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切入点,在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全面育人的重要举措[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对教育工作者们提出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 3号),从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建设内容等方面,形成了全覆盖、有层次、有保障的体系性建设意见[3]。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观摩了思政课现场教学,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4]。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发挥重要的育人作用,高校专业课程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5],使各学科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协同发挥作用,以满足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求。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关切之深、嘱托之重,是内蒙古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必须扛起的要责和重任[6]。内蒙古地区畜牧业发达,是牛、羊肉生产的重要区域。“肉品科学与技术”是讲授肉类食品生产基本原理、加工方法等相关知识的一门专业课程,在全国多所高校均有开设。同时,由于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资源优势,该课程的思政建设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2. 肉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食品专业的学生是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主力,是生产、研发、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中流砥柱,其思想政治素养对食品行业的发展极为重要[7],肉类食品是食品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更是具有实践意义。首先,肉品科学与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肉制品的生产加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肉品饮食文化和其中蕴含的中华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肉品安全生产的案例,使学生了解肉品行业对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肉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肉类科学不断发展,在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同时可以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前沿科技,体会科技进步带来的丰硕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最终,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之下,让学生意识到肉品、食品是民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情感,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3.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教师思政意识薄弱
在以往高校教师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讲授往往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目前尽管课程思政已经被提升到国家层面,但教师从教学思想的转变到实际践行课程思政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教师仍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未能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而忽视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导致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失衡[8]。而且也并非所有教师都有意识、有能力去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要素,所以即使有所涉及,可能也不是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实践[9]。
3.2.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
对于食品类专业课程往往存在思政教育目标模糊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素质目标系统性和整体设计性,不能充分体现食品类专业人才实现“价值引领”的内在要求,从而导致课程思政目标难以分层次分解和落实课程中[10]。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专业思政目标导向,对于专业知识未能分节、分部分地挖掘潜在的思政元素,导致思政教学效果受限等情况。同时,课程思政元素在挖掘的过程中往往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教学经验,甚至需要一定的思政教育经验和背景,因此在专业课思政元素挖掘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内在动力。
3.3. 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专业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模式中占主要地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很难充分体现,这时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就会受到限制。其次,课程思政的教学应该是多维度进行的,课程内容的设计可以灵活多变,在轻松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兴趣和热情。再次,在教学手段上过于单一,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单一,缺乏直观性和生动性。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3.4.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不完善
专业课教学评价时往往主要针对课程的知识目标进行考核和评价,在思政教学效果的检验上评价难度较大,往往无法用具体的指标对效果进行量化,更无法计算思政目标的达成度[11]。其次,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中,往往没有充分发挥院系教学组织的评价作用,导致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多元视角的审视。再次,没有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造成评价结构性的缺失。评价体系可能仅关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效果,而忽视了其他同样重要的方面,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等。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直接受众,其反馈对于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学生的反馈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
4. 肉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途径
4.1. 优化课程目标体系
肉品科学与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部分。在知识目标上,学生应首先掌握肉品的基本特性、影响肉品质的关键因素、原料肉的贮藏保鲜和肉制品生产加工的基本原理等相关知识。在能力目标上,学生应能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影响肉品质的关键因素,并能提出肉制品生产加工和品质控制相关的解决方案,理解和评价加工产品和副产品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课程的素质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育人目标,是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基础上对学生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制定课程素质目标时,应综合考虑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及特色,对学生家国情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良好职业素质等方面提出大思政目标。在此基础上对目标进行具体的细化,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地认识事物存在的意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家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社会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不断探索勇于突破;在实践中增强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等。在制定课程目标体系时,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应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4.2.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在教学内容上,肉品科学与技术课程主要讲述肉制品的加工理论,包括肉的概念、组成、特性、加工特性;其次介绍肉制品的加工技术,即各类产品的加工方法、制作工艺、操作要点和产品质量控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国内外肉类工业的发展状况、肉类的特性及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肉类的储藏保鲜方法有一定的认知。同时,能够分析和判断肉制品的加工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学会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去进行肉制品生产管理和新产品开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绪论,知识内容主要介绍肉及肉制品加工的重要性、国内外肉制品加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内蒙古自治区在肉品生产中的优势及工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食品工业的发展与民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此部分具体的思政映射点包括展示我国肉品传统文化,独特魅力;了解自治区肉品的优势;未来肉品发展趋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预期的思政目标: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自信感,帮助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和前沿,践行使命担当。第二模块肉品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内容包括肉的组成及特性、畜禽的屠宰及分割、宰后肉的变化和肉的贮藏与保鲜;此部分具体的思政映射点包括通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了解肉类在居民膳食中提供的优质蛋白质及各类营养物质;肌肉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之间的相辅相成;畜禽屠宰过程中的动物福利;东汉时期赵晔撰《吴越春秋》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预期的思政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肉类饮食对国民健康的重要意义,树立辩证唯物的发展观,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高水平学术成果激发专业学习热情、提升敬业精神。第三模块肉制品的生产加工,知识内容包括肉制品加工的辅料及其特性、分类肉制品的生产加工工艺及要点。此部分具体的思政映射点包括亚硝酸盐在肉制品生产中的作用及潜在危害;《舌尖上的中国》中传统肉制品的生产加工及人文情怀;现代肉制品生产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干制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发酵肉制品生产发酵剂的开发与应用。预期的思政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肉制品的悠久历史和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发现科学问题和安全问题,激发学生对新技术研发的热情,增强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了解微生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及科学素养。第四模块课程实验,知识内容包括代表性肉制品的生产制作及设备操作。此部分具体的思政映射点包括现代化制造业的成就及伟大案例和先进模范事迹,团队协作的能力。预期的思政目标: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熟悉典型单元操作设备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弘扬科技工作者的“工匠精神”,解决实际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
4.3.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将思政内容潜移默化融入专业课中[12],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从多个维度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知识深度融合,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首先,可以尝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感受思政的力量。其次,加强师生互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反思、小组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深入地交流和探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互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再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等,丰富思政教学的形式和渠道,可以利用视频等让学生在自然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总之,教师不能生硬地将思政内容强行插入到课程中,应通过巧妙地引入典型案例等融入思政元素,并结合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能够学透专业知识,又能通过课程开展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13]。
4.4. 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评价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14]。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提升,立德树人目标是否达成[15]。肉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思政评价应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首先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国情、党史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是否增加,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素养是否得到提高;其次是德育水平,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否有效提升;再次是思辨能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最后是参与能力,学生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否得到增强。在课程思政的具体评价时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评价、调查问卷、学生反馈等。课堂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真程性和主动性。作业评价主要通过课堂作业等形式,评价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问卷调查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进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对于课程思政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在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性改进。
5. 结语
新时期,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专业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政教育育人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载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然要求。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全面落实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设势在必行。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继续深化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同时,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和有效落地。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以《肉与肉制品工艺学》为例的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NGJGH2021056)。内蒙古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研一体,德业并建——基于高阶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与实践(KTJX202316)。
NOTES
*通讯作者。