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玩边学:中国儿童森林幼儿园的体验与父母视角的探索
Learning While Playing: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Children’s Forest Kindergarten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rents’ Perspective
摘要: 森林幼儿园在北欧等国家早已成熟,但在中国只有少数一线发达城市才开设了专门的森林幼儿园,大部分的地区尤其是中部内陆欠发达的地区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选择中国中部地区一所县级幼儿园作为目标,探索幼儿家长对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的了解程度及态度,呼吁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为森林幼儿园在中国中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Abstract: Forest kindergartens have long been mature in Northern Europe and other countries, but only a few first-tier developed cities have opened special forest kindergartens in China. Most areas, especially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in the central inland, still adop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selects a county-level kindergarten in central China as the goal, explores the understanding degree and attitude of children’s parents on the mode of forest kindergarten education, and calls on them to express their view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kindergarten in China of midland.
文章引用:王远琪. 边玩边学:中国儿童森林幼儿园的体验与父母视角的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694-170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609

1. 介绍

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是以自然为基本要素,主要建在森林中,面向3~6岁的孩子们进行专门教育,教育活动基本都在户外进行。所有的教育活动都以儿童为中心,老师在这些活动中只起引导和辅助作用[1]。这种教学模式下,无论天气如何都鼓励孩子们能在自然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玩耍和探索,不受老师们的限制,希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而开放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森林幼儿园被称为“没有天花板和围墙的花园”,与传统幼儿园相比,拥有开放的活动场所,如森林、草地等,提供了更多与自然互动和接触的机会,在这里老师们更加鼓励孩子们进行自由游戏、探索和亲身体验[2]

森林幼儿园这个概念是德国教育学家德里希·福禄贝尔在19世纪初最先提出来的[3]。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们应该通过自主探索和游戏来学习,并且他认为自然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机会,因此把户外活动和自然观察作为森林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教育理念成为了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4]。自1990年后,弗洛贝尔的教育理念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也开始在世界各地被熟知。森林幼儿园的新理念同样影响了中国,尽管这种教育模式是以自然为基础,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自然环境展开的,但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或地区都拥有进行森林探索的条件,而且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自然区域的面积也在逐渐减少,能够为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的实施提供的条件也变得不充分[5]。因此,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只局限于“森林”,可以是城市中存在的绿地、公园或乡村的农田等,甚至可以是人为建造的草坪[6]。这种转变丰富了森林幼儿园教育理念的内涵,增加了这种模式实施的可行性。

2. 文献综述

2.1. 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

2.1.1. 什么是森林幼儿园?

森林幼儿园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因此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了解和学习它,并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丰富了它的含义。

有的研究者认同森林幼儿园是以自然为基础,这意味着幼儿园的服务内容都是针对幼儿的基于自然的活动。那么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应该面向大自然,要与户外活动产生关联[7]。另外一些研究者们总结了森林幼儿园的教学法有两个特点:以儿童为中心和社区参与,这意味着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会像计划的那样严格进行,各种活动进行中会出现很多无法预测的偶然事件[8]。一些研究者持有相似的观点,认为森林幼儿园要以孩子们为中心,希望孩子们可以独立决定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儿童积极的和自主的参与是环境教育(EE)不可或缺的中心概念[9]。然而,环境教育和森林幼儿园是不同的。森林幼儿园是以自然为教学资源促进孩子们成长,环境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环保理念,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可以为环境教育的实践提供一种途径,是他的实现形式。社区之间的积极参与也是两篇文献在森林幼儿园的特点上保持了一致的观点,目前常见的森林幼儿园都是在相关利益者之间组织起来的,如教师团队、家庭等为这种模式进行计划和做出贡献。两篇文献中有关森林幼儿园特点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一致性,并且都认为自然是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的核心基础,但是对于森林幼儿园的实施计划有着明显不同。前者还是希望孩子们不仅仅是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还希望可以借助自然环境中的有效资源,如稻田、菜地等让儿童们学习识别不同种类的植物,如何种植和培养种子,如何借助外界的资源学会生存。而后者希望孩子们可以在自然中玩耍的过程中与同伴合作完成老师在每一次的户外活动中布置的任务,任务内容主要以探索性的活动为主。研究者们更希望森林幼儿园能让儿童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如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思考方式等。前者注重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学习成果,后者则侧重这种模式所能让儿童感知到的变化。

