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认同与超越:新时代青年躺平现象的生成与疏导策略
Emergence, Recognition and Transcendence: The Generation and Steering Strategy of the Youth Laying Flat Phenomenon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4.139784, PDF, HTML, XML,   
作者: 寇钰婕: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躺平”青年新时代奋斗“Lying Flat” Young People The New Era Striving
摘要: “躺平”一词自问世以来,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并成为部分青年在社会实践中标榜践行的价值取向。选择“躺平”并非只是青年个体的行为选择,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存在着深刻的客观现实原因,这一现象也并非仅存在于中国社会,是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时代产物,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出现的社会失范、阶层固化等客观因素以及网络共情效应导致的认知偏差等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社会要对青年“躺平”现象予以高度重视,既要科学合理分析其生成原因,理解“躺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更要给予青年合理关切,对“躺平”青年进行积极引导和纠偏,重塑青年精神世界。
Abstract: Since its inception, the term “lying flat”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and heated debate in both cyberspace and real space, and has become a value orientation that some young people have been brandishing and practicing in their social practices. Choosing to “lie flat” is not just an individual youth’s behavioral choice, but also inseparable from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profound objective and realistic reasons. This phenomenon does not only exist in Chinese society, but is also an unavoidable product of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disorders, class solidification and other objective factors that accompany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effect of network empathy. It is the result of a combination of objective factors and su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cognitive bias caused by network empathy. Society as a whol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henomenon of youth “lying flat”, not only to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its gener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inevitability and certain degree of reasonableness of “lying flat”, but also to give young people reasonable concern and make positive efforts to “lying flat” young people. More importantly, we should give young people reasonable concern, provide positive guidance and corrective measures for young people who are “flat”, and reshape their spiritual world.
文章引用:寇钰婕. 兴起、认同与超越:新时代青年躺平现象的生成与疏导策略[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9): 67-7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9784

1. 引言

当前,“躺平”一词广泛流行于青年群体中,成为青年日常社交的高频词汇,引起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虽然新时代我国青年成长风貌整体积极向上,但“躺平”一词的盛行,折射出部分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反映的是部分青年群体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心态。青年选择“躺平”这一行为于个体而言可能仅仅是人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消沉与萎靡,但于社会和国家而言,选择“躺平”的青年群体一旦得以壮大,则可能会造成社会发展进步的停滞与萎缩。因而,必须将“躺平”置于社会运行的大环境中思考,分析青年为何选择“躺平”,如何使“躺平”青年“脱坑”,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奋斗观。

2. 兴起:新时代青年的“躺平”现象

针对“躺平”这一社会热词,已有较多学者基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界定:宋德孝、别杨杨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出发,认为“躺平”意指以无忧无虑状、不喜不悲状的佛系心态面对生存意义与社会难题,暗含了“丧文化”和颓废心态,总体表现为一种“低欲望式”生存哲学[2]。令小雄、李春丽以青年亚文化为视角认为“躺平”是青年放弃自我虚假后的真实展现,是俭朴主义的回归,表达某种价值转变或对慢生活和简单生活的一种信念[3]。汪行福基于哲学视角,认为“躺平”是一种合成症候。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角度来看,“躺平”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有着积极与消极两方面。从社会批判理论角度来看,“躺平”是一种对现代性和现代化进行抵制和反抗的象征符号[4]

