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海洋特色课程中的实践
Practice of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Marine Characteristic Course
摘要: 本文以海洋特色课程《海洋污染控制与工程应用》为例,讲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生态问题的关联性。深入挖掘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海洋强国意识培养等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高校涉海人才的专业培养机制,全面提升海洋特色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启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教育模式。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marine characteristic course “Marine Pollution Control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s an example to describe the practice of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course, and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its correlation with marine ecologic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also intends to explor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nd maritime power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with classroom teaching; improve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marin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marine characteristic majors, inspir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nd further create an integrated education model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文章引用:牛丽霞, 郭泓瀛.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海洋特色课程中的实践[J]. 教育进展, 2024, 14(9): 22-2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614

1. 引言

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海洋面积十分辽阔,我们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新时代背景下,海洋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生存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4],是在海洋领域的具体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也曾强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问题事关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事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是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6]。海洋生态意识淡薄是海洋生态受损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以《海洋污染控制与工程应用》课程为例,深入挖掘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海洋强国意识培养等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课堂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

据1982年《海洋法公约》,海洋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其他正常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海洋污染控制与工程应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典型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和对策,具备运用已有的海洋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分析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或应对污染事件的能力;通过详细讲解典型海洋工程与海洋污染研究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海洋污染的危害性,从而增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使命感,提高学生对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认同感,促进学生从事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和就业热情。

2. 思政教育融入海洋特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程思政的缘起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息息相关[7]。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和许多因素相关,但最重要的是拥有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政治素养、崇高的道德情操,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所在,即通过发挥课程教学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8]。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9]

2023年9月26日,“环境、发展与人权:现代化进程中的海洋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近年来,海洋和平、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正成为影响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人类需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推动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计划实施,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共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本文围绕海洋人才综合素养的提升,以《海洋污染控制与工程应用》课程为例,讨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强国理念等思政元素融入海洋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融入海洋专业特色对优秀海洋人才队伍培育的重要性,探索充分利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式(如大班授课 + 小班研讨 + 翻转课堂等),实现思政教育与课堂专业知识教学的完美融合,将海洋专业特色课程思政案例研究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探讨,培养德才兼备的海洋人才,弘扬海洋生态文化,传承海洋科学精神。

3.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海洋污染控制与工程应用》课程中的实践

海洋特色课程的发展与海洋优秀人才的培育相辅相成,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指导[10]。《海洋污染控制与工程应用》课程具有典型的海洋特色,融合了海洋科学与海洋工程的基础知识。典型海洋工程引起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使得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海洋污染控制技术。通过课堂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和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典型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如溢油事故、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海洋牧场的建设、海底资源的开采、富营养化、赤潮、海水养殖、港口建设、围垦工程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启发学生从大局思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未来的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海洋污染控制的瓶颈,增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从而提升学生对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认同感。《海洋污染控制与工程应用》课程旨在实现海洋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3.1. 培养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有其独有的实践逻辑,海洋发展及治理布局在其指导下,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11]。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引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融入社会责任元素,让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表现在海洋,根源却在陆地。海洋中80%的污染物都来自陆地,陆地的污染物入海总量已经超过了海洋的承载能力。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穿插在课本知识中,用“海洋精神”滋养学生,培养学生“向海图强,建设海洋强国”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增强学生的“海洋使命”担当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在海洋环境基础部分,向学生讲述问题中的海洋和海洋环境,介绍海洋污染的种类、分布、迁移转化过程,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机制。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激发学生思考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如何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为学生在未来服务于海洋强国建设打下基础,实现向海图强。

3.2. 聚焦海洋科学前沿念

受强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桥梁建设、港口建设、围填海工程等),我国近岸海域污染问题不容乐观。在课堂中针对每一类典型近海工程及海洋工程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有效辨识不同污染问题的异同点,提高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结合近期的研究热点和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前沿科学问题,为学生介绍海洋污染的最近研究进展,如近海富营养化问题、海水养殖污染问题、重大的溢油事故、微塑料、海底资源开发等。以中国学者在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为例,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在科学研究的贡献和前瞻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科研热情。