查阅许多有关森林幼儿园概念的文献后,大部分的研究者都是在福禄贝尔的基础上增加了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都是以自然为基础,希望孩子们能在森林或自然世界中成长和发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都能具备拥有户外森林进行活动条件,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自然区域的面积也在逐渐减少[9],因此研究者增加了森林幼儿园的含义,儿童活动的场所不一定是长期处在森林或者自然世界中,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定期参观不同时期的森林公园,当没有森林区域或可进入的区域时,可以将城市中的绿地、林地等区域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索活动[6]。他们的观点丰富了森林幼儿园的含义,将自然的概念扩展到包含自然资源的区域内,为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是对森林幼儿园基本含义的创新。在这个创新之前,曾经有文献提到过自然幼儿园这个概念,自然幼儿园和森林幼儿园不属于完全一致的概念,森林幼儿园属于以自然为作为教学基本环境,尽可能减少室内设施,全天候外出,让孩子们在森林或者野外进行实践活动,利用自身来探索和解决问题;而自然幼儿园更偏重将自然作为学习教材,由老师指导进行观察学习,观察的对象不局限于森林,也可以包括人造的绿地设施等,自然环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学习的辅助工具[10]。纵贯有关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的文献,可以发现研究者们关于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的内涵有以下两个共同点:

1) 森林幼儿园是以自然环境作为主要的教育场所,孩子们可以在野外、森林里、公园或田野等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和活动。

2) 森林幼儿园倾向于孩子们可以独立自主学习,孩子们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有权利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参与活动,教师们只是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

2.1.2. 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的影响

学前教育阶段是孩子们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们各方面技能学习的准备阶段。森林幼儿园将学习和自然结合起来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很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很多研究者纷纷对这种教育模式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它所产生的影响也让研究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

受福禄贝尔教育理念的影响,丹麦人更加注重孩子们和大自然的接触,丹麦的第一所森林幼儿园创办之后,这种教育模式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森林幼儿园加强了孩子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这是因为儿童可以近距离的在自然中探索,感知环境的变化,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关心。除此之外,有的研究者认为在野外进行户外活动让孩子们加强了运动技能,这表明儿童在和同伴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了创造力等综合能力[11]。因此上述的积极影响促使德国很快引进了森林幼儿园的模式。森林幼儿园不仅仅是对儿童产生影响,对学前教育领域也是一种教学创新。森林幼儿园可以提供一种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方式,强调儿童的自主性,让他们依靠自身来获得学习体验。尽管亚洲国家在学前教育方面都有独特的传统,但是森林幼儿园新颖的形式也为他们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活力和新的思路。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对这种模式提出了质疑,认为森林中的探索活动会增加儿童的安全风险,增加学校对他们的监管成本。除此之外,尽管在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增加了户外活动的时间,有利于身心健康,但实际上总的活动时间并没有变化,甚至还会减少,因为孩子们会用学校外的不运动时间来弥补过量的户外探索[12]。从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到,森林幼儿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教学模式之外的风险,是可以通过教育机构的支持来弥补的。

无论研究者对森林幼儿园持怎样的观点,这都说明这种教育模式受到很多的关注。总而言之,每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的实施应该因地制宜的考虑各方面因素。森林幼儿园作为环境教育的一种新兴模式,具有独特的文化环境特征。因此随着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其所带来的影响由于不同文化的影响会变得多样化。

2.2. 从父母的角度看待森林幼儿园

在查阅有关文献后发现,家长们很重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成长活动,教育从业者也鼓励家长积极的参与到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有研究者指出,家长会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是否全面,是否增加适当的户外活动,学习书本之外的社会技能[13]。然而这并没有把这些内容和森林幼儿园的联系起来,这意味着森林幼儿园并没有在家长中普及,家长们可能并不清楚这种教育模式的真正含义。森林幼儿园的快速发展让更多的研究者开始考虑两者之间的联系。一些研究者总结了许多家长对森林幼儿园的看法,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父母们更喜欢孩子们待在森林幼儿园中,因为它能增强孩子们的独立性。即使是家长不能完全掌握这种新兴模式的具体内涵,教育从业者也会鼓励他们让孩子们参与到森林中,享受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14]。由此可见,家长对森林幼儿园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能够明白其所对孩子们产生的积极效果。

2.3. 教育理论

本文将借助两位教育学家的相关理论来为森林幼儿园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分别是福禄贝尔的游戏理论和蒙特梭利教育论。这两位教育学家是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福禄贝尔最先提出了森林幼儿园的概念可以为本文提供理论来源,另外一位教育学家也提出了以自然为基础的教育理念,这是和森林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紧密相连的。