2.1. “躺平”的语义演化

辞海中定义“躺”为平卧,“平”为不倾斜、无起伏,“躺平”就是指人们身体平躺着的状态,但当前流行的“躺平”一词主要用来形容一种以无所谓、随遇而安的心态面对事业、学业、生活、社会竞争的行为,是一种低欲望、带有颓废色彩的心理。事实上,“躺平”一词并非空穴来风,它与2017年流行的“佛系”以及更早出现的“低欲望”和“丧文化”一脉相承,是颓废型亚文化的延续。“躺平”最早自“躺平任嘲”中剥离而来,意为“你随便嘲讽,回应你算我输”,多被用于“饭圈”粉丝争论语境中,但在当时并未引发过多的社会关注。2021年4月底网友“好心的旅行家”在贴吧上发布的《躺平即是正义》一文成为“躺平”盛行的开端,他在文中表示自己已有两年多没正式工作了,但并不感到内疚或不安,“我可以像第欧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斯’,既然这片土地从没有真实存在高举人的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5]。至此,“躺平”一词演变为形容个体以一种不再努力、不再奋斗、随波逐流、放弃竞争的心态面对学业、事业、生活的行为选择,是一种低欲望的生存状态。随后,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媒体的发酵和扩散,“躺平”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得以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认同,青年选择“躺平”的行为发展为一种社会现象。

2.2. 世界范围内的“躺平”

无独有偶,青年的“躺平”现象是一种世界性的亚文化现象,诸如英国的尼特族和美国的归巢族。英国的尼特族(NEET: 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指的是一些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毕业后选择不就业、不升学等终日闲散的青年群体,具体可分为追求梦想型、丧失自信型、自闭型、家庭溺爱型、“收集狂热”以及“新neet族”。除此之外,二战后英国等西欧国家推行的各种福利政策也致使许多年轻人患上“福利病”,即过分依赖社会福利而不愿劳动工作,丧失奋斗动力。在美国,毕业后回到家庭、继续依靠父母照顾及经济支援的青年被会称为归巢族(Boomerang Kids),当前青年千禧一代正逐渐成为归巢族。早在20世纪下半叶,美国就出现了“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二战后冷战爆发,而后的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致使不少青年出现抵触甚至反社会的行为,信奉享乐主义,反对美国传统价值观,彻底丢弃“美国梦”,导致社会信仰危机严重,由此成为“垮掉的一代”。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将日本社会称为低欲望社会:“由于社会生存压力大,出于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许多青年不愿意超前消费、承担经济风险,也不想谈恋爱及结婚生子。”青年只致力于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逃避掉所有麻烦、需要竞争的事情,社会丧失活力。这些后现代样态都与中国青年选择“躺平”的价值主张和表现形式十分相似,表明青年选择躺平、低欲望生存、放弃奋斗是各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共性问题,而不只是中国面临的独有挑战。与此同时要注意的是,“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资本主义‘自反性’的必然结果,而‘躺平主义’则是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的阶段性反映,”[6]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中国特色,因而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和实践研究新时代青年的“躺平”现象,探索引导中国青年“脱坑”策略。

3. 认同:社会现实与共情的叠加效应

自《躺平即正义》一文公开发表后,有关“躺平”话题的争论层出不穷并不断发酵,以“躺平即正义”、“我躺平了,你随意”、“躺平无罪”为代表的流行语充斥网络平台,2021年12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十大网络用语”和“十大流行语”,“躺平”一词赫然在列。

根据百度搜索指数数据显示,在2021年5月26日至2021年6月24日这近30日间,“躺平”的搜索指数已超97万,最高搜索指数为170,011,最低搜索指数为11175,平均值为33,636。“躺平吧”的关注者与帖子数也呈现指数式增长(见图1),5月3日,关注者和帖子数分别是170个和946个;5月17日,关注者和帖子数分别为9686个和3.4万个;6月9日,关注者和帖子数迅猛增长约为19万个和51万个。

Figure 1. Trends in the number of followers and posts on “Lying Flat Bar”

1. “躺平吧”关注者与帖子数的增长趋势

以“躺平”为关键词在微博平台进行检索,在2021年4月15日~6月30日这段时间内,共获取相关微博博文共2,087,728条,删除无关文本和营销性质文本后,获得有效文本1,048,572条,其中原创微博319,253条,由此可见“躺平”话题在网络平台的爆火程度。5月27日,头条新闻官方微博账号发布内容“清华教授称躺平态度极不负责:对不起父母,还对不起努力工作的纳税人”,收获4亿阅读量和5.8万讨论量;封面新闻在微博发起的“你如何看待‘躺平’?”互动投票在一周内吸引了24.1万人参加,并有多达 10.4万人选择了“我累了,坚决躺平”的选项;微博发起的小调查“年轻人选择躺平可耻吗”收获超过5.4亿的参与阅读量(见图2),调查显示有61.1%的人选择了“凭实力躺平,有什么可耻的”只有7.13%的人选择“不能躺平,要努力奋斗”。