3.3. 关注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强国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保障,事关能否推进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回应海洋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聚焦海洋重大工程的环境影响,以实际案例介绍污染来源、危害及应对措施,如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海底石油的开采等;介绍海洋溢油污染、微塑料污染的危害及风险分析。在授课时,播放相关内容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海洋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当下时事,引导学生对海洋污染问题的深度思考,启发学生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避免海洋成为“污水池”,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加快转变“重陆轻海”“先污染后治理”的意识,防止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构建陆海统筹的环境生态保护区,守护海洋生物休养生息的空间和底线,使学生认识到应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的紧迫。

3.4. 理解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深意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针对全球海洋治理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关注,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有效应对海洋治理挑战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12]。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在海洋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展现了中国对全球海洋治理问题根本性的理念与认知。详细讲述了我国在全球治理中所做的努力: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开展蓝色碳汇行动;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升我国在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力和话语权;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深化与沿海国家在海洋环境立体化监测和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加强海洋调查与监测能力(如Argo浮标、中法海洋卫星等);推进极区资源开发和治理,参与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如第40次南极科考取得的重大进展,包括新建南极科考第5站“秦岭站”、极区治理、全球气候变化等。通过以上案例引导学生能够从全球的角度,以长远的目光看待海洋环境污染问题。

3.5. 弘扬海洋生态文化

人类与自然存在着和谐共生的关系,海洋生态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是影响人与海洋交往行为的重要变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弘扬海洋生态文化为构建人海和谐共生、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海洋生态文明观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要敬畏海洋,牢固树立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文化观念,在全社会倡导人海和谐理念,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完善海洋生态文化教育宣传体系,将海洋生态文化教育贯穿于海洋特色课程专业知识讲授中,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投身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比如介绍日本政府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排入大海事件,在洋流的促进作用下其影响范围覆盖全球海域,危害到全球人类,使学生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离不开对品德高尚、专业扎实的海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结合海洋污染控制技术最新的研究成果、最近的政治时事等,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视频的方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积极讨论,从而增加学生的兴趣。通过现场教学、课后开放式习题作业(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有哪些?如何解决?)、教学辅导、课程研讨和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将思政元素与课程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充分发挥高质量内涵式人才培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再者,通过对比国内外海洋污染控制技术,了解我国应对典型海洋污染问题的优势和缺陷及发展的瓶颈;鼓励学生担任海洋生态环境知识宣传员宣传海洋环境保护;引导学生积极申请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思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海洋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海洋专业知识为切入点,结合国际海洋日、海洋开放日或涉海重大科技成果的公布,开展课堂研讨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将海洋与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责任感等价值观层面的海洋精神融入了课程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感。

4. 结束语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教育尚未成规模、成体系,海洋知识还未有效普及。在课程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小班研讨、习题作业、课程辅导、翻转课堂等),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海洋特色课程中的实践提供方案。对比分析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海洋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上的不足,激励学生创新创造性。教育强则国强,作为海洋特色课程的高校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优秀海洋人才。在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指导下,进一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弘扬海洋生态文化,加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深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2024年度中山大学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76170-1222001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八大文件汇编[M]. 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11): 4-21.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N]. 人民日报, 2019-11-01(001).
[4] 孟晨, 蔡静, 刘洪帅, 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探析[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 43-46.
[5]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J]. 党建研究, 2022(11): 2-33.
[6] 马妍婷.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探析[J]. 福州党校学报, 2022(3): 84-88.
[7]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高〔2020〕3号[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8] 毛静, 李瑞琴.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7): 78-84.
[9]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2): 30-31.
[10] 冯士笮, 李凤岐, 顾玉翘. 海洋科学发展对教育改革的需要[J]. 中国地质教育, 2001, 10(2): 6-11.
[11] 王涛, 殷昭鲁. 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系统思维探析[J]. 现代交际, 2023(11): 9-16+121.
[12] 林恬.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增进全人类海洋福祉——“环境、发展与人权: 现代化进程中的海洋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综述[J]. 对外传播, 2024(2): 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