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Sundar Pichai是互联网计算机系统发展的一位领军人物。1972年,他出生于印度的一个贫民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凭借自己努力和天赋取得诸多成就。2004年,Sundar Pichai加入谷歌,任产品经理,后参与Google Chrome浏览器、Android系统、Google Maps地图等关键项目。2019年,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Sundar Pichai兼任Alphabet的CEO职位。
为了缓解2020年全球疫情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对2020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冲击,2020年6月7日,Sundar Pichai在线上发布名为《你们终将胜利》的致2020届毕业生的演讲。这场演讲Sundar Pichai围绕自己的亲身经历展开,寄语所有毕业生们要胸怀开阔、永不满足、心怀希望,进而创造更高的人生价值。
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依据,以谷歌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致2020届毕业生的线上演讲为语料,分析该演讲语篇中的及物系统、情态系统和人称系统的使用情况,探讨这三个系统在语篇分析中所体现的功能,从而帮助读者把握演讲者在演讲中的语言运用技巧和演讲者的演讲意图,以及揭示演讲内容所体现的出来的语言和社会、权力的关系,进而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 理论概述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又称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由英国语言学家福乐(Fowler)等人1979年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话语分析方法。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于1989年出版《语言与权力》,这是话语分析关注语言中的社会权力现象的开始,其目的在于探索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以及通过文本分析来探寻洞悉权利和意识形态的方法。。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1]。它旨在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揭示语篇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如何为之服务。批评话语分析从诞生之日起便为语言和语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视野,因为它把话语不仅视为现实的反映或表征而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从语言、语篇或符号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实。作为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批评话语分析已经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对各种话语的分析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语言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其自身也在应用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
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在语言学上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l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理论和方法。目前已形成了Fowler、Van Dijk、Fairclough、Martin、Wodak、Paul Chilton、Ron Scollon、Siegfried Jager、Eric John-son、Wet Herell等人为代表的各大学派及其分析模式。
3. Sundar Pichai致2020届毕业生的线上演讲的批评话语分析
Halliday所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所能完成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功能抽象概括为三大语言“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说话者对世界及其各种现象的经验,表现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反映说话者周围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以及说话者所表达的各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通过及物系统来实现;人际功能指说话者对相关现象的态度和评价,目的是建立和保持某种说话人所想要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通过人称系统、情态系统和语气系统实现;语篇功能是上述两种功能的工具和具体表现形式。
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以系统功能语言学方法为分析方法,以Sundar Pichai致2020届毕业生的线上演讲为语料,根据语篇的特点,选择性地对语篇中的及物系统、人称系统和情态系统进行分析,以揭示Sundar Pichai进行这次演讲时的语言特征,探求其演讲语言背后的真正意图。
3.1. 及物系统
及物系统的作用是将经验世界划分成易于操作的若干种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加者和情景成分。人类经验可分为六种不同类型的过程,它们分别是: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存在过程、言语过程以及行为过程[3]。对所选语篇进行过程分类,并根据分类的结果对其中占比较高的3个过程进行剖析。该语篇的及物系统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Table 1. Distribution statistics of and object system processes in Sundar Pichai’s online speech to the class of 2020
表1. Sundar Pichai致2020届毕业生的线上演讲中的及物系统过程分布情况统计
过程种类 |
物质过程 |
关系过程 |
心理过程 |
存在过程 |
言语过程 |
行为过程 |
总计 |
数量 |
110 |
19 |
7 |
3 |
5 |
6 |
152 |
比例 |
72.37% |
13.81% |
4.61% |
1.97% |
3.29% |
3.95% |
100% |
根据表1可看出,Sundar Pichai在这次演讲中主要运用物质过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是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
1、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指的是做某事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动作者”和“目标”两个参与者,过程动词主要由动态动词担当。物质过程是这篇演讲中主要使用的过程类型,使得演讲者在演说时让演讲内容和观点更加真实和贴切,更利于让听众所接受。例如:
(1) You grew up with computers of all shapes and sizes.
(2) They had to overcome new challenges, and in all cases they prevailed.
(3) The progress of one generation becomes the foundational premise for the next.