Figure 2. Overview of the data of the Weibo topic “Is it shameful for young people to choose to lie flat”

2. 微博话题“年轻人选择躺平可耻吗”数据总览

如何理解看待在网络空间引发现象级热议的“躺平”是研究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前文已指出,躺平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是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时代产物,存在着深刻的客观现实原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必须将“躺平”置于社会运行的现实大环境中思考。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各领域工作都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7],“躺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实际折射出青年群体在这一时期的复杂心态。

3.1. 转型期的社会失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青年选择“躺平”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不仅反映出个体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普遍产生的社会流动焦虑,也意味着当一个剧烈变迁的社会开始朝着相对稳定的状态转变时,人们即将面临一次重要的文化价值观转向”[8]。“躺平”伴随着社会转型而出现,青年选择“躺平”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失范行为,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研究探讨了社会失范问题,他所论述的视角和思路对分析当代青年选择“躺平”的原因具有重要启示。涂尔干指出,“在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经历着‘机械社会’向‘有机社会’的转型变迁,维系原有社会团结的道德和法律等社会规范,难以在‘有机社会’中发挥相应的功能作用。也就是说,社会规范的调整滞后于社会形态的转型变迁,社会团结的基础在遭到瓦解的同时未能得到及时重建,由此导致诸多个体以及群体层面的社会失范现象,如罢工、自杀、群体性冲突等”[9]。我国经济历经改革开放40余年的迅猛发展现已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使得经济增速减缓,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推动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层面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打乱了原有的社会秩序,由此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秩序上和精神上的混乱,致使人们的价值观出现混乱,部分青年作出与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期望相违背的选择。除此之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造成收入分配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很多青年产生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出于无奈地选择“躺平”。

3.2. 社会阶层逐渐固化

青年选择“躺平”是社会阶层固化的直接体现。阶层固化是指社会各个阶层之间流动性不强甚至出现流动困难的社会问题。虽然转型社会的阶层流动较为剧烈,但经济增速减缓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导致部分青年的个人发展空间受限。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极大解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弊病,例如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社会分层明显。改革开放初期通过经济活动实现阶层跨越的民众成为富豪精英阶层,他们的财富通过代际传承给下一代,从而出现“富的越富、穷的越穷”现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在经济方面拥有优势后,少数富豪精英群体也会逐步掌握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更多优势资源,致使“寒门再难出贵子”,加剧阶层固化,普通家庭出身的青年单靠自身努力难以完成阶层跃升,向上通道遭遇阻塞,获取利益的程度和渠道均受到限制。阶层出身悬殊的情况下加之教育内卷、学历贬值、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青年通过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导致青年群体失去进取心,产生深深的“无力感”,逐渐形成“努力不能改变命运”共识,转而选择“躺平”。

3.3. 共情效应的加持

共情是指能够感同身受的理解他人,认同且拥有与他人同样状态的情绪,共情效应是指媒体通过利用大众的同理心触发共鸣形成舆论声势的舆情现象。网络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优势,使躺平青年群体迅速壮大。面对升学、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躺平”一词直击青年的“痛点”,极大迎合了青年在多重压力面前想要逃避的心态,从而使青年放大自身感知,强烈的感同身受激发他们表达利益的诉求和发泄情绪的欲望,迅速在青年群体中引起共鸣,形成群体极化,从而引发全网的关注热议。在这一过程中,部分网络自媒体道德责任失范,为了获取阅读量和关注度,片面解读社会问题,不断放大社会压力,利用夸张、冲击力大的标题博人眼球,甚至歪曲事实,引发青年群体的焦虑,造成客观事实失真导致青年对“躺平”产生错误的认知判断,还易致使青年出现崇拜个人主义、丧失责任心、行为失范等问题。除此之外,网络空间自由无序的状态对青年选择“躺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发表言论门槛较低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交锋从未停息,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良思潮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价值观尚未最终确立的青年群体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例如,主张“去中心化”和“非确定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致使部分青年逐渐迷失自我,缺乏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的获得与满足,逃避现实,逐渐丧失努力奋斗的动力,日渐颓废消沉。