2.3.1. 弗洛贝尔游戏理论

福禄贝尔作为学前教育领域的先驱,认为游戏是孩子们内在的本能。他所提出的游戏理论倡导对儿童的教育应该遵循天性,满足他们的本能需要[15]。这个理论和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相吻合,希望孩子们可以释放天性,自由自在的活动。另一些文献指出,福禄贝尔的游戏理论包括两个方面,其中鼓励儿童到户外进行体育活动的运动游戏理论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很大[4]。同时还指出,福禄贝尔教育理论强调自由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样森林幼儿园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索,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活动。因此孩子们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动,当没有老师帮助的时候,他们只能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意味着这种自由的含义是有助于孩子们提高创造力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内涵相一致。由此可见,这个理论中提到的户外适合森林幼儿园的基础——自然存在联系的,这说明福禄贝尔的游戏理论能够有效支持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

2.3.2.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论

蒙特梭利教育理论强调儿童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并且以自然为基础的森林幼儿园正好可以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在自然世界按照自己的节奏观察和活动[16]。因此,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能够为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提供理论支持。更重要的是,蒙特梭利希望孩子们拥有独立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理论得到了很多中国家长的认可,这对中国实施森林幼儿园有很大帮助,并且蒙特梭利教育理论和中国文化存在相似之处[17]。总之,森林幼儿园以自然为基础环境,尊重儿童本性的教育理念是和蒙特梭利的独立成长论相一致,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论能够为本文研究提供支持。

3. 方法论

在该研究中使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经常被用于教育领域,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8]。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学前教育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家长对这种模式的看法和观点尚不清晰。因此,根据定性研究的使用原则本文选择定性研究来探讨森林幼儿园这个文化教育现象有助于形成初步理解[19]。更重要的是,本文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具有以下好处:第一,定性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作者深入探讨参与对象的观点和经验[20]。第二,定型研究主要强调对某种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更符合本文的研究问题。第三,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的,这有利于参与对象放松心情,保证数据的真实和客观。本文对研究对象采用了访谈的方式,在访谈之前有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是由本文作者也就是研究人员组织制定的。这次访谈是半结构化的,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是灵活和自发地,允许研究人员和参与者有针对性的交流,这样可以为研究提供详细和丰富的数据。并且半结构化访谈会事先准备好一定的采访框架和问题,但也允许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时根据实际在采访中遇到的不同情况灵活调整,这意味着在询问有关研究主题时,研究人员可以追问或者解释某些细节[21]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中部地区一所县级公立幼儿园的家长。在本文的参考文献这一部分有说明森林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较缓慢,主要存在于中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所在的幼儿园的家长们对这种模式已经比较熟悉且认可和支持这样的教学方式。其次,由于经济压力,大部分中国幼儿家长仍然选择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公立学校上学。最后,中国中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迟缓,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中部地区发展较晚。因此,选择把中国中部地区某一所县级公立幼儿园的学生家长作为本次研究的参与对象可以扩大中国家长的范围,让更多对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不熟悉的家长参与进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这对研究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有帮助。本次研究一共对十名幼儿家长进行了访谈,对参与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选择。由于研究者的母亲任职于参与对象的幼儿园,所以本文作者借助了她妈妈的帮助来完成此次参与对象的选择。为了防止作者母亲所在班级的家长可能因为自己的孩子就读于作者妈妈班级的原因在访谈时回答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随机抽样的范围不包括作者妈妈所在的班级,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作者制定了一份有关同意作为研究对象的告知书,首先向自己的母亲说明了研究的目的和希望得到她帮助的请求。然后由她的母亲将告知书随机分发给所在幼儿园的家长,同意接受作为研究对象的家长添加作者的联系方式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由于作者在英国,接受采访的对象是中国的幼儿家长,双方不在一个国家不能做到面对面采访,因此选择了线上电话采访的方式,在采访之前事先询问了参与对象的意见,他们都倾向于使用中国最常用的社交媒体软件——微信进行沟通,线上采访和微信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个受访对象能尽可能地处在舒适、放松的环境中,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更乐意配合研究人员的访谈。采访开始之前,研究者会向参与对象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和采访的过程,征得参与对象的同意和协调好具体的时间后,研究者对参与对象进行了采访。作者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先问参与对象5~6个问题,并且根据参与对象的回答灵活的增加或减少题目的数量和改变问题的内容,采访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以相互关联的方式排列。研究者会给每一位参与对象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并按照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回答;除此之外,研究者同意参与者在他们认为舒适的地点回答问题,这意味着参与对象因为采访可能出现的紧张和压力都会得到控制。最重要的是,研究者不会对言语对象进行指导或者提出带有指示性和暗示性的问题,以便确保数据的真是和客观。每次的采访时间大概是15分钟,可能根据每个参与对象的情况缩短或延长采访时间。