例(1)中,动作者是“you”,即2020届的全体毕业生,物质过程由“grew up”充当,说明当下的毕业生是伴随着科技共同成长的,极大地享受了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与演讲者的成长环境相比,毕业生的成长环境是较为优越的,因此演讲者相信毕业生们能够借助发达的科技去取得更大的成功;例(2),动作者是“they”,指的是在此之前面临着巨大挑战的毕业生们,物质过程是“overcome/prevailed”,过程环境是这些毕业生们当年毕业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前面的毕业生们面对严峻的考验并未放弃,最后取得了成功,这些事例使得Sundar Pichai相信面对疫情的考验,2020届毕业生也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这极大地鼓舞了2020届的毕业生们;例(3),面对2020届毕业生对前一代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存在疑惑或否定时,Sundar Pichai提醒他们应该意识到一代人取得的进步将会成为下一代人前进的基础,这及时纠正了2020届毕业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也让两代人的付出和努力紧密联系起来,使2020届毕业生们能够正确认识人类的自我价值实现过程、理性认识世界发展的规律:成功需要每一代人的连续接力。
2、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是对事物关系的一个反映,主要包括“认同者”和“被认同者”两个参与者,过程动词一般为系动词,典型句式为“X is Y”。关系过程是对事物的关系进行直接的判断,使用关系过程有利于演讲者清晰地表达对事物关系之间的看法,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例如:
(4) America was expensive, a phone call back home was more than two dollars a minute and a backpack cost the same as my dad’s monthly salary in India.
(5) A bright spot for me during this time was computing.
(6)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be open-minded so that you can find what you love.
例(4),Sundar Pichai讲述自己初到美国求学时对美国的印象,在美国物价昂贵的情况下坚持求学,为后来的成功培养了俭朴吃苦的习惯,也激励2020届毕业生们不要因为外界的因素而影响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例(5),电脑的普及、科技的发展让Sundar Pichai在艰难的求学路上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属,并利用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取得了人生的巨大成功,演讲者由此鼓励听众要找到自己的所爱并努力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例(6),在这次演讲中Sundar Pichai反复强调毕业生们要打开心灵,这样才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热爱,取得最后的成功。通过关系过程,演讲者在演讲中观点鲜明,能够使得自己的观点及时被听众所捕捉和接受。
3、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心理活动的主题感知者和被感知的客体现象两个参与者,过程动词主要是表示感觉、情感和认知的动词。心理过程主要是演讲者主观表达的集中体现,是演讲者观点和看法的直接表达。例如:I know you’re getting a lot of advice today. So let me leave you with mine: Be open, be impatient, be hopeful.该句中,Sundar Pichai知道这次演讲活动中的其他嘉宾也会给2020届毕业生们带来很多的建议,所以他也要给毕业生们留下自己的宝贵建议,这其实是在暗示毕业生们:纵使会有很多很好的建议供他们选择,但他仍希望毕业生们记住自己的建议——要保持开放心态、保持不耐烦、充满希望。
3.2. 情态系统
情态是人际功能的一种手段,交际双方可以凭借某些语言技巧来构造人际关系,它可由情态系统来表征,通常有情态动词、情态附加词和情态隐喻的表现形式。韩礼德认为,情态动词可以为说话者的不同目的服务,因此情态动词在毕业演说文本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韩礼德根据情态值把情态动词分为三类:即高(must, ought to, need, have to, be to)、中(will, would, shall, should)、低(may, might, can, could) [3]。情态动词能够表达一些含义,比如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表达个人的意愿或愿望、能力或假设等[4]。Sundar Pichai致2020届毕业生的线上演讲中的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该语篇所使用的情态动词频率最高的是中量值情态动词,频次为14个,占比56%;其次是低量值情态动词的使用,频次为10个,占比40%;语篇中所使用的高量值情态动词仅有1个,占比4%。
Table 2. Statistics on the use of modal verbs in Sundar Pichai’s online speech to the class of 2020
表2. Sundar Pichai致2020届毕业生的线上演讲中的情态动词使用情况统计
量值 |
高 |
中 |
低 |
情态动词 |
have to |
would |
will |
should |
could |
can |
may |
might |
次数 |
1 |
7 |
6 |
1 |
4 |
3 |
2 |
1 |
1、高量值情态动词
在这篇演讲中Sundar Pichai使用了高量值情态动词“have to”1次,原文为:
There are notable examples like this. They had to overcome new challenges, and in all cases they prevailed. The long arc of history tells us we have every reason to be hopeful. So, be hopeful.