青年热衷于传播发表要“躺平”的言论也有追赶潮流心理的加持,“躺平”作为近期流行词以表情包、段子、网络热梗等为载体不断得以传播,身处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也一直在追寻“冲浪”的5G速度,争做“冲浪达人”,因而在互联网平台高度使用这些“躺平”的衍生品,在这种二次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也增强了对“躺平”的认同感,与同辈群体产生共情,在交流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发泄了情绪,同时也逐步认同并选择“躺平”,使得这一群体得以不断壮大。同时也存在受到从众心理影响而随波逐流选择“躺平”,随着“躺平”相关话题收获的强烈反响,在人人声称要“躺平”的大舆论环境中,许多旁观者变为话题的参与传播者,围绕“躺平”发声,加入“躺平”一族。此外,“沉默的螺旋”也致使躺平青年的势头得以增强,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弱。

4. 超越:重塑和培育青年正确奋斗观

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青年。“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0]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月18日在京联合发布了《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22)》。报告中一份对6168名居民社会心态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青年人的奋斗信念弱于中老年:按照出生年代划分,“60后”及以前和“70后”的人奋斗信念最强,其奋斗信念强的高分组分别占62.96%和61.32%,奋斗信念弱的低分组只占1.33%和1.65%。“80后”中,奋斗信念强的高分组占58.87%,低分组占1.97%。“90后”及以后的青年中,明确相信勤奋努力会获得回报的人占47.32%,中分组占49.58%,低分组占3.11%。因而加强培育青年一代的奋斗精神是现实所需。

4.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重塑青年精神世界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前提,是一切力量和动力的源泉,对于引导青年拒绝“躺平”具有重要意义,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容易迷失方向并丧失前进动力,无意义地虚度人生,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躺平”成为青年的选择和追捧这一社会现象无疑暴露出当代青年在理想上的缺失和信念上的软弱。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环境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遭受了一定冲击,享乐主义严重消解了艰苦奋斗的传统思想观念,助长了青年群体的惰性。因此要从理想信念层面引导广大青年树立“不想躺、不能躺、‬‘躺平’永远不会‘躺赢’”的价值理念,强化青年人的担当使命感。

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一定会实现的信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英雄先烈之所以不畏牺牲,为党组织和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将革命理想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实现中国梦,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广大青年需要清醒意识到国家的命运与每一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时代和人民赋予青年崇高的历史使命,选择“躺平”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发展无益,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也具有危害。通过开展理想信念主题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指导行为实践。例如组织青年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从真理中汲取营养,补足精神之“钙”,确立并筑牢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11]由此引导青年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从思想上‬抵制“躺平”、“摆烂”,自觉肩负起党、人民、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将个人发展积极融入国家发展进步的浪潮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增强“不想躺”的自觉和“不能躺”的责任,坚决摒弃“躺平”、“摆烂”的心态,做“进取的而非退隐的”行动派和奋斗者。

