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教师抗拒与破解之道
Kindergarten Science Education Activities: Teacher Resistance and Cracking the Way
DOI: 10.12677/ae.2024.1491616, PDF, HTML, XML,   
作者: 张金宝: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安庆
关键词: 幼儿园幼儿教师科学教育集体活动Kindergarten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Science Education Collective Activities
摘要: 随着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活动时的抗拒现象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聚焦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抗拒现象,深入剖析其原因,包括传统观念束缚、科学教育理解不足、教学能力不足及工作压力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科学教育理念宣传、提升教师科学教育能力、减轻工作压力等对策。文章强调解决教师抗拒问题的紧迫性,并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the phenomenon of teacher resistance in implementing science education activities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henomenon of teachers’ resistance in kindergarten science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for it, including traditional conceptual constraint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education, insufficient teaching ability and high work pressure.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science education concepts, improve teachers’ science education ability, and reduce work pressure. The article emphasises the urgency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eacher resistance and places high hope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science education.
文章引用:张金宝.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教师抗拒与破解之道[J]. 教育进展, 2024, 14(9): 33-3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616

1. 引言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更能够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教育实践中,我们时常遭遇教师对于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抗拒情绪。这种抗拒不仅阻碍了科学教育活动的深入实施,更直接影响了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科学兴趣的形成。教师的抗拒态度可能使科学教育活动变得形式化、表面化,甚至被完全忽视,这无疑是对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的极大浪费。因此,深入剖析教师抗拒科学教育的原因,并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对于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改革起步于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颁布,然而,在实践中科学教育的探索更多地偏向于传授常识[1]。直到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发布,才明确了科学教育领域的名称。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幼儿园科学教育持续加深和多样化,探究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扩展。在当今社会,科学教育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幼儿的个人成长,更与社会的整体进步紧密相连。

2.1.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科学教育通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在科学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参与科学实验,能够直观地感受科学的魅力,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幼儿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其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教育还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需要与同伴交流想法、分享发现,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这种团队合作的经历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科学探究的目标具体分为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2]。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思维尚未受到固定模式的限制,在这一阶段,幼儿的好奇心强、探索欲望旺盛,这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科学教育活动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结果,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这对于他们未来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科学教育还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科学探究,幼儿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尝试,这种自由探索的过程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3.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

通过科学教育,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使他们从小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观念。这对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例如,通过参与环境保护的科学项目,幼儿可以了解到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采取环保行动。这种从小培养的环保意识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4. 推动社会创新和科技发展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指出,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3]。科学教育不仅对幼儿个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更是推动社会创新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科学教育,幼儿能够从小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这将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同时,科学教育也能够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应用,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帮助幼儿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还能够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创新者。

2.5. 构建终身学习的基础

科学教育还为幼儿构建了终身学习的基础,通过科学探究,幼儿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终身学习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科学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自我驱动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不断地适应和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3. 幼儿园老师抗拒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原因分析

3.1. 教育理念与科学教育活动的冲突

首先,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是导致老师抗拒科学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一直把知识的掌握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教育目标所追求的价值主要指向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4],而忽视了科学教育对于幼儿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老师们认为科学教育并不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缺乏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对科学教育理解不足或误解也是导致老师抗拒科学教育的重要因素。一些老师对于科学教育的理念、目标和方法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存在误解。他们认为科学教育就是简单地教幼儿一些科学知识,而忽视了科学教育在培养幼儿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理解上的偏差使得老师们对于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产生怀疑,从而产生了抗拒情绪。

3.2. 教学能力与科学教育要求的差距

科学教育活动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学,它要求老师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发现科学规律。然而,一些老师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习惯了简单的知识传授方式,难以适应科学教育的新要求。他们感到自己的教学能力不足以胜任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学任务,因此产生了抗拒情绪。

科学教育涉及广泛的科学领域和复杂的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具备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但是一些老师对于科学教育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缺乏深入的了解,难以有效地组织和实施科学教育活动。有些教师们坦言,她们最大的担心就是被幼儿问倒,因为她们自身还没有不被问倒的自信或相应的应对技巧[5]。除此之外,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需要老师们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材料准备,一些老师感到难以有效地组织和实施科学教育活动,担心自己的教学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担心幼儿对于科学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因此产生了抗拒心理。

3.3. 工作压力与科学教育活动的矛盾

幼儿园的特点是保教结合,因此在幼儿园的中,老师们不仅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兼顾幼儿的一日生活,这些已经占据了老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幼儿园教学中,老师们需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语言、数学、艺术、体育、社会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需要老师们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和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教育往往被视为一个额外的负担,老师们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找到足够的空间来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即使老师们有意愿开展科学教育,也可能因为时间上的限制而难以实现。

最后,老师们对科学教育活动的投入与回报存在担忧。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老师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和实施,包括搜集教学资料、设计实验活动、引导幼儿探究等。然而老师们担心这些投入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一方面,科学教育活动的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观察;另一方面,即使科学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因为难以量化或难以被外界认可而得不到足够的肯定。这种投入与回报的不确定性使得老师们对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持谨慎态度,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3.4. 教师抗拒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抗拒行为的原因。通过引入认知失调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分析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抗拒心理。

3.4.1. 认知失调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estinger于1957提出认知失调理论:人们往往本能地维护自己固有的信念和观点。当这些认知元素之间出现不协调时,原本由心理平衡带来的安宁与舒适感便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失落感和不满足感,这些情绪驱使人们采取行动,调整自己的认知或行为,以恢复内心的和谐[6]。这种心理调整过程正是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所揭示的核心机制。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能会遇到认知失调的情况。例如,当教师的现有教育理念与科学教育的要求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适。这种认知上的不一致可能导致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产生抗拒,甚至采取避免或抵制的行为。