为了激励毕业生们奋发向前并坚信他们在疫情面前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Sundar Pichai列举了在“西班牙流感”盛行时毕业的1920届毕业生、正值越南战争进行时的1970届毕业生和“911”事件影响下的2001届毕业生,面对这些灾难性的挑战,那些毕业生必须(have to)克服这些困难,并且都取得了成功。Sundar Pichai以此来鼓励2020届毕业生要内心充满希望,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2、中量值情态动词
这篇演讲中大量使用中量值情态动词,其中“will/would”又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分别为6次和7次,其他的如“should”出现了一次。Sundar Pichai在这次演讲中大量使用“will”和“would”,大部分是为了激励毕业生们面对疫情所带来的挑战,要内心充满希望,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不断突破自我,为世界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如:
(7) So let me skip right to the end and tell you what happens: you will prevail.
(8) You will make the world better in your own way, even if you don’t know exactly how.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be open-minded so that you can find what you love.
(9) It took me a while to realize that the internet would be the single best way to make technology accessible to more people.
3、低量值情态动词
这篇演讲中低量值情态动词共使用10次,其中“could”使用了4次,“can”使用了3次,“may”使用了2次,“might”使用了1次。
(10) There are probably things about technology that frustrate you and make you impatient. Don’t lose that impatience. It will create the next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enable you to build things my generation could never dream of.
(11)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be open-minded so that you can find what you love.
(12) At a time when you should be celebrating all the knowledge you’ve gained, you may be grieving what you’ve lost.
低量值情态动词的使用使得语气温和,有商量的口吻,更利于拉进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例句(10),在毕业生们面对技术所带来的不便利或者出现不可避免的麻烦时,Sundar Pichai希望毕业生们能够从中找到灵感去助创造下一次技术革命,建造这一代人做梦也想不到的东西。例句(11),Sundar Pichai认为对毕业生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例句(12),Sundar Pichai认为每一位毕业生在他们应该庆祝自己获得所有知识的时候,他们可能正在为失去的东西而悲伤,这会让他们走向迷茫,但Sundar Pichai随后说这也正是事情发展的规律,并不需要去感伤,在只要内心充满希望,胜利终将会再次到来。
该语篇集中使用中量值情态动词和低量值情态动词,在说明当下疫情肆虐、挑战严峻的社会大环境的同时,又鼓舞每一位毕业生应内心充满希望,去大胆追逐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并坚信一定会取得巨大的胜利。这些情态动词的使用一方面表达了演讲者希望毕业生们能够克服困难,为自己的将来努力奋发;另一方面拉进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使毕业生们深受鼓舞,让他们能够从内心出发,真心实意接受自己的建议,营造出演讲者与听众在情感上的共鸣,使得演讲的积极性影响得到进一步提高。
3.3. 人称系统
在政治演讲中,讲话者往往根据不同语境选择不同称谓,这些不同的称谓可以反映出讲话者的立场和态度,有助于建立主体之间特定的互动关系,从而实现政治话语的人际功能。因此,人称代词的选择和转换往往也是演讲语篇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人称代词的选择使用往往也能揭示两点,一是演说者对演讲产生后果及所要承担的责任意愿程度;二是目标听众对他们演讲的接受程度的预计。Sundar Pichai致2020届毕业生的线上演讲中的人称代词使用情况如表3所示。
Table 3. Statistics on personal pronouns in Sundar Pichai’s online speech to the class of 2020
表3. Sundar Pichai致2020届毕业生的线上演讲中的人称代词情况统计
类别 |
第一人称 |
第二人称 |
第三人称 |
人称代词 |
I |
me |
my |
we |
us |
our |
you |
your |
it |
they |
次数 |
40 |
9 |
13 |
2 |
1 |
4 |
36 |
5 |
15 |
3 |
根据表3可以知道,这篇演讲中使用最多的人称代词是第一人称,共计69次,其中“I”的使用频率最高,有40次;其次是第二人称,共计41次,其中“you”的使用频率最高,有36次;第三人称的使用次数共计18次,其中单数形式的“it”使用次数最多,有15次。除上表中所列的人称代词外,演讲者未使用其他的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Sundar Pichai在这次演讲中大量使用了第一人称代词,一方面是由于他在演讲中列举了大量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以自身的实例去使得整个演讲更具真实性、感染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有利于调节并拉进自己与听众的距离,以便听众能够不自觉地接受自己的观点,达到激励和鼓舞听众的目的。
