1): 6-14.
[10] 管英俊. 基于ICF理论构建现代康复学科与课程体系[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8, 24(9): 1006-1010.
[11] 吴世彩. 康复: 现代医学的时代性价值旨归——也谈时下中国现代康复高等教育[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7, 23(2): 131-135.
[12] 邱卓英, 郭键勋, 孙宏伟, 等. 世界卫生组织康复胜任力架构及其在康复领域的系统应用: 理论架构、方法和应用领域[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2, 28(3): 265-274.
[13] 赵玉洁, 陈居涵, 郑晓. 物理治疗专业临床实践评估反馈问卷中文版作为学生康复胜任力评估工具的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4, 39(6): 878-881.
[14] 肖晓飞, 邱卓英, 孙宏伟, 李安巧. 基于ICF和康复胜任力架构建设物理治疗本科教育[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2, 28(3): 295-305.
[15] 邹积华, 曾庆, 赵一瑾, 等. 国际化康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3, 38(3): 37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