本文将借助专业的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数据分析的步骤:第一步,研究人员对所有转录成文本的数据进行第一次整理和反思,总结归纳多次重复的概念和主题。初步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概括和总结数据的基本特征和趋势,因此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可视化工具将数据利用图形等呈现给读者,使得研究人员和读者能更形象和直观的对文本数据中主题出现的频率进行总结和分析。初步分析后,研究人员对收集的数据有了整体认识,这给使用Nvivo软件进行深层分析和编码提供了指导,然后对数据进行第二次反思,利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二次反思可以对初步分析的结果进行细化,排除初步分析中出现的失误,为编码工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为了保证数据分析的准确,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仔细和多次的阅读[22]

局限

本次研究选择的参与对象存在局限性。首先,采访对象都是女性家长,对目标人群进行随机抽样时,研究者发现绝大部分的家长都是女性,男性家长很少而且大多不愿意接受采访。本研究在参与对象选择上的局限性可能会有以下结果:第一,样本由于只包含一种性别的参与者,研究结果可能不能反映整个群体的差异。第二,实际上不同性别的观点和经验是具有差异性的,如果样本数据只包含单一性别的参与者,无法获得其他视角的观点,那么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遍性和全面性。第三,性别差异可以产生观点对比,单一性别的样本导致研究结果缺乏数据对比。其次,访谈只涉及十位受访者,数量较少,因此可能无法代表整个群体的观点和经验,结果的泛化性可能受到限制[23]。最后,由于定性研究强调研究者对数据的主观解释,访谈结果可能会受到研究者的主观看法和偏见的影响。

4. 研究发现及讨论

中国幼儿家长知道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吗?本研究提供的数据表明,尽管大多数的参与对象听说过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这种模式的真正含义,并且所有参与对象们对这种模式的认识程度不一致,而且还有少量参与对象在接受采访之前从未听说过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总体来看,中国幼儿家长知道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但并不清楚这种教育模式的具体含义和运作方式。由于参与对象的范围限制在中国中部地区的幼儿园,因此,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的幼儿园的家长中普及度不高。对于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第一,由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处在内陆,文化观念和教育观念和沿海地区相比可能偏向保守和传统,更加重视学科教育,对学科内容和学术成绩的重视程度更高[24]。授课方式以老师传授学生听讲的方式为主,而森林幼儿园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在自然中获取实践经验,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对它可能缺乏认同感。第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的运营成本较高,并且需要各种自然环境和和森林有关的户外场地来支撑这种模式的实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幼儿家长的经济压力大,可能难以支付森林幼儿园的相关费用。第三,可能和当地的教育政策有关。中部地区对这些非传统幼儿园的开设标准和限制较多,可能影响森林幼儿园在中部地区的发展[25]

中国幼儿家长是否认可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以及认为这种模式有什么优势?根据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来看,中国幼儿家长接受并且认可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接受采访的十位参与对象全部都对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表示认可,尽管有些参与者不知道它的基本含义,但在研究人员向他们做出解释后都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除此之外,参与对象们对这种教育模式可能存在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思维方式。这样的研究发现表明中国家长认为森林幼儿园的模式有利于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对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好的塑造作用。中国幼儿家长对森林幼儿园的态度呈现正向发展趋势的原因可能有:第一,减轻学业压力,传统的教育模式普遍存在较大的学业压力[26],家长们希望可以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来减轻孩子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培养兴趣和创造力。第二,孩子们长时间的在教室听老师讲课,导致他们缺乏运动,体能变差。教室里闭塞的环境让孩子们很少有交流的机会,导致他们性格内向,表达能力弱,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中国幼儿家长对实施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有什么顾虑吗?主要表现在教师水平、升学压力和安全风险这三个方面。产生这三种顾虑的原因可能是:第一,森林幼儿园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森林幼儿园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这是需要老师有更高的教学水准。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是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下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因此需要老师能掌握必要的急救和户外生存知识,这对教师会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传统幼儿园的老师没有经过培训缺少相应的技能,对新的教育模式的实施缺乏经验,家长们会担心孩子们不能得到应有的教育资源。第二,目前中国倡导可持续教育,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仍然需要通过书面考试来选拔人才,中国幼儿面临着严重的幼小衔接的升学压力,传统教育方式可以向孩子们提供算数和阅读等超前学科内容,这是森林幼儿园的模式缺少的。因此,中国幼儿家长的担心是合理且有必要的。第三,中国家庭大多呈现出“2 + 2 + 2 + 1”的形态,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和一个小孩,孩子处于家庭的中心,被多个家长共同保护,森林幼儿园在森林中自由活动的教学方式可能造成孩子们摔倒、擦伤等安全风险,这会让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成为幼儿体验新的教育模式的障碍。