Sundar Pichai使用第一人称“I”时,除了作为阐述自己经历的主人公代词外,还有充当前人、历史经历者希望见证毕业生们建设美好世界的期盼者作用,目的在于激励毕业生们分奋发前进,例如If you can do that, history will remember the Class of 2020 not for what you lost, but for what you changed. You have the chance to change everything. I am optimistic you will.这个例句中“I”指的是演讲者所代表的这一代人,是为了说明演讲者所代表的这一代人深信不疑2020届毕业生一定能做出能够做出改变世界、改变历史的贡献。
同时,这篇演讲中也用“we/us/our”来拉进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例如They had to overcome new challenges, and in all cases they prevailed. The long arc of history tells us we have every reason to be hopeful. So, be hopeful.面对疫情的严峻挑战,演讲者从众人视角出发,和所有毕业生一起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只要我们一起内心充满希望,一定可以战胜挑战。
第一人称的使用营造了友好平等的交流氛围,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使得自己的主张和建议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达到立场一致的目的。
2、第二人称
在这次演讲中,Sundar Pichai高频率使用了第二人称“you”,指代的对象是2020届的所有毕业生。
(13) You will make the world better in your own way, even if you don’t know exactly how.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be open-minded so that you can find what you love.
(14) So take the time to find the thing that excites you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n the world – not the thing your parents want you to do, or the thing that all your friends are doing, or that society expects of you.
(15) I know you’re getting a lot of advice today. So let me leave you with mine: Be open, be impatient, be hopeful.
面对世界形势的挑战、父母亲朋的期望,每一位毕业生心里都会有迷茫和不知所措,面对这些困惑,Sundar Pichai坚定地认为,只有敞开心扉、跟随自己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心怀希望、勇往直前,追寻自己内心所追求的热爱,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二人称代词“you/your”的使用,使得演讲者所针对的对象确定而且唯一,突出了听众的身份,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深刻且警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这篇演讲的主题是you will prevail.通过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使得演讲的针对性、感染力、鼓舞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第三人称
这篇演讲中主要是使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it”,多用来指外部的社会环境因素或客观既定的事实。
(16) In bleak moments like these, it can be difficult to find hope.
(17) The reason I know you’ll prevail is because so many others have done it before you.
例(16),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后的种种黯淡的时刻,这些外部的社会环境因素可能使得很难找到希望;例(17),这句是对(16)的一个回答,即使毕业生们会面临很多的困难,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大家,他们一定可以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因为在这之前的每一届毕业生在同样的挑战下都做到了。
第三人称“it”的使用主要将自然的物质世界和客观的既定规律与人的主动立场进行分割,使人类的创造发展与自然、社会的既定规律形成对立,让每位毕业生明白面对外部因素的影响,只要内心充满希望,勇于挑战,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第三人称将物质世界与人类立场进行划分,一定意义上来讲拉进演讲者和听众的距离,使Sundar Pichai和毕业生们的立场形成统一。
4. 总结
通过以上及物系统、情态系统和人称系统分析可以知道,Sundar Pichai致2020届毕业生的线上演讲使用了大量的批评话语分析的话语策略。在及物系统中,Sundar Pichai主要运用物质过程,这使得演讲的内容更加真实客观,也利于毕业生们清晰认识社会现状,不过于害怕疫情环境下的挑战;在情态系统中,Sundar Pichai大量使用中、低量值情态动词,拉进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使毕业生们深受鼓舞,让他们能够从内心出发,真心实意接受自己的建议,营造出演讲者与听众在情感上的共鸣,使得演讲的积极性影响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人称系统中,灵活转换人称,使得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产生共鸣,明确了彼此的责任和身份,使得二者的立场达到和谐统一。
及物系统、情态系统和人称系统的综合运用使得整个演讲主题鲜明、观点突出,传达的信息高效、明确,让演讲者精彩地完成这次演讲,塑造了演讲者的良好形象,也给正处在迷茫之中的2020届毕业生们以极大的鼓舞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