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探索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deological Politic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Course
摘要: 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要把课程思政教育纳入中学历史教学之中。老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提前做好准备,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思政教育内容,尤其是采用丰富多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思政教育。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should not only let students have basic historical knowledge, but also cultivate their moral quality and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Theref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included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set up new educational concepts, attach importanc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in advance, fully exploit and util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in textbooks, especially the rich and divers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王秋粉. 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704-170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610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学校教育的本原,更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种纠正。“课程思政”让学校的其他课程都与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共同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历史课拥有进行思政教育的丰富教材资源更应该一马当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建立正确的三观。历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重要地位,更应该认识到思政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紧迫性,并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

2. 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早在2014年就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并在上海的一些高校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可否认,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助于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课程思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国家对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就是要把价值观融入到知识的传播与能力的培养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是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指导纲要》对于坚定青年学生的艰苦奋斗意念、引导青年学生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国家的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导纲要》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指导文件,对于初中课程思政建设也具有重大的导向价值。现实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专业的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脱节,没有以价值引导为重点,使得许多学生历史知识掌握丰富,但爱国主义意识缺乏、创新意识薄弱,极大影响着育人质量的增强。基于此,初中历史课程应立足于《指导纲要》,将历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2.2. 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对于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标准具有基础性、思想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尊敬师长的精神品质,要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要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点基本依据,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程标准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感悟历史文化、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3.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零零后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些学生家长的宠爱,学生在家说一不二,不可避免的有些蛮横自私、缺乏责任心等不良品质。再加上有些学校注重升学率、轻视甚至是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导致学生唯分数论,思想素质低。社会环境中充斥着的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对初中生的三观造成不良影响。正因为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历史教材中也具备丰富多彩的进行思政教育的资源,历史教师应该利于这些便利条件,针对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宽容大度、负责任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3. 初中历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3.1. 树立新教学理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有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唯分数论,导致实际教学中的许多初中历史老师向学生讲授历史人物的基本事迹和历史事件的基本内容,注重对历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这是万万不可的,历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开国大典》这个子目时,教师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先播放一段开国大典时的音像资料,调动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转移到开国大典上来,询问学生这是什么事件,学生会回答开国大典,教师紧接着抛出新的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上个学期学习的哪些事件和会议为开国大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呢?学生们会迅速转动他们的大脑,会回答: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开学大典奠定了基础、土地改革运动也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就不会有开国大典等等。教师顺势利导,说,这些会议和事件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召开和取得的圆满的胜利,由此可见,是不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呀?同学们会在思考后赞同此观点。其实呢,这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教师树立新教学理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

3.2. 提前做好准备,挖掘教材思政教育内容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以及心理活动状态等,而且要仔细研读历史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并进行灵活的运用,将挖掘的教材中思政教育内容与历史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事件来发现其背后的思想和政治内涵,能够通过历史人物来学习其背后的精神品质和信念,并将此付诸于实践[1]

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抗美援朝》时,要学生知道抗美援朝的原因、时间、重要战役、性质、重大意义等,还要认识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基于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利用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给学生展示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和邱少云为取得战争胜利而被大火吞噬的影视片段,给学生形成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让学生真真正正感悟到英雄人物为国捐躯的气概,学习他们的百折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此外,教师将历史与现实热点话题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形成正确的英雄观,利用教材中思政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思政教育。

4. 初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方法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求知欲望,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和技能,也为教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进行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对比比较法、课堂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历史访谈法、情境教学法、参观教学法等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为了清晰,我简单地将其分为课内的教学方法和课外的教学方法两部分。下面,来介绍一下初中历史课堂思政教育的课内教学方法。

4.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4.1.1. 多媒体教学法

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历史录像、影视资料,使其更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历史本身就记录的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前的事物,学生看不到摸不着,本来就对历史有距离感。再加上历史用枯燥乏味的文字描述出来,图画较少,更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用图像和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前的事物,这样便于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更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创建更加高效、高品质的历史课堂,让学生从消极被动的环境中走出来,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学到的优秀品质在生活中践行。

比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五四运动》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有关五四运动的影视资料——《觉醒年代》中学生为国奔走呼号的片段,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当时黑暗无光的社会中青年学生的炽炽爱国心,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爱国报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长征路,启示学生为祖国的和谐发展,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4.1.2. 对比比较法

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物,透过历史现象看清历史的发展本质。无论是哪一门科目,运用比较法更容易出“真知”、“新知”,通过比较能够辨别事物的真伪、认识人物的善恶、知晓行为的是非,学习好的行为品质,摒弃恶的行为品质。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离不开比较法,常用的比较法有中外比较、古今比较、正反人物比较等。