5. 结论

这项定性研究通过访谈的方式向十位中国幼儿家长探讨了他们对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的看法,尽管中国幼儿家长对这种模式的了解不多,但经过研究人员的解释后表示了对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的认可。即使家长们对森林幼儿园存在顾虑,但也表示愿意森林幼儿园在自己孩子的学校尝试实施,家长们认为森林幼儿园可以培养孩子们除学习书本知识以外的其他技能,激发他们探索自然世界的潜能。本项研究填补了中国在森林幼儿园方面研究的空白,可以为中国学前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推动中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进步,促进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附录1

非常感谢你愿意参加我的研究项目,我的研究题目是父母对森林幼儿园的看法。我会用中文来对你采访,我会将中文版和英文版的相关资料一并发送给你以便你方便查看。在接受采访前,我需要你知道我们的采访需要全程录音,如果您愿意的话可以采用录像的方式。你不需要透露任何您的个人信息,对于访谈内容我会保证仅用于我的实验研究,不会向任何无关人员透露。

如果你明白了我的意思,我将会对你进行采访。采访的时间不会太长,大约在15~20分钟之间,我会问你5~6个问题,你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想法如实陈述就可以了,那我们就开始吧。

Q1:你之前听过森林幼儿园这个概念吗?

如果有:

Q2:你能解释一下你对森林幼儿园的理解吗?

如果没有:

我(采访者)向受访者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森林幼儿园的教学模式。

Q3: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之外的国家已经存在很久了,但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你希望你的孩子所在的学校实施这种模式吗,为什么?

Q4:实际上户外教学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很多好处,你的孩子在学校参加过一些户外活动后,会与之前有什么不同吗?这种变化你觉得是有益处的吗?

Q5:你认为森林幼儿园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孩子们接受和适应的吗?

Q6:你会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什么担忧或者顾虑吗?

到此,我们的采访就结束了,如果你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与我联系,再次感谢你接受采访。

附录2

访谈数据(节选)

Q1:你之前听过森林幼儿园这个概念吗?

恩恩,我在浏览教育网页的时候看到过这个概念,大致知道什么是森林幼儿园以及它的运作方式。

Q2:你能解释一下你对森林幼儿园的理解吗?

看过森林幼儿园的相关信息后,我认为是孩子们主要是在户外空间活动,可以是公园、田野这些地方,森林嘛,可能对于我们这个地区来说不太可能实现。

Q3: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之外的国家已经存在很久了,但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你希望你的孩子所在的学校实施这种模式吗,为什么?

我之前在网络上看到过这种教育理念,我还听说过在中国有很典型的这种幼儿园——安吉幼儿园,我很认可孩子们就应该在自然的状态下玩耍和学习。我认为这是符合孩子们爱玩的天性的,如果我的孩子所在的学校可以尝试实施这种方式,即使先增加类似的课程我都会很支持的。

Q4:实际上户外教学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很多好处,你的孩子在学校参加过一些户外活动后,会与之前有什么不同吗?这种变化你觉得是有益处的吗?

我非常希望能在我的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实施森林幼儿园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降低近视发生的概率,并且能够让我的孩子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从而自觉做到保护大自然,在和大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开阔孩子的思维,提高自信心和免疫力,这样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Q5:你认为森林幼儿园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孩子们接受和适应的吗?

我想是可以的,孩子们本来就不应该被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喜欢玩耍是他们的天性,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在户外环境玩耍,他们一定非常开心。

Q6:你会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什么担忧或者顾虑吗?

