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推陈出新,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其角色和地位也在日渐提升。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自身的道德修养也在不断地影响学生[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育公平和公正的基石,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的公平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培养他们对社会公正的认知和追求;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2]。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我国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当今社会,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有技术、有价值的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3]。因此,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具备高学历、高学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标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浮现。
2.1. 教育教学责任感缺失
当今社会,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教育教学责任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然而,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责任感,教学态度不端正,使得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和投入,敷衍了事,对待课堂教学缺乏耐心,课堂不主动和学生进行互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及时解答与处理。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草率敷衍,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不佳,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质量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提升。另外,高校教师由于缺乏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关注不够。一些教师只关注自身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学习需求,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深度理解,学生缺乏相应的指导,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2.2. 学术道德修养缺失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修养缺失,是当前教育领域需要落实和改进的问题。在新时期,高校教师作为学术引领者和学术典范,其学术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4]。然而,部分教师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存在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篡改数据、弄虚作假,严重违反了学术规范和伦理准则,不利于学术诚信和学术声誉的树立,也影响学术研究的真实性。还有一些教师在撰写学术论文或教材时存在直接抄袭他人作品、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严重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2.3. 教师价值感缺失
在新时期,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其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当前的高校环境下,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使命感和价值感,对教育事业缺乏热忱,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热情和动力,把教学当成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在这种环境的驱使下,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缺乏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与投入,这种价值感的缺失,让高校教师无法真正地专注于教育事业,也无法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5]。
3.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3.1.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提升高校教育事业至关重要。高校教师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传承文明智慧的重要职责。然而,当前一些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存在着不足,导致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对学生关怀不够,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当今社会,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倡导学术诚信和关爱学生的理念,才能真正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高校教师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高尚的师德、严谨的学风、温暖的人文关怀,培育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如此,高校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培育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力量,为时代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3.2.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直接影响。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榜样,其高尚的师德情怀和职业道德修养将深刻影响学生的成长轨迹[6]。
一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不仅在学术方面严谨求实,更在品德修养上言传身教。他们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为和修养指引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为了教师自身的提升,更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而努力。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更美好的人生舞台,同时也为社会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3.3.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具有高度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不仅在学术上精益求精,更在品德修养上做到言传身教。同时,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体现在对自身的要求和自我修炼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持续学习和反思,不断完善自我,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通过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能够不断深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也将为教师个人带来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提升自身的专业声誉和社会地位,实现教育事业和个人成长的双赢局面。
4.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路径
4.1. 提高思想觉悟,规范教学和治学
提高思想觉悟,规范高校教学和治学,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动力源泉。沙赫特的情绪理论认为情感在思想觉悟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教育是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力和道德判断的重要方式。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的思想觉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智力和道德判断,从而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7]。具有高度思想觉悟的教师,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坚持求真务实,更在思想品德上做到言传身教。他们以身作则,用高尚的思想境界和行为规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追求和人生态度。同时,教师的思想觉悟也体现在对学术规范的遵循和对学术诚信的坚守上,始终保持学术正直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通过提高思想觉悟,规范高校教学和治学,教师能够不断深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推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深入发展。同时,良好的思想觉悟也将为教师个人带来内心的平和与自信,提升专业声誉和社会地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使命的统一。因此,提高思想觉悟,规范高校教学和治学,不仅有利于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是教师自身成长和学术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
4.2. 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技能
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技能,是高校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持续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途径。斯滕伯格的教师成长阶段理论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新手、熟练、胜任和专家等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技能提升策略[8]。成人学习理论也强调教师作为学习者需要不断反思和实践,以提升教学技能。教师教学技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因此,具有高水平教学技能的教师,不仅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创新和实践,更在教学理念上追求卓越和个性化。他们不断学习和探索,积极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教师的教学技能也体现在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怀和教学效果的关注上,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9]。
通过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技能,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挑战,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良好的教学技能也将为教师带来专业成就感和成长满足感,提升教学声誉和社会认可度,实现个人价值与教育使命的统一。因此,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技能,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是教师个人成长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4.3.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高校教学中,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起关键作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自我实现,通过不断追求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来提升专业素养[10]。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去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学时修养,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传递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与修养。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进行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多多参与实训活动,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变革和学生需求的挑战,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引领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前沿。同时,优秀的专业素养也将为教师带来学术成就感和专业满足感,提升教学声誉和社会认可度,实现个人成长与教育事业的共同进步。
5. 结语
时代在不断更替,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教师承担着培育人才的重要职责[11]。在当今社会,高校教师也承担更为重要的教学使命和职责。作为高校教师,在努力完善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