4.2. 整合利益诉求,搭建青年建功立业舞台

“躺平”文化的传播盛行实际反映折射的是阶层固化、社会流动不畅等现实问题,经过四十五年的高速发展后,改革红利正在稀释,利益分化严重,当代青年面临着巨大的求职压力、竞争压力、生活压力,许多合理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正视与满足,在此情况下,一些青年选择降低自己的欲望与追求,秉持消极的、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因此不应夸大青年“躺平”现象并将其绝对化、标签化,而要整体把握关切青年多元利益和发展诉求并积极满足,为青年群体提供实现自我价值、建功立业的平台,使青年不再因利益困境而“受迫性躺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12]。在此基础上帮助青年树立正确奋斗观,鼓励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由此引导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13]。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社会财富和资源得到合理分配,让青年不再觉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的,“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14]。这意味着,必须把公平正义作为分配制度的原则追求,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始终坚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首先,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励引导青年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财富。其次,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选择“躺平”的更多的是收入水平中等偏下的青年,因此要促进机会公平,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青年群体要素收入。最后,应通过完善税收制度加大调节力度,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构建以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的直接税体系,调节过高收入,对于偷税漏税行为给予坚决严厉的打击,取缔非法收入,发挥财税对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由此激发青年劳动奋斗的热情和激情。与此同时要避免走向平均主义,应该意识到贫富差距、阶层分化都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社会的分化同时也是助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没有分化的平均主义社会只会让社会落入普遍贫穷的境地。

4.3. 健全心理关怀体系,充分传递人文关怀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生力军,全社会都要重视青年的成长发展,践行“青年强则国强”的理念,但同时也要意识到,青年的三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再加之当代青年自身所具有的个体独立性,因此,“既要理解青年所思所想,为他们驰骋思想打开浩瀚天空,也要积极教育引导青年,推动他们脚踏实地走上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15]。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给予躺平青年更多人文关怀,积极引导他们转变观念,助力青年人才身心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建立健全心理关怀机制,关注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青年思想动态,创新青年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学校、企业、社会组织要定期对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估,防止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及时引导青年学会调适释放心理压力,最终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其次,要真诚关心“躺平”青年,秉持“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理念,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基本遵循,聚焦关心青年在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等10个领域的心理动态。重点关注在校青年、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以及闲散青年,根据不同青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怀与疏导,耐心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与意愿诉求,致力于切实解决青年人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和养老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并提出可操作性措施,将关心青年的心理动态与解决现实问题有机结合,为青年的成才发展和专业本领锻造提供长期规划。最后,要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对“躺平”青年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学会进行自我调节,使他们正确看待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自觉意识到“躺平”的危害,及时疏导“躺平”青年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充分传递人文关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触及他们的灵魂,让“躺平”青年“脱坑”。

除了给予青年精神上的关怀外,还应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积极为青年搭建锻炼本领和展示才干的平台,组织广大青年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发挥青年的先锋力量。适度加大对青年就业创业等方面政策的支持力度,落实相关津贴补助,为青年建功立业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4.4.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人才战略布局

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程度和深度相比,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仍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水平,这也是导致青年选择“躺平”的主要原因之一。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完善教育体系不仅是解决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更是引领青年成才成长的重要保障。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6]。一方面,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陈旧观念,“一考”指的就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即高考,在高考中失利的青年很容易选择“躺平”,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路径因高考不理想而受到较大限制,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前途无望,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无力感,极易产生“躺平”想法,“一考定终身”的体制问题和由此衍生的“唯分数论”等观念使不少考场失利的青年难以振作,因此选择“一躺不起”。另一方面,着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教育均衡发展。面对目前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教育资源较为薄弱落后地区的青年学子很容易产生一种无望感,从而选择“躺平”。因此要全面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向困难区域、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通过建设教育云平台,开展直播课堂、点播课堂、互动课堂等线上课堂,进行远程互动教学,打破区域空间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教育资源优势地区与薄弱地区的差异,不断推动更加公平而优质的教育。高校招生方面也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

2)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就业压力和职业竞争压力是当代青年面临的主要压力,每年随着毕业季的来临,“找工作难”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然而劳动力市场缺少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问题却十分凸显,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5年的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我国职业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民众普遍认为它是学困生、学差生的“专属”,亟需改善这种社会印象。政府要积极作为,积极借鉴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模式,主导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相关制度条例和法律法规,引导青年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和教育观念,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在青年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重构职业教育观,营造全社会尊重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推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使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为青年创造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进而逐步改善社会阶层固化和社会流动问题。