孩子的人身安全吧,在田野和公园是有很多障碍物的,孩子们来回奔跑一定会受伤的,所以我很担心。除了这一点,如果老师能有更专业的水平我想应该会解决很多问题。

参考文献

[1] Amus, G. (2013) An Alternative Journey into Forest Kindergartens and 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 Reorien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towards Sustainabi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7, 5-25.
[2] Sobel, D. (2020) The Sky above and the Mud below: Lessons from Nature Preschools and Forest Kindergartens. Redleaf Press.
[3] Fröbel, F. (1896) Fredrich Froebel’s Pedagogics of the Kindergarten, or: His Ideas Concerning the Play and Playthings of the Child.
[4] Yao, T. (2021) Research on Friedrich Froebe’s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Children’s Sports Ga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edagogy, 3, 92-100.
[5] Clement, M.T. (2010) Urbanizatio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 Environmental Sociological Review and Synthesis.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23, 291-314.
https://doi.org/10.1177/1086026610382621
[6] Kuzulugil, A.C., Aytatli, B. and Yildiz, N.D. (2021) New Approaches in Education: Forest Schools.
[7] Inoue, M., Elliott, S., Mitsuhashi, M. and Kido, H. (2019) Nature-Based Early Childhood Activities a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Review of Japanese and Australian Perspectives. Japa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8, 21-28.
https://doi.org/10.5647/jsoee.28.4_21
[8] Salam, A.A. (2021) Best Practices Forest School Manag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aktor: Jurnal Ilmiah Kependidikan, 8, Article 332.
https://doi.org/10.30998/fjik.v8i3.8607
[9] Coates, J.K. and Pimlott-Wilson, H. (2018) Learning While Playing: Children’s Forest School Experiences in the UK.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5, 21-40.
https://doi.org/10.1002/berj.3491
[10] Sobel, D. (2014) Learning to Walk between the Raindrops: The Value of Nature Preschools and Forest Kindergartens. Children, Youth and Environments, 24, 228-238.
https://doi.org/10.1353/cye.2014.0035
[11] Mcleod, N. and Giardiello, P. (2019) Empower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International Pedagogies as Provocation. Routledge.
[12] Rohde, J.F., Larsen, S.C., Sederberg, M., Bahrenscheer, A., Nielsen, A., Heitmann, B.L., et al. (2023) Outdoor Kindergartens: A Structural Way to Improve Early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u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 Article 5131.
https://doi.org/10.3390/ijerph20065131
[13] McCurdy, L.E., Winterbottom, K.E., Mehta, S.S. and Roberts, J.R. (2010) Using Nature and Outdoor Activity to Improve Children’s Health. Current Problems in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Health Care, 40, 102-117.
https://doi.org/10.1016/j.cppeds.2010.02.003
[14] Boyer, R. (2020) Forest Kindergarten and the Perception of Parents.
[15] Walsh, D.J., Chung, S. and Tufekci, A. (2002) FRIEDRICH WILHELM FROEBEL 1782-1852. In: Palmer, J., Bresler, L. and Cooper, D., Eds., Fifty Major Thinkers on Education, Routledge, 94-99.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467121-21
[16] Gu, C. (2020) The Influences from Montessori to the Early Years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2020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Changsha, 18-20 September 2020.
https://doi.org/10.2991/assehr.k.201023.056
[17] Chawla, L. (1988) Children’s Concern fo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hildrens Environments Quarterly, 5, 13-20.
[18] Punch, K. and Oancea, A. (2014)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2nd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
[19] Charmaz, K. (2004) Premise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Revisiting the Foundations.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4, 976-993.
https://doi.org/10.1177/1049732304266795
[20] Creswell, J. (2008)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ition, Pearson.
[21] Coleman, M. (2012) Interviews. In: Briggs, A.R., Coleman, M. and Morrison, M., Eds.,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Sage Publications, 250-265.
https://doi.org/10.4135/9781473957695.n17
[22] Wellington, J. (2015) Educational Research. Bloomsbury Academic.
https://doi.org/10.5040/9781474236966
[23] Horton, J., Macve, R. and Struyven, G. (2004) Qualitative Research: Experiences in 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In: Humphrey, C. and Lee, B., Eds., The Real Life Guide to Accounting Research, Elsevier, 339-357.
https://doi.org/10.1016/b978-008043972-3/50022-0
[24] Ho, W. and Law, W. (2004) Values, Music and Education in China.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6, 149-167.
https://doi.org/10.1080/1461380042000222564
[25] Zhou, X. (2011)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 Policy, 5, 29-39.
https://doi.org/10.1007/2288-6729-5-1-29
[26] Wei, Y., Shi, Y., Yang, H.H. and Liu, J. (2017). Blended Learning versus Traditional Learning: A Study on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Academic Press. 201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ET), Hong Kong, 27-29 June 2017, 219-223.
https://doi.org/10.1109/iset.20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