3.4.2.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它强调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更有可能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并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的态度。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无助,从而产生逃避或抗拒的行为[7]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他们的行为和表现具有重要影响。当教师对自己的科学教育能力缺乏信心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无法有效地进行教学,从而产生抗拒情绪。这种情绪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动机和投入,也可能影响他们与幼儿的互动,进而影响科学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

3.4.3. 自我决定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动机主要受到三个基本心理需求的影响:自主性、能力感和关联性。自主性是指个体在行为中感受到的自主控制程度;能力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关联性则涉及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和归属感[8]

自主性缺失:当教师感到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缺乏自主性,例如被迫执行上级安排的任务,而没有选择的自由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不满和抗拒。这种缺乏自主性的情况会削弱教师的内在动机,导致他们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和投入减少。

能力感不足:教师的能力感,即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信,是影响他们行为的重要因素。当教师对自己的科学教育能力缺乏信心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产生抗拒情绪。这种情绪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表现,也可能影响师幼互动,进而影响整个的活动。

关联性缺失:教师与同事、家长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关系也是影响他们行为的重要因素。当教师感到与这些群体的关系紧张或缺乏支持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立和不被理解,从而产生抗拒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支持系统对于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4. 解决幼儿园老师抗拒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对策

4.1. 加强科学教育理念的宣传与培训

幼儿园应当定期组织科学教育理念的宣传活动,通过讲座、研讨会、分享会等形式,向老师们介绍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目标和内容,以及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法。同时,还可以邀请科学教育领域的专家或优秀教师来园进行实地指导和培训,让老师们亲身感受科学教育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幼儿园也应当提供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包括科学教育教材、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帮助老师们深入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掌握科学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鼓励老师们参与科学教育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不断加深对科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幼儿园应当引导老师们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学观念向科学教育观念转变,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科学教育活动的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的范畴,让老师们意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4.2. 提升教师的科学教育能力

幼儿园应当定期组织科学教育培训,邀请专家或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就科学教育的理念、方法、策略等进行系统讲解和示范。通过培训,教师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技能。同时,鼓励教师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科学教育相关的书籍、期刊、网络资源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理论学习和培训固然重要,但实践才是检验和提升能力的最佳途径。幼儿园应当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可以组织教师参与科学教育项目,让他们在项目中担任重要角色,负责设计、实施和评价科学教育活动。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自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最后,经验分享是提升教师科学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每个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都会积累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经验分享,教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科学教育能力。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观摩课等活动,让教师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科学教育活动成果,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和体会。同时,也可以邀请其他幼儿园的优秀教师来园进行经验分享,让教师们能够从中汲取到更多的营养和灵感。

4.3. 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应当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能力和工作量,避免过度安排教学任务,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教育活动中。同时,可以根据教师的专长和兴趣,合理分配教学任务,让每位教师都能在擅长的领域发挥所长,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建立灵活的教学安排机制,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和满意度。

幼儿园也应当为教师提供充足的科学教育资源,包括科学教育教材、教具、实验器材等,以满足教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需求。同时,可以邀请科学教育领域的专家或优秀教师来园进行指导和帮助,解决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建立科学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4.4. 具体策略案例分析与效果验证

通过在A市S幼儿园实习期间的观察与实践,对解决教师抗拒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策略进行了应用与验证。

案例一:科学教育理念的深化与普及

幼儿园与当地大学合作,邀请高校教授以及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分享,显著提升了教师对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师们学会了将科学探究融入日常教学,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访谈,发现教师们对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升,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兴趣显著增加。

案例二:教师科学教育能力的提升

系列科学教育培训涵盖了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师们掌握必要的技能。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如阅读专业书籍、观摩案例,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在一次关于“科学实验设计与实施”的培训中,教师们学习了如何利用常见材料进行科学实验,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深受教师和幼儿的喜爱。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同事评价显示,教师们的科学教育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和创新。

案例三:优化教师工作环境,提升工作满意度

合理规划教师工作量,提供充足的科学教育资源,如教材、教具和实验器材,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师进行表扬鼓励。教师们普遍感到工作压力有所减轻,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有所提升,工作压力得到了有效减轻,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改善。

通过在幼儿园实习期间的应用与观察,这些策略在实际教育环境中显示出了积极的效果。教师们的科学教育能力得到了提升,科学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教师的工作压力得到了减轻,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效。这些策略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5. 结语

展望未来,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有望开启崭新的篇章。科学教育将逐渐摆脱被视为负担的旧观念,转而成为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们将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幼儿在科学的世界中自由探索,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热情点燃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教师们将与幼儿一起在科学探究的旅途中共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成为引导幼儿发现和理解世界的向导。他们将与幼儿一起体验科学发现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共同构建一个充满好奇和鼓励创新的教育环境。

在这一愿景中,教师的抗拒情绪将逐渐被积极的教学态度所取代。科学教育将自然而然地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各个方面,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专业成长的空间。

科学教育的推广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界、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幼儿园科学教育能够迎来更加繁荣和多元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刘占兰. 从《纲要》到《指南》: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发展、深化与前瞻——幼儿“科学探究”的确立、构建与深化[J]. 学前教育, 2022(7): 8-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2-35.
[3]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6-03/14/content_5053247.htm, 2024-07-18.
[4] 李槐青. 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 2010(7): 60-62.
[5] 孟庆玲, 仲伟秀. 幼儿园“冷领域”探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 32(3): 86-88.
[6] 利昂·费斯汀格. 认知失调理论[M]. 郑全全, 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11-13.
[7] 周文霞, 郭桂萍. 自我效能感: 概念、理论和应用[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1): 91-97.
[8] 暴占光, 张向葵. 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J]. 东北师大学报, 2005(6): 14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