3) 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

我国已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比以往更加迫切。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建立完善的培养教育机制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青年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还应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策服务供给与青年人才需求匹配的精准性,努力解决青年“急难愁盼”的问题,支持并鼓励青年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挑大梁当先锋,充分调动他们劳动创造的积极性,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4.5. 强化积极因素,营造崇尚奋斗社会环境

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的思想观念,从而为引导“躺平”青年“脱坑”起到积极作用,激励青年树立接续奋斗、拒绝躺平的价值观。一方面,要引导并鼓励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溶解“躺平”文化的传播渠道。首先,通过提高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使从业者们在宣传报道“躺平”的相关内容时做到不造势、不“带节奏”、不“引战”,客观呈现分析青年选择“躺平”这一社会现象。其次,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大力宣传正向舆论,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挖掘社会上奋斗青年的优秀代表,弘扬传播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得主、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榜样人物的事迹,增强先进事迹的传播力,发挥模范典型的行为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最后,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勇于担当精神,吸引和感染更多青年增进对奋斗科学内涵的认同理解,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奋斗的良好风尚,遏制“躺平”等消极思想的传播,为青年人成长成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空间舆论的管理。“躺平”一词是在网络空间流行并传播开来的,因此必须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加强网络空间的舆论引导,着力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如果对于网络空间充斥贩卖着的“躺平”等消极情绪不加以干预,势必将会影响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导致不良后果。有关部门要健全网络媒体的规范条例,通过明文规定纠正网络媒体的失范行为,对于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媒体平台给予一定程度的惩处,倒逼网络媒体自查自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除此之外,青年教育工作者还要教育帮助青年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理性判断网络信息,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筑牢拒绝“躺平”的思想防线,从而摆脱“躺平”心态。

5. 结语

虽然我国新时代的青年在思想政治方面总体展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然而“躺平”一词的流行,却揭示出部分青年在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上的转变,映射出他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心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要求我们以矛盾分析法,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的矛盾与统一。因此,在探讨青年选择“躺平”这一行为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时,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到其潜在的消极影响,也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审视其中可能蕴含的进步意义。

学界在青年“躺平”问题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这为深入探讨该现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当前的研究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量化分析不足、系统性研究欠缺等问题,导致部分研究未能全面而深入地揭示青年“躺平”现象的本质。特别地,在探讨青年“躺平”现象的成因方面,现有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完善。青年选择“躺平”的行为受到了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双重影响,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和把握。然而,目前的研究成果在系统性分析方面仍有所欠缺,未能全面揭示青年“躺平”现象的生成原因。因此,如何进一步深入认识我国青年“躺平”现象,开展有针对性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青年重塑正确的价值观,仍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任务。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力度,探索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年“躺平”现象所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 宋德孝, 别杨杨. “低欲望躺平主义”的本质、危害及其超越——基于当代青年多元需求的分析视角[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2): 22-29.
[3] 令小雄, 李春丽. “躺平主义”的文化构境、叙事症候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3(2): 124-139.
[4] 汪行福. 合成症候躺平现象分析[J]. 探索与争鸣, 2021(12): 5-7.
[5] 为什么中国刚刚崛起, 青年却躺平了? [EB/OL]. 2021-05-31.
http://new.qq.com/rain/a/fin2021053000623300, 2023-08-11.
[6] 张小蓉. “躺平主义”: 生成、影响及治理[J]. 青少年学刊, 2022(3): 36-41.
[7]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0.
[8] 陈友华, 曹云鹤. “躺平”: 兴起、形成机制与社会后果[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9): 181-192.
[9] 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M]. 渠敬东,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23-29.
[10]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11] 卡尔∙马克思.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J]. 德语学习, 2011(1): 12-20.
[12]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EB/OL]. 求是网.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10/15/c_1127959365.htm, 2021-10-15.
[1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103.
[14]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 何怀宏, 等,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5.
[15]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