本文谈一下中外比较在进行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比如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探寻新航路》时,教师可以给出欧洲航海家与郑和航行的时间表、航行路线图表以及历史学家对两者航行目的的认识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比较,学生们通过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认识到我国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早于欧洲航海家,航行的规模也大于欧洲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而欧洲航海家则是为了发财梦、到东方寻找黄金。此外,在南宋时期中国的罗盘针传入了欧洲,极大程度上促进欧洲的航海事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我国古代人对新航路的开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将二者进行鲜明的对比,再加上欧洲新航路的探寻离不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贡献,这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另外,谈一下正反人物比较在历史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在漫长的历史中,出现了无数的英雄,当然,也有许多的反面人物。对此,历史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就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用公平、公正、科学的态度去评判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正面和反面角色的强烈反差,能准确、深刻地理解道德评判标准。

4.1.3. 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需要,在课堂上就特定的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和磋商,从而使学生了解问题的原因,并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这一方法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讨论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增强其合作意识。最重要的是,讨论法有利于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历史学习中,存在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的差别,如果历史教师将其等同起来,把某一历史解释作为亘古不变的真理灌输给学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一个观点要想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可,就必须经过学生的辨析及选择过程,而讨论则为学生提供了这种机会。采用课堂讨论法是历史课堂中进行思政教育必不可少也是卓有成效的重要方法。

4.1.4. 角色扮演法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成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去经历和体会历史的变迁,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历史教师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定学生扮演的角色,让其阅读大量的历史资料。这个准备过程既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相关事件发生的背景,又能让学生去揣摩历史人物的心情和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的情绪被感染,能深刻体会到历史人物的民族担当,实现价值引领,是进行思政教育的良好途径[3]。在历史课中,角色扮演是一种活跃的催化剂。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对历史的疏离感大大降低,并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研究中去,并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探索;透过游戏,让同学们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对历史有更客观的认识;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与历史人物感同身受,产生自然而然地情感的体验。这种强烈的情感刺激和巨大的心灵震撼,将使学生终生难以忘怀。

4.1.5. 情境教学法

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不能仅仅依赖于外在的空洞的说教,而应该通过丰富的经验来培养,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在中学历史课上,教师要重视“情境”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历史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获得丰富的道德经验。

4.2. 初中历史课外教学方法

4.2.1. 历史访谈法

历史访谈是根据历史教学目的和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访谈活动,搜集大量的具体的信息,论证某一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学生通过釆访自己的长辈或者周围年长的邻居,聆听他们的叙述,记录他们所讲述的历史。在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中,历史访谈法能够让学生感悟爷爷奶奶辈的真实历史,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比如,我们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访问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人,问问他们当时参加战争的原因、作战的艰苦条件等等。从他们的回答中,使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感,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激情,激发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访问,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再比如,我们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经济体制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让学生去询问自己的爷爷奶奶在合作社时期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以及生活水平到底是怎样的、包产到户给你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访谈,学生能切实的体会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4]。能帮助学生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中国实际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道路、进行土地改革要切实调动农民创造性的唯物史观,通过访谈,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

4.2.2. 参观活动法

参观式教学是对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即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到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等历史文化景点。通过对历史遗迹的了解,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获得真实的历史感受。参观教学法可以最直观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学生从所见实物中感悟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形成历史时空观念、爱国主义精神,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中甲午中日战争这个子目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甲午海战纪念馆,纪念馆以文物、图片、蜡像、沙盘、模型等多种展示方式,将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的真实情况,展现在世人面前。通过参观纪念馆,学生们会怒清政府之腐败无能,会慨军官之勇于牺牲,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不受欺凌,仅有富国强民,才能使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于世界之林。利用参观活动法,既调动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对其进行直观有效的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课内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对比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课外的教学方法有历史制作法、历史访谈法、参观教学法。无论是课内教学方法还是课外教学方法,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历史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选出最佳的方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使教师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由于国家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思想教育的要求,初中历史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十分紧要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需要老师的努力,教师要树立新教学理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坚决摒弃“唯分数论”的错误思想。并且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思政教育内容,使学生透过历史事件发现其背后的思想和政治内涵、透过历史人物来学习其背后的精神品质。教师要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课程思政不是说说而已,历史教师要利用有利的资源,切实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致 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感谢我的导师王海鹏教授,从本文的选题到设计提纲及多次修改后的定稿,每一步都离不开王老师的悉心点拨与指导。王老师温文尔雅的性格与一丝不苟的精神是我以后工作和学习中的楷模。得遇良师,何其有幸,师恩难忘,铭记于心。

参考文献

[1] 赵贵芳. 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探析[J]. 新课程, 2021(2): 172.
[2] 黄清滨.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0(11): 245.
[3] 王昆.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21(1): 73.
[4] 教育部组